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君子格物致知,要穷尽物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Ⅱ 完全穷尽 是什么意思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MECE分析法头脑风暴法
它是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所谓的不遗漏、不重叠指在将某个整体(不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概念性的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门符合以下要求: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Exclusive)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Exhaustive)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是麦肯锡思维过程的一条基本准则。“相互独立”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的,“完全穷尽”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该方案重点在于帮助分析人员找到所有影响预期效益或目标的关键因素,并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而且它会有助于管理者进行问题或解决方案的排序、分析,并从中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通常的做法分两种:
一是在确立问题的时候,通过类似鱼刺图的方法,在确立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再逐个往下层层分解,直至所有的疑问都找到,通过问题的层层分解,可以分析出关键问题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另一种方法是结合头脑风暴法找到主要问题,然后在不考虑现有资源的限制基础上,考虑解决该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有可能是个新的解决方法,然后再往下分析,每种解决方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通过分析比较,从上述多种方案中找到目前状况下最现实最令人满意的答案。
问题树就是MECE方法的一个重要应用,要实现相互独立的一个重点就是按层次以一个中心展开的树状分析,而不是进行相互关联的网状分析或展开。问题树其实就是类似与项目管理中WBS分解的一个方法,完整的WBS分解应该是项目范围的全部,而问题树的分解也一样必须要能够完全穷尽对问题诊断的所有描述和内容。通过逐项的展开和分解后,就很容易展开对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筛选和诊断。
Ⅲ 请问“物不可穷”是什么意思
六十四卦发展到既济这一卦,事物似乎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干坤止息了,矛盾消失了,斗争止息了,问题解决了。然而,干坤不能息,斗争不能止,所以既济之后还有未济。未既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这包含着“物不可穷也”的道理。一个过程终止了,接着是下一个过程,过程连着过程,生生不已,没有止境。再从卦体上看,坎上离下,火在水上,火向上而水向下,不相为用,而且六爻皆不得位,故为未济。
Ⅳ 穷理至尽的意思
一、简单释义
【词 目】:穷理尽性
【发 音】:qióng lǐ jìn xìng
【释 义】: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泛指穷究事理。
【出 处】:《易·说卦》:“穷理尽兴,以至于命。”
【示 例】:然务为~之学,真知文知精意。(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泛指穷究事理 。这是《易经》中由至圣先师孔子作的《说卦传》里的一句话。
穷理,就是穷尽天下万物的道理,对象是物理。
尽性,就是率性,就是张扬、发挥自我能力、愿望至最高,立脚点是人心即自我心、是个性、是自尊,也就是荀子说的“敬其在己者”。
穷理尽性,按毛主席的说法,就是在必然王国之上建立自己的自由王国,这在倡导人性自由的现代社会,它尤其有其指南性。它,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命,首先有其唯心主义的含义在,即天命、命运、天数,也即在纷繁复杂、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存在的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即如种瓜不会得豆一般自然、刚性、数学性。即“天命不唯常”。
命,也是孔子“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的“是”。
命,也是荀子“生乎由是,死乎由是,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里的“是”和“定”。
(他完整的话是:“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命,是一种状态、过程、结果。
Ⅳ 穷尽是什么意思
《穷尽》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竭尽,极尽;终止,止境。释义:竭尽,极尽;终止,止境出处:《白虎通·三军》出处汉·班固 《白虎通·三军》:“十二足以穷尽阴阳,备物成功。”《三国志·吴志·刘敦传》:“[敦]皆能推演其事,穷尽要妙。”晋·张华 《博物志》卷五:“按北太行山而北去,不知山所限极处,亦如东海,不知所穷尽也。” 南朝·宋·谢灵运 《临终》诗:“龚胜无遗生,李业有穷尽”[1]。《朱子语类》卷六七:“既谓之蕴,则包含众义,有甚穷尽?”
Ⅵ 为什么物理是统治世界的力量
因斯坦与牛顿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站在了当时的思想领域的最高峰。当他们穷尽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之后,他们终于发现,关于宇宙问题的最终答案,只能指向神。
牛顿的三大定律,描述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可以这样说,牛顿对“动”起来之后的世界的解释是清晰明了的,但对宇宙是如何“动”起来的是无法解释的。世间万物,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这“最初的一击”是从何而来的?沿着这里思路推理下去,最终牛顿把这个“最初的一击”归结为上帝。牛顿也就从科学家走到了神学家。
牛顿这样评价自己的科学成就,只不过是在“追随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他总结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说:“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在望远镜的末端,我看到了神的踪迹。”
爱因斯坦最为敬佩的科学家是牛顿。他曾谦虚地表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是牛顿,我只不过将牛顿在计算上的错误加以修正而已。”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也认为宇宙法则是“上帝”的杰作”,是“神”在安排星球运行的力量。
Ⅶ 穷极物理是什么意思
穷极物理:穷尽事物,彻底摸清事物的本质
你是从《朱子语类》里看来的吧:“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Ⅷ 谁知道“格物穷理”是怎么一回事么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
常说“穷极物理”。《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Ⅸ 究源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究源:探求事物的本源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常说“穷极物理”.《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