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包含周期势的薛定谔方程用到的紧束缚模型是什么方法
实际上就是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该模型假设电子在一个原子附近时,将主要受到该原子场的作用,把其他原子场的作用看成是微扰
2. 大神 固体物理怎么学太难了
一开始的倒格矢、布里渊区
然后什么自由电子气、声学支、光学支、紧束缚近似、能带电子的输运
最后半导体、电光特性。。
确实很难,数学复杂,对量子力学也有一定要求。
关键是要理解它的物理思想、近似条件,好好的揣摩各种模型和参数的物理意义
公式挺多的,莫非楼主不是开卷考的?阿门
3. 强关联体系有哪些研究热点
1937年,科学家就发现NiO,MnO,CoO 等氧化物并不是能带理论所预言的金属,而是能隙很大的绝缘体。Mott 引进了关联能来解释这一物理问题,认为 电子间库仑相互作用抑制了极化涨落,产生了关联能隙,后来这一类绝缘体即被称为莫特绝缘体。Mott 进一步讨论了VO ,V O 等材料因温度或压力改变所引起的绝缘体到金属的相变,认定它们也是电子关联导致的相变,后来被称为 Mott 转变。莫特绝缘体几乎占了3 过渡金属二元氧化物中的一半,还包括很多的多元复杂氧化物和 4 稀土化合物及锕系化合物。
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是强关联电子体系的一个例子。这类材料的显示出庞磁电阻效应,以及电荷有序、轨道有序、超导序和磁有序.在LaCaMnO系的材料中,加上磁场后的电阻变化率可达到10 ~10 。这种材料的铁磁性的根源是双交换相互作用,而且磁性转变与绝缘体-金属转变相邻近。
重费米子体系是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另一个例子。在重费米子金属中,存在RKKY相互作用与Kondo相互作用的竞争。RKKY相互作用是局域磁矩之间通过极化的传导电子云而发生的间接交换相互作用。Kondo相互作用是局域磁矩与周围传导电子的直接交换相互作用。在低温下,两种相互作用竞争的结果,使重费米子金属有多种基态:磁有序态、超导态、费米液体态和非费米液体基态等。另一些 过渡金属氧化物(如LiV O )同样具有典型的重费米子特性。
铜基以及铁基 高温超导体同样是强关联电子体系。以BiSrCaCuO 为例,在掺杂浓度 为零的材料是反铁磁序的绝缘体,随着掺杂的增加会发生绝缘体到金属的转变。而在低温就具有 超导电性,随着 掺杂的增加, 达到一峰值之后,又逐渐下降, 高温超导体的正常态的 电子性质都十分异常。
4. 物理思想是什么
意思是学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思维其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
一、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称法
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
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
意识运动的引起是为思,思是意识的顺向运动。
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在意识的形态作用下,在原本意识里的事物形态与新出现的事物的形态出现了形态里的差异时,生命体的意识在差异中达成意识运动形式的引起,这引起的意识的运动就是思的本身,意识的运动的引起的内容就是问题的实质,实质的问题就是问题的主体。
意识的顺向是以意识的主体的意识为参照来说明的,意识的参照是事物惯性的参照,也就是惯性行为在意识里的表现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发展变化已经超出了意识的印象时,意识在印象里的留恋是意识的惯性,以意识来讲是意识的顺向,在意识惯性的顺向运动行为里,思进行着变化的考量。
5. 什么叫多体势模型,紧束缚模型,都用来干什么的
多体势模型,就是势函数很复杂的那种,,这个具体我讲不清楚
紧束缚近似是将在一个原子附近的电子看作受该原子势场的作用为主,其他原子势场的作用看作微扰,从而可以得到电子的原子能级和晶体中能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模型叫紧束缚模型
都是固体晶体模型
6. 在研究晶格振动问题中,爱因斯坦模型和德拜模型的物理思想是什么
德拜模型是假设散射关系为 ω=vk
爱因斯坦模型假设态密度 D(ω)=Νδ(ω-ω0)
7. 近似自由电子和紧束缚态近似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近自由电子近似认为晶体电子仅受晶体势场很弱的作用,只是微扰,与自由电子相差不大
紧束缚近似认为晶体电子好像孤立原子的电子一样紧紧束缚在该原子周围 ,与其周围的束缚在其它原子上的电子仅有很小的相互作用
8. 原子物理学的主题物理思想是什么
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的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光谱;原子之间或与其他物质的碰撞过程和相互作用。
历史
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探索,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原子本身的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才逐步建立起近代的原子物理学。 1897年前后,科学家们逐渐确定了电子的各种基本特性,并确立了电子是各种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通常,原子是电中性的,而既然一切原子中都有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原子中就必然有带正电的物质。20世纪初,对这一问题曾提出过两种不同的假设。 1904年,汤姆逊提出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在一个大小等于整个原子的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则一粒粒地分布在球内的不同位置上,分别以某种频率振动着,从而发出电磁辐射。这个模型被形象的比喻为“果仁面包”模型,不过这个模型理论和实验结果相矛盾,很快就被放弃了。 1911年卢瑟福在他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原子的中心是一个重的带正电的核,与整个原子的大小相比,核很小。电子围绕核转动,类似大行星绕太阳转动。这种模型叫做原子的核模型,又称行星模型。从这个模型导出的结论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很快就被公认了。 绕核作旋转运动的电子有加速度,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应当自动地辐射能量,使原子的能量逐渐减少、辐射的频率逐渐改变,因而发射光谱应是连续光谱。电子因能量的《生死线》中原子物理学家何莫修减少而循螺线逐渐接近原子核,最后落到原子核上,所以原子应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但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原子所发射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些事实表明:从研究宏观现象中确立的经典电动力学,不适用于原子中的微观过程。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子现象,探索原子内部运动的规律性,并建立适合于微观过程的原子理论。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所提出的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原子光谱的经验规律,应用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光子假说,提出了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不连续的能级,当能级发生跃迁时,原子就发射出一定频率的光的假说。 玻尔的假设能够说明氢原子光谱等某些原子现象,初次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氢原子结构理论。建立玻尔理论是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理论的一个重大进展,但对原子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时,却显示出这种理论的缺点,因此只能把它视为很粗略的近似理论。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以后的观察证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性质。1926年薛定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同时,其他学者,如海森伯、玻恩、狄喇克等人,从另外途径建立了等效的理论,这种理论就是现在所说的量子力学,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现象。 20世纪的前30年,原子物理学处于物理学的前沿,发展很快,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开创了近代物理的新时代。由于量子力学成功地解决了当时遇到的一些原子物理问题,很多物理学家就认为原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已清楚,剩下来的只是一些细节问题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加上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吸引,除一部分波谱学家对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与超精细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外,很多物理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原子物理未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居里夫人使原子物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学的发展,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发现,只使用已有的原子物理学知识来解决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问题已是很不够了。过去,人们已精确测定了很多谱线的波长,深入研究了原子的能级,对谱线和能级的理论解释也比较准确。 但是,对谱线强度、跃迁几率、碰撞截面等这些空间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知识,则了解得很少,甚至对这些物理量的某些参数只知道其量级。核试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都与这些知识有关。因此还必须对原子物理进行新的实验和理论探讨。
运用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对激光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激光出现以后,用激光技术来研究原了物理学问题,实验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又发现了很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射频和微波波谱学新实验方法的建立,也成为研究原子光谱线的精细结构的有力工具,推动了对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研究。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又重新被重视起来,成为很活跃的领域。
[编辑本段]主要发展方向
原子对撞
近十多年来,对原子碰撞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已成为原子物理学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原子碰撞研究的课题非常广泛,涉及光子、电子、离子、中性原子等与原子和分子碰撞的物教材封面理过程。与原子碰撞的研究相应,发展了电子束、离子束、粒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加速器、激光器等激光源、各种能谱仪等测谱设备,以及电子、离子探测器、光电探测器和微弱信号检测方法,还广泛地应用了核物理技术和光谱技术,也发展了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与激光技术的结合,使光谱分辨率达到了百万分之一赫兹以下,时间分辨率接近万亿分之一秒量级,空间分辨达到光谱波长的数量级,实现了光谱在时间、空间上的高分辨。由于激光的功率密度已达到一千万瓦每平方厘米以上,光波电场场强已经超过原子的内场场强,强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产生了饱和吸收和双光子、多光子吸收等现象,发展了非线性光谱学,从而成为原了物理学中另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
特殊条件下的原子
极端物理条件(高温、低温、高压、强场等)下和特殊条件(高激发态、高离化态)下原子的结构和物性的研究,也已成为原子物理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总结
原子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第一个层次,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物质世界这些层次的结构和运动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它们的研究缺一不可,很多其他重要的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也都要以原子物理为基础,例如化学、生物学、空间物理、天体物理、物理力学等。激光技术、核聚变和空间技术的研究也要原子物理提供一些重要的数据,因此研究和发展原子物理这门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