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质溶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溶解根据不同的情况,既可以是物理变化也可以是化学变化.
举例而言:
1.蔗糖溶解于水为物理变化,只是简单的C12H22O11分子扩散进入H2O分子中去,该变化的推动力为熵值增大,简单的说就是混乱度增大.该过程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
2.钠溶于液氨为化学变化.钠晶体的晶体键被破坏,而且钠原子与氨分子作用,生成Na+离子和e(NH3)n-离子即氨合电子,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为化学变化.该过程同样伴随着扩散,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再比如SO3溶于H2O发生化学变化:SO3+H2O=H2SO4.CO2,SO2同样如此.它们溶于水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CO2(g)=CO2(l) CO2(l)+H2O(l)=H2CO3(aq)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总而言之,溶解既可以是物理变化又可以是化学变化.
2. 溶质溶解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放热和吸热
固体物质溶解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扩散,属物理变化,因要断开化学键故吸热。二是水合,即离子变为水合离子,有新微粒生成,属化学变化,放热。
3. 化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哪些
物理变化:放热、吸热、气泡、沉淀、凝固、熔化、溶解、膨胀、爆炸.化学变化:燃烧、分解、化合、氧化还原、中和、置换.
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各30个
物理变化例子:
1、水蒸发和凝固;
2、糖块融化;
3、二氧化碳凝华为干冰;
4、铁水铸成铁锅;
5、汽油挥发;
6、矿石粉碎;
7、研碎胆矾;
8、衣服晾干;
9、碗摔碎;
10、粉笔折断;
11、冰糖敲碎;
12、菠萝榨汁;
13、蔗糖溶解;
14、冰雪消融;
15、电灯发光;
16、石墨制铅笔芯;
17、镜子摔裂;
18、蜡烛受热融化;
19、水制冰块;
20、 玻璃软化 ;
21、汽车行驶。
化学变化的例子:
1、氢氧化钠变质;
2、植物光合作用;
3、盐酸除锈;
4、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5、.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6、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7、鞭炮爆炸;
8、葡萄酿酒;
9、氧气燃烧;
10、氢气燃烧;
11、生米煮成熟饭;
12、蜡烛燃烧;
13、水的电解;
14、煤气燃烧;
15、过年放烟花;
16、木材燃烧;
17、纸燃烧;
18、铁生锈;
19、盐酸除锈;
20、食物发霉;
21、镁条燃烧。
5. 溶解时吸热的物理变化有哪些 化学变化有哪些
潮解有化学变化(如无水硫酸铜、碱石灰、氢氧化钠等)有物理变化(浓硫酸、无水硅胶、氯化镁等);
固体溶解吸热放热都是物理变化,因为过程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有些无水晶体潮解后在表面形成饱和溶液,还变成水合物.如无水氯化钙潮解后变成CaCl2•6H2O;有些只在表面形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钠固体.由于化合物饱和溶液的蒸气压低于同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分压,因而使该物质不断吸收水分而潮解.溶液的水蒸气压跟溶液的浓度有关(当然还跟电解质的电离度有关),只有饱和溶液的浓度足够大,才能保证它的水蒸气压足够小(小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压),因此,能够发生潮解的都是那些溶解度特别大的物质.纯净的氯化钠晶体不潮解.
容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2、MgCl2、 FeCl3 、AICl3、NaOH等无机盐、碱.易潮解的物质常用作干燥剂,以吸收液体或气体的水分.易潮解的物质必须在密闭条件下保存;易潮解的药物(特别是原料药)更要在防潮条件下贮存,以防霉烂变质.
6.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例子有哪些
一、物理变化
1、水蒸发
蒸发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一种方式。水由很多的水分子组成,液态水的分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的移动,由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水的表面有一些分子会跑到空气中。这些跑到空气中的水分子完全失去了束缚,变成了水蒸气。
2、金属熔化
金属是晶体,晶体熔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温度达到其熔点(冰的熔点是0摄氏度);二、继续吸热。只要冰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就会逐渐升高到熔点,然后继续吸热,就能熔化。
3、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它并未生成新物质,焰色反应是物质原子内部电子能级的改变,通俗的说是原子中的电子能量的变化,不涉及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4、二氧化碳凝华成干冰
把二氧化碳冷凝成无色的液体,再在低压下迅速凝固可以得到干冰。在二氧化碳凝华成干冰的过程中,只是相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产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5、蔗糖溶解
蔗糖固体溶于水后,蔗糖分子进入水分子中去了, 蔗糖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不断扩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虽然蔗糖分子与水分子混合,但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二、化学变化
1、食物发霉
霉变过程里的主要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细胞内进行的,新物质主要是霉菌的代谢产物。,食物霉变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有生物参与的由酶催化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2、铁生锈
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本质上是金属的氧化反应。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
3、火柴燃烧
火柴头上深色物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化锑;火柴盒侧面涂有红褐色物质,主要成分是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借助摩擦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氧气和热量,使可燃物燃烧,产生新物质。
4、大米酿酒
粮食酿酒多以含淀粉物质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碗豆等,其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首先是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称为糖化过程;第二步由酵母菌再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5、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会发生化学反应,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变质是因为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
7. 溶解是否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溶质能与溶剂反应都算溶解吗
下午好,两种情况都存在。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的溶解都是以物理变化居多,比如白砂糖溶于水、乙酸乙酯溶于甲醇以及有机玻璃溶于二氯甲烷等等,它们仅是以KB值对兼容分子的溶解度大小做为考量范围并不会改变溶质分子结构。一些特殊化合物存在催化助溶现象也就是广义上的化学变化比如对氨基苯甲酸、羟基改性丙烯酸酯等等几乎不溶于水,它们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顺利溶解但加碱仅仅是助溶并不会改变原有化合物分子结构——【溶解】二字从初高中课程中既可以理解为【溶化,解离(电离)=氯化锌溶于水】也可以延伸理解为【溶化,分解=锌+盐酸】请酌情参考。溶质与溶剂反应只要溶质本身有定额消耗都是溶解范畴内的。一般只有沉淀和絮凝是非溶解态。此外初高中课程中还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定义有待商榷——比如石油醚不是醚,乙酸钠到底是有机盐还是无机盐(乙酸钠是无机盐,为何辛酸亚锡是有机盐?excuse me?)等等值得争论的问题。
8. 溶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
1、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
固体溶质进入溶液后,首先发生微粒(分子或离子)的扩散(吸热)过程,接着是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过程(放热)。这里有化学键的破坏和形成,严格说都是物理-化学过程。
一个被水分子溶解的钠离子
(8)物理变化的溶解有哪些扩展阅读:
当离子溶解时,它们会散布开来并被溶剂分子包裹。离子越大,能包裹它的溶剂分子就越多。有时,溶解会产生放热、吸热的现象。一般地,稳定、单一的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固体溶质进入溶液后,首先发生微粒(分子或离子)的扩散(吸热)过程,接着是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过程(放热)。这里有化学键的破坏和形成,严格说都是物理-化学过程。
其实对于强电解质来说,溶解和电离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为离子的扩散就是电离。不过对于弱电解质说来,首先是扩散成分子(吸热),然后在水分子作用下,化学键被破坏而电离成为自由离子(水合的)(这里总体表现是吸热还是放热要看破坏化学键需要的能量多,还是水合释放能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