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中国核物理开创者有哪些

中国核物理开创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11 07:52:27

⑴ 钱三强作为我国核物理学家,他都有哪些事迹及成就

早年经历

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着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赴法留学

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回国任教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帅曾经对钱三强说过:“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1)中国核物理开创者有哪些扩展阅读: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3年的中秋时节,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钱玄同,接到了家乡传来的儿子出生的喜讯。异常喜悦的钱玄同,给儿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掌握苍穹”。不难看出,这位父亲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在小秉穹出生9个月后,钱玄同就把他和妈妈接到了北平。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亲的期望成长。他自幼喜欢读书,读不明白就问,四五岁时学会了很多道理和知识。一转眼,钱秉穹6岁了,他进入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读书。由于钱秉穹在父亲身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因此,孔德学校允许他直接读二年级。

孔德学校是一所注重科学和实践的新式学校,创办者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更高年级的教学工作。

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里,钱秉穹奋发上进,学习十分刻苦。虽然他是跳级生,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列。他热爱体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他还结交了两个非常要好的伙伴,小兄弟之间他排行老三。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秉穹的同学给他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钱秉穹的父亲看见了。

他突发奇想:“既然我们提倡新文化,反对复古,主张中国文字朝着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为何在为子女起名的问题上囿于形式?”于是,钱玄同决定,给钱秉穹改名为“钱三强”,取意“德、智、体都进步”。

经典语录

1、青少年时期学校老师教给的系统知识,对人的一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但只是你的全部知识的很小的一部分。知识主要还是靠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抓来。

2、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3、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

4、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5、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7、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8、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⑵ 比钱学森还牛,两弹一星元勋有一半都是其学生,中国核物理先驱,他是谁呢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国家,有过名震天下,也被强国欺压,然而不管中国处在怎样的境地,都有无数能人志士崛起,为国家献出赤胆忠心,为后人敬仰。只是被看到的永远只是少数,许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被淹没在岁月里,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铭记。就像古往今来数不清的冤案,被正名的永远只是一部分。

结语

在任何时局里,我们都不应该以贡献多少来衡量这个人是否伟大,我们只是匍匐于地的生灵,卑微渺小也有自己信仰和坚持的东西,我们不必惊天动地,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向周围发光散热,不必惧怕自己的微光,汇聚多了,也就成了炬火。

⑶ 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57周年,为原子弹爆炸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

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非常的困难,而且没有任何能够保护国家的高精尖武器,就比如说原子弹,我们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对这个过程就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国家在没有原子弹之前在世界上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因为当时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所以说,当时能够拥有原子弹,才能够拥有主权,才能够拥有话语权。在原子弹成功爆炸57周年,这段时间当中,我们一定要深切的缅怀,致敬先贤,因为这些人他们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做着隐姓埋名的名人。

⑷ 中国原子之父是谁的称号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

中国两弹元勋主要人物有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人。他们是那一代为祖国科学国防奉献一生的代表人物。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4)中国核物理开创者有哪些扩展阅读

钱三强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召开

钱三强是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在法国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现象,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及学部,领导建立我国原子能研究基地,聚集和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

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何泽慧先生是钱三强先生的夫人,曾与钱三强先生合作发现了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为建立我国的核实验技术基础,发展原子能和高能物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⑸ 着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他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贡献是什么

一、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有:

1、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2、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5)中国核物理开创者有哪些扩展阅读: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⑹ 中国两弹元勋都有哪些人

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程开甲、氢弹之父—于敏先生等23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着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郭永怀(1909.4.4-1968.12.5),着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杨嘉墀(1919.7.16-2006.6.11),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周光召(1929.05.15-),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姚桐斌 (1922.9.3-1968.6.8), 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钱骥(1917.12.27-1983.08.18),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陈能宽(1923.4.28--2016.5.27 ),着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品,以锰、钼代铬成功,对我国合金钢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60 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我国着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先后担任东风二号和东风三号导弹副总设计师、洲际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火箭总设计师、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

王希季(1921年7月26-),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

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于敏(1926年8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着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概念,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孙家栋(1929年4月-),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⑺ 制造中国核弹最大的功臣是钱学森吗

钱学森是功臣之一,但不是最大的功臣,中国核弹最大的幕后功臣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世界着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事业的鼻祖,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世界反物质之父,两弹元勋的老师,当年差点获得物理诺奖的赵忠尧老先生。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他当年的博士导师是加州理工学院校长,获得诺奖的着名物理学家密立根先生。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中他发现了反物质正电子,为核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后来回国任教,成为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启蒙者和奠基人。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程开甲,于敏,钱三强,何泽慧,黄祖洽,王大衍,唐孝威等十几位核武元勋,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物理诺奖获得者,黄昆,钱伟长,吴健雄等着名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⑻ 写十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
华罗庚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着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少年命运多坎坷,但刻苦自学,18岁就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
李四光是世界着名的科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周培源是我国着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钱三强是我国着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和奠基者,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
苏步青,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数学系教授、主任、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等职。
王淦昌是我国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
着名数学家吴文俊我国着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
赵忠尧是我国当代着名的核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闻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茅以升是我国着名的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⑼ 在中国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有哪些人

1、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于1992年逝世。

⑽ 于敏作为国家勋章的获得者,他有哪些事迹令人感动

1、因研制氢弹劳累过度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

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于敏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2、为我国的原子事业默默付出,“隐姓埋名”多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着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预先研究。在国防建设需求面前,于敏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已经卓有成就的基础理论研究,全身心投入氢弹突破的大系统科学工程中,这一干就是40多年。

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1月9日,于敏院士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3、靠古诗词安眠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

(10)中国核物理开创者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核物理开创者中只有于敏无留学背景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于敏于1944年考进北大,后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等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科研生涯。1961年1月,于敏得到“开展氢弹研究”的通知。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其带领的科研队伍实现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1967年,中国完成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是世界上最快速度。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阅读全文

与中国核物理开创者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