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石油
;petroleum
性质:有天然石油和
人造石油
之分。通常指天然石油,是一种
化石燃料
。由
远古海洋
或
湖泊
中的
生物
在地下
经过漫长的地球化学演化而成。从深部
地层
中开采出的
黑褐色
或暗绿色的
可燃性
黏稠
液体
,常与
天然气
并存。由各种
烃类
组成,含有少量硫、氮、氧的
有机化合物
。石油因
产地
不同,其理化性质有很大
差异
。未经加工的石油称
原油
。原油经加工后可制成
汽油
、
喷气燃料
、
煤油
、
柴油
等。还可提取
润滑油
、
润滑脂
等。也是发展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础
原料
。
石油炼制工业
中由原油经过一系列
石油炼制
过程和
石油产品
精制加工而得到各种产品,通常按其主要
用途
分为如下几类:(1)石油燃料,如
液化石油气
、汽油喷气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2)石油溶剂和
化工原料
,如汽油型
溶剂
、煤油型溶剂、纯芳烃和化工原料;(3)润滑剂和有关产品,如各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4)其他有关石油产品,如石油蜡、
石油沥青
、
石油焦
等。每类产品还按应用领域再细分为若干组。1984年中国的石油产品
数量
即达600多个。
② 油的物理性质及测定
。炒菜时油温不宜升得太高,一旦超过180℃,油脂就会发生分解或聚合反应.植物油的熔点都低于37℃,动物油的熔点一般在45-50℃。当油温高达200℃以上时,其中的甘油就会分解,产生出一种叫“丙烯醛”的气体--油烟的主要成分。 “丙烯醛”是一种对人体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睛有害的刺激性物质,能引起流泪、呛咳、厌食、头晕等症状。另外,由于“丙烯醛”的生成,还会使油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是一种致癌的有害物质。因此,炒菜时应将油烧到八成热为宜。 油温低点好,100多度即可,但很难控制.所以在不妨碍杀灭微生物的条件下,鲜菜热油快炒还能使蔬菜中的维生素损失较少,其中维生素C可保留60%- 70%,核黄素的胡萝卜素保留更多。 油具有透过性
③ 油的性质是什么呢
油的性质:
1、化学性质: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是能够使高锰酸钾或者溴水褪色。
2、形态:植物性甘油酯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故熔点较低,常温下多为液态,称为油;由于动物性甘油酯中饱和脂肪酸较多,故熔点高,常温下为固态,称为脂。
油的分类
一般分为植物油,动物油,矿物油,香精油。植物油和动物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的甘油酯,通常情况下不会挥发,所以总称为固定油。根据它们是否可供食用,又可分为食用油和非食用油。
植物油是涂料工业的重要原料,用以制备各种油性漆、醇酸树脂漆、改性合成树脂漆、清漆和色漆等,以及作为增塑剂使用。
矿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如石油、页岩油等。大多数有挥发性,可以蒸馏或分馏,加工制成汽油、煤油、润滑油等。
香精油的主要成分是萜烯类,为一种特殊的植物油,因具有挥发性和香味,主要用于配制香料。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油
④ 石油(原油)的分类及其物理性质
石油(原油)是一种由碳氢化合物(烃类)及少量氧、硫、氮化合物所组成的混合物,其状态取决于温度、压力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根据原油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可以对原油进行分类。具体的分类原则是:
1.按胶质-沥青质含量分类
(1)少胶原油——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含量在8%以下;
图2-4-4 地层水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a)纯水;(b)含盐量为60000mg/L的水
(2)胶质原油——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含量在8%~25%之间;
(3)多胶原油——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含量在25%以上。
2.按含蜡量分类
(1)少蜡原油——含蜡量在1%以下;
(2)含蜡原油——含蜡量在1%~2%之间;
(3)高含蜡原油——含蜡量在2%以上。
3.按含硫量分类
(1)少硫原油——硫的含量在0.5%以下;
(2)含硫原油——硫的含量在0.5%以上。
胶质-沥青质在原油中形成胶体结构,对原油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影响。胶质-沥青质含量过高可形成高黏度的原油。原油中的含蜡量影响原油的凝固点。含蜡量越高,其凝固点越高。原油中的硫是一种有害物质,对用钢制成的炼油设备有腐蚀作用。
石油的物理性质主要有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压缩系数、黏度。
1.溶解气油比
原油的溶解气油比定义为原油在地面脱出的气量与地面脱气原油的体积之比:
岩石物理学基础
式中:Vg为在地面状态下由原油中脱离出来的气体体积;Vo为地面脱气原油的体积;Rs为在温度和压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的溶解气油比,单位是m3/m3。在物理上,溶解气油比表示在地面上单位体积的原油在地下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能溶解的天然气体积。
2.体积系数
体积系数定义为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岩石物理学基础
式中:Vfo为原油在地层中的体积(在某一温度、压力下);Vso为原油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20℃,0.1 MPa)。
图2-4-5 某地层中的油在饱和压力下的相对体积系数(体积系数与饱和压力下的体积系数之比)
①直线;②实测数据;③实测数据与直线的离差值
根据实践经验,地下溶解气和热膨胀的影响远远地超过了压力对原油弹性压缩的影响,因此地层油的体积系数一般大于1。这意味着,原油在地面的体积一般小于其在地层内时的体积。原油在地面上由于脱气而使体积变小的现象称为原油的收缩,收缩系数为1/Bo。
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除了与溶解气油比有关外,还与温度和压力有关(图2-4-5)。
3.压缩系数
令αo代表地层原油的等温压缩系数,则
岩石物理学基础
地层原油的压缩系数主要取决于原油的溶解气量、温度、压力。如果原油中含有的气体多,则原油的密度下降,压缩系数变大。
4.黏度
原油的黏度主要由原油的化学组成所决定。地面脱气原油的黏度具有很大的变化范围,从零点几到几千万毫帕秒(图2-4-6,图2-4-7)。
⑤ 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题 谢谢了
油脂的水解及油脂酸价(AV)在适当的条件下,油脂在水分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游离脂肪酸(FFA)与甘油,此即油脂的水解反应。油脂的温度升高及含有一些杂质,都将加入水解反应的进行。在油脂的贮存加工过程中,要求防止或减缓这一反应。在在生产中,油脂在常压下不允许常时间地加热和加温。 1、油脂酸价(AV),是中和反应1克油脂中所含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碱的毫克数。油脂的酸价高,说明油脂的品质交差或贮存的油脂不新鲜。酸价是评价油脂量的重要指标一。油脂精炼中的碱炼脱酸,就是根据毛油酸价(AV)来确定中和所需碱的消耗量的。 2、油脂的碘价(IV) 油脂的不饱和程度用碘价(IV)来表示(既耗碘克数/100克油)。不饱和程度高,碘价(IV)就高。碘价(IV)是油脂的一个特征参数。碘价偏高的油脂,更容易引起酸败或产生化学聚合。 3、油脂的氧化与酸败 油脂除产生水解变质外,还会产生氧化变质,这是缘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分解,从而引起酸价升高所致。油脂的氧化和水解,都会导致油脂的酸败变质。油脂酸败变质除与包装形式和长时间除存有关外,也同油脂中含有某些微量杂质及油脂精炼程度等因素相关。 4、油脂的高温裂解 油脂在达到较高温度后,大分子的脂肪酸组成将裂解变成小分子的多种物质,使的品质下降。 5、比重 在一定温度下,各种纯净油脂的比重,都在某一定幅度值内。但是温度发生变化,油脂的比重也随之改变。油脂温度升高,其比重就变小。一般油脂的比重范围在0.910~0.976之间(油温为15`C),比水的比重小一些。在生产中,可根据油脂的比重和油脂的体积重量,计算出油脂的重量。比重是成品油的重要特征之一。 6、色泽 纯净的油脂(甘油三酸酯)是无色的。各种天然油脂中,都含有少量的色素,因此均成一样的颜色。毛油中因含有各种杂质成分,故而更加深了其色泽。油脂在精炼过程中,除去杂质,并脱除部分色素,从而获得色泽更浅的油脂产品。 7、成品油的色泽,因油料的种类,新鲜度,油脂产品品质等级等差别,而呈不同的色度,通常成品质好的优质油脂产品,其色度要求浅一些。油脂中色素的脱除方法是,利用漂土及活性炭吸附的脱色方法。 8、气味 天然油脂都是一些气味,花生油芝麻油等有另人愉快的香味,在加工生产中要予以保护。但各种毛油有异味。浸出法制取的毛油所具有的气味,通常要进行脱除。 9、黏度 表示液体或混合液体的流动性。油脂的温度升高,其黏度就相应降低。加热油脂可使其于用泵输送,过滤及易于搅拌混合。 10、凝固点 液态油经冷却(或冷冻),凝固成固态脂肪结晶时的温度为凝固点。不同的方式冷却曲线,会形成不同的油脂类结晶体,使其固一液分离效果有明显差异。 11、烟点,闪点和燃点 这是油脂在与空气接触加热时,其热稳定性的衡量方法。某油脂的这些特征值,可显示它的精炼程度。油脂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多种低分子的杂质,将使其烟点随之将低,甚至达不到产品标准值。
⑥ 石油及油品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石油及油品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石油的物理性质随其化学组成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性质的石油,对开发、集输、贮存、加工影响较大,因此其经济评价也各不相同。 1)石油的颜色 颜色与原油中含有的胶质、沥青质数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深色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液性明显的原油多呈淡色,甚至无色;粘性感强的原油,大多色暗,从深棕、墨绿到黑色。我国玉门、大庆等油田的原油多呈黑褐色;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呈茶褐色;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原油多呈淡黄色;四川、塔里木、东海等盆地的一些凝析气田所产凝析油从浅黄色到无色。2) 石油的臭味 是由于原油中所含的不同挥发组分而引起。芳香属组分含量高的原油具有一种醚臭味。含有硫化物较高的原油则散发着强烈刺鼻的臭味。由于含硫化物较高,因此这类原油在加工时,需要增加专门的处理装置而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我国主要油田的含硫量较之中东地区原油的含硫量(高于2%)低得多,大庆油田原油含硫量不到1‰,胜利油田原油含硫量也多不超过1%。3) 石油的密度 指在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气原油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吨每立方米(t/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表示。石油相对密度(以往文献曾以比重表示)是15.5℃或20℃时原油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的比值。国际上常用API度作为决定油价的标准。API度与相对密度的相关关系式为:API度(15.5℃)=(141.5/相对密度)-131.5,API度大,相对密度小。水的API度为10。密度大小与石油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数量有关。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密度大,颜色深;低分子量烃含量高,密度小。不同地区、不同地层所产原油密度有较大的差别。原油按其密度可分为四类:轻质原油(密度<0.87g/cm3),中质原油(≥0.87~0.92g/cm3),重质原油(≥0.92~1.0g/cm3),超重质原油(≥1.0g/cm3)。我国生产的原油密度变化也较大,大庆(多在0.8601g/cm3)、长庆(0.8437g/cm3)、青海尕斯库勒(0.8388g/cm3)等地区所产原油多属轻质原油;胜利(多数在0.8873g/cm3左右)、辽河(0.8818g/cm3)等地区所产原油多属中质原油;胜利孤岛(0.9472g/cm3)、大港羊三木(0.9492g/cm3)、辽河高升(0.9609g/cm3)、新疆乌尔禾(0.9609g/cm3)等油田所产原油则属重质原油。4) 石油的粘度 指液体质点间移动的摩擦力,以m Pa·s表示。粘度大小决定着石油在地下、在管道中的流动性能。一般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通常原油中含烷烃多、颜色浅、温度高、气溶量大时,粘度变小。而压力增大粘度也随之变大。地下原油粘度比地面的原油粘度小。 根据粘度大小,将原油划分为常规油(<100mPa·s),稠油(≥100~<10 000mPa·s),特稠油(≥10 000~50 000mPa·s)和超特稠油或称沥青( >50 000mPa·s)四类。 由于测定绝对粘度较烦杂,在研究中常用恩氏粘度计测定相对粘度。相对粘度指液体的绝对粘度与同温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比。 我国原油粘度变化范围较大。大庆白垩系原油(50℃)粘度在19~22mPa·s,任丘震旦亚界原油(50℃)为53~84mPa·s,胜利孤岛原油(50℃)为103~6451mPa·s 。5) 石油的荧光反应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受激发发光,并在照射后所发光立即消失的这种荧光反应特性,普遍被用于野外工作时作为判断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显示的重要标志。按发光颜色的不同以及分布的情况,大体可推测所显示的石油组分及其百分含量。一般油质呈天蓝色,胶质呈黄绿色,沥青质呈棕褐色。6) 石油的旋光性 石油在偏光下,具有把偏光面向右旋转的特性。偏转度一般小于1°。旋光性是有机质所特有的一种性质,而且当加温至300℃时即消失。因此,在研究石油生成时,常以这种旋光性和在石油中发现的素(由动植物色素如叶绿素或血红素变化而成,并在温度超过200℃时被破坏)的存在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依据。7) 石油的溶解性 石油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苯、香精、醚、三氯甲烷、硫化碳、四氯化碳等,也能局部溶解于酒精之中。原油又能溶解气体烃和固体烃化物以及脂膏-树脂、硫和碘等。8) 石油的凝固点与含蜡量 凝固点系指原油从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固态时的温度。这对不同温度尤其在低温地区考虑贮运条件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根据凝固点高低,石油可分为高凝油(≥40℃)、常规油(≥-10~<40℃)、低凝油(<-10℃)三类。我国多数油田所产原油的凝固点,在15~30℃之间。石油含蜡量系指原油中含石蜡的百分数。石蜡在其熔点温度(37~76℃)时溶于石油中,一旦低于熔点温度,原油中就出现石蜡结晶。我国主要油田所产原油的含蜡量较高,大约在20%~30%之间。大庆萨尔图油田含量多在22.6%~24.1%,河南魏岗油田为42%~52%,江汉王场油田为2.8%~11.4%,克拉玛依油田仅7%左右。含蜡量高的原油凝固点也高。9) 石油的燃烧特性 石油和成品油可燃程度随温度而异,表现在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的差异。“闪点”指石油在容器内受热,容器口遇火则发生闪火但随之又熄灭时的温度。“燃点”指受热继续升高,遇火不但出现闪火而且引起了燃烧的温度。“自燃点”指原油在受热已达到相当高的温度,即便不接触火种也出现自燃现象的温度。石油是由具不同沸点的烃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与水(沸点为100℃)不同,没有固定的沸点。其闪点随具不同沸点化合物的含量比例不同而各有差异。沸点越高,闪点也高。如石油产品中煤油闪点在40℃以上,柴油在50~65℃之间,重油在80~120℃,润滑油要达到300℃左右。自燃点却相反,沸点高的成品油,自燃点降低,如汽油自燃点为415~530℃,裂化残渣油自燃点约270℃,石油沥青则降至230~240℃。石油作为一种混合物,其闪点在-20~100℃之间,而自燃点则为380~530℃之间。10) 石油的馏分组成 由于石油是由具不同沸点的烃化合物混合而成,因此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而可分别获得不同的石油产品
⑦ 油的物理性能主要是闪点、凝固点和粘度
通过飞秒检测发现油的物理性能主要是闪点、凝固点、粘度、HLB值、酸度、色度等。油由一种或多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硅油有很大部分由硅氧化合物组成),与醇、酮和醚等碳氢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油的组成部分不极化。与脂肪的区别在于组成油的化合物的分子长度和分子之间的连接比较小。
一般分为:(1)植物油;(2)动物油;(3)矿物油;(4)精油(香精油);(5)硅油
植物油和动物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的甘油酯,所以又称脂油(脂肪油);在通常情况下不会挥发,所以有时总称为固定油(fixed oil)。
又根据它们是否可供食用,可分为食用油(如大豆油、芝麻油、橄榄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和非食用油(如桐油、蓖麻油等)。
矿物油是石油、页岩油和它们的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大多数有挥发性,可以蒸馏或分馏,再经加工可得汽油、煤油、润滑油等。
油(4张)
精油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植物油,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萜烯类,有挥发性和芳香气味,主要用于配制香料。
⑧ 油的性质是什么
1、化学性质: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是能够使高锰酸钾或者溴水褪色。
2、形态:植物性甘油酯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故熔点较低,常温下多为液态,称为油;由于动物性甘油酯中饱和脂肪酸较多,故熔点高,常温下为固态,称为脂。
3、沉淀:如磷脂具有乳化性和抗氧化性,可延缓油脂的自动氧化,但在保管时磷脂会发生自然水化现象,产生大量油脚沉淀,并在煎熬时产生大量泡沫,经焦化后形成黑褐色沉淀物,从而影响油脂的质量和使用。
油
是常温下为液体的憎水性物质的总称,由一种或多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硅油有很大部分由硅氧化合物组成),与醇、酮和醚等碳氢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油的组成部分不极化,与脂肪的区别在于组成油的化合物的分子长度和分子之间的连接比较小。植物油和动物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的甘油酯,所以又称脂油(脂肪油);在通常情况下不会挥发,所以有时总称为固定油。又根据它们是否可供食用,可分为食用油(如大豆油、芝麻油、橄榄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和非食用油(如桐油、蓖麻油等)。矿物油是石油、页岩油和它们的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大多数有挥发性,可以蒸馏或分馏,再经加工可得汽油、煤油、润滑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