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物理中测量长度,什么叫做误差
1.系统误差 由于仪器结构上不够完善或仪器未经很好校准等原因会产生误差。例如,各种刻度尺的热胀冷缩,温度计、表盘的刻度不准确等都会造成误差。 由于实验本身所依据的理论、公式的近似性,或者对实验条件、测量方法的考虑不周也会造成误差。例如,热学实验中常常没有考虑散热的影响,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没有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等。 由于测量者的生理特点,例如反应速度,分辨能力,甚至固有习惯等也会在测量中造成误差。 以上都是造成系统误差的原因。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按一定规律变化。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系统误差的特点,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它的影响。 2.偶然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会出现测量值时而偏大,时而偏小的误差现象,这种类型的误差叫做偶然误差。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很多,例如读数时,视线的位置不正确,测量点的位置不准确,实验仪器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电源电压不稳定、振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微小变化,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微小的,而且难以确定某个因素产生的具体影响的大小,因此偶然误差难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 但是实验表明,大量次数的测量所得到的一系列数据的偶然误差都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这些规律有: (1)绝对值相等的正的与负的误差出现机会相同; (2)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2)误差不会超出一定的范围。 实验结果还表明,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并且用它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减少偶然误差。 二、误差的表示 1.绝对误差 设某物理量的测量值为x,它的真值为a,则x-a=ε;由此式所表示的误差ε和测量值x具有相同的单位,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所以称为绝对误差。 有了绝对误差以后.通常把测量结果表示成 的形式,为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2.相对误差 误差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叫相对误差,它是绝对误差与测量值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的比值,即或,并且通常将其结果表演示成非分数的形式,所以也叫百分误差。 绝对误差可以表示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而相对误差则可以比较不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例如,测量两条线段的长度,第一条线段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时读数为10.3毫米,绝对误差为0.1毫米(值读得比较准确时),相对误差为0.97%,而用准确度为0.02毫米的游标卡尺测得的结果为10.28毫米,绝对误差为0.02毫米,相对误差为0.19%;第二条线用上述测量工具分别测出的结果为19.6毫米和19.64毫米,前者的绝对误差仍为0.1毫米,相对误差为0.51%,后者的绝对误差为0.02毫米,相对误差为0.1%。比较这两条线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到,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时,绝对误差没有变化,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时,绝对误差明显不同,准确度高的工具所得到的绝对误差小。然而相对误差则不仅与所用测量工具有关,而且也与被测量的大小有关,当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时,被测量的数值越大,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就越小。
B.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下列3个方面。
1)仪器及工具。测量仪器和工具的精密度以及仪器本身校正不完善等,都会使测量结果受到影响。仪器在装配、使用的过程中,仪器部件老化、松动或装配不到位使得仪器存在着自身的误差。
2)观测者。观测者是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工作的,由于人的感觉器官鉴别能力的限制,使得在安置仪器、瞄准目标及读数等方面都会产生误差。
3)外界条件。观测过程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力、日光、大气折光及烟雾等因素会给观测结果造成影响,而且这些因素随时发生变化,必然会给观测值带来误差。
人、仪器、外界条件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因素,通常把这3个因素的综合影响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好,测量结果的精度就高;观测条件差,测量结果的精度就低。观测条件相同的一系列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C. 测量物体长度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有很多种原因,误差分三种,一是粗大识差,二是随机误差,三是环境误差,
D. 长度测量误差来源有哪些
1、测量器具:
测量器具设计中存在的原理误差,如杠杆机构、阿贝误差等。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误差也会引起其示值误差的产生。
例如刻线尺的制造误差、量块制造与检定误差、表盘的刻制与装配偏心、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误差、齿轮分度误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准件的误差,如刻线尺和量块的误差,它是测量器具误差的主要来源
2、测量方法:
间接测量法中因采用近似的函数关系原理而产生的误差或多个数据经过计算后的误差累积。
3、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气压、湿度、振动、空气质量等因素。在一般测量过程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测量温度对标准温度(+20℃)的偏离、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测量器具与被测件的温差等都将产生测量误差。
4、测量人员:
测量人员引起的误差主要有视差、估读误差、调整误差等引起,它的大小取决于测量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其它主观因素。
(4)物理中测量长度引起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减弱偶然误差的方法:
1、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
2、重复观测;
3、多余观测;
4、按规范操作仪器;
5、工作认真;
6、平差。
二、在测量中常采用特定的观测手段和规范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
1、设计观测方案予以消除或削弱;
2、公式改正;
3、平差模型中予以补偿或消除。
三、消除减弱系统误差:
1、三角高程中的对向观测;
2、测距中加尺长改正;
3、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相等,往返观测;
4、三角测量中的盘左、盘右观测;
5、在平差中附加系统误差参数。
E. 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刻度尺放得不正;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这些都是错误.刻度尺热胀冷缩造成测量不准确,这才是误差.
故选D.
F.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⑴仪器及工具的构造精度和校正不完善:每种仪器有一定限度的精密程度,因而观测值的精确度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度。同时仪器本身在设计、制造、安装、校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如钢尺的刻划误差、度盘的偏心等。
⑵观测者的视觉能力和技能水平:由于观测者感觉器官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等方面都产生误差。同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及状态都对测量成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⑶观测时的自然条件等:观测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大气折光等因素都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观测成果将随之变化。
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把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G.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是( )
【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刻度尺放得不正;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这些都没有正确使用刻度尺,是错误;而测量者的估计能力有所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避免,这才是误差。
考点:误差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H. 误差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两类。
1、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它是由分析操作过程中的某些经常发生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仪器误差、方法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主观误差
2、偶然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会出现测量值时而偏大,时而偏小的误差现象,这种类型的误差叫做偶然误差。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很多,例如读数时,视线的位置不正确,测量点的位置不准确,实验仪器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电源电压不稳定、振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微小变化等等。
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微小的,而且难以确定某个因素产生的具体影响的大小,因此偶然误差难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
(8)物理中测量长度引起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扩展阅读
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包括误读、误算和视差等。
而误读常发生在游标尺、分厘卡等量具。游标尺刻度易造成误读一个最小读数,如在10.00
mm处常误读成10.02 mm或9.98 mm。分厘卡刻度易造成误读一个螺距的大小,如在10.20 mm常误读成10.70 mm或9.70
mm。
误算常在计算错误或输入错误数据时所发生。视差常在读取测量值的方向不同或刻度面不在同一平面时所发生,两刻度面相差约在0.3~0.4
mm之间,若读取尺寸在非垂直于刻度面时,即会产生
的误差量。
为了消除此误差,制造量具的厂商将游尺的刻划设计成与本尺的刻划等高或接近等高,(游尺刻划有圆弧形形成与本尺刻划几近等高,游尺为凹V形且本尺为凸V形,因此形成两刻划等高。
I. 初二物理,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一、仪器误差:任何仪器都有一定的精度,但会有一些剩余误差。 二、人为误差:由于人的感官的鉴别能力的局限性,在瞄准读数方面都会产生误差。 三、外界条件影响:如温度、湿度、风力、日照、气压、大气折光等因素,必然会造成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