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鱼池滴滤材料摆放顺序
先放过滤棉或较细的过滤材料把脏东西隔开,然后放生物球均匀分散水流,最后放细菌屋。不过滴流需要很勤快的,我现在都改成卡利净鱼池过滤器了,这个比较省心不用人工清洗。希望能帮到你。
2. 鱼缸过滤器滤材的怎么摆放呀
顺序如下:
1.第一级:物理过滤级:放置纤维棉(注:可以在出水管口套上袜子用于滤出悬浮物且清 洗方便)。
2.第二级:化学过滤级:放置活性炭、吸氨石、沸石、清水树脂等化学性吸附滤材(注该类滤材的吸附效果一般只有三个月到期一定要换)。
3.第三级:生物过滤第一级:放置生化棉(注:要选孔径大小合适强度高弹性高滤水率高的为好)。
4.第四级:生物过滤第二级:放置生化球(注:该级的容量要大生化球的数量尽可能多)。
5.第五级:生物过滤第三级:放置瓷环(注:瓷环的吸水率越高越好表面粗糙度越高越好)。
6.第六级:生物过滤第四级:放置黄化煤或水草砂。
7.第七级:水平衡槽:放置纤维棉以及潜水泵将已过滤后的水输送回鱼缸(注:如果是上部过滤可以取消此级让水自然流回鱼缸)。
在安装过滤器的时候,把出水口尽量安装在鱼缸的一头,而抽水口则在另外一头。而且入水口的网注意不要太高,要让入水口尽量接近缸底,这样一来的话出水口的水就会把污物冲到鱼缸的另一头。
而入水网缩短了,越接近鱼缸的底部其吸力就大,这时候只要用小网把污物向入水口冲,就很容易吸走了。如果您使用的是全新的鱼缸或者是全缸新水的话,其中的滤材会更厚一点,吸力更大一点,这样过滤的水就更干净了。
其实,所谓的过滤就是建立生态平衡的角度上,模仿自然界中“流水不腐”的道理,如果说缸里总有一部分循环不到的水或角落,那么其中的水自然就容易混浊,鱼类也得不到好的生存环境。而困水、过滤、闯缸是建立这样的生态平衡的三步曲,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说你在养着鱼的鱼缸中发现白雾的话,就说明过滤器的瓦数太小或者是安装不合理,瓦数在配置的时候要尽量比要求的再大一点,比如说1.2m的缸一般采用30瓦的,我们可以使用36瓦。
另外关于过滤器的安装一定要合适,这样才能使水得到充分的循环,也就不会出现白雾的现象了,自然也不用天天换水这么麻烦了。因为换水是为了保证水质,但是更换太勤的话水质反而得不到保障。
参考链接:网络-鱼缸过滤器
3. 鱼缸过滤棉怎样放(最好有图)
①上滤:由于空间比较小,所以滤材(陶瓷环这些)摆放在最下面,第二层生化过滤棉,最上面一层放物理过滤棉,换水的时候简单清晰下最上面一层物理过滤棉就好。
②滴流盒:这种空间就比较大,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大面积过滤的,不过更多的空间是用来堆放滤材的,只有一格盒子或者半个盒子才用来放过滤棉,同样的原则,生化过滤棉放中间,最上面一层放物理过滤棉,方便清洗。
③滤筒:它的原则和滴流盒有点类似,区别是出水的速度比较快,出水量比较大而已,滴流是慢慢渗下来,水流比较缓和,滤筒水流冲击比较大而已。所以摆放原则和滴流盒一样。
④底滤:这种是过滤效果最强大的,好几个细分的缸都来装滤材用的,放过滤棉和滤材的顺序是这样,进水口最靠近的,放物理过滤棉,接着是生化过滤棉,最后才是滤材。因为出水口的最脏,先物理过滤掉,也方便清洗,然后顺着下去一些水中的物质刚好经过滤材,也就是经过硝化菌来处理。
过滤棉的清洗:
建议清洗物理过滤棉就可以了,因为主要功能是过滤“脏东西”的,所以培养硝化细菌不是主要目的,拿出来清洗造成硝化细菌损耗也没事,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开水烫一下消毒,然后再放回去用。
物理过滤棉使用到破了,密度不够了就需要换一个新的,但是生化过滤棉可以一直使用到烂,不用去清洗它。
4. 三层滴流盒内滤材的摆放顺序
推荐摆放顺序滤桶总共有3个滤材盒,从下至上的滤材设置方法如下:
第一层,下部铺玻璃环,上盖一层生化棉。
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粗过滤大块污物,并使其降落至桶底;利用陶瓷环和生化棉的各向同性,将水流均匀分散开,并减缓水流速度,使得下一级滤材能够充分接触水流。此处可以用吸氨石代替陶瓷环,但是要将生化棉放在底层,避免吸氨石从滤材盒的缝隙中落到桶底,失去作用。
第二层,下部铺生化棉,上部铺细过滤棉。细过滤棉要略微压实,大约是市售过滤棉3-4层。这一层的功能是,首先一层生化棉进一步消除水中大块颗粒,并将水流彻底分散均匀, 细过滤棉过滤水中微小颗粒。
第三层,下部铺羊毛垫,上部摆放特殊滤材。如果不需要特殊滤材,可摆放细过滤棉、生化棉。细过滤棉不要压紧。次部分利用羊毛垫细密的特性最后过滤掉上级过滤遗漏的更小微粒,并且利用空间摆放特殊滤材,对水质进行处理。
如果不需要特殊滤材,则可摆放生化滤材,尽量提高生化过滤效率。如果在此层铺细过滤棉,请一定要在细过滤棉上层再铺一层生化棉,避免细过滤棉分散后钻入水泵叶轮中,缠绕在叶轮、轴承上,导致过滤桶发生故障。
这样的组合的优点:
1、重量很轻;
2、花钱最少;
3、维护最方便,一年中只需要清理最上层过滤棉即可。
4、 效果最好,快速培菌,长久持续有效。
(4)滴流和物理过滤怎么摆放扩展阅读
金鱼鱼缸常见的几种过滤系统有上滤、滴流过滤、侧滤及背滤、底滤、外滤桶。按水流的方向,金鱼鱼缸的过滤系统的滤材的设置顺序为:
1.进水口→(水泵)→物理过滤→化学过滤→生物过滤→(水泵)→出水口。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过滤中的大部分滤材,如软水树脂、草泥丸等,在使用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检测仪器,才能较好地控制水质,才不至于调节过度,并不适合24小时长期使用。
2.过滤系统一定要24小时连续开着。硝化细菌为好氧细菌,在缺氧的状态下,会迅速死亡。对于非滴流式过滤系统,过滤关闭几个小时,就会造成硝化细菌大量死亡,甚至造成生物过滤系统的崩溃。另外,反硝化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还会释放出硫化氢。
3.对于金鱼鱼缸的外置过滤器而言,可以是顶置或者是过滤桶。过滤桶的选择推荐森森鱼缸外置过滤桶HW-303B带UV杀菌灯采用优质的ABS工程塑料,外观新颖、设计时尚。过滤设备中采用高转速水泵,三层过滤,自下而上,过滤效率高。
4.对于更大型水族箱,为防止水流速度过强,建议在入水口加装内置过滤器,在出水口增加弯管,以减小水流对于金鱼的冲击。在过滤盒(桶)中放置生化海绵、活性炭,并根据水体污染程度进行更换。但过于频繁更换,不宜与有益生物菌群的建立,一般1月更换一次即可。
5. 3层滴流盒滤材怎么摆放最合理
第一层物理过滤,可以放物理过滤滤材,比如过滤棉、魔毯等,过滤鱼便等垃圾;第二三层生化过滤,可以放各种生化滤材,比如陶瓷环、石英珠、石英球、生化棉、生化球等,由于滤盒容积有限,体积比较小的球形滤材效果相对比较好。
6. 鱼缸过滤如何布置
养好鱼的关键是过滤,而过滤主要是过滤鱼便,水里的毒素都是鱼便产生的。现在通用的水族过滤系统主要是上滤、滴流合、底滤、滤桶、侧滤、背滤,这些过滤系统形式是不同的,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缸外培养硝化菌的过滤系统。也就是说鱼便要抽取到那些滤体里才能进行硝化处理的,也才能把鱼便的氨清除。这些过滤系统需要通过缸内的水流才能把大部分的鱼便抽入滤体,通常需要配合造浪泵使用,造浪泵工作时鱼便会漂浮整个鱼缸,而把这些水体全部过滤是需要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鱼便会有部分溶解在水里,污染水体使氨含量升高,鱼也就容易有病。所以经常需要用吸管及时地把鱼便吸取出来及经常换水,以减轻过滤的负担,这就增加了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了。
常见的自来水过滤器多是不锈钢或搪瓷制作的圆柱形容器,它是全密封型的,内部装满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底部设有三只撑脚,放在地面上非常安稳。过滤器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上部和底部铺有海绵层,中间置放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等过滤材料,利用过滤材料的吸附能力,达到迅速除氯,同时降低水质硬度的效果。自来水过滤器使用时,自来水是由底部的进水口进入的,慢慢地通过里面的过滤材料层,整个过滤过程中,自来水完全浸泡在过滤材料中,过滤后的水由顶部出水口流出。为了确保过滤水质的安全性,底部流入的自来水流速应很慢,使自来水与过滤材料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其水量很小,宛若细细雨滴,顺流而下。
目前有一套简单易行的设备,即选用一只可口可乐瓶,内装活性炭,一端接自来水管,一端接蓄水缸,让自来水慢慢地流下,令其滴水或流出,短时间搁置就可养鱼。
7. 过滤桶的滤盒里滤材摆放顺序。过滤棉是放到滤材的上面还是下面
饲养观赏鱼的鱼缸水质之所以能够得到长时间的维持,离不开物理过滤和生化过滤,它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合格的物理过滤,就不可能为之后的生化过滤扫清障碍,在饲养中大型观赏鱼的鱼缸里,如果想要水质彻底稳定,也离不开生化滤材。
但是,最近养鱼老道发现,有很多的新鱼友,会把过滤棉铺设的零零散散,几乎是哪一个过滤仓里,都能够看到过滤棉的身影。
有的鱼友还会在水泵仓里再去塞上些过滤棉,还有的鱼友使用的滴流过滤,也是上下几层,有几层算几层都会有过滤棉,甚至于还有把过滤棉再次垫到生化滤材的底部。
这些做法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无外乎就是希望滤棉可以更好、更多的吸附杂质。那么,这种做法有用吗,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如果不是为了需要反复清洗或者更换,一块过滤棉也可以有效拦截杂质的
关于过滤棉的好坏,会与许多因素有关,甚至于包括了滤槽的深浅和宽度,以及滤棉的耐用性和厚度以及细密度等等,因此来说,滤棉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坏之说,但看我们把它们用在哪里,是饲养密度小、水体大,还是饲养密度大、水体小的鱼缸,所选择的滤棉肯定不太一样。
养鱼老道一般都在鱼店里购买滤棉,几乎是随意购买的,大致上看看不是过于松散,能够耐用就可以,回家之后,用上一段时间,自然就知道了这个滤棉适不适用,不好再换就是了,也不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去看什么品牌的。
而且,一般的观赏鱼缸,有个三五层滤棉,基本上都够用,更何况,可能下面还会铺设有生化棉呢?
对于某些小鱼缸来说,如果观赏鱼饲养密度不大,不是滤棉需要清洗更换的话,一块滤棉也可以搞清水质,并不是过滤棉越多越好的,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我们比如说内置过滤器、水妖精、小外挂等,里面可能也就是一块滤棉或者一块生化棉当做滤棉来用,谁也没说不可以,很多小鱼缸的水质效果,不也很好吗?
名字不是瞎叫的,既然标注了过滤仓和生化仓,必然有它的道理
目前不管是标准的底滤或者上滤系统,甚至于侧滤、背滤,都会标注着哪里是过滤仓,哪里是沉淀仓或者生化仓,以及水泵仓。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哪个隔断里该放什么滤材,人家早就已经明示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去画蛇添足呢?
原因不在于滤棉的多少或者每个仓里都要加上一块白棉,而是因为我们的鱼缸水质根本就未养好或者稳定,甚至于观赏鱼还在患病期,所以水质才会出问题,这个与在每个仓里都加上过滤棉,根本关系就不大,甚至于有些时候,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其实这并不是新鱼友们异想天开,而是一种无可奈何,没有其他招数了,以为这样的水质可能会更好,可是事实上呢?
过多的滤棉设置,不但是藏污纳垢之所,而且严重的阻碍了鱼缸的水流通畅,甚至于可能彻底封闭了生化滤材的氧气进入,生化仓的水面再也没有波动了。
不是说硝化细菌需要大量氧气吗,不是说生化仓也需要格外打氧吗,这个时候怎么把这个理论又忘记了呢?
生化滤材的通风性越好,水流越通畅,培菌的效果才会更好
如果说我们真的是希望生化滤材可以更多的培养硝化细菌或者有益菌,那么一定是含氧量需要充足,既然含氧量需要充足,那么一定是生化滤材的通风性要良好,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是谁都知道的,冬季里长期供暖的屋子,突然间开窗通风换气,我们自己是个什么感受?
再者就是生化滤材想要含氧量充足,一定要保证水流通畅,这个通畅度才是最为关键的。
为什么现在提倡干湿分离,就是为了能够让滤棉把杂物彻底阻挡在生化滤材之外,避免进入到过滤循环中,随之再次进入到鱼缸的水体里。
哪怕是有点残渣,进入到生化仓或者生化滤材中,也要比把生化滤材用一块或者几块滤棉封闭起来,整的密不透风,要强得多。
但是,很多新鱼友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更别说是,我们在生化滤材的底部,再去垫上几块滤棉,它的底部几乎是水流静止,一湾死水。
时间一长,质量差点的生化滤材也会有粉化的风险,更何况是长期待在滤材底下的过滤棉,它可能不腐烂、发臭吗?为什么我们要去清洗滤棉、更换滤棉,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那么我们把它垫到了生化滤材底部,又是个什么道理呢?
把生化滤材放到鱼缸里,基本上是起不到好作用的
还有一些新鱼友,因为自己的过滤不够用,会把部分生化滤材扔到鱼缸里,美其名曰,这样就可以多培养硝化细菌了,道理未必不正确。
但是,我们也要看观赏鱼的饲养密度和滤材的大小吧?
大部分的生化滤材都是有空隙的,并且比起陶粒、底沙,甚至于小石子要大很多,这些东西放置在鱼缸里,不也成了脏污纳垢之所了吗?而且,我们想要抽底换水也未必能够把这些杂物清除出来,那么,过量的鱼便沉淀其中,我们是在培养有机物、垃圾箱,还是在培菌呢?
它和反气举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反气举中是上有水流下有氧气的,底部还有出水口,它的水流是流动的,可是鱼缸底部随便放置的生化滤材呢,无论是陶瓷环还是细菌屋,我们即使是摆放的整整齐齐又能怎样?
结果必然导致水质很快毒素超标,甚至于污秽不堪,当然了,这也会与观赏鱼的大小和饲养密度有关,不过,最好还是不要去放置这些东西。
它们和饲养罗汉鱼,偶尔在鱼缸里放点火山石给罗汉玩耍,还有草缸里放置水草泥和陶粒的道理是完全不一样的,陶粒放多了,观赏鱼的饲养密度大,还有可能需要定期清理呢,何况是些生化滤材呢?
这些做法根本算不上创新,只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有按照规矩办事罢了
上述的这些做法,在饲养观赏鱼的过程中,根本算不上什么创新之举,只是因为我们在养鱼之前,没有好好的困水、养水,没有好好的选鱼,所以才造成了水质难以调理,或者就是我们自己饲养密度过大的必然结局。
正常情况下,一个鱼缸里有三五块过滤棉,再加上三五层生化棉,其他位置全部放置生化滤材,底部设有隔板,任其水流畅通,这个鱼缸的过滤系统就是最完善的了,根本没有必要再去把过滤棉随处放置,那种做法所能起到的好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坏作用倒是会有很多。
尤其是到了目前这个季节,整个鱼缸都需要大量的通风换气,整个过滤系统都需要水流通畅,换水量和氧气量都可以相应增加,这个时期的滤棉本身就容易发霉、发臭,按理说鱼缸里应该是少一块是一块,过滤棉能不多用就不多用。
但是呢,很多的新鱼友,正好把这个事情给搞反了,所以说,鱼缸的水质不好,也是应该的了。还有些鱼友,会把底滤的水泵仓里再去塞上一些滤棉,甚至于把水泵给围起来,这又是个什么道理呢,这样子进入鱼缸的水质就干净了?
滤棉的细密度永远比生化滤材要大,它们确实可以阻挡细微杂物,那么长期待在水泵仓里的滤棉会不会发臭呢,需不需要更换和清新呢?一旦更换、清洗再次开启水泵,滤棉上脱落的杂物首先会进入到哪里呢,不还是进入到鱼缸里了吗?
养鱼原则就是:
能用一块滤棉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会使用两块,能用一斤生化滤材解决的问题,绝对不用二斤。
不是为了省钱,其实过多的这些东西,都应该视为鱼缸的累赘,观赏鱼和鱼缸水质的负担。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