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频道课时作业八年级上册物理答案(人教版)
下面几个有趣的物理额现象中,属于热现象的是()【此问没法回答】 此处省略文本 2物理学是研究(声)(电)(力)(热)(光)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3物理学中有位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频道课时作业八年级上册物理答案(人教版)
Ⅱ -八上物理-请问这题答案解是什么意思
你用特殊角度画一下不就知道了。
解析的意思就是,两个成固定夹角组合反射平面镜,绕光线垂直方向转动时,最后反射光线(仅一次反射)方向不变,会重合。
Ⅲ 八年级上册物理计算题及答案 30道
四、计算题(每题6分,共18分)
31.2003年元月26日,50多年来首架飞临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客机飞经香港在上海浦东机场着陆后,载运200多名台商及眷属从上海经香港返回台北.如果飞机的平均飞行速度为500 km/h,香港至台北760 km,香港至上海1140 km.问:
(1)飞机从上海飞经香港回到台北至少需多少小时?
(2)现经大陆和台湾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直航.飞机从上海直飞台北,可节约时间2h42min,问上海至台北直线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一只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
,一个人面对高山喊一声,
4s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个空瓶的质量为400克,在装满水后二者的总质量为800克;当装满油后的总质量为720克,求油的密度是多少
1、在百米赛跑时,站在100米终点的计时员应该在看到起点的发令枪冒烟时就按下秒表,如果某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发出的声音后开始按表,设声音的速度是340m/s,那么他记下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所用的时间多多少秒?
2、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车上的甲、乙、丙三人,其中,甲坐在座位上不动,乙以2m/s的速度向前进的方向走去,丙以2m/s的速度向前进的反方向走去。问在地面上看来,甲乙丙三人的运动速度各多少?
1、在百米赛跑时,站在100米终点的计时员应该在看到起点的发令枪冒烟时就按下秒表,如果某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发出的声音后开始按表,设声音的速度是340m/s,那么他记下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所用的时间多多少秒?
t=100/340=0.2941176(S)他记下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所用的时间多0.2941176秒
2、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车上的甲、乙、丙三人,其中,甲坐在座位上不动,乙以2m/s的速度向前进的方向走去,丙以2m/s的速度向前进的反方向走去。问在地面上看来,甲乙丙三人的运动速度各多少?
甲10+0=10m/s
乙10+2=12m/s
丙10-2=8m/s
33. (5分)如图15所示,有一个底面积为30cm2的容器,内装有8N重的酒精,深为15cm,求容器底部受到酒精的压力和压强。 34. (9分)一体积为10-2m3,重为250N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求: (1)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2)若把该金属块制成一个体积为3×10-2m3的密封金属球,并将它投入水中,请判断金属球的浮沉情况;(写出判断依据) (3)金属球静止时所受的浮力。 四、计算解答题:(共14分) 33. 34. (1)F浮=ρgV排=100N (2)上浮到漂浮F浮=ρgV排=300N>250N (3)金属球静止时所受的浮力为250N。初二物理期末试题 本试题所用物质的密度请查下表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铜 8.9×103 水银 13.6×103 冰 0.9×103 铁 7.9×103 煤油 0.8×103 蜡 0.9×103 铝 2.7×103 酒精 0.8×103 海水 1.03×103 五、计算题。(共12分) 53、一台拖拉机重5.4×104N,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是0.75m2,求这台拖拉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大?(3分) 54、如图19所示,物体A的质量是10kg,在力F的作用下,它在水平面上以0.4m/s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示数F'是10N,不计机械自重和滑轮上的摩擦, 求:(1)拉力F的大小; (2)在10s内拉力做功的功率。(5分) 55、一个底面积为200cm2的柱形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个塑料小船放在容器中的水里,小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这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大了150Pa,如图20(甲)所示,若用力将小船压入水中,静止时容器底对小船的支持力是1.8N,如图20(乙)所示,求这种塑料的密度。(g=10N/kg)(4分) 五、计算题:(共12分,用其它方法计算正确,同样给分) 53、 S=2×0.75m2=1.5m2 P=F/S=G/S =5.4×104N/1.5m2=3.6×104Pa 54、 F=2f=2F'=2×10N=20N SA=vAt=0.4m/s×10s=4m S=0.5SA=0.5×4m=2m W=FS=20N×2m=40J P=W/t=40J/10s=4w 55、 G=F=PS=150Pa×200×10-4m2=3N =G-N=3N-1.8N=1.2N V= =1.2N/(1.0×103kg/m3×10N/kg)=1.2×10-4m3 ρ=G/gV=3N/(10N/kg×1.2×10-4m3)=2.5×103kg/m3 由10辆车组成的车队,每辆车长6m,车距2m,匀速通过一条长300m的大桥,车队速度为18km/h,求需多少时间才能通过桥?车队总长6*10+2*9=60+18=78 需要时间,(300+78)/18000=0.021小时 另,18km/h=5m/s,需要时间,378/5=75.6秒
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习题答案
某人想测量前面的山崖有多远,于是他大喊一声,用停表测出一点二秒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座山崖离他有多远?
Ⅳ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
1.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作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__________(填"导体"或"绝缘体");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__________(填"断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思路解析:石墨能够导电,石墨丝将供电设备的电线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使供电设备瘫痪的目的。
答案:导体短路
2.电路图是指用__________来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常用的元件符号,如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节是我们接触电路的开始,能够准确识别各种电路中常用的符号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答案:符号灯泡电动机电阻开关电池
3.只有电路时__________,电路中才有电流,如果电路没有闭合,或者导线没有连接好,电路在某处断开,这种状态叫做__________;直接用导线将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叫做__________。
思路解析:只有连通的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电路中有断开的状态叫做断路,直接用导线连接电源两极的状态叫做短路。短路是一种危险的电路连接状态,容易烧毁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答案:闭合断路短路
1.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作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__________(填"导体"或"绝缘体");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__________(填"断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思路解析:石墨能够导电,石墨丝将供电设备的电线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使供电设备瘫痪的目的。
答案:导体短路
2.电路图是指用__________来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常用的元件符号,如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节是我们接触电路的开始,能够准确识别各种电路中常用的符号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答案:符号灯泡电动机电阻开关电池
3.只有电路时__________,电路中才有电流,如果电路没有闭合,或者导线没有连接好,电路在某处断开,这种状态叫做__________;直接用导线将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叫做__________。
思路解析:只有连通的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电路中有断开的状态叫做断路,直接用导线连接电源两极的状态叫做短路。短路是一种危险的电路连接状态,容易烧毁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答案:闭合断路短路
Ⅵ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册答案(配人教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附试卷+参考答案)/同步学案 内容提要:
本同步学案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编写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的同步练习。
本书内容以《物理》(8年级上册)教材的顺序按章节编写,每一节教学内容设有“课堂精讲”、“典例精析”、“课时精练”、“走向生活”栏目。另外附有每章测试卷。
“课堂精讲”是本节的基础内容。“典例精析”以本节重点、难点为主,突出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规律的指引。“课时精练”以基础和能力并重为目的,具有基础性、典型性、综合性、拓展性和迁移性。“走向生活”列出了与本节相关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列举了一些能反映课程标准要求的习题,习题以联系实际为主体。
“课堂精讲”、“课时精练”、“走向生活”均附有答案,对于较难的内容有详细的分析和解答过程。 物理: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附试卷+参考答案)/同步学案 目录: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五、声的利用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 电流与电路
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附录一:测试卷
附录二:参考答案
Ⅶ 八上物理现象及其解释是什么
八上物理现象及其解释是如下:
一、樟脑球不见了——升华。
二、刹车摔倒——惯性。
三、水往低处流——万有引力。
四、摔倒在地感觉疼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五、在马路上撒盐——降低雪的融点。
六、筷子放在水里折断了——光的折射。
七、花样滑冰——角动量守恒。
Ⅷ 八年级上册物理试卷(带答案)
1.关于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
A.在正确认真的测量下,不会产生误差
B.用精度很高的刻度尺测量长度,也会出现误差
C.多次测量后的值就是测量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D.误差只是测量者在观察读数时造成的
2.某同学三次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分别是3.98厘米,3.98厘
米,3.99厘米,这个物体的长度是: 〔 〕
A.3.98厘米 B.3.983厘米 C.4.00厘米
3.站台旁停有甲乙两列火车,当甲车开动时,乙车的乘客觉得自己坐的
火车开始运动了,这个乘客选定的参照物是: 〔 〕
A.甲车 B.乙车 C.站台 D.乘客自己
4.船在河中顺流而下,船员坐在船上,下面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船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船员是静止的
C.以河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船员是静止的
D.以船员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平直铁路上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抛出的手榴弹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C.运动中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沿着直线行驶的汽车可以做变速运动
6.冬天,用手摸房外的铁棒和木棒时,总觉得铁棒比木棒凉,事实是:
〔 〕
A.铁棒的温度比木棒低
B.木棒的温度比铁棒低
C.铁棒和木棒的温度相同
D.由于两者是不同物质构成的,温度难以确定
7.如图所示,用图中的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哪种方法正确: 〔 〕
8.物质的熔点是120℃,那么该种物质的温度是120℃时的状态是: 〔 〕
A.固体状态 B.液体状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9.如图所示,把装有0℃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0℃碎冰的烧杯中,当对
烧杯加热时,烧杯里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将: 〔 〕
A.不会熔化 B.全部熔化
C.也熔化一半 D.可能熔化一半
10.使水的沸点高于108℃,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
A.增长加热的时间 B.加强火力
C.加上密封盖 D.移到高山顶加热
11.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则: 〔 〕
A.液体的蒸发将停止
B.液体蒸发仍然进行,且液体温度不变
C.液体蒸发仍然进行,液体的温度降低
12.下列现象是凝华的是: 〔 〕
A.冰的形成过程 B.雾的形成过程
C.霜的形成过程 D.露水的形成
Ⅸ 2012八年级上物理所有简答题大全及答案,满意给100悬赏
1、吃饭时明明帮妈妈盛汤,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掀开热汤锅的锅盖,有水从锅盖上滴下,明明想知道锅盖上的水是哪来的,这一过程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
答:发生了物态变化,水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滴。
2、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时候这样做?
答;向水中撒盐能降低水的凝固点。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为防止由于气温低,水凝固成冰,常用食盐防止水凝固成冰。
3、医用体温计能当寒暑表使用吗?用它能准确测出气温吗?
答:医用体温计不能当寒暑表用。因为寒暑表的测量范围-30℃~50 ℃,超过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 ℃ ~42 ℃。另外体温计有缩口,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不能下,当气温降低时,不能反应此时的气温。
5、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 ℃的水或者0 ℃的冰,哪一种效果好,为什么?
答:0 ℃冰好一些;因为0 ℃的水和0 ℃的冰的温度相同,冷却的效果相同,但0 ℃的冰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冰的冷却效果好一些。
6、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答: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把正在熔化0 ℃的冰放在0 ℃的房间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够继续熔化
7、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扇扇子也感到凉快,试分析这两种凉快的原因。
答:吃冰棒是熔化吸热,而扇扇子是通过加快空气流动来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来吸收人体的热量。
8、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常先把一面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是为什么?
答:在酒精灯上烧一烧是为了提高镜面的温度,避免由于镜面的温度低,使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镜面模糊不清。
9、取一根较粗的铁丝,把它的一端放在炉火上烧一段时间(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部位插入水盆中,你会看到铁丝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有白气产生,这是什么现象
答:由于铁丝温度较高,插入水中后发生局部的沸腾现象,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11、冰和雪都是水的固定形式,但它们的形状又有很大的区别,你能作出解释吗?
答:冰是水凝固而形成的有圆滑的表面 ;雪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有规则的图形。
12、灯泡用久了以后为什么会发黑?
答:因为灯发光时温度很高,钨丝因受热升华变成气态钨,当气态钨遇到冷的
灯泡壁又凝华成固态的小钨粒,附在灯内壁上,长时间灯泡变黑。
13、为什么北方的冷气流南下,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交汇处会下雨?
答:南方的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与北方的冷气流相遇,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 熔化变成水滴,与原来 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14、我国南方的夏天,每当烈日当空,导致地表温急剧上升,人们普通感到酷热难当:有时会下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以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感觉空气湿热;但过一阵子,特别是一阵风刮过之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爽了。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现象和原理。
答:烈日当空,温度很高,人体的汗液难蒸发,人体不能散热,所以感到酷热难当;下了阵雨以后,空气中温度增大,人体汗液变慢,所以人体感到湿热;刮风加快汗液蒸发,蒸发吸收人体的热量,人们感到凉爽。
16、从冰箱里拿出冷藏的鸡蛋,一会儿发现它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却擦不干,但是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干,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答:冷藏鸡蛋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在鸡蛋上,所在鸡蛋变湿了;擦拭以后水蒸气还不断液化,所以擦不干;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温度升高,鸡蛋表面的小水滴汽化为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所以变干了。
17、霜前冷,雪后寒?
答: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18、(1)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2)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答:(1)因为人身上有水,而水蒸发吸收人体的热量,因此人感觉冷。
(2)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天热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加快舌头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加快舌头表面唾液蒸发来吸收身体的热量。
19、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为什么不被高温烧坏?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下图)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大水池里的水受到高温汽化吸收热量,保护发射架不被烧坏;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小水珠组成的。它是由水池里的水汽化后又降温液化成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成的
20、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她把这支冰棍放进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帮小鹭解释“粉”、“白气”和“冒汗”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粉”是冰箱里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产生的;“白气”是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冒汗”是茶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
1、如图,大烧杯内的冰熔化时小烧杯内的冰是否会熔化?为什么?
答 不会熔化,因为大烧杯内的冰熔化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却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小烧杯内的冰由于热传递温度也会达到熔点温度,由于温度和大烧杯内混合物的温度相同,不能从大烧杯内的混合物中继续吸热,所以不会熔化
2、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所示。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O℃,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O℃时,冰的温度还低于O℃;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O‘C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3、 “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答:不会沸腾,因为大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却保持沸点温度不变(1分);小烧杯内的水由于热传递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1分),由于温度和大烧杯内水的温度相同,不能从大烧杯内的水中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1分)。
4、取一张光滑的厚纸,照图那样做成一个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儿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实际做一做,并且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答: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在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却保持沸点温度不变,用纸锅烧水,纸锅始终要向水传热,所以温度不能达到纸锅的着火点,所以纸锅能烧开水,而不会燃烧。
5.小明的妈妈用食用油炸油条时,油的温度约为200℃。她不小心把几滴水溅到了油锅里,出现了“油花四溅”的现象。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溅入油里的水滴,到达油面时有一定的速度,要继续向下运动。由于油的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水滴向下运动过程中快速汽化,产生高压气泡,气泡迅速膨胀破裂把油溅起来。
6、夏季的清晨,湖面上飘着淡淡的白雾,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夏季的白天温度高,湖水蒸发,形成大量的水蒸气,夜间至次日清晨,气温降低,湖面上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白雾飘在湖面上。
7、在玻璃杯里倒上半杯开水,会发现玻璃杯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这是为什么?
答:开水蒸发产生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壁,降温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杯壁上,因而模糊不清。
8.冰箱冷冻室里的冻肉块,其表面通常会有一层霜。请解释这层霜是怎样产生的。
答:冷冻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通常在零下十几度的冻肉块,发生凝华现象,在冻肉块表面形成小冰晶。(评分点:1.冷冻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2.零下温度的冻肉块;3.凝华、产生小冰晶)
9.人们常将新鲜蔬菜装在塑料袋内并密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在夏天,当把装有蔬菜的塑料袋从冰箱中取出后,看到塑料袋内、外都有水珠。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把装蔬菜的塑料袋放入冰箱后,塑料袋内蔬菜蒸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塑料袋内侧形成小水珠;把装蔬菜的塑料袋从冰箱中取出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塑料袋液化,在塑料袋外面形成小水珠。
10.不同季节的清晨,有时会看到卧室窗玻璃内侧表面有一层小水珠,有时是小冰花.请分别解释这两个现象,并说明发生这两种物态变化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答: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成的:小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而成的;两种物态变化中,水蒸气遇冷温度不同。凝华时遇冷温度低且低于零度。
11、 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风挡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 很快就能除掉“哈气”; 夏天, 在下大雨后, 风挡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 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 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 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水蒸汽遇冷才能液化成小水珠形成哈气,司机采取的措施都是从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入手的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汽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在夏季下大雨时.车外温度较低,关闭车窗后.车内温度较高,风档玻璃玻温度较低,车内水蒸汽在风档玻璃玻上遇冷可以液化形成哈气,此时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档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汽不能在璃玻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12.一天下午,天气突然变得阴沉,九年一班的同学们正在教室上课,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了许多雾水,但是隔壁无人上课的物理实验室玻璃上的雾水却不明显,这是为什么?
答案:天气变阴,气温降低,窗户上的玻璃温度降低教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玻璃的内表面,而隔壁的物理实验室由于没有同学呼出的大量水蒸气,所以玻璃上液化现象并不明显
13、如图是电冰箱制冷系统简化示意图,请说明电冰箱制冷的工作过程
答案: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内迅速汽化、吸热,使水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制冷剂蒸气液化放热
14、简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大,温度骤降到零下二十几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树枝上凝华形成小冰晶。
阀门
15、如图是一种常见的打火机,可以看见里面装有液体.阿强同学一天玩打火机时,把阀门松动了,一会儿工夫,虽然没有把液体倒出来,却发现液体不见了,但阀门周围却结了一层白色的东西,用手摸一摸打火机,发现打火机非常冰冷.试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上述发生的现象。
答:打火机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阀门
松动,丁烷液体迅速汽化,从外壳吸收
大量的热,外壳温度降低,所以冷;而
阀门处的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
迅速放热降温,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
阀门处结了一层白色的粉末。
16、据传某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一道甜点为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以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不动声色,过得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呲牙咧嘴。请用物理知识解释
答案:冰淇淋上面的白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冷冰淇淋而液化成的水滴。
因为油的密度比水轻,水的温度虽然高,但是水在油的下面,被油隔开了空气,不能汽化;而油的沸点比较高,所以从表面看来,油没有沸腾,无一丝白气冒出,给人一种温度不高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