Ⅰ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1、噪声
2、高温
3、低气压
4、高气压
5、高原低氧
6、振动
7、激光
8、低温
9、微波
10、紫外线
11、红外线
12、工频电磁场
13、高频电磁场
14、超高频电磁场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粉尘因素、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等)、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各种放射性物质)、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和其他因素(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等)。
(1)造成护士职业暴露的物理因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加速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危害更加多样、复杂,职业暴露人群日益扩大,职业病新发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8年~2017年,我国共报告职业病病例380449例。自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持续高位波动,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首次超过3万,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在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的背景下,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四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
Ⅱ 护士常见的职业暴露危害一有哪些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
⑴锐器损伤: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调查发现,87.5%的护理人员有锐器损伤的经历,且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关系。锐器损伤后病原微生物侵入是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BV大量存在于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中,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微粒。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HBV污染的针刺伤1次后的感染概率为6%~30%,针刺伤后,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若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3%~10%;若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0.3%~0.5%,至少需要0.1mL的血液。锐器损伤的发生主要与锐器相关的工作行为有关,如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另外,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原因。大量临床调查发现,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发生率为24.0%~35.3%,其中8.2%~18.0%具有感染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明确感染了HIV,48人由皮肤刺伤引发感染,其中护士24人。我国对1075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645人是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⑵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护士在化疗药物的准备、注射或处理过程中,可发生一定的职业危害。肿瘤专科护士在抽取瓶装液或打开冷冻粉剂安瓿时,均有肉眼看不到的药液或粉沫溢出,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并且污染环境。研究显示,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较非肿瘤科护士明显增高,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损伤。将肿瘤科护士的血清作为培养基,培养大鼠胚胎显示胚胎的平均节数、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胚胎;另有调查显示,肿瘤科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且先天性缺陷率高,其不良妊娠结局随接触化疗药物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杨惠云等的调查显示,护士职业接触肿瘤药物可导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月经紊乱、脱发等毒性反应。
⑶消毒剂的危害: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集聚的地方,护士又是各种消毒剂直接配制与使用者,在器械和环境消毒、护士洗手、治疗、换药等操作中接触的各种消毒剂,都可因其挥发性、腐蚀性、刺激性而引起接触者过敏、哮喘、接触性皮炎、癌变等。如果人体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消毒剂,持续刺激皮肤黏膜,会导致呼吸道损伤,降低机体免疫力。同时,患者大量应用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随之增加,而这种耐药性已扩展到消毒剂,使消毒剂的使用明显增加,其结果必然使耐药细菌成为医院感染传播的潜在危险因素。在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时,人对氯气的嗅觉为35mg/L,而在40mg/L环境中停留1小时,可引起中毒。因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过量使用易产生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难以降解的致癌物质危害人体健康。而过氧乙酸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过量使用可出现恶心、头痛、眼部水肿等。
⑷介入放射治疗的危害:X线是对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血细胞损伤较大的放射物质,且具有蓄积性,长期过量的辐射,使人产生乏力、头晕、失眠、食欲缺乏症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和造血系统损害。介入治疗与传统的X线检查不同,在操作过程中,介入放射工作者长时间暴露于X射线剂量较高的辐射场中,所受照射剂量较传统X线工作者高数倍至数十倍。由于护士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配合手术进展经常在机房停留,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护士在患者的头侧进行观察或护理,此时离射线源最近,会给护士造成多次少量的辐射危害。据统计,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务人员均有白细胞及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女性会出现月经紊乱甚至停经。
⑸紫外线照射的危害:紫外线灯照射是多年来一直使用的空气消毒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手术室、婴儿室、产房、治疗室及重症监护室等。但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有强氧化作用,对眼黏膜和肺组织有很强的刺激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和呼吸抑制。另外,机体直接接触紫外线,组织细胞亦会受到损害,甚至引发癌症。
Ⅲ 职业暴露的原因是什么
职业暴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í yè bào lù,意思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钢铁铸造、画家,油漆工,粉刷工、烟囱清洁工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1]
西医学名
职业暴露
主要病因
接触危险患者
多发群体
从事医务的人员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染原因
防护不足等
快速
导航
预防措施相关法规附件指导原则
艾滋暴露
暴露的原因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相关数据
(1) 没有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2) 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
(4) 工作中发生意外,如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注射时不慎被针头刺破手指;医疗护理和实验室工作中皮肤或粘膜意外被针刺或其它锐器损伤;感染者分泌物或血液意外溅入工作人员的眼、鼻、口中等。
感染的危险性
职业暴露后存在着感染HIV的危险性,但实际感染HIV的机率是很低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20/6135),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1/1143)。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一例发生HIV感染。
增加感染原因
接触血量大;受损伤口深;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明显的血迹;器械曾刺入静脉或动脉内;病人正处于感染早期或晚期(如于事故后60天内死于艾滋病)。
暴露处理原则
(1) 紧急局部处理
用肥皂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
受伤部位消毒
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对暴露者处理
(2) 对暴露者的处理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
Ⅳ 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常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职业暴露知识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随着医疗事故和医疗官司的急剧增高,而这些大多发生在妇产科,其中又以产科最常见,助产士每天都在高风险和强大的压力下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产妇和新生儿身上,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防护,忽视了产程中的误伤及处理,这就为职业暴露从思想上埋下隐患。
1.2 违规操作 助产工作有时多变难测,如急产、产妇入院较晚或由于自身主客观因素如产房温度高等等,我们有些助产士来不及或不愿戴防护面罩、穿高筒雨靴,只戴口罩、帽子、一双手套,有时即使手有破损也不在乎,这样,血液和羊水很容易飞溅到脸上、手上、脚上,血液暴露时间越长,危险性可能更大,羊水潜在传染性的体液,而破损的皮肤粘膜是职业暴露的关键条件。
1.3 使用医疗器械不当 医疗器械属于自然环境之一,其使用过程渗透着健康工作环境要求的每个维度,如熟练的交流、真正的合作、有效地决策、恰当的工作人员、有意义的认知、权威的领导等。只有达到这些维度才能促进器械的安全使用,因此,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是健康工作环境安全的反应[3]。而助产工作本身风险大、随机性强,有时胎儿估重有偏差,胎头着露了,临时采取会阴侧切术。助产工作每天离不开剪刀、针等锐利器械,如果对医疗器械操作不当或不熟练,加上心理压力大,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1.4 操作马虎、粗疏,物品放置无章无序 有些助产士产床上物品摆放杂乱无章,当胎儿娩出时的短暂时间里,常常手忙脚乱翻找剪刀,而产床上的血液和羊水较多,稍有不慎,极易误伤自己发生职业暴露。
1.5 产床布局不合理,消毒灭菌措施不严 产房是产妇分娩的重要场所,而有的产房由于布局不合理,工作条件差,光线昏暗,房间面积小,空气消毒条件不合格,如20平方米应设电子空气消毒仪一台,而有的产房空气消毒不达标,物品消毒灭菌不合格。
1.6 职业暴露时处理不当 当助产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第一反应是恐惧、惊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正确处理或在慌乱中挤压不当等,错误的处理暴露源,反而加重了职业暴露。
Ⅳ 护理职业暴露名词解释是什么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对存在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的职业接触。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护士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针刺伤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化学因素护士在配置各种化疗药物时,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护士感染。
社会心理因素目前,住院病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比例未达标,形成了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如超时的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弯腰用力不当,易造成肌肉骨骼的损伤、腰椎间盘的膨出或脱出等。
护士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本身防护意识淡薄。比如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一些护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时不习惯戴手套,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等造成的。
Ⅵ 护理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职业损伤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1.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化疗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物理性因素
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6]: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造成自身损害。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7]: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CT、X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医院内一般病室均能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鲜,有报道显示[8]: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触,导致其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
1.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调查发现[4]: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Ⅶ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常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职业暴露知识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随着医疗事故和医疗官司的急剧增高,而这些大多发生在妇产科,其中又以产科最常见,助产士每天都在高风险和强大的压力下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产妇和新生儿身上,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防护,忽视了产程中的误伤及处理,这就为职业暴露从思想上埋下隐患。
1.2
违规操作
助产工作有时多变难测,如急产、产妇入院较晚或由于自身主客观因素如产房温度高等等,我们有些助产士来不及或不愿戴防护面罩、穿高筒雨靴,只戴口罩、帽子、一双手套,有时即使手有破损也不在乎,这样,血液和羊水很容易飞溅到脸上、手上、脚上,血液暴露时间越长,危险性可能更大,羊水潜在传染性的体液,而破损的皮肤粘膜是职业暴露的关键条件。
1.3
使用医疗器械不当
医疗器械属于自然环境之一,其使用过程渗透着健康工作环境要求的每个维度,如熟练的交流、真正的合作、有效地决策、恰当的工作人员、有意义的认知、权威的领导等。只有达到这些维度才能促进器械的安全使用,因此,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是健康工作环境安全的反应[3]。而助产工作本身风险大、随机性强,有时胎儿估重有偏差,胎头着露了,临时采取会阴侧切术。助产工作每天离不开剪刀、针等锐利器械,如果对医疗器械操作不当或不熟练,加上心理压力大,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1.4
操作马虎、粗疏,物品放置无章无序
有些助产士产床上物品摆放杂乱无章,当胎儿娩出时的短暂时间里,常常手忙脚乱翻找剪刀,而产床上的血液和羊水较多,稍有不慎,极易误伤自己发生职业暴露。
1.5
产床布局不合理,消毒灭菌措施不严
产房是产妇分娩的重要场所,而有的产房由于布局不合理,工作条件差,光线昏暗,房间面积小,空气消毒条件不合格,如20平方米应设电子空气消毒仪一台,而有的产房空气消毒不达标,物品消毒灭菌不合格。
1.6
职业暴露时处理不当
当助产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第一反应是恐惧、惊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正确处理或在慌乱中挤压不当等,错误的处理暴露源,反而加重了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