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物理性伤害
物理性危害主要指食品加工过程中机械操作带来的杂质,包括金属、机械碎屑、玻璃、首饰、碎石子、骨头碎片等。
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危害识别中,相比于化学性安全危害与生物性安全危害,物理性安全危害更容易进行风险分析和预防,通常不作为风险危害评估的重点。
首先,生产厂家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员工的行为;
其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生产安全机制,制定标准,并且要求员工严格的执行;
再次,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并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打击力度。
(1)属于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有哪些扩展阅读
物理性危害的反面是化学性伤害。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可以根据来源分为环境污染、天然污染、人为添加和食品供应过程产生四大类。
对于某些物质来说,这种分类方法并不明确,比如具有致畸致癌性的N-亚硝基化合物,其前体物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来自于食品添加剂或矿物燃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另外食品中广泛天然存在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也可以是其直接或间接前体物质。
食品中存在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如汞、铜、铅等重金属及一些放射性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及副产物)。无极污染物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核泄漏等带来的。
这些都会通过环境及食物链而危及人类健康,并随着人类环境的持续恶化,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可能有增无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加强治理。
② 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物理因素:不良的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的气压(高气压、低气压)、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噪声、振动等;
职业危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的统称。可分三类:
1、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不良的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的气压(高气压、低气压)、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噪声、振动等;化学因素,如工业毒物、粉尘等;生物因素,如某些寄生虫、微生物等。
2、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因素。如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精神紧张,劳动强度过大、频度过密等。
3、生产环境中固有的因素。如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厂房建筑不合理等。
(2)属于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有哪些扩展阅读
生产环境因素
1、化学因素: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可对健康产生危害的活性因素。凡少量摄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汽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空气中。
(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构成要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
③ 物理性危险有害的因素有哪些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2)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3)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4)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5)明火危害。
④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1、噪声
2、高温
3、低气压
4、高气压
5、高原低氧
6、振动
7、激光
8、低温
9、微波
10、紫外线
11、红外线
12、工频电磁场
13、高频电磁场
14、超高频电磁场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粉尘因素、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等)、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各种放射性物质)、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和其他因素(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等)。
(4)属于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有哪些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加速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危害更加多样、复杂,职业暴露人群日益扩大,职业病新发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8年~2017年,我国共报告职业病病例380449例。自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持续高位波动,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首次超过3万,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在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的背景下,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四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
⑤ 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分别指什么
物理性危害更多的是通过物理性质的危害,比如粉尘的污染,是粉尘阻塞了肺,噪声污染,则是大分贝对耳膜造成的伤害,如此的等等,化学伤害就主要是化学腐蚀,生物性的则是通过生物对生物的破坏,例如病毒,细菌等
⑥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噪声、振动、辐射、粉尘、物理性损伤、高空、高压电、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
⑦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
物理性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振动、光、核辐射、电磁辐射、热辐射等。
⑧ 下列哪些属于物理性危险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百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2)振动危害度(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问、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3)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答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4)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内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⑨ 职业危害属于物理因素有粉尘、气温、气湿、热辐射哪几个是的
1、职业危害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要能受到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对于这些不良因素未能消除或预防,使这些不良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这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2)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职业危害因素;与作业场业的卫生技术条件不良或生产工艺设备缺陷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
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汞、苯、氯气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如砂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棉尘、金属粉尘)等;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性疾病最为多见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不良的气象条件(如高气温、高气湿、热辐射、高气压、低气压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及α、β、γ射线等);
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
生产性噪声;
振动等等;
生物因素:某些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②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或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等;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的健康或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③与作业场所卫生技术条件不良或生产工艺设备缺陷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工业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不合理等;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措施,如通风、照明不良等;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设备或设备不完善,其他安全防护或个体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缺陷。
职业危害因素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是:
有害因素的强度(剂量);
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和程度;
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在不同类型的作业及不同的场所里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同的。
2、职业病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由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即生产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均称为职业病。我国卫生部规定的职业病共分为九大类,它们是:
①职业中毒:如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②尘肺:如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墨尘肺等。
③物理因素职业病:如中暑、放射性疾病等。
④职业性传染病。
⑤职业性皮肤病。
⑥职业性眼病。
⑦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⑧职业性肿瘤。
⑨其他职业病。
职业病是可是预防的。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⑩ 职业危害中物理危害的是什么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噪声、振动、辐射、粉尘、物理性损伤、高空、高压电、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