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旅美物理学家是什么

旅美物理学家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10 19:04:02

1. 机遇进化与麦克斯韦妖的“麦克斯韦妖”进化假说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设想:在自然界有一种微小的“精灵”,它能够识别、挑选状态、结构性质不同的粒子,并对它们的运动状态给予特定的限制,使无序的物质系统变为有序。例如它能识别运动速度不同的分子,并能以其在两半容器的连通处选择性的打开或关闭通道的行为,使快分子与慢分子最终分别处于两半容器的一半之中。这种假设的“精灵”,就被人们称为“麦克斯韦妖”。借助于麦克斯韦妖,自然界便可以从无序之中创造出有序,就可以抵消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规定的熵增趋势,从而避免宇宙热寂的结果,造成自然界的进化发展。
从自然界应当拥有自己的进化、发展能力,即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能力着眼,麦克斯韦妖似乎有着存在的根据。然而,它究竟是不是一种微小的物体,是不是一种生物、一种“精灵”,却难以从实证科学中找到答案。事实上迄今为止自然科学都没有提供作为微小精灵的麦克斯韦妖存在的任何证据。不仅如此,1956年第一次提出信息与热力学负熵等价(即信息论的熵与热力学的熵等价)的旅美物理学家布里渊,在经过理论分析后指出,即使存在麦克斯韦妖,为了使它工作,首先必须供给它有序的能量:为了使它识别分子,首先要照亮分子,因而就要输入能量,引起熵的增加————相当于损失了有序性。布里渊认为,麦克斯韦妖消耗的有序性总是大于它的工作成绩————它所创造的有序性。 就这样,纯属臆想的麦克斯韦妖已被证明是无能的,多年来它被作为子虚乌有的“从无序向有序转变能力”的代名词。麦克斯韦妖的不存在和自然界普遍的自发熵增观念,成为人们心目中两个相互等价的牢固观念。

2. 着名的物理学家以及他的事迹

牛顿-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微积分和光学。
迈克耳孙-美国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光学和光谱学方面的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用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的干涉仪(迈克耳孙干涉仪),在研究光谱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麦克斯韦-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生于阿纳姆,毕业于莱顿大学1875年获博士学位。洛伦兹是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
楞次-俄国物理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电学的研究。建立了楞次定律。
焦耳-焦耳,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伽利略-意大利着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毕生把哥白尼、开普勒开创的新世界观加以证明和广泛宣传。
高斯-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1777年4月30日生于德国布伦瑞克。高斯长期从事于数学并将数学应用于物理学、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等领域的研究,着述丰富,成就甚多。
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着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是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
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科学业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早期对布朗运动的研究;狭义相对论的创建;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开辟了宇宙学的研究途径。
笛卡儿-,1596年3月13日,在法国西部的希列塔尼半岛上的图朗城.笛卡儿最早认识到惯性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最早把惯性定律作为原理加以确立。
库仑-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
布儒斯特-苏格兰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
贝尔-电话发明家,1847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市。
安培-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3. 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获得哪一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3日,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获得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半授予雷纳·韦斯、另一半授予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用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人都工作于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

1940年6月1日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洛根市,现年77岁。父亲维恩·索恩是农艺学专家,母亲艾莉森·索恩是经济学家。他于1962年获得加州理工的学士学位,在1965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1967年索恩回到加州理工被聘任为副教授,三年后晋升为理论物理的教授,是加州理工历史上最为年轻的教授之一。此外,索恩是《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

索恩的研究方向主要为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和引力物理,着重于对相对论性星体和黑洞,特别是引力波的研究。对于公众而言,索恩最着名且富有争议的理论可能就是他关于虫洞或许能够作为时间旅行工具的假说。不过,索恩真正的科学贡献其实涵盖了广义相对论里以时空和引力本性为中心的几乎全部的话题。

引力波和LIGO在当今世界上研究引力波的众多物理学家当中,索恩被认为是权威之一。他的工作主要包括对引力波形的预测和引力波的探测。索恩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主要发起者:1984年索恩与其他人合作创建了LIGO计划,这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的最大项目。LIGO运用激光干涉的方法测量微小的长度变化,这些长度变化则来自引力波引起的时空扰动。索恩不仅开创了计算干涉仪对引力波信号响应的数学方法,他还为LIGO一些实验中不能实现的特色执行了工程设计上的分析工作,并对数据分析的算法给出了建议。长久以来,索恩给予了LIGO尽可能多的理论支持,包括指明了LIGO所要探测的目标波源,设计了光束管道中用来控制散射光的反射板。他还和莫斯科的弗拉基米尔·布拉金斯基的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开发了用于新一代引力波探测器的量子非破坏性测量(QND)器件设计,并提出了降低影响引力波探测器的主要噪声之一,即热弹性噪声的数种解决方案。索恩还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卡尔顿·卡维斯一起开发了用于谐振子正交幅度的量子非破坏性测量的非干扰逼近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引力波探测和量子光学中。

4. 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有哪些

1、牛顿

艾萨克·牛顿是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主要贡献是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的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

拓展资料(物理学研究领域):

1、凝聚态物理:

研究物质宏观性质,这些物相内包含极大数目的组元,且组员间相互作用极强。最熟悉的凝聚态相是固体和液体,它们由原子间的键和电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态相包括超流和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十分低温时,某些原子系统内发现);某些材料中导电电子呈现的超导相;原子点阵中出现的铁磁和反铁磁相。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领域。历史上,它由固体物理生长出来。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采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

研究原子尺寸或几个原子结构范围内,物质-物质和光-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三个领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有关的能量标度。它们都包括经典和量子的处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处理问题。原子物理处理原子的壳层,集中在原子和离子的量子控制;冷却和诱捕;低温碰撞动力学;准确测量基本常数;电子在结构动力学方面的集体效应。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内部现象则属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结构以及它们,内外部和物质及光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光学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与物质在微观领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

粒子物理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组元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称为高能物理。因为许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与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现。据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标准模型描述,有12种已知物质的基本粒子模型(夸克和轻粒子)。它们通过强,弱和电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标准模型还预言一种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现正寻找中。

4、天体物理:

天体物理和天文学是物理的理论和方法用到研究星体的结构和演变,太阳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关问题。因为天体物理的范围宽。它用了物理的许多原理。包括力学,电磁学,统计力学,热力学和量子力学。1931年卡尔发现了天体发出的无线电讯号。开始了无线电天文学。天文学的前沿已被空间探索所扩展。地球大气的干扰使观察空间需用红外,超紫外,伽玛射线和x-射线。物理宇宙论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围内宇宙的形成和演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代宇宙理论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纪早期哈勃从图中发现了宇宙在膨胀,促进了宇宙的稳定状态论和大爆炸之间的讨论。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证明了大爆炸理论可能是正确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个理论框架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原理。宇宙论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变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胀,黑能量和黑物质。 从费米伽玛-射线望运镜的新数据和现有宇宙模型的改进,可期待出现许多可能性和发现。尤其是今后数年内,围绕黑物质方面可能有许多发现。

5. 查阅资料简述发现应用和磁铁的过程

发展历程:
5000年前人类发现天然磁铁(Fe3O4)

2300年前中国人将天然磁铁磨成勺型放在光滑的平面上,在地磁的作用下,勺柄指南,曰“司南”此即世界上第一个指南仪。

1000年前中国人用磁铁与铁针摩擦磁化,制成世界最早的指南针。

1100年左右中国将磁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成为磁铁式指南仪,用于航海。

1405-1432郑和凭指南仪开始人类历史上航海的伟大创举。

1785法国物理学家C.库仑用扭枰建立了描述电荷与磁极间作用力的“库仑定律”。

1820丹麦物理学家H.C.奥斯特发现电流感生磁力。

1831英国物理学家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21奥地利物理学家W.泡利提出玻尔磁子作为原子磁矩的基本单位。美国物理学家A.康普顿提出电子也具有自旋相应的磁矩。

1928英国物理学家P.A.M.狄拉克用相对论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电子的内禀自旋和磁矩。并与德国物理学家W.海森伯一起证明了静电起源的交换力的存在,奠定了现代磁学的基础。

1936苏联物理学家郎道完成了巨着“理论物理学教程”,其中包含全面而精彩地论述现代电磁学和铁磁学的篇章。

1967旅美奥地利物理学家K.J.斯奈特在量子磁学的指导下发现了磁能积空前高的。

磁铁:

稀土磁铁(SmCo5),从而揭开了永磁材料发展的新篇章。

1967年,美国Dayton大学的Strnat等,研制成钐钴磁铁,标志着稀土磁铁时代的到来。

1974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问世。

1982日本住友特殊金属的佐川真人(Masato Sagawa)发明钕铁硼磁铁,第三代稀土永磁-Nd2Fe14B问世。

1990原子间隙磁铁-Sm-Fe-N问世。

1991德国物理学家E.F.克内勒提出了双相复合磁铁交换作用的理论基础,指出了纳米晶磁铁的发展前景。

(5)旅美物理学家是什么扩展阅读:

磁铁:

成分是铁、钴、镍等原子,其原子的内部结构比较特殊,本身就具有磁矩。磁铁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的特性。

磁铁种类:形状类磁铁: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异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片磁铁、磁棒磁铁、磁力架磁铁,

属性类磁铁:钐钴磁体、钕铁硼磁铁(强力磁铁)、铁氧体磁铁、铝镍钴磁铁、铁铬钴磁铁,

行业类磁铁:磁性组件、电机磁铁、橡胶磁铁、塑磁等等种类。

磁铁分永久磁铁与软磁,永久磁铁是加上强磁,使磁性物质的自旋与电子角动量成固定方向排列,软磁则是加上电。(也是一种加上磁力的方法) 等电流去掉软铁会慢慢失去磁性。

将条形磁铁的中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静止的时候,它的两端会各指向地球南方和北方,指向北方的一端称为指北极或N极,指向南方的一端为指南极或S极。

如果将地球想象成一块大磁铁,则地球的地磁北极是指南极,地磁南极则是指北极。磁铁与磁铁之间,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

所以,指南针与南极相排斥,指北针与北极相排斥,而指南针与指北针则相吸引。

分类:磁铁可分为“永久磁铁”与“非永久磁铁”。永久磁铁可以是天然产物,又称天然磁石,也可以由人工制造。非永久性磁铁,例如电磁铁,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会出现磁性。

6. 世界上第一块磁铁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被谁发明的

5000年前人类发现天然磁铁(Fe3O4)
2300年前中国人将天然磁铁磨成勺型放在光滑的平面上,在地磁的作用下,勺柄指南,曰“司南”此即世界上第一个指南仪。
1000年前中国人用磁铁与铁针摩擦磁化,制成世界最早的指南针。
1100年左右中国将磁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成为磁铁式指南仪,用于航海。
1405-1432郑和凭指南仪开始人类历史上航海的伟大创举。
1488-1521哥伦布,伽马,麦哲伦凭借由中国传来的指南仪进行了闻名全球的航海发现。
1600英国人威廉.吉伯发表了关于磁的专着“磁铁”,重复和发展了前人有关磁的认识和实验。
1785法国物理学家C.库仑用扭枰建立了描述电荷与磁极间作用力的“库仑定律”。
1820丹麦物理学家H.C.奥斯特发现电流感生磁力。
1831英国物理学家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73英国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在其专着“论电和磁”中完成了统一的电磁理论。
1898-1899法国物理学家P.居里发现铁磁性物质在特定温度下(居里温度)变为顺磁性的现象。
1905法国物理学家P.I.郎之万基于统计力学理论解释了顺磁性随温度的变化。
1907法国物理学家P.E.外斯提出分子场理论,扩展了郎之万的理论。
1921奥地利物理学家W.泡利提出玻尔磁子作为原子磁矩的基本单位。美国物理学家A.康普顿提出电子也具有自旋相应的磁矩。
1928英国物理学家P.A.M.狄拉克用相对论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电子的内禀自旋和磁矩。并与德国物理学家W.海森伯一起证明了静电起源的交换力的存在,奠定了现代磁学的基础。
1936苏联物理学家郎道完成了巨着“理论物理学教程”,其中包含全面而精彩地论述现代电磁学和铁磁学的篇章。
1936-1948法国物理学家L.奈耳提出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的概念和理论,并在随后多年的研究中深化了对物质磁性的认识。
1967旅美奥地利物理学家K.J.斯奈特在量子磁学的指导下发现了磁能积空前高的稀土磁铁(SmCo5),从而揭开了永磁材料发展的新篇章。
1967年,美国Dayton大学的Strnat等,研制成钐钴磁铁,标志着稀土磁铁时代的到来。
1974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问世。
1982第三代稀土永磁-Nd2Fe14B问世。
1990原子间隙磁铁-Sm-Fe-N问世。
1991德国物理学家E.F.克内勒提出了双相复合磁铁交换作用的理论基础,指出了纳米晶磁铁的发展前景。

7.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历届评选

评选过程
2007年3月31日晚,“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揭晓,杨振宁、陶一之、张霞昌、苏震西、刘醇逸、刘翔、丁俊晖、李安、谭盾、章子怡、陈易希等十一位分别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领域着影响世界的杰出华人获奖。
此次活动由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发起,并联同网络、北京青年报社、中国新闻社、明报企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星洲日报、新浪网、世界日报、亚洲周刊,十家在中国的内地、香港以及东南亚、美加地区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机构共同主办。评选工作历时两个月,候选名单涵盖科学研究、公共事务、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经由10家主办媒体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推选,并参考网络及无线的公众投票意见,11位杰出华人最终获奖,其中杨振宁先生被主办媒体机构一致推举荣获“终身成就奖”。
获奖情况
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得奖者有美国生物化学家“陶一之”和芬兰科学家“张霞昌”。在公共事务方面,有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长苏震西和纽约市首位华裔市议员刘醇逸得奖。在体育竞技方面,获嘉许的有中国的世界栏王刘翔和台球神童丁俊晖,相信这个奖项是丁俊晖庆祝4月1日20岁生日的最佳礼物。在文化艺术领域表扬了国际着名导演李安、有音乐鬼才之称的作曲及指挥家谭盾,以及国际影星章子怡。至于“希望之星”由香港少年发明家陈易希获得。而终身成就奖,则由物理学家杨振宁取得。
获奖名单
科学研究类:
陶一之:美国莱斯大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科学系副教授
张霞昌:芬兰Enfucell公司首席技术官
公共事务类:
苏震西:墨尔本市市长
刘醇逸:美国纽约州市议员
体育竞技类:
刘翔:职业田径运动员
丁俊晖:职业台球运动员
文化艺术类:
李安:国际着名导演
谭盾:华裔音乐家
章子怡:国际影星
希望之星:
陈易希:香港科技大学学生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杨振宁:物理学家 评选过程
2008年3月29日晚,“200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在中国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膺“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成为继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之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李金华、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谢振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等领导出席了盛典并为获奖人颁奖。
领奖
对于“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奖人都表示了的荣幸与珍视。郝蔚民、关颖珊专程从美国前来领奖;林怀民在来北京之前身患感冒,但仍坚持亲自领奖;巩俐则专程从新加坡赶到北京,一出现即引起了阵阵掌声,但被评价为“中国影星国际代言人”的她,仍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还不够;中国维和警察和西藏登山队都分别由两人代为领奖,但他们背后是一个杰出的集体;常昊则在联赛结束后,直接赶到颁奖典礼,而不能来到现场的赵小兰和姚明,分别由妹妹赵安吉和母亲方凤娣代为领奖并通过视频发表了获奖感言。成龙作为最早走向世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星,在台上对中西文化的阐释赢得了热烈掌声;全球特奥领袖乔美丽作为“希望之星”用行动向所有人展示“你行我也行”的内涵。当本届“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袁隆平走上舞台时,现场气氛达到了最高潮,全体起立,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已经影响了世界却仍谦虚实干事必躬亲的科学家。奖杯高高举起的那一刻,他说“终身成就奖”就是要奋斗终生。
评选机构
由北京青年报社、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明报企业暨亚洲周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新加坡联合早报、搜狐、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欧洲时报及美国侨报、北京大学共12家在中国的内地与香港、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地区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评选工作历时两个月,候选名单涵盖各个领域,经由主办媒体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推选,讨论最终产生。
当晚颁奖典礼由吴小莉、窦文涛、陈鲁豫、许戈辉、曾子墨等十余位凤凰卫视着名主持人联合主持,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及凤凰新媒体通过卫星和网络向全球同步直播盛典盛况。
获奖名单
科学研究类
郝慰民(旅美华裔科学家)
公共事务类
赵小兰(美国第24任劳工部部长)
关颖珊(美国华裔花式滑冰选手兼美国公共外交大使)
中国维和警察
体育竞技类
姚明(美国NBA火箭队队员)
中国西藏登山队
常昊(中国着名的围棋九段)
文化艺术类
成龙(国际影坛巨星)
巩俐(国际着名演员)
林怀民(国际级编舞家,“云门舞集”创始人)
希望之星
乔美丽(全球特奥运动员领袖)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评选过程
2009年3月28日,“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揭晓,钱学森、查良镛、张艺谋、李连杰、杨紫琼、冯小刚、北川中学代表、神七航天员等2008年度最受瞩目的华人精英在当晚夺目登台,接受世界的喝彩。
2008年,世界因华人而美丽。汶川强震,中国人顽强地挺过了历史罕见的天灾,在废墟上铸造起新的希望;北京奥运,世界惊艳于东方文明的瑰丽,中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榜首位;神七飞天,揽获诺奖,智慧的民族为人类科技史划上新的刻度。这一年,华人用坚韧、团结、乐观、勤奋、友善、大度、爱好和平、富于责任感的华人精神感动了世界。
秉承往届评选规则,来自主办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在科学研究、公共事务、竞技体育、文化艺术和希望之星五个领域内,推选出200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团队、华裔青年科学家潘忠礼、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无私援助非洲45年的中国援非医疗队、第29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华人女星杨紫琼、着名导演冯小刚、华裔时尚教母谭燕玉以及感动了无数人的北川中学等获奖人和获奖团体,颁授“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获奖感言
李连杰的师父当晚特别赶来为爱徒颁奖,听到师父为了此次亮相专程购置新衣的李连杰感动地眼含热泪。李连杰表示,自己是在旁人的帮助下生存的,同样也要讲爱心回馈他人:“我用了很多年考虑生命,后来得出的结论是我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第一,我光着身子出世,没穿任何衣服,是护士帮我的衣服;第二,我身无长物来到这个世界,要医生帮忙拍我屁股才能生存,所以每个人都是在旁人的帮助下生存的。要知道给出去的是自己的,留在身上的则是暂时保管的,因为你去世时,无论你愿不愿意那些东西都要奉献出来。人人需要帮助,生命是彼此扶持,所以我要以我的生命回馈大家。”
白色性感露背晚装的杨紫琼在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的陪伴下行红地毡,尽显巨星风姿。由主持人胡一虎陪同现身的张艺谋,对于自己可以获得民众支持表现得非常谦虚,他说:“谢谢大家!08年奥运会后我得了很多奖项,其实这个奖并不是属于我个人的,应该是属于我的整个团队。奥运会伟大,中国人伟大,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主持阵容
凤凰卫视也派出了极为华丽的主持阵容,吴小莉、胡一虎、卢琛、梁文道、李辉、许戈辉、陈鲁豫、沈星、尉迟琳嘉、陈晓楠、姜声扬、杨锦麟、窦文涛等主持人与全球华人共同见证这一庄严时刻。
获奖名单
科学研究领域
钱永健(200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潘忠礼(华裔青年科学家)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团队
公共事务领域
中国援非医疗队(持续援助非洲45年)
李连杰(壹基金创始人)
体育竞技领域
第29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文化艺术领域
张艺谋(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杨紫琼(华人女星)
冯小刚(着名导演)
谭燕玉(华裔时尚教母)
希望之星大奖
北川中学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金庸(着名作家查良镛)
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
钱学森 获奖概况
“2009-2010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于2010年3月27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该盛典由凤凰卫视及凤凰网策划发起,北京青年报社、中国新闻社、明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浪网、星洲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世界日报(北美)、香港文汇报、亚洲周刊、欧洲时报、美国侨报和北京大学共十余家在内地、香港、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
盛典向陈香梅、卢燕、高锟、潘文石、吴宇森、蔡国强、中国花样滑冰队、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驻海地维和警察、孔子学院、薛来、林晨阳、李贤基等获奖人及团体颁出“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回首一年,世界因华人而美丽。金融严冬波及全球,中国以稳健的经济政策和坚挺的发展势头破冰前行;祖国六十华诞,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态令世界刮目相看;无论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还是2010年初发生的海地大地震国际救援,华人在自身崛起的同时,担当起世界公民的职责和正义使命。这一年,华人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世界,并用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包容、仁爱、兼济天下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
秉承往届评选规则,来自主办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在科学研究、公共事务、竞技体育、文化艺术和希望之星五个领域内推选出11个“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呈现特点
本届华人盛典呈现了“三个第一”的特点:第一次有获奖团体“梅开二度”,维和警察再次登上领奖台;第一次有来自主办单位的人物,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潘文石获得奖项;第一次跨年度评选获奖人,中国花样滑冰和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凭借温哥华冬奥会的出色表现,被一致推举为体育竞技领域的获奖团体。
获奖名单
科学研究领域
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潘文石(北京大学熊猫研究专家)
公共事务领域
驻海地维和警察(海地地震中牺牲)
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
陈香梅(中美社会间最着名的民间大使)
体育竞技领域
中国花样滑冰队(温哥华冬奥会上实现中国冰上运动“伟大历史性突破”)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温哥华冬奥会包揽四块金牌、勇夺冬奥会历史上首个短道速滑“四冠王”)
文化艺术领域
蔡国强(爆破艺术专家)
卢燕(华裔电影演员)
吴宇森( 着名导演)
希望之星大奖
薛来(中国籍)、林晨阳(新加坡籍)、李贤基(韩国籍) 来自成都国际学校的高中生合作开发出的创意电脑产品荣获了2009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团体一等奖
“终身成就特别致敬”环节
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梁羽生、王世襄、丁聪、张仃 获奖概况
2011年4月2日晚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历经四季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第五度盛情上演。当晚,十二个在2010-2011年度为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华人精英及华人团队获得荣誉。他们分别是: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沙博理和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鲍哲南、“天河一号”研发团队、上海世博局、台北花博会、韦鸣恩、葛优、杨丽萍、中央芭蕾舞团、李娜、蒋文文/蒋婷婷、李颖欣/杨兆楠/陈婉玲。
打破惯例
评选委员会在第五届举办之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打破以往的惯例,把“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没有华人血统但却与中华民族有着亲密关系的美裔中国籍着名翻译家沙博理先生,开创性地延伸了华人的内涵:眼睛、肤色或语言,都不能完整涵盖华人的定义,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自我归属,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获奖名单
科研技术领域
鲍哲南
“天河一号”研发团队
公共事务领域
上海世博局、台北花博会、韦鸣恩
体育竞技领域
李娜、蒋文文、蒋婷婷
文化艺术领域
葛优、杨丽萍、中央芭蕾舞团
希望之星
李颖欣、杨兆楠、陈婉玲
终身成就奖
沙博理
“终身成就致敬”
朱光亚、吴阶平、钱伟长、吴冠中、王越、雷洁琼、梁从诫 获奖概况
2012年3月31日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过去一年中让世界更加精彩和美丽的全球华人精英再度齐聚北大,登上“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领奖台,接受荣耀与喝彩。他们分别是: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王赣骏和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马中佩、陈竺和王振义、谭荣根、新潟华侨华人总会和福岛华侨华人总会、中国国家大剧院、林丹、林书豪、周仰杰、叶德娴、刘路。
该次盛典主持人阵容:吴小莉、陈鲁豫、窦文涛、李辉、姜声扬、胡一虎、邱震海、沈星、许戈辉、尉迟琳嘉、郑浩、卢琛。
获奖名单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王赣骏
科学技术领域
马中佩、陈竺、王振义
公共事务领域
谭荣根、中国国家大剧院、日本新澙华侨总会及福岛华侨总会
体育竞技领域
林丹、林书豪
文化艺术领域
叶德娴、周仰杰
希望之星
刘路
缅怀人物
黄苗子、王大珩、蒋英、凤飞飞 获奖概况
2014年3月29日晚,凤凰卫视联合两岸三地富有影响力的十余家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3-2014”颁奖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当日,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及银熊奖的廖凡,国际着名武术指导和导演袁和平,冬奥会金牌得主李坚柔、张虹、周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旅美物理学家程正迪等人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获“终身成就奖”。
获奖名单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董建华(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特别贡献大奖:
陈云林、江丙坤(海峡两岸和平使者和海峡两岸关系新阶段的重要当事人)
科学研究领域:
陈宇翱(2013年度“菲涅尔奖”获得者)
程正迪(2013年度高分子物理奖获得者)
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神十”航天员)
公共事务领域:
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村、旅意的维吾尔族女医生美丽克木·买赛地
体育竞技领域:
李坚柔、张虹、周洋(冬奥会金牌得主)
文化艺术领域:
导演袁和平、廖凡(金熊奖、银熊奖得主)
希望之星:
关天朗(在2013年美国高尔夫球大师赛上创造“首届实现晋级的中国选手”纪录)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何大一气象学家王斌北京援非医疗队证严法师暨慈济基金会中国跳水队翁明辉和慧谭元元裘嘉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和国学大师饶宗颐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8. 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哪些

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袁隆平星”、“陈景润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孙家栋星”、“屠呦呦星”、“南仁东星”、“吴伟仁星”等。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3年10月,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6年1月,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2018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0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

据了解,今年85岁的张弥曼院士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以上内容参考光明网-袁隆平星、钱学森星……太空又多一颗中国星

9. 有谁知道在哪可以找到科学家做过的重大的实验及其现象的资料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人所曾有的一切—对自然界的兴趣、受控实验、对经验的归纳、日月食预测及历法推算,都不是充足的。显然,只有商业文化才能做到农耕官僚文明做不到的事—使数学和自然知识这些以前分开的学科达到融合的程度。 ——李约瑟《李约瑟文集》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1984年,当奥运会进行到第79个年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5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现在,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年历程,新中国科学界已奋斗了50年,可是中国仍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没有人认为,唯有获得诺贝尔奖才是科学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和从事科学研究目的,才是国家科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但获得诺贝尔奖是一种标志,是一个国家鼓励原始创新、在科学发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因为诺贝尔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起了重大作用。例如,这些得奖科学家在信息技术、量子力学、半导体等方面的原始性创新发现,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了信息社会。

按公布的国籍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已分布到近50个国家。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却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该作何感想。

表1~3列出了获得诺贝尔前10名的国家[1 class=f9pt>。获奖前10名的国家或者是科技、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德国,或者是具有创新文化传统的国家如丹麦。

表1、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
位次 1 2 3 4 5 7 9
国家(人数) 美国(72) 德国(21) 英国(19) 法国(10) 原苏联(8)、荷兰(8) 瑞典(4)、瑞士(4) 丹麦(3)、日本(3)、奥地利(3)

表2、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
位次 1 2 3 4 5 6 7 9
国家(人数) 美国(46) 德国(26) 英国(24) 法国(7) 瑞士(5) 瑞典(4) 荷兰(3)、加拿大(3) 日本(2)、意大利(2)

表3、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
位次 1 2 3 4 6 8
国家(人数) 美国(82) 英国(22) 德国(17) 法国(7)、瑞典(7) 瑞士(6)、丹麦(6) 荷兰(3)、澳大利亚(3)、比利时(3)、奥地利(3)

1、华人科学家六次折桂

中国未能获奖,但海外华人科学家却梅开六度获此殊荣。

杨振宁,1949年与费米教授一起提出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即费米—杨模型,1954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杨振宁携手走上诺贝尔奖台,当时年仅31岁,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次年轻的4位得主之一。

丁肇中,1974年8月发现一个新粒子即“J粒子”。1976年与斯坦福大学的里克特(B.Richet,1931-)教授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86年因在化学动态学的交叉分子束法研究的成就与哈佛大学赫希巴奇(D.R.Herschbach,193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波利亚尼(J.C.Polanyi,1929-)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1997年与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W.D.Fillips,1948-)和法国学者科昂·塔努吉(C.Cohen-Tannoudj,1933-)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因开发了超低温冷冻气体方法而获奖。

1998年,崔琦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现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美籍华人科学家几度被遗漏

尽管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公正和公平的,但仍不时传出争议。诺贝尔科学奖的争议热点多在一些已获奖成果的被遗漏者上,因为本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榜上有名。在华人角逐诺贝尔奖的比赛中,除上面6位华人获奖者外,还有3位美籍华人被公认是遗憾的“被疏漏者”。

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首先对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宇称守衡定律提出了质疑,并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推翻这一定律的相反定律——宇称不守衡,认为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是不守衡的。但理论总是灰色的,至多不过是一种假说,还得由事实来说话。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的是旅美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这一成果轰动了全球。但是在1957年的诺贝尔获奖者中却只有李政道、杨振宁,没有吴健雄。

1987年,物理学奖授予“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重大突破”的两位合作者——德国的乔治·贝诺兹和瑞士的亚历山大·缪勒,而美籍华人朱经武却被评奖机构因科学以外的原因忽视了。贝诺兹和缪勒是超导现象的最初突破者,于1986年初发现了绝对温度30K的超导陶瓷材料,使传统的超导理论受到严重冲击;1986年底朱经武领导的研究小组却合成了绝对温度90K以上的超导陶瓷材料,则给了传统理论致命一击。许多人都认为朱经武至少应成为第三得主,但公布名单时朱经武却名落孙山。可能的原因是,在朱经武发表消息的前后,另有一中国小组和一日本小组公布了类似的结果,评奖机构为避免国家荣誉纠纷,只好忍痛割爱,朱经武遂成为不幸的被遗漏者。

1993年10月,美英两生物化学家罗伯兹(R.J.Roberts,1943-)和夏普(P.A.Sharp,1944-)由于发现分离基因的卓越贡献获诺贝尔医学奖。10月底,美籍生物化学家周芷夫妇致信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明分离基因是自己首先发现的,引发一场“分离基因发现权”的争议。因为当年在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周芷夫妇主持电子显微镜分析小组,罗伯兹主持核糖酸的剪接实验。罗伯兹的获奖论文刊登在《细胞》杂志上,论文作者中周芷的工作无人能取代,但结果却未能改变,周芷被诺贝尔评奖机构挡在了领奖台之外。

3、中国科学家痛失的几次获奖机会

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

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提出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1924年与中国科学家吴有训合写论文。1926年吴有训发表《在康普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强度比率》等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因此获取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物理学史上的“康-吴效应”的吴有训却与诺贝尔奖无缘。

1930年,美国科学家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同年,赵忠尧(后为新中国高能物理所奠基人之一)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他当时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由于种种原因,赵忠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断了,而继续研究的日本学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1946至1947年,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合作发现铀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钱三强写出长篇论文,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对原子核三分裂现象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但他的发现直到60年代才被大量重复实验进一步证实。

1941年王淦昌设想出用观察原子K俘获过程中的核反冲方法来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写成论文,投寄到美国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于1942年1月发表。同年美国科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的设想,在实验室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后来美国科学家莱因斯(F.Reins,1918-)在王淦昌设想的启发下,用核反应堆做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出中微子物质的存在,并因此与别人分享了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实验的最初设计者王淦昌却被遗忘。1960年王淦昌在前苏联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的带负电超子 “反西格马负超子”。当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实验室发现的带负电的超子,这一发现至今仍被列为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建所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可惜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王淦昌再次失去了一次冲击诺贝尔奖的机会。

新中国至少有一次能获诺贝尔医学奖,也是中国科学家最有希望的一次,那是因为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经过7年的刻苦拼搏和协作攻关,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其结构、生物活力、理化性质、结晶形状等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首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蛋白质,使人类在认识生命的奥秘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自然,世界不会忽略中国科学家的贡献,70年代起开始有人提名为牛胰岛素研制者得诺贝尔医学奖。因为胰岛素的合成涉及的单位和人较多,国内为上报名单争论得相当厉害。最后,达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一致意见:“要上一块上,要不都别上”。结果报给诺贝尔主次机构的名单达14人之多(转载者注:这种说法有异议,据亲历此事的人士撰文说明:我国最终申报拟请奖人仅为钮经义研究员一人,但很可惜未能获奖)。诺贝尔的评奖原则是只奖给作出主要贡献的两三个人,最多不超过3人。可是当时中国讲集体主义,不能突出个人,诺贝尔评奖机构又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主持研制人,虽到80年代初还有人为中国提名,因为中国的科研制度问题,也因为诺贝尔奖评选规则,但我们最终痛失了机会。

机会失去了,就没有再来。

4、可惜不能给针灸发奖

中国人在美国能获奖在大陆本土的科学家却与诺贝尔奖无缘,颇有点“橘生淮南则为枳”的感觉,值得我们深思。

一些中国人有酸葡萄心理:开始认为诺贝尔奖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我们不稀罕;后来想得却又得不到,便抱怨人家有偏见。

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奖项的评选都会有瑕疵,如在长长的获奖者名单中,没有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化学热力学创立者之一的吉布斯、开尔文温标创立者威廉汤姆生、口服避孕药发明者杰拉西等伟大的科学家。

所以,这并表明诺贝尔评奖机构对中国有偏见,因为诺贝尔奖只对个人,不对国家和民族,否则就无法解释一直受欧洲人排斥的犹太人会有那么多获奖者,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国也有人获奖。

中国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未获奖,便有中国人写信给医学奖的评奖机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提议给中国的针灸术发奖。诚然,针灸术逐渐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对世界的贡献丝毫也不亚于那些现代医学新发现,可惜的是,诺贝尔奖只奖给那些近几年的新成果新发现,这是诺贝尔奖不可动摇的评奖规则。倘若真有一天,中国科学家们弄清楚了针灸的原理并能用科学术语完美地表达,相信诺贝尔评奖者一定会慧眼识珠的。

固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其权威性无可质疑,这就是诺贝尔科学奖。在它的面前,没有大国小国之分,没有肤色人种之分,只能用成就说话。

5、不能获奖的原因

关于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奖,根本一点是科学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分析为什么没能获奖,实质上是分析为什么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比较低。赵红州[2 class=f9pt>、胡乐真[3 class=f9pt>等人最先做过分析。

赵红州认为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4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在科学知识积累上,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由于历史的原因,远远落后于西方。解放40余年来,我国在大科学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基础科学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对美国(1901~19722年间)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的接代连续性乃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知识的积累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两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在科研时间上,美国科学家人数虽然不足100万,但却是全时科学家人数。而前苏联的科学家人数号称100多万人,但时间没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时科学家也只有几十万人。据调查,我国六七十年代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为16小时,如果按全时科学家标准折算,科学家人数要减半。那种一会儿开会、一会儿学习、一会儿其他活动的非全时的科学劳动,对科研的损害显而易见。关于缺乏科学家群落和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问题,我国科学界上不具备诺贝尔人才的温床及其相应的科学家群落;中国也没有相应的遴选、培育和推荐诺贝尔人才的机制。

胡乐真认为我国科学家不能获奖,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①我国的科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缺乏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使在国内,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也依然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封闭状态。②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地下,收入微薄,处境艰难。本来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职称评定,也往往被各级官员捷足先登,结果不仅使在职的科研人员感到寒心,也造成大量科技精英外流。③中国存在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倾向,青年科学家难于脱颖而出。例如,重大项目一般都由资深甚至年迈的科学家主持,在职务评定、工资级别上,即使是有才干的青年科技人员也必须耐心等待,结果是在极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④在机构建制上,基本上是官办科研机构一统天下。按其所从事的RD活动的层次,不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按其所从事活动的领域,不论公共领域或者市场领域,都由政府兴办或政府出资支持。⑤在科技发展战略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脱离我国国情片面只求全面发展,其结果是面面俱到,平分兵力,重点不突出,有限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

6、美国为什么垄断了诺贝尔奖

自1985年到2000年,15年里共有33名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其中20人是美国人或其主要科研工作是在美国做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4人中有23名美国人;37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3人是美国公民或在美国居住;24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中有17名是美国人,美国人似乎垄断了诺贝尔奖。

美国人为什么会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一些美国科学家认为,是美国“万能的金钱”和“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造就了这一现象。

美国政府署全力支持并向各科研单位投入巨资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在2001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企业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资金方面对科研项目给予了大力资助。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许多最杰出、最有成就的科研单位或科学家,充足的资金成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资助,有78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奖,2000年获诺贝尔奖的8名美国人中就有4人获得过这个基金会的直接资助。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发达,科研条件优越,竞争环境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来自各国的移民学生提高了美国大学的水平。这些外国精英在垄断诺贝尔奖中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水平在世界上排名落后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瑞士、法国和德国,但美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因为科学研究不是局限于旧的模式或传统,而总是处于前沿,所以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也是美国科学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7、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10大标准条件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获奖情况后,提出了10个讨论的问题,可以算作是对诺贝尔获奖者的一个评价[4 class=f9pt>,可以称为中国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达标准条件”。

①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

②原始性重大发现多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③新的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之门。

④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与方法的发明,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⑤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偶然中寓必然。

⑥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

方法与理论的突破。

⑦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⑧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是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的温床。

⑨创新意识、原始性创新思想与创新战略比经费与设备更具有决定意义。

⑩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作为保证。

8、还要等待多少年

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产生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形成:①国家加强了科研经费的投入;②对科技已产生重大的社会需求;③正在大力进行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和集聚;④实行开放政策,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⑤开始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⑥提倡创新,开始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体系。

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旨在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事部组织的“百千万人才工程”推动着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施使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得到保障,“863计划”的开展则力图使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有一席之地;大量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和日益增加的国际科技交流将使中国科学家在某些前沿科研领域与国外科学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正在为我国的科学腾飞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于中国何时能够获奖的问题,杨振宁先生做过估计。他说:“我觉得20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好些个。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5 class=f9pt>

一个科学波动周期大约为35年,任何一个科研体制不存在严重缺陷的国家,很可能在此段时间内获得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按此推断假如从1978年“科学的春天”算起,到2012年便是35年。那么,我们最多再等15年。中国大陆不乏科学精英,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理应能够实现。

这不是一个大胆和乐观的预测,我们期盼着中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一年提前到来。

9、中国需要该做些什么:10大行动纲领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国着名的科学家周光召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国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的条件和对策[6 class=f9pt>,可以称为我国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大行动纲领”。

①正视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困难。重大科学发现一般是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出现,而不是按照常规计划,在可预见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和逻辑推理就能得到的。因为计划只能在原有的科学原理框架内制订,科学家个人又受到知识面狭窄和学科传统观念的限制,多数人很难有观念上的突破。这种局限和困难必须努力克服。

②充分认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常在科研探索过程中要出现多次的失败,但在失败中可能发生偶然出现的现象,其中包含启发新思想的萌芽。只有不怕失败,观察敏锐的人才能在单调重复的试探中注意到新的现象或思想的萌芽,并将其发展下去。而科学发现的时机一旦成熟,发现就成为必然;至于由哪一位科学家发现则是偶然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那些及时抓住机遇的科学家才能成为最初的发现人。

③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例如,包袱少,失败后不怕人笑话,对新事物非常敏感,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受原有思维方式和原有理论的束缚,敢想敢干;身体相对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受各种社会和家庭事务的干扰,脑子高度集中,日夜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从而容易作出重要的成果。

④自信、善于学习和做好战略选择是有所发现的基本条件。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充分的自信。自信不足,不敢碰难问题,仅仅满足于跟踪模仿,是巨大的思想障碍。要善于学习,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又不盲从权威人士的意见。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好课题方向的战略性选择。要扬长避短,着力发现学科的新生长点和突破点,集中力量,坚持不懈,才有收获。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⑤要形成创新的学术集体和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要在开放流动的环境下建立能不断创新的学术集体;要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科研道德的精神。科研人员来往要频繁,学术争论气氛要热烈。通过各种学术观点的激烈交锋、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实现科学系统的协同进化,科学家个人也才能在这个环境中激发出创造力和新思维。

⑥充分发挥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当前,科学前沿研究的对象多是复杂的系统,很多对象具有无穷多自由度,过去常用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很可能不够需要,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处理复杂系统。因此,要加强对哲学的研讨,加强科学方法论、数学及计算方法的研究。另外,观测仪器是发现新现象的先导,要重视新仪器的研制和实验手段的开发。

⑦攀登顶峰永不停歇,处于逆境更应奋进。许多人在还没有建树时,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有一股拼劲;但一旦拿到永久职位和职称,就不再努力,缺少内在的动力去攀登科学的顶峰。显然,条件过于优越,可能使人懈怠,而逆境却常能促使人奋发图强。现在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没有列入重点支持的科技工作者不要灰心,很可能将来出现重大创新的部分科学家是那些身在内地、没有得到国家重大资助的科学家。

⑧青年要成为科研的主力军。青年最有条件具备上面所说的素质和条件,因而可能最有创新的活力。青年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刻苦学习和锻炼。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最后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从心理、身体、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做好准备的青年,才能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理想,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⑨搞好老中青三结合,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一个好的科研集体中,老、中、青科学家各有各的作用,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形成思想活跃、干劲十足、经验得到继承、技术不断发展、科研方向始终处于前沿的集体。

当前,在着力培养和选拔年轻科技人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和老年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作用。有造诣的中年科学家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领导任务,是多数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在没有经过识别,也没有更好识别机制的情况下,社会应当也只能将这些职责主要交给中年的一代,而不会交给品质和能力尚未充分显现的青年。

⑩尊重和发挥老师的作用。很多时候年青人作出的工作还不完善,需要有经验的科学家给以指导和加工。如量子力学的完整理论是在海森堡的老师玻恩带领下完成的。年青人的才华常常要由有经验的科学家来识别,给以培养和鼓励,才能得到发挥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年青科学家身后必定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老师。很多科学大师,如玻尔、波恩、布拉格、费米等在他们生命的后期都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注:
1、表中统计数据引自睢平“关于基础科学与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1(3)。

2、赵红州,中国且莫忘了诺贝尔奖,中国科技论坛,1995(4),p45~48

3、胡乐真,中国科技论坛,也谈中国何以与诺贝尔奖无缘,1995(6),p28~29

4、路甬祥,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2001科学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1。

5、薛冬、刘振坤,中国李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光明日报(2000年8月7日)

6、周光召,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科研管理,2000(01)

10. 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服务的!

信息的定义
近些年来"信息"这个名词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商业、科技等各个领域。很多书中也给出一些定义,它通常作为消息、情报、数据、知识以及信号的统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信息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对信息的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定义也越来越严格。我们从一些书上可以看到如下说法:
"信息,消息。"(辞源)
《辞海》(中国1999年普及版):①音讯:"消息"。②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的量值与其随机性有关,如在接收端无法预估消息或信号中所蕴含的内容或意义,即预估的可能性越小,信息量就越大。
《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对"信息"的注释:①音信:消息。②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③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
《韦氏字典》(美国):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实,是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论创始人香侬(C.E.Sannon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认为:"信息是不确定量的减少","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对信息论作出特殊贡献的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说过:"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就是信息。"
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L·Brillouin)认为:"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的产物。"
《Fortran 程序设计》(谭浩强):简单地说,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这种形式应当是能够被人类和动物感觉器官(或仪器)所接受的。确切地说,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内容。
还有人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目前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定义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内容。"
对于信息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于信息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我国周朝时期就利用烽火台传递边关警报,古罗马地中海城市以悬灯来报告迦太基人进攻的消息等。近代人们发明的电报、电话也是为了传递信息。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文字、声音、手势、信件、因特网上的数字信号等等来传递信息。人类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以及人们对信息技术日益加深的关注,使我们意识到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我们通过信息论的发展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在二、三十年代,一些科学家如韦伯、卡尔松、波特等人,对电报传送及声音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带宽、分辨率、误码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推动信息论产生的早期工作。而信息论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战争期间及战后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如雷达、真空电子管等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计算技术的发展,促使许多国家进行大量研究。
40年代信息论的奠基人香侬(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信息论,其基本内容就是研究信源、信道、信宿及编码问题。他的主要贡献有五方面。
1.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通讯基本模型:

2.提出信息量的数学公式:
为各事件出现的概率,K为常数

3.解决了从信息接收端提取信息源发来的消息。
4.提高信道信息容量。在有限的信道中最大速率传递最大信息量的基本途径。
5.初步解决了如何编码、译码才能使信源的信息被充分表达,信道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1948年,美国数学教授维纳(N.Wiener)发表了《控制论》一书。他提出了着名的维纳滤波理论、信号预测理论及噪声和信号的接收理论,为信息论的产生作出重大贡献。他指出"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就 我的看法: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事物的状态、特征和内在的性质。"他还独立地提出测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
维纳认为,"信息显然不同于物质与能量,客观世界可以说充满了各种信息,有自然界的信息(如:天气、地震、海洋、环境等等),有人类社会的信息(如:股票行情、体育、新闻等),更有各种知识信息。"
旅美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L·Brillouin)56年提出:"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的产物。"
后来各国科学家不断研究、实验并修正香侬的理论,取得新的进展,把信息的概念和方法论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涉及内容更广泛,包括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经济学、计算机、电子学、语言学、统计学等等。
自从65年乍得提出模糊数学后,有人在模糊集合集合论基础上建立起"熵"和信息的概念,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界把信息作为基本的参量来研究。

信息和信息技术
如果说对信息的认识和信息理论的出现是人类认识上的一大飞跃,那么传送和处理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技术革命之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人们通常把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技术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技术。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也不是唯一的,通常用IT表示信息技术(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IT一词的使用非常普遍,由于涵盖范围太广而难以定义。信息技术的定义非常广,涉及的技术如数据库、多媒体、组件、通讯技术等。这些技术非常复杂而且大多需要进行很深入的研究。美国佐治亚工学院的Peter Freeman教授总结出IT的20个内容: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础设施,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知识工程,数据库工程,系统安全和隐私权,性能分析,科学计算,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图形学,人机互动,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系统管理,数字图书馆科学。
总起来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卫星与无线电技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本世纪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同,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对大量各种各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控制、合理管理,所以国内外较大型企业都使用由专业人员根据系统工程理论编制的管理软件。这样才能把人、财、物科学管理,实现预定的目标,达到最佳经济效果。近几年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就更广泛了。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信息产业统一行业标准,视"信息"为一种"产品",他们将信息业分为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使教育教学的规模发生变化,而且使教育本身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前的传统教学,只注意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教师课上一只粉笔,学生课下看书写作业。教师和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利用、信息交流、各种技能的提高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很大限制。而现在由于计算机、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学习各种知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学习环境,不光是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法,使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收到传统教学方式下难以得到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个别化学习,通过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网,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和研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请教着名的专家学者;学校能够通过通信和网络系统,进行远程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规模扩大,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求学者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能更快地被人类共享。
为了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科技才能的、能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教委制定规划,加快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步伐,在5-10年内实现"校校通"工程,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能上网,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学,包含计算机使用和基本的文字、图象、声音、数据的处理,利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建立人机关系,能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独立地完成基本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能利用字处理软件写文章、排版;利用电子表格或数据库对简单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图形工具进行制图、图象优化,能制作适合学生特征的科普网页,并发布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网站上去,能通过网络知识,上网收集有益的社会知识。对高中生能通过语言编程,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同时应锻炼学生会收集、分析社会上的大量信息,如城市交通情况、要道路口车流量等,能利用现代经济手段,如上网、IC卡,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能利用E-mail、呼机手机电话和他人交流信息,了解股市行情等。还要培养学生学会集体协作完成预定的课题任务,能适应今后社会大分工下的新的工作关系。总之,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开放实用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同时要告诉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也有不健康的成分,不要沉溺在网络中,阅读不健康的内容,应该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总之,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用信息为生产、生活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在高科技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指标是信息技术。为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学们要学好《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1世纪的挑战,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阅读全文

与旅美物理学家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