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二物理下册复习提纲(沪科版)
一、大气压复习提要:
1.大气压定义: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大气受重力作用。
3.常见的大气压现象及应用:
⑴图10-25、10-26、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⑵吸管、茶壶盖开小孔、吸盘式挂钩、钢笔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液等。(会分析,解释)
4.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图10-27,说明大气压能支持一定高度的水银柱,大气压的值与这个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平衡,即大气压的值等于这个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也就是:
P大气压=ρ水银gh
⑵上式中,h指的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内水银面的竖直高度。在管子倾斜时,不能把顺着管子测得的两水银面之间的距离作为h。
⑶影响大气压测量值的因素:
① 管子上方不是真空(偏小)
② 在不同高度测量(越高越小)
③ 以倾斜管子中的水银柱的长度作为h。(偏大)
⑷1atm=1.013×105Pa(F浮=,式中h=0.76m )
6.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高度越高,大气压的值越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的值降低111Pa。或每升高12m,大气压的值降低1mm水银柱。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0,a、b两图分别说明什么?
⑵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⑶高压锅的原理及降低液体沸点的方法。
7.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8、39说明什么?(分析)
⑵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压强越小,体积越大。
⑶应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车辆气动门等。
复习题:书:P167-168 2,3,5,8
练习册:§10.4 §10.5 综合练习:1.2.7.8.18.22
二、浮力复习提要:
1.浮力的概念: 书P174 (注意:液体不要说成水)
2.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是水、煤油、酒精、水银或其它液体等)
3.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它也会对液体产生压力。(力的作用是相互)
4.阿基米德原理:书P176 L8-10行(要完全叙述,不能只记后半句)
5.阿基米德原理的几个有用的推论:
⑴对同种液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体积相等,浮力相等;
⑵对浸没在不同液体里的体积相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分别浸没在不同液体里),液体密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⑶对受到浮力相等的物体,V排越大,ρ液越小(如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上,浮力不变,液体密度越大,则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例:船开进不同的海洋,密度计漂浮在不同的液体上)
6.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差。
F浮= F向上- F向下(会利用P=ρgh,F=PS计算物体上下表面受到压强和压力)
7.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⑴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
⑵对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当F浮>G物(或m排>m物),物体上浮;
当F浮<G物(或m排<m物),物体下沉;
⑶当F浮=G物(或m排=m物),物体漂浮(则ρ物<ρ液,V排<V物)或悬浮(则ρ物=ρ液,V排=V物);
注:如果物体浸没在液体里上浮,最后将会漂浮,此时V排<V物;
如果物体浸没在液体里下沉,最后将会沉在底部,此时V排=V物
⑷应用:轮船、密度计、潜水艇、升空气球、浮力选种、测人血密度等。(书180-181)
8. 有关浮力问题的解题思路
浮力问题是力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浮力问题时,要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下选择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重力G(mg或ρ物gV物)、浮力F浮(ρ液gV排)、拉力、支持力、压力等。
(3)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明确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等。
(4)列出各力的关系方程和由题目给出的辅助方程。如体积间的关系,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等。
(5)将上述方程联立求解。通常情况下,浮力问题用方程组解较为简便。
(6)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9.几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⑴ 当已知物体重力G和它在液体里时的视重F`时:F浮=G-F`
⑵ 当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时,直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当知道排开液体的质量时,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公式:F浮=m排g、
当已知液体密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时,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公式:F浮=ρ液gV排
⑶ F浮= F向上- F向下(浮力产生的原因)
⑷ F浮=G物或F浮=m物g(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
10.实验题: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
例1: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
分析:当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时,金属块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则金属块的重力和它排开液开液体的重力(即它所受的浮力)之比与金属密度和液体密度之比相等。本题中,因为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只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和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即可推算出金属块的密度。
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公式:F浮=G-F`,G/ F浮=ρ金:ρ水,ρ金=G/(G-F`)×ρ水
例2:利用量筒、水、大头针测量小木块的密度
分析:当木块放入水时,木块会漂浮在浮在水面上,此时木块所受的浮力与木块的重力相等,则木块的体积V木和它漂浮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与木块密度ρ木和水的密度ρ水成反比。本题中,因为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只要利用量筒测出木块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再利用大头针将木块完全压入水中,测出木块的体积V木,即可推算出木块的密度。
步骤: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量筒示数V1
②将小木块放入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示数V2
③用大头针将量筒中的小木块完全压入水中,读出读出此时示数V3
公式:V排= V2- V1,V木= V3- V1,ρ木=(V2- V1)/(V3- V1)×ρ水
例3: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烧杯、小金属块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分析:当金属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时,金属块排开的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则金属块排开两种液体的重力(即它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两种液体的密度成正比。本题中,因为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只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和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1,及它在未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2,即可推算出未知液体的密度ρ。
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水中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
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未知液体中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
公式:F浮1=G- F1,F浮2=G- F2,ρ=(G- F2)/(G-F1)×ρ水
复习题:书:P177 2,3,4;P178 1;P181-182 1,2,3,4,5;
P182-183 练习题 全部
练习册:§11.1 §11.2 §11.3 综合练习 全部
② 跪求八年级沪科版物理7-10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公式)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第六章 一.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F点会聚,F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正大 放大 虚像 三.常用透镜 1.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事项:幻灯片就倒着放。 2.照相机 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放大镜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四.眼睛 从成像的角度讲,人的眼睛可以简化为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屏幕。 明视距离:在距眼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近视眼:明视距离小于25cm,可配戴凹透镜得到矫正。 远视眼:明视距离大于25cm,可配戴凸透镜得到矫正。 眼镜的度数=1/f×100(f必须用m做单位。)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符号:F 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用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二.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 g取9.8N/kg,表示:1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9.8N。 三.摩擦力 1.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光滑。 四.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F1>F2) 五.二力平衡 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六.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2.物体操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第八章 一.压力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3.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4.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P=F/S;(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4.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6.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三.液体内部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3)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工式:P= 4.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连通器的应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器等。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着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1个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01×105Pa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约下降133Pa(1mm水银柱)〕 ②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③大气压还与天气,温度等条件有关。 5.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
③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学课题有哪些
牛一定律、平衡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称重法测浮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与滑轮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些是教学当中可以进行试验教学的,要求学生动手的实验要看学校是否器材完备,很多农村学校都做不起的。。。。。。
④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上学期学到哪单元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是分上下册的,基本都是上学期学一本书,下学期学一本书。每本书都是有10个单元,所以说一般上学期都会学完这10个单元,不过新老教师的进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还要视情况而定。
八年级是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物理,在前期可能会因为感兴趣而学习物理,但是随着难度的增加,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在物理成绩上都不会太好。想要学好物理最重要的是基础,基础学好了,才有助于后面的理解。因为物理知识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前面的内容学得不扎实,肯定会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物理学习就是这样,越是有漏洞就越难跟上,学起来也就越吃力。所以我们一定在八年级打好基础。
⑤ 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压强”知识点总结。
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1._________________叫压强,计算公式是____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符号是_____,压强是表示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一个西瓜籽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20Pa,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的大小跟______和_________有关,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______;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______。
4.用29.4N的力将图钉按进木板,已知图钉尖的面积是0.2mm2,图钉帽的面积是50mm2,利用公式 ,计算出图钉帽受到的压强是 ,木板受到的压强是 。
5.由于液体受到______的作用,而且液体具有_________,所以液体对容器壁和容器底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计算公式是________,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_____和_______有关。
6.某水电站拦河大坝高105米,当坝内水深70米时,离坝底40米处受到水的压强可以用公式__________得出为 。
7.一艘船船底离水面5米,利用公式_________可以计算出水对船底的压强为 ,若船底有一个2cm2的小洞被一塞子堵住,利用公式________可以计算出水对该塞子的压力为 。
8.把_________________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船闸就是根据______________来工作的。
9.空气像液体一样,受到____的作用,而且具有________,所以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0.着名的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最早测出大气压数值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______.
11.1个标准大气压=____________Pa,它相当于_____ 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当于_____ 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
12.液体和气体,都没有一定的形状,而且容易流动,因此他们统称为流体。实验表明:液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_________,流速小的地方________。
13.如图所示,一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150 g的水,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0 cm2(g=10 N/kg).(1)求水对杯底的压强;(2)若桌面所受玻璃杯的压强是2.7×103 Pa,求玻璃杯的质量.
附录:
【参考答案】
1.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帕斯卡; 帕;Pa;压力的作用效果;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2. 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的3. 压力; 受力面积; 越小; 越大 4. 5.88×105Pa ;1.47×108Pa 5.重力;流动性; p=ρ液gh; 密度; 深度6. p=ρ液gh; 2.94×105Pa 7. p=ρ液gh; 4.9×104Pa; F=pS;9.8N 8.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当连通器里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连通器的原理 9. 重力;流动性 10. 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 11. 1.01×105Pa;0.76;10.336;减小 12.压强小; 压强大 13.玻璃杯的质量是120g
⑥ 初二上物理(沪科版)的全面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电路
1.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