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们揭示原子的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
(1)①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所以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所以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2)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故答案为: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故答案为:(1)现象一: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大多数а粒子没有受到金原子的原子核的排斥力的作用;
现象二:少数а粒子受到金原子的原子核的排斥力的作用;
现象三:金原子核的体积相对原子的体积小得多,故此只有极少数а粒子与金原子核正面碰撞而被弹回.
(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 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⑵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是什么
发展内容:
道尔顿模型(1803年) 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
葡萄干蛋糕 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森(J.J.Thompson)模型。
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Plum pudding)故名“枣糕模型”或“葡萄干蛋糕模型”;或是像西瓜子分部在西瓜瓤中,所以也叫“西瓜模型”。
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性。
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13年玻尔模型。
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对于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在一个确定时刻其空间坐标与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的着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构成原子的结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注意:中子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也决定着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⑶ 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逊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俗称X光);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所以D符合,
故选D.
⑷ 汤姆逊的原子“西瓜模型”或者说“葡萄干面包模型”是怎么回事
汤姆逊以为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行。他按照迈耶尔(Alfred Mayer)关于浮置磁体平衡的研究证明,如果电子的数目不超过某一限度,则这些运行的电子所成的一个环必能稳定。如果电子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度,则将列成两环,如此类捱以至多环。这样,电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结构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门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重复再现,或许也可得着解释了。
汤姆逊提出的这个模型,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很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很多人把汤姆逊的原子模型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它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而且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发出电子的现象。而且根据这个模型还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于汤姆逊模型能解释当时很多的实验事实,所以很容易被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⑸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卢瑟福的核式模型(行星模型)否定了汤姆生的“西瓜模型”,但它也不是最完美的。以后的实验进一步表明,原子中的电子并不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时那样有固定的轨道,而是形成电子云分布在原子核的外围。无法解释电子是如何稳定地待在核外。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模型”。
(5)哪个物理学家西瓜模型扩展阅读
现实意义
卢瑟福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原子结构的新途径,为原子科学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在当时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卢瑟福的理论遭到物理学家们的冷遇。1904年长岗半太郎提出的土星模型就是因为无法克服稳定性的困难而未获成功。
因此,当卢瑟福又提出有核原子模型时,很多科学家都把它看作是一种猜想,或者是形形色色的模型中的一种而已,而忽视了卢瑟福提出模型所依据的坚实的实验基础。
卢瑟福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因而常常能够抓住本质作出科学的预见。同时,他又有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从实验事实出发作出应该作出的结论。卢瑟福认为自己提出的模型还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他在论文的一开头就声明:“在现阶段,不必考虑所提原子的稳定性,因为显然这将取决于原子的细微结构和带电组成部分的运动。”当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希望在一、二年内能对原子构造说出一些更明确的见解。”
⑹ 北京市高考物理题第一题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
2、伽利略:意大利的着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R³/T²=k),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着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
28、乍得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摘自网络空间》
…
…
1858:普尔克尔:观测到阴极射线。
&
1887:赫兹:观测到光电效应(光具有能量)。
&
1890:汤姆孙:气体放电管实验。
&
1890: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
&
1897:汤姆孙:断定阴极射线本质是带负电粒子流。
&
1898:汤姆孙:汤姆孙模型(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核各处,也称枣膏模型或西瓜模型)。
&
1900: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当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是以一个最小能量值为单位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收,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叫做能量子)。
&
1913:波尔:原子结构假说,提出三条假设:轨道假设、能级假设、越迁假设。
&
1919:卢瑟福:大小质子,并猜想中子的存在。
&1918~1922:康普顿:康普顿效应(光具有动量[速度和质量])。
&
1924:德布罗意: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
1929:戴维孙、汤姆孙:证明电子的波动性。
&
1932:查尔威克:发现中子。
&
1938:哈恩:核裂变。
----《原创》
…
…
时间不用记,很多,但也不难记。
有事没事拿几个考考你同桌(当然是在没准备的时候,想到哪个就问哪个,考试一般就考人物与其发现的配对而已),过不了几天就都记住了。
⑺ 汤姆逊的原子“西瓜模型”或者说“葡萄干面包模型”是怎么回事
汤姆逊以为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行。他按照迈耶尔(Alfred
Mayer)关于浮置磁体平衡的研究证明,如果电子的数目不超过某一限度,则这些运行的电子所成的一个环必能稳定。如果电子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度,则将列成两环,如此类捱以至多环。这样,电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结构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门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重复再现,或许也可得着解释了。
汤姆逊提出的这个模型,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很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很多人把汤姆逊的原子模型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它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而且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发出电子的现象。而且根据这个模型还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于汤姆逊模型能解释当时很多的实验事实,所以很容易被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⑻ 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 故填: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故填: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被弹回的很少,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 故填: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
⑼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尔提出了原子的“西瓜模型”B
A、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西瓜模型”,故A错误;
B、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故B错误;
C、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正确;
D、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安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故D错误;
故选:C.
⑽ 举出你所知道的一位科学家及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
Issac Newton 牛顿
Erwin Schroedinger 薛定谔
Max Planck 普朗克
Max Born 波恩
Pual Dirac 狄拉克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
Richard Feynman 费曼
Wolfgang Ernst Pauli 泡利
Enrico Fermi 费米
Werner K.Heisenberg 海森堡
Niels Bohr 波尔
J. Robert Oppenheimer 奥本海默
Louis de Broglie 德布罗意
Landau,L.D. 朗道
James Maxwell 麦克斯韦
Michael Faraday 法拉第
Ernest Rutherford 卢瑟福
Ludwig Boltzmann 玻尔兹曼
Madame Curie 居里夫人
Joseph John Thomson 汤姆森(原子西瓜模型提出者)
Heinrich Rudolf Hertz 赫兹
Johann Jakob Balmer 巴尔末
Hans Oersted 奥斯特
Nicola Tesla 特斯拉
Robert Brown 布朗(布朗运动发现者)
Lord Kelvin 开尔文
George Simon Ohm 欧姆
Augustin Fresnel 菲涅耳
Ameldeo Avogardo 阿福加德罗
Robert Hooke 胡克
James Prescott Joule 焦耳
Andre-Marie Ampere 安培
Henry Cavendish 卡文迪许
Stephen Hawking 霍金
等等,其他,你可以上网络科学世界查找,那里有我的官方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