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裂变反应堆的反应堆的组成
核燃料一般是浓缩铀,制成棒状,排列在堆芯,质量和体积都超过临界值。反应堆内具有特定形状和结构的核燃料称为燃料元件。反应堆的核心部分称为堆芯,又称活性区。堆芯主要由燃料元件、慢化剂和一些结构部件组成,还需有冷却剂流过堆芯。一般情况下,在堆芯周围设有反射层,把外逸的部分中子送回堆芯,以减少中子的损失。反射层以外是堆的壳体,再外面是屏蔽层。 燃料元件是堆芯的主要部件。大多数反应堆采用圆棒形燃料元件,也有用片形、圆管形、球形、六角管形等元件的。它主要由裂变材料芯片(或芯体)和包壳组成。裂变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辐照和化学稳定性、高导热系数和低膨胀系数(金属、合金、氧化物或碳化物等形式都可以应用)。可用天然铀,也可用浓缩铀作裂变材料,用钚作裂变材料时可单独使用,也可同铀混合使用。元件包壳起支撑结构作用,同时也用来防止裂变产物外逸污染冷却剂回路,并防止冷却剂同裂变材料直接接触发生腐蚀等不利的化学反应。包壳材料要求对中子有较小的吸收截面,足够的机械强度,良好的热导率,耐辐照,同裂变材料和冷却剂在化学上能相容,价格低廉,易于加工。低温小功率反应堆可以用铝或其合金做元件包壳,核电站用反应堆一般用锆合金做包壳,也有用不锈钢的,在温度高达700℃以上的高温气冷堆中则用石墨做燃料包壳。
238U和232Th本身不易产生裂变,但它们吸收中子后能转变成239Pu和233U等裂变材料。因此又称之为次级裂变材料。在用铀作燃料的反应堆内总有238U存在,由它转化而得的239Pu,一部分在堆内被作为燃料消耗掉,另一部分留存在由堆内卸出的经辐照后的燃料中,将这种辐照后燃料加以化学处理(即后处理),可回收239Pu。将232Th加入燃料元件中放在反射层中,可得到233U。 冷却剂循环流过堆芯,从堆芯取出反应所产生的大量热能,再通过二级热交换器将热能传送到堆外提供能源。
为了利用反应堆中产生的热量,并且不使堆芯和反射层因受到高温而损坏,就要用液体或气体作为冷却剂流经反应堆,把热量引导出来,以产生蒸汽去发电或作为动力,或用于其他方面。冷却剂除应具有同慢化剂相似的性能外,还需要有高导热能力。常用的冷却剂为普通水、重水、氦和二氧化碳等。在快中子增殖堆中则用液态金属钠作冷却剂。冷却剂的用量很大,需要循环使用。即使用普通水作冷却剂,由于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并在中子照射下带有放射性等原因,也需循环使用。因此,一般情况下,用水泵、风机和管道组成一个冷却回路,让冷却剂在其中循环流动,在一些用于发电的反应堆中,冷却回路被称为一回路,多数情况下其中没有热交换器而是把热能传给二回路中的水,以产生蒸汽送去发电或作为动力。在某些反应堆中,慢化剂和冷却剂用同一种材料。 堆芯周围设有反射层。反射层外是堆的壳体,壳体外面是防止射线伤害人体的混凝土保护墙;反应堆内还设有其他控制系统,以保证安全和调整功率。
㈡ 反应堆物理有哪些重要概念
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是能维持可控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以实现核能利用的装置。 核反应堆通过合理布置核燃料,使得在无需补加中子源的条件下能在其中发生自持链式核裂变过程。
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当铀235的原子核受到外来中子轰击时,一个原子核会吸收一个中子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2—3个中子。这裂变产生的中子又去轰击另外的铀235原子核,引起新的裂变。如此持续进行就是裂变的链式反应。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能。用循环水(或其他物质)带走热量才能避免反应堆因过热烧毁。导出的热量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发电。由此可知,核反应堆最基本的组成是裂变原子核+载热体。但是只有这两项是不能工作的。因为,高速中子会大量飞散,这就需要使中子慢化增加与原子核碰撞的机会;核反应堆要依人的意愿决定工作状态,这就要有控制设施;铀及裂变产物都有强放射性,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必须有可靠的防护措施;核反应堆发生事故时,要防止各种事故工况下辐射泄漏,所以反应堆还需要各种安全系统。综上所述,核反应堆的合理结构应该是:核燃料+慢化剂+载热体+控制设施+防护装置+安全设施。
还需要说明的是,铀矿石不能直接做核燃料。铀矿石要经过精选、碾碎、酸浸、浓缩等程序,制成有一定铀含量、一定几何形状的铀棒或者球状燃料才能参与反应堆工作
㈢ 什么是核裂变原理是什么
1、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2、原理:裂变释放能量是与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有关。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
(3)裂变反应堆物理基础是什么扩展阅读:
主要应用:
核电站和原子弹是核裂变能的两大应用,两者机制上的差异主要在于链式反应速度是否受到控制。核电站的关键设备是核反应堆,它相当于火电站的锅炉,受控的链式反应就在这里进行。核反应堆有多种类型,按引起裂变的中子能量可分为:热中子堆和快中子堆。
热中子的能量在0.1eV(电子伏特)左右,快中子能量平均在2eV左右。运行的是热中子堆,其中需要有慢化剂,通过它的原子与中子碰撞,将快中子慢化为热中子。慢化剂用的是水、重水或石墨。堆内还有载出热量的冷却剂,冷却剂有水、重水和氦等。
根据慢化剂和冷却剂和燃料不同,热中子堆可分为轻水堆(用轻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稍加浓铀作燃料)、重水堆(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稍加浓铀作燃料)和石墨水冷堆(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稍加浓铀),轻水堆又分压水堆和沸水堆。
㈣ 核裂变的基本反应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核裂变的基本反映是使用中子撞击大原子核,使大原子核裂变为中子和小原子核。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随着原子的质量的增加,原子核的稳定性也会变低。我们使用中子去撞击较重的原子核,则原子核就会破解,形成别的小原子并释放出中子。比如现在核电站使用的技术就是使用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使铀-235原子核破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所以,科学家们根据这个原理,制造了原子弹。历史上原子弹被轰炸过一个国家,轰炸过的地方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依然寸草不生,靠近那里的人都遭受到了强烈的核辐射,身体产生变异,每日痛苦不堪。原子弹爆炸的瞬间的光亮,可以让人眼失明。更惨的,是在原子弹爆炸附近的人,直接灰飞烟灭。
面对核裂变,人们要合理地利用,将它用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上,而不要将其用于战争和残害生命。否则,核裂变将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㈤ 核裂变原理是什么
核裂变首先由初始中子加速器加速中子,加速了的中子去轰击其他的原子核(目前原子核最容易炸开的只有两种材料铀和钚),其他原子核被炸开,又产生了更多的中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其他的原子核,这样就产生了核裂变。于是就产生了极高的温度。人类就利用这些温度来发电。
核裂变是一种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越来越大,能量会蓄积得不可控制,于是,人们就在核裂变反应堆里插入一根炭棒,这样就可以控制核裂变反应的大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