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物理实验有什么样显着特点
(1)实验仪器多,有力学、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等各种仪器,满足你各种好奇心.
(2)操作简单,只要掌握原理,实验步骤,任何人都可以操作设备.
(3)实验过程无毒,不像有机化学实验那样,好多溶剂都有毒,做实验必须戴手套、口罩.
(4)当心触电.
② 物理实验的方法有哪些
1 控制变量法:这个应该是最常见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等实验中都用到了该实验方法。
2 类比法:例如,在学习电流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与生活中熟悉的水流作类比。
实验+推理法:有些理论只有在理想空间里才能通过实验得出,此时,我们可以在现实条件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这些理论。
例如,在初二我们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知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阻力作用,但是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可以推出这一结论。
3 描述法:例如,在生活中是不存在光线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光,才引进了“光线”这一词。
4 转换法:例如,我们在学习“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时,我们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摆动。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
5 模型法:我们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
(2)物理实验有什么好的方面扩展阅读:
物理实验是初高中阶段物理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包括电学实验、力学实验、热学实验、光学实验等等,常用于验证物理学科的定理定律。
实验物理是相对于理论物理而言,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几乎包括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实验物理主要是从实验上来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
实验室使用守则
1、为保护实验仪器和保持环境卫生,学生必须脱鞋进入实验室。
2、实验室是全校师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肃静,遵守纪律。
3、做实验前,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要及时向教师报告。
4、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
5、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6、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7、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理仪器设备,关闭水源电源。
性质
1.真理性: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和谐统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描绘下,显出多么的和谐有序。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也显示出美的感觉。牛顿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观物体统一了。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又使电和磁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又把质量和能量建立了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把粒子性、波动性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把时间、空间统一了。
3.简洁性: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明快性。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对称性:对称一般指物体形状的对称性,深层次的对称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或客观规律的对称性。如:物理学中各种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竖直上抛运动、简谐运动、波动镜像对称、磁电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正电和负电等。
5.预测性: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能解释当时已发现的物理现象,更能预测当时无法探测到的物理现象。例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预测电磁波存在,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菲涅尔的衍射理论预言圆盘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预言电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实验具有精巧性,设计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现象更加明显。
③ 初中物理有哪些实验方法,及每种
常见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这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具体可以这样理解:当实验结果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为了研究其中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对结果有何影响,就必须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具体的例子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的主要因素;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中国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电流产生的热量中国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主要因素等等。
2.实验+假设(合理外推)法
某些物理现象由于条件所限,无法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于是我们先进行初步实验,再根据实验的规律进行合理的延伸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初中物理教材主要有两个这样的实验:研究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3.转换法
有些物理现象直接通过感官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直接进行观测加以认识,于是我们通过它们所产生或表现出来的其他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就能间接的认识它的一种方法。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间接反映了大气压不但存在且很大;研究电流产生热量的中国是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而间接反映出来的;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时通过观察木块被小球推动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大小的;研究电磁铁的磁性是通过它吸引铁钉的数目中国来判断它的磁性强弱的;研究滑动摩擦力时通过观察匀速拉动物体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摩擦力的大小等等。
4.等效法
实验中为了研究的方便,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的物理量而不会改变物理效果的一种方法。比如:研究合力与各个分力的关系时用一个合力取代了各个分力的共同作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时用总电阻替代了各部分电阻等等。
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方法还有很多,但作为中招考试以上四种方法是最常出现的,尤其是在实验题方面,这只是自己几十年来教学的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④ 有什么好的物理实验做(要具体)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1.验证小球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2.学会调整使用碰撞实验仪器,使其满足一维碰撞条件。
实验原理:
利用图4-1的装置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让一个质量较大的球从斜槽上滚下来,跟放在斜槽末端小支柱上的另一个质量较小的球发生碰撞,两球均做平抛运动。由于下落高度相同,从而导致飞行时间相等,我们用它们平抛射程的大小代替其速度。小球的质量可以测出,速度也可间接地知道,如满足动量守恒式m1v1=m1v1'+m2v2',则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如果一个质量为m1,速度为v1的球与另一个质量为m2,速度为v2的球相碰撞,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若碰撞为弹性碰撞,则又有:
综合以上两式,考虑到被碰小球原来的速度等于零,故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
v1′为入射小球碰后的速度,由其表达式可以明显地看出,若m1<m2,v1′将为负值,即入射小球被弹回,这将给实验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在实验前一定要强调m1大于m2。
另外,本实验采用J2135型碰撞实验器,可以将原来较复杂的实验简化,从动量守恒公式看,实验必须要测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但由于两球做平抛运动时下落的高度是相等的,故可用碰撞前后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关系来代替它们水平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要测出各球的水平位移,就可以来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实验器材:两个小球(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斜槽、重锤线、白纸、复写纸、天平、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
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分别称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和m2;
②按图4-1安装好斜槽,注意使其末端切线水平,并在地面适当的位置放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点,参考图4-4;
③首先在不放被碰小球的前提下,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从静止滚下,重复数次,便可在复写纸上打出多个点,用圆规作出尽可能小的圆,将这些点包括在圆内,则圆心就是不发生碰撞时入射小球的平均位置P点(图4-2);
④将被碰小球放在支柱上,适当调节使得两小球相碰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使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能发生正碰;
⑤让入射小球由某一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重复数次,使两球相碰,按照步骤③的办法求出入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N;
⑥过ON在纸上做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取OO′=2r,O′点就是被碰小球的球心在纸上的垂直投影点,测出OM、OP、O′N的长度;
⑦将数据代入下列公式,验证公式两边数值是否相等(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1·OD=m1·OM+m2·O′N
⑤ 大学物理实验都有哪些
大学物理实验有:杨氏模量,迈克尔逊干涉仪,全息照相,衍射光栅,单缝衍射,光电效应,用分光计测量玻璃折射率,透镜组基点的测量,测量波的传播速度,密里根油滴实验,模拟示波器的使用,磁电阻巨磁电阻测量,半导体电光光电器件特性测量、等厚干涉
1、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当一条长度为L、截面积为S的金属丝在力F作用下伸长ΔL时,F/S叫应力,其物理意义是金属丝单位截面积所受到的力;ΔL/L叫应变,其物理意义是金属丝单位长度所对应的伸长量。
2、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1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3、等厚干涉
等厚干涉是由平行光入射到厚度变化均匀、折射率均匀的薄膜上、下表面而形成的干涉条纹.薄膜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同条干涉条纹,故称等厚干涉.(牛顿环和楔形平板干涉都属等厚干涉.)
4、示波器的使用
波器利用狭窄的、由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束,打在涂有荧光物质的屏面上,就可产生细小的光点(这是传统的模拟示波器的工作原理)。
5、电桥法测电阻
采用典型的四线制测量法。以期提高测量电阻(尤其是低阻)的准确度。程控恒流源、程控前置放大器、A/D转换器构成了测量电路的主体。中央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恒流源给外部待测负载施加一个恒定、高精度的电流,然后,将所获得的数据(包括测试电压、当前的测试电流等)进行处理,得到实际电阻值。
⑥ 初中物理实验重要性
1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作为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坚实基础.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物理实验课,特别感兴趣.纵观科学家们发现自然规律的全部过程,绝大多数都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开始引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物理教学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
2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1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课堂可能是学生与物理知识接触的第一次机会,如果能在起步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那将直接决定他今后对物理的学习态度.物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可以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得到答案,这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物理实验可以摆脱枯燥单一的知识讲解,为课堂增加活力,用新奇而不怪、有趣而不乏味、直观而不繁琐的实验教学引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思维兴趣,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喜爱,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固体压强知识的时候,通过电视上看到的杂技表演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笔者将其改成了实验,就是在几个气球上放了一块木板,气球没有破裂,然后笔者就问学生,如果老师站到了木板上,气球会破裂吗?全班学生回答:“会”,接着笔者就真的扶着墙站到了木板上,但气球没有破裂,只是被压扁了一些,班内顿时沸腾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望着老师……用这样一个新奇的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了知识.初中生还处于心智未成熟的阶段,很多现象都还不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杠杆原理、摩擦力等等,都可以将身边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入到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得物理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让物理融入生活,随处可见.
2.2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于一些概念和规律都无法理解,又由于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本身比较抽象,如果死记硬背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像数学,可以用计算公式来得出结论和规律,而物理则可以结合实验来直观地呈现概念和规律,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合理利用机械能》这一节时,教材中指出:一个物体如果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并给出了两幅图片辅助说明.但是仍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于是笔者设计了演示实验:一辆轻质小车上用胶带固定好一块泡沫,请一学生到讲台前,用玩具枪击打泡沫(提醒学生一些注意事项).在所有学生的高度注意下,可看到子弹击发射入泡沫后,小车运动了.子弹能对小车做功,生动说明了运动的子弹具有能量,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动能)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这个现象单纯的从“折射”概念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头脑中更没有具体的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如图1),将筷子斜插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从侧面观察这根筷子有何不同.这时学生就会对折射现象有了基本的理解,然后教师通过“折射定义”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作图,进而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一个概念.笔者在讲授这一节时,其中一个班因为忘记带烧杯和筷子而没有做这个实验,只是单纯的讲解和作图,结果该班级的学生作业错误率明显高于做过实验的班级,可见做实验帮助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重要性,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将物理现象和概念立体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原本无形的现象变得具体、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3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观察,分析比对和归纳总结,然后进行理解,直至最后得出结论.这一过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使之学会独立思考,逐渐掌握科学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安装和制作,养成独立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在实验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将一个空饮料瓶截去底部,让它倒立,把兵兵球放在饮料瓶瓶颈处,让学生向瓶里注水,水就从瓶里流了出来,兵兵球不会上浮(如图2).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何才能让兵乓球上浮”.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其中的原理,推断出结果.然后可以让学生上台来将他的想法和思路演示给大家看,并说明其中运用的原理.最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正确的实验方法:堵住瓶口,然后向瓶内注水,慢慢的就能观察到兵兵球上浮起来(如图3).这个实验不仅证明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也让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这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的理解,也通过教师中间环节的引导,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或是进一步提问,“可以把这一物理现象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2.4物理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经历了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教学为主和现在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两种教学模式,深深体会到两种教学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有着巨大差距.如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在学习《科学探究串并联电路》这一节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设计出“一个开关能同时控制两盏灯的电路图”并连接实物让灯泡发光,他们通过相互交流、积极讨论,设计方案,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在各实验小组巡查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并不相同,但都能满足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实验成功的同学异常的兴奋,这时再要求他们对实验进行改进使两个灯泡能独立发光,互不影响,学生再一次参与到实验中,认真的合作研究,程度好的同学基本上都按老师的要求很好的完成了实验,最后笔者再把他们设计的不同电路图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引出“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及其特点,在这样的实验中既使学生在快乐的情景中理解了串并联电路的概念,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发挥实验教学作用,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探索利用实践活动拓展到物理实验教学这一过程时,很多教师由于前期理论知识学习力度不够,从而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放弃.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专业性的指导,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率.这些实际问题都导致实验教学不能有效的开展.所以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迫切.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与课程相结合的培训.
总而言之,物理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桥梁.通过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物理概念,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又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参与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作者:黄平媛 单位:将乐县水南中学
⑦ 物理必做20个实验有哪些
物理必做20个实验:
一、基本操作类实验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7、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二、测定性实验
1、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4、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三、探究性实验
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5、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⑧ 物理实验能提高学生哪些能力
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理论
所有的物理实验都是以物理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就必须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熟悉物理实验的经典案例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多看看书本上的经典物理实验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在学生自己的实验中发生事故。
了解物理实验的实验流程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用于实践,而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对于物理实验的实验流程都不了解。所以,老师要给学生讲讲做物理实验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
认识并会运用实验工具
物理实验虽然不像化学实验那样需要众多的实验器材,但是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依然需要运用到很多实验工具,这些实验工具的正确使用也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
给学生演示物理实验过程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物理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经常自己动手给学生们演示物理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习和模仿。
让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能力的提升,还是离不开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和技能。
⑨ 如何培养物理实验能力
一、常见的物理器材的使用能力
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器材有刻度尺、量筒、量杯、天平、温度计、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等。掌握这些物理器材的使用方法,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它们的使用。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器材的结构、用途,以及使用规则,比如,使用某些器材时,是如何观察它?怎么读数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总的来说,从物理实验的时间上看,可以把实验最基本的技能分成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后三个部分。
1.实验前的基本技能
在实验前,学生拿到物理器材后,是不能立即动手操作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器材的量程、分度值等内容,有的器材还需要校零。比如,各种测量器材都有一定的量程,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观察物理器材时,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它的量程,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量程的测量器材,而观察最小分度值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读数。学习物理是从测量开始的,而测量的基础就是使用好刻度尺,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技能培养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刻度尺使用技能的培养。学会校零,是使用某些物理器材很关键的技能。比如.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等在使用前,必须校零,否则容易将数值读错,造成实验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天平使用前的调节、刻度尺将清晰的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边缘等操作规律,也可以当作复杂的校零。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在使用器材前进行校零的习惯。
2.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技能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地使用各种物理器材,是实验能力的基础。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基础,应该是懂得器材的原理。比如,天平是利用等臂杠杆的原理,而为了测量的精密,将摆动的支撑点做成了刀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保护天平刀口的重要性.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刀口的保护;砝码是用来反映被测物体质量的,保护好砝码就是为了减少误差。学生会自然地理解 砝码必须用镊子镊取。任何测量都离不开读数。能正确地读数,是重要的实验技能的之一。比如。在读数的时候,要有估计值;用量筒、量杯测液体体积时,需要根据液面的形状,读出正确的读数。如,液面是凹形的,就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电流表、电压表等读数的时候,不能错误地将量程忽视;温度计读数时,不能将零下与零上读乱,更不能将普通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进行读数。
3.实验后的基本技能实验后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指数据的处理与实验报告的书写。
二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技能不是简单地使用器材,还包括原理的掌握、振动厉害。但发出的声音一点不像用筷子敲击啤酒瓶发出的声音,两次发声明显来源于不同的发声体。探究实验三:探究当用筷子敲击瓶子时.决定产生声音音调的因素。分析上述探究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用筷子敲击啤酒瓶时,声音产生的原因不是瓶内水振动,应该是瓶子的振动。在两个一样的啤酒瓶中分别灌装入同样高度的水和泥沙,用筷子分别敲击两个啤酒瓶。实验现象是:灌装入水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灌装人泥沙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一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一评估和交流等科学探究环节,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在合作探究中解答学生的疑惑。
例如学生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取等量的液体。而且时间有限.液体量不宜太多。实验前,我先对毛细滴管取液体的使用方法作了详细介绍:这个毛细滴管是用来取液体的。首先将毛细滴管较细的一端浸入液体中.如果所需液体量较少,把它直接拿出来在载玻片上点一下即可.如果所需液体量较多,则先用食指将较粗一端滴管口堵住,再把毛细滴管拿出来,接触载玻片后松开食指即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往往会出现面对器材无从下手,或者忘记实验条件的情形。因此,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提醒或暗示学生实验中的不足,但必须把握分寸,对自己正确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或共同参与者,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服务,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
总之,物理课的实验探究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与参与度,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有效处理课堂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成长。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中经历、感受、领悟科学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