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题“霜,露,雾”是怎样形成的
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的种类:
1、辐射雾
2、平流雾
3、混合雾
4、蒸发雾
5、烟雾
露------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
2. 霜是一种我们常见的现象,那么霜是如何形成的
夜间地面冷却到0℃以下时, 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在地面或地物上的冰晶。
霜的形成,不仅和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么,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
有霜时,往往伴有霜冻,对农作物有害。但是危害不在霜本身,而是结霜时的低温。
3. 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形成
如果一个固体表面变冷至低于周围空气的露点及它的表面比冰点冷,霜会在其表面形成。霜会组成针状体的冰,在固体表面形成。晶体的大小会根据时间、温度和可获得水蒸汽的数量而有所不同。“霜箭”会可能基于风向而形成。
在一般情况下,形成霜的沉积面必冷于周围的空气。例如当潮湿的空气从地面上升,霜可能在冷的木制行人道的裂缝周围形成。
霜往往在有低热容和高幅射率的其他物件上形成,所以霜会在钉子的顶部累积。在邻近的地区出现的霜的外表会显然不同,部分是由于那些地区位处于不同的海拔,较低的地区在晚上会较冷。这还受到因地面无风影响自上而下的空气温度,造成不同的吸收率和热容影响。
因为冷空气的密度较热空气高,在平静天气冷空气贴近地面兴聚。这能解释为何在低洼地区,霜较普遍和广泛。
霜的形成是凝华的例子。
(3)物理霜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一、简介
霜是水蒸气(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蒸气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蒸气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蒸气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在寒带地区、高山地区的农业灾害中,霜害是常见的名词,为了避免蔬菜结霜之后被冻坏,多需倚赖温室栽培的技术来增加农产量。
在中国节气中,每年阳历10月23-24日之间是霜降。
二、常见分类
1、霜冻花:在中国中北部下霜的早晨,几种草地表及地表以上根茎部位开的霜花。很大。
2、霜冻:指农作物因寒潮的侵袭而受到伤害。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作物内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的,作物内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水分,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开始结冰,从物理学中得知,物体结冰时,体积要膨胀。
因此当细胞之间 的冰粒增大时,细胞就会受到压缩,细胞内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渗透出来,细胞失掉过多的水分,它内部原来的胶状物就逐渐凝固起来,特别是在严寒霜冻以后,气温又突然回升,则作物渗出来的水分很快变成水汽散失掉,细胞失去的水分没法复原,作物便会死去。霜和霜冻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
3、霜是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即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成的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一般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静风。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缝口和雪面上有时也会出现。
4.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冰、雾、冰雹、雪、霜的形成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水有三态:固态:冰雪的霜等.液态:雨雾露.气态:水蒸汽.
雨的形成: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雪的形成: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云的形成: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雾的形成:当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露的形成: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霜的形成:应该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气温变冷,空气携带水蒸气的能力降低,一部分水蒸气凝华变成小冰屑,许多小冰屑产生,落到地面上不断堆积,就成了霜
冰雹的形成: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更多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水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
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
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
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11、早晨的浓雾(液化)
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我是老师 谢谢采纳
5. 霜的形成蕴含哪些物理知识
霜的形成过程包括物理知识: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这就是霜。
霜的消失过程包括物理知识:一是熔化成水;一是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6. 霜是怎么形成的
霜的形成,不仅和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首先,低气温是霜形成的重要条件。但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还和所附着物体的属性有很大关系。另外,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云的影响,因为云会妨碍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所以天空有云的时候不利于霜的形成。同时,在霜形成过程中,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微风的时候,空气会缓慢地流经物体表面,这样一来就能不间断地供应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7. 霜的形成是什么物态变化
霜的形成原因: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
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
(7)物理霜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霜冻中国“旱涝风冻”四大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历史上史书和地方志中霜害记载不绝。1953年4月11至13日中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大范围霜冻,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就减产50亿斤,造成了当时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
北京冬季常有这类气温零下却无白霜的“黑霜”。例如,根据30年平均气象资料,北京最冷的一月份,清晨最低气温虽几乎天天都在零下,但是实际出现白霜的天数,月平均只有13.4天。
8. 露、雾、霜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介绍如下:
1、雾:雾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2、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
3、霜: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雾的分类法有许多种。根据雾的天气条件来分类,可以分为气团雾和锋面雾两大类。
其中气团雾又分以下五种:
1、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里,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而潮湿的空气便会因此降至露点以下,并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这便是辐射雾。
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天气。
3、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蒸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4、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5、平流辐射雾:平流辐射雾是由平流及辐射两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9. 霜的形成是什么物理现象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所以属于凝华.
10. 物理题:冰箱冷冻室的四壁上有很多霜,这些霜的形成原因是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