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加强物理污染(异物)的控制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主要指食品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源于宇宙射线和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核试验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产生的放射性核废料,如处理不当可污染食品。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安全上更为重要。
分类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从污染源的属性上来看,环境污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噪声污染防护
例如,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分贝~90分贝。居民居住区,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噪声是一种声波,噪声污染是由噪声源产生,再通过传播介质对人产生影响的。噪声控制包括降低噪声源的噪声,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和个人防护几个方面:
(1)声源控制运转的机器设备和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是主要的噪声源,控制它们的噪声有两条途径:
一是改进结构,提高各个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降低声源的噪声发射功率。
二是利用声波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采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技术,以及安装消声器等,控制噪声的辐射。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使用低噪声设备,是控制噪声污染的长远战略。
(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主要措施有:
①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使居住区与噪声源尽量远离。
②在车流量大并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干道两侧,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来阻挡噪声的传播。
③应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将传播中的噪声声能转变为物体的内能等。
(3)个人防护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在工厂或工地工作的人可以佩带护耳器(耳塞、耳罩等),以减小噪声的影响。
放射性污染防护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是核试验与核工业(如核电站以及放射性矿物的开采、提炼、储存、运输)。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核电站(包括其他核企业)一般应选址在周围人口密度较低,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废水和废气扩散稀释,以及地震强度较低的地区,以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出现事故时,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最低。
②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选型要考虑废物产生量和运行安全。
③废气和废水需作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放射性元素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含有α射线的废物和放射强度大的废物要进行最终处置和永久贮存。
等等……
㈡ 如何减少实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和能源,一方面又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泄到环境中去。因此,环境既要向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又要接收、容纳并消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泄物。伴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时,环境质量就会下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我们就说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类型形形色色。按照环境要素分,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分,有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分,有废气污染、废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辐射污染、光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污染等;按影响的范围来分则有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污染。
环境污染最早开始引起注意可追溯到产业革命时期。由于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引起粉尘和硫氧化物的大量排放,从而造成了空气污染。后来,伴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几十倍、成百倍增长的同时,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也几十倍、成百倍增长的同时,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也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使得水、大气、土壤等受到的污染日趋严重。某些地区的大气经常烟雾弥漫,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污浊,垃圾围城,农药、重金属、各种有毒化学品污染严重,导致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发生,如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等,使成千上万的人遭难。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使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对环境污染采取了各种控制和治理措施。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为治理环境污染,制订了各种法律和条例,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使得环境污染逐步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80年代以后,除局部及区域性环境污染以外,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点。
由于很多网业需要用户登入,所以就找到这些,能帮到就帮啊~
㈢ 分子生物实验室污染源有哪些如何防止污染
(1) Tris 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2) 氨基乙酸: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吸入尘埃.(3) X-半乳糖 (X-gal):对眼睛和皮肤有毒性.使用粉剂时遵循常规注意事项.应注意的是,X-gal 溶液是在一种有机溶剂(DMF)中制备的.(4)β-半乳糖苷酶:有刺激性,可产生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5)苯二胺 :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苯酚:有剧毒性和高度腐蚀性,可致严重烧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操作.若有皮肤接触药物,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用肥皂和水清洗,不要用乙醇洗.(7)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为一有剧毒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上呼吸道的黏膜、眼睛和皮肤有极大损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万一眼睛或皮肤接触到此药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丢弃被污染的衣物.(8)苯甲酸: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9)苯甲酸苄酯: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避免接触眼睛.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10)苯乙醇: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远离火源、火花和明火.(11)丙烯酰胺(未聚合的):为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可通过皮肤吸收(有累积效应).避免吸入尘埃.称量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酰胺粉末时,戴好手套和面罩,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聚合的丙烯酰胺是无毒的,但是使用时也应小心,因为其中可能喊有少量未聚合的丙烯酰胺.(12)蛋白酶K: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13)碘化丙锭: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刺激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可诱导突变并可能致癌.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小心操作.(14)碘乙酰胺:能碱基化蛋白质上的氨基,从而影响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有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勿吸入尘埃.(15)叠氮化钠:有剧毒性,可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转运系统.含此药物的溶液要明确标记.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并小心使用.此药品为氧化剂,故保存时要远离可燃物品.(16)多聚甲醛:有剧毒.易通过皮肤吸收,并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严重破坏性.避免吸入尘埃.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多聚甲醛是甲醛的未解离形式.(17)3,3’-二氨基联苯胺四氢氯化物:为一种致癌剂,操作时要非常小心.避免吸入气体.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18)二甲苯:可燃,高浓度有麻醉作用.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始终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19)二甲苯蓝:见二甲苯.(20)二甲次胂酸钠:可能为致癌剂,并含有砷,有剧毒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只在通风橱内操作.(21)N,N-二甲基酰胺(DMF):刺激眼睛、皮肤和黏膜.可通过吸入,摄入,和皮肤吸收发挥其毒性.慢性吸入可导致肝、肾损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22)二甲亚砜(DMSO):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DMSO为可燃物保存于密封容器中.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23)二硫苏糖醇(DTT):为一强还原剂,有恶臭味.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当使用固体形式或高浓度溶液时,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并在通风橱内操作.(24)4ˊ,6-二脒基-2ˊ-苯基吲哚盐酸(DAPI):可能为一种致癌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可引起刺激.避免吸入.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25)放射性物质:当计划的一个实验涉及放射性物质的使用时,应包括以下内容:同位素的理化性质(如半衰期,放射型,辐射能量),辐射物质的化学形式,其辐射度(具体的活性)总量,化学浓度,需要使用多少就预定多少,使用放射性物质时,要始终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实验室工作服.X和γ射线为由仪器产生放射性物质辐射出的短波电磁波,它们会丛放射源辐射出来或聚成光束.它们的潜在危险决定于暴露于其中的时间、强度和它的波长.(26)放线菌素D:是一种畸胎剂和致癌剂,有剧毒.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甚至是致命的.应避免吸入.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放线菌D见光分解.(27)高压玻璃器皿时要格外小心.高压锅和金属容器中的玻璃器皿,宜放入金属网中或蒲氏隔板中.在真空状态下使用玻璃器皿,如真空收集器、干燥设备或氩气条件下的反应器等,要谨慎操作.戴好护目镜.(28)过二硫酸铵:对黏膜组织、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极大的破坏性.吸入可致命.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必须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操作后要彻底清洗.(29)过氧化氢:有腐蚀性、毒性,对皮肤有强损害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只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30)环乙酰亚胺: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只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31)磺基蓖麻酸(二水合物);对黏膜和呼吸系统有极大破坏性.不要吸入粉尘,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32)甲氨蝶呤(MTX):为一种致癌剂和致畸胎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暴露于其中可导致胃肠反应,骨髓抑制,肝或肾损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33)甲醇:有毒,可致失明.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要有足够的通风以减少挥发气.不要吸入这些气体.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34)甲基磺酸乙酯(EMS):为一种可诱导机体突变和突变和致癌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35)甲醛:有剧毒性和挥发性.也是一种致癌剂.可通过皮肤吸收,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或损伤.避免吸入气体.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始终在通风橱内操作.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36)甲酸:有剧毒,对黏膜组织、上呼吸道、眼睛、皮肤有极大的损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37)甲酰胺:可导致畸胎.其挥发的气体刺激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操作高浓度甲酰胺时要在通风橱内操作.尽可能将反应的溶液盖住.(38)焦磷酸钠: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粉尘.(39)焦碳酸二乙酯(DEPC):是一种潜在的蛋白质变质剂,且为可疑的致癌剂.开启时瓶口不要指向操作者或其他人.瓶内压可导致喷溅.戴好手套并穿实验室工作服,在通风橱内操作.(40)聚丙烯酰胺:无毒性,但仍应谨慎使用,因为其中可能含有少量未聚合的物质.(41)聚乙二醇(PEG):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避免吸入粉末.戴好手套和护目镜.(42)菌种(运输):健康教育福利部门根据运输器具将各种细菌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大肠杆菌的非病原种(K12)和枯草芽孢杆菌为第一类,正常运输条件下是无危害或危害性很微小的.但是沙门菌、嗜血杆菌、链霉菌和假单孢菌的一些菌种为第二类.第二类细菌为“一般潜在危害剂:能造成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但在普通实验室技术下可操作.”(43)抗淬灭剂:见苯二胺.(44)考马斯亮蓝: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45)联结剂(DMP):刺激眼睛、皮肤和黏膜.可通过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发挥其毒性.不要吸入气体,戴好手套、面罩和护目镜.(46)链霉素:有毒性,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可导致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47)亮肽素;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4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气体.(49)磷酸二氢钠: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50)磷酸:高腐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51)磷酸钾: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粉尘,在通风橱内操作.(52)磷酸钠:刺激眼睛和皮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粉尘.(53)磷酸氢钠: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54)硫氰酸胍: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55)硫氰酸胍盐;见硫氰酸胍.(56)硫酸:剧毒性,对黏膜组织、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极大的损伤.可造成烧伤,与其他物质(如纸)接触可能引发火灾.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57)硫酸镁: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58)氯仿:刺激眼睛、呼吸道、皮肤和黏膜.为一种致癌剂.有肝、肾毒性.有挥发性.避免吸入蒸汽.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59)氯化铵: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0)氯化钙: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1)氯化钾: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2)氯化锂:刺激眼睛、呼吸道、皮肤和黏膜.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3)氯化镁: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4)氯化锰: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5)氯化铁: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6)氯化锌:有腐蚀性,对胎儿有潜在危险.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7)3-(N-吗啉)-丙磺酸: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刺激眼睛、呼吸道、皮肤和黏膜.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8)没食子酸丙酯(NPG0:见苯甲酸.(69)柠檬酸钠:见柠檬酸.(70)柠檬酸: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71)硼酸: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72)羟胺:有腐蚀性和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73)氢氧化铵:为氨的水溶液.具有腐蚀性.操作时要小心.氨气可从氨水中挥发出来,具有腐蚀性、毒性和爆炸性.戴好手套.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74)氢氧化钾:剧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溶液为强碱性,当心使用.戴好手套.(75)氢氧化钠:溶液有剧毒,强碱性,当心使用.戴好手套.其他所有高浓度碱溶液都应以类似方式操作.(76)秋水仙碱:有剧毒,可致命,可导致癌症和可遗传的基因损害.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不要吸入粉尘.(77)β-巯基乙醇:吸入或皮肤吸收可致命,摄入有害.高浓度溶液对黏膜、上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有极大损害.β-巯基乙醇有难闻气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78)去氧胆酸钠:刺激黏膜和呼吸道.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使用粉末时,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粉尘.(79)溶剂;谨慎操作.(80)溶菌酶:对黏膜有腐蚀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81)三氯乙酸:有很强的腐蚀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82)三乙胺:有剧毒,易燃.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强腐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始终在通风橱内操作.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83)三乙醇胺: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始终在通风橱内操作.(84)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有毒性和刺激性,有严重损伤眼睛的危险.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粉尘.(85)双丙烯酰胺:是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可通过皮肤吸收,避免吸入,在称量时,戴好手套和护目镜.(86)四环素: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87)N,N,N’,N’-四甲基乙二胺: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极大损伤.吸入可致命,长时间接触可产生严重刺激或烧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防护服,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使用完毕要彻底清洗.易燃性,其挥发气体可到达一定距离,形成引燃源,瞬间发生火灾.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88)四水合乙酸镁: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89)四唑氮蓝;有危险性,小心操作.(90)碳酸钠: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91)同位素125I;在甲状腺,为一潜在的健康杀手.无论何种形式的同位素都用铅板遮挡.操作同位素时,要戴一到两副手套,着取决于同位素的用量和所进行的操作难度.(92)胃酶抑素: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94)硝酸:具有挥发性,操作时要小心.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95)硝酸银:强氧化剂,小心操作.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与其他物质接触会发生爆炸.(96)溴酚蓝: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97)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对眼睛和皮肤有毒性.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98)5-溴-4-氯-3-吲哚-磷酸酯:有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99)5-溴-2’-脱氧脲苷;为致畸胎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100)溴乙啡啶:为一种强致突变剂,有毒性.避免吸入粉尘.操作含此染料的溶液时,戴上手套.(101)血(人类)和血产品和爱普斯坦病毒:其中可能含有隐藏的传染性物质,如乙型肝炎病毒、HIV,可能造成实验上室传染.戴一次性手套,使用吸枪式吸管,在生物安全橱中、操作,防止形成悬浮和污染.污染的塑料器皿在丢弃前要高压处理;污染的液体高压处理或丢弃前用漂白粉处理至少30min.(102)N,N’-亚甲基丙烯酰胺:为毒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103)亚精胺:有腐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104)亚铁氰化钾: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相当谨慎地操作.远离强酸.(105)盐酸:有挥发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致命.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极大损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106)盐酸胍:刺激黏膜、上呼吸道、皮肤和眼睛.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107)盐酸胍盐:见盐酸胍.(108)乙醇: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109)乙基亚硝基脲:见N-乙基-N-亚硝基脲(110)N-乙基-N-亚硝基脲(ENU):有致癌性,为潜在的突变诱导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用1ml/LNaOH溶液清洗所有接触过ENU的物品.(111)乙酸铵: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112)乙醇胺:有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具有高腐蚀性,并可与酸发生强烈反应.(113)乙酸:使用时要非常小心.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114)乙酸钠:见乙酸.(115)乙酸铀酰: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116)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117)异丁烯酸酯:有毒.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其气体.(118)异硫氰酸胍盐:见硫氰酸胍盐.(119)抑肽酶: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还可导致过敏反应.暴露其中可引起胃肠反应,肌肉疼痛,血压改变或支气管痉挛.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粉尘,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120)月桂酰基氨酸钠: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粉尘.
㈣ 怎么防止PCR实验室污染
PCR实验室污染
标本间交叉污染:标本污染主要有收集标本的容器被污染,或标本放置时,由于密封不严溢于容器外,或容器外粘有标本而造成相互间交叉污染;标本核酸模板在提取过程中,由于吸样枪污染导致标本间污染;有些微生物标本尤其是病毒可随气溶胶或形成气溶胶而扩散,导致彼此间的污染。
PCR试剂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在PCR试剂配制过程中,由于加样枪、容器、双蒸水及其它溶液被PCR核酸模板污染。
PCR扩增产物污染:这是PCR反应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污染问题。因为PCR产物拷贝量大,远远高于PCR检测数个拷贝的极限,所以极微量的PCR产物污染,就可造成假阳就可形成假阳性。
还有一种容易忽视,最可能造成PCR产物污染的形式是气溶胶污染;在空气与液体面摩擦时就可形成气溶胶,在操作时比较剧烈地摇动反应管,开盖时、吸样时及污染进样枪的反复吸样都可形成气溶胶而污染。
实验室中克隆质粒的污染: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某些用克隆质粒做阳性对照的检验室,这个问题也比较常见,因为克隆质粒在单位容积内含量相当高,另外在纯化过程中需用较多的用具及试剂,而且在活细胞内的质粒,由于活细胞的生长繁殖的简便性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污染可能性也很大。
污染监测
一个好的实验室,要时刻注意污染的监测,考虑有无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污染,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和消除污染。
对照试验
1、阳性对照:在建立PCR反应实验室及一般的检验单位都应设有PCR阳性对照,它是PCR 反应是否成功、产物条带位置及大小是否合乎理论要求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
2、阴性对照:每次PCR实验务必做阴性对照。它包括①标本对照:被检的标本是血清就用鉴定后的正常血清作对照;被检的标本是组织细胞就用相应的组织细胞作对照。②试剂对照:在PCR试剂中不加模板DNA或RNA,进行PCR扩增,以监测试剂是否污染。
3、重复性试验
4、选择不同区域的引物进行PCR扩增
防止污染的方法
进行PCR操作时,操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一些操作规程,最大程度地降低可能出现的PCR污染或杜绝污染的出现。
划分操作区:目前,普通PCR尚不能做到单人单管,实现完全闭管操作,但无论是否能够达到单人单管,均要求实验操作在三个不同的区域内进行,PCR的前处理和后处理要在不同的隔离区内进行:
1. 试剂准备区。
2.标本制备区。
3. PCR扩增区及分析区。
切记:任何一间的产物及器材不要拿到其他两个工作区。
分装试剂:PCR扩增所需要的试剂均应在生物安全柜、装有紫外灯的超净工作台或负压工作台配制和分装。所有的加样器和吸头需固定放于其中,不能用来吸取扩增后的DNA和其他来源的DNA:
1.PCR用水应为高压的双蒸水;
2.引物和dNTP用高压的双蒸水在无PCR扩增产物区配制;
3.引物和dNTP应分装储存,分装时应标明时间,以备发生污染时查找原因。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尽管扩增序列的残留污染大部分是假阳性反应的原因,样品间的交叉污染也是原因之一。因此,不仅要在进行扩增反应是谨慎认真,在样品的收集、抽提和扩增的所有环节都应该注意:
1. 戴一次性手套,若不小心溅上反应液,立即更换手套;
2. 使用一次性吸头,严禁与PCR产物分析室的吸头混用,吸头不要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避免气溶胶的污染;
3. 避免反应液飞溅,打开反应管时为避免此种情况,开盖前稍离心收集液体于管底。若不小心溅到手套或桌面上,应立刻更换手套并用稀酸擦拭桌面;
4. 操作多份样品时,制备反应混合液,先将dNTP、缓冲液、引物和酶混合好,然后分装,这样即可以减少操作,避免污染,又可以增加反应的精确度;
5. 最后加入反应模板,加入后盖紧反应管;
6. 操作时设立阴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即可验证PCR反应的可靠性,又可以协助判断扩增系统的可信性;
7. 尽可能用可替换或可高压处理的加样器,由于加样器最容易受产物气溶胶或标本DNA的污染,最好使用可替换或高压处理的加样器。如没有这种特殊的加样器,至少PCR操作过程中加样器应该专用,不能交叉使用,尤其是PCR产物分析所用加样器不能拿到其它两个区;
8. 重复实验,验证结果,慎下结论
㈤ 物理污染的一般控制措施是什么
噪声污染
噪声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宁静,损伤人们的听力,损害人们的健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强噪声还能造成建筑物的损害,甚至导致生物死亡。噪声已成为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通噪声:主要指各种机动车辆、飞机、火车、轮船等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和喇叭声产生的噪声。它的特点是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对交通干道两侧以及港口、机场附近的居民影响最大。
工业噪声:指工厂的机器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和建筑工地施工时的噪声。它的特点是具有稳定的噪声源。在工厂和工地工作的人是直接的受害者,在其附近的居民也深受其害。
社会生活噪声:主要产生在商业区。另外,娱乐、体育场所,游行、集会、宣传等社会活动也会产生噪声。其他如家用电器的运转声,宠物的叫声,上楼下楼的脚步声,喧哗声,打闹声等等,都属于社会生活噪声。
噪声控制: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控制标准,对飞机和机场的噪声、城市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厂机器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都制定了严格的噪声控制标准。例如,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分贝~90分贝。居民居住区,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噪声是一种声波,噪声污染是由噪声源产生,再通过传播介质对人产生影响的。噪声控制包括降低噪声源的噪声,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和个人防护几个方面:
(1)声源控制:运转的机器设备和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是主要的噪声源,控制它们的噪声有两条途径:一是改进结构,提高各个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降低声源的噪声发射功率。二是利用声波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采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技术,以及安装消声器等,控制噪声的辐射。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使用低噪声设备,是控制噪声污染的长远战略。
(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主要措施有:①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使居住区与噪声源尽量远离。②在车流量大并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干道两侧,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来阻挡噪声的传播。③应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将传播中的噪声声能转变为物体的内能等。
(3)个人防护: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在工厂或工地工作的人可以佩带护耳器(耳塞、耳罩等),以减小噪声的影响。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指人工辐射源造成的污染,如核武器试验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企业排出的核废料。另外,医用、工业用、科学部门用的X射线源及放射性物质镭、钴、发光涂料、电视机显像管等,会产生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对大气的污染: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后,对人产生的辐射伤害通常有三种方式:①浸没照射:人体浸没在有放射性污染的空气中,全身的皮肤会受到外照射。②吸入照射:吸入有放射性的气体,会使全身或甲状腺、肺等器官受到内照射。③沉降照射:指沉积在地面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产生的照射。如放射性物质放出的γ射线的外照射或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人体内产生的内照射。沉降照射的剂量一般比浸没照射和吸入照射的剂量小,但有害作用持续时间长。
对水体的污染:核试验的沉降物会造成全球地表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提高。核企业排放的放射性废水,以及冲刷放射性污染物的用水,容易造成附近水域的放射性污染。地下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径有:放射性废水直接注入地下含水层、放射性废水排往地面渗透池、放射性废物埋入地下等。地下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也可以迁移和扩散到地表水中,造成地表水的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饮水水质,并且污染水生生物和土壤,又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内照射。
对土壤的污染: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土壤。如放射性废水排放到地面上,放射性固体废物埋藏到地下,核企业发生的放射性排放事故等,都会造成局部地区土壤的严重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是核试验与核工业(如核电站以及放射性矿物的开采、提炼、储存、运输)。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核电站(包括其他核企业)一般应选址在周围人口密度较低,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废水和废气扩散稀释,以及地震强度较低的地区,以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出现事故时,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最低。②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选型要考虑废物产生量和运行安全。③废气和废水需作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放射性元素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含有α射线的废物和放射强度大的废物要进行最终处置和永久贮存。④在核企业周围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区建立监测机构。
光污染
可见光污染:可见光污染比较常见的是眩光,例如,汽车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车头灯,工厂车间里不合理的照明布置,会使人的视觉瞬间下降。核爆炸时产生的强闪光,可使几公里范围内的人的眼睛受到伤害。电焊时产生的强光,如果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也会伤害人的眼睛。长期在强光条件下工作的人(如冶炼、熔烧、吹玻璃等),也会由于强光而使眼睛受到伤害。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太阳光的反射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很强的镜面反射。玻璃幕墙的光反射效应在光线强烈的夏季特别显着,它会使局部地区的气温升高,强烈的反射光使人头昏目眩,双眼难睁,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休息,而且会影响街道上的车辆行驶及行人的安全。
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其情况与烫伤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后是造成烫伤。波长为7500埃至13000埃的红外线,对眼角膜的透过率很高,可造成视网膜的伤害。波长19000埃以上的红外线几乎全部被眼角膜吸收,会造成眼角膜烧伤。人眼如果长期暴露在红外线下可能引起白内障。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眼角膜和皮肤。适当的和适度的接受紫外线照射,可使肌体皮下脂肪中的一种胆固醇转化成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P12(骨化醇),但是过度照射紫外线则可能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多种皮肤损害。
光污染的防护:光污染的防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对玻璃幕墙和其他反光系数大的装饰材料的管理,减少其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工厂的照明条件,减少光污染来源。②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③个人防护。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电磁波污染
影响人类生活环境的电磁污染源可分为天然和人为的两大类。天然的电磁污染是由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如雷电,除了可能对电器设备、飞机、建筑物等直接造成危害外,还会在广大地区从几千赫到几百兆赫以上的范围内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其他如火山喷发、地震、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这些电磁干扰对通讯的破坏特别严重。
人为的电磁波污染主要有①脉冲放电。如切断大功率电流电路产生的火花放电,会伴随产生很强的电磁波。②功频交变电磁场。如大功率电机变压器以及输电线附近的电磁场。③射频电磁辐射。如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各种射频设备的辐射。它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广,影响区域大,已成为电磁污染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电磁波的频率超过10万赫兹时,就会对人体构成潜在威胁。由于它无色、无味、无形,它的危害性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假如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就会大面积杀伤(甚至杀死)人体细胞。电磁波还会影响和破坏人体原有的电流和磁场,使人体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变异,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生态平衡出现紊乱,自主神经失调。
但也有学者认为,高频电磁辐射,如γ射线,Χ射线(来源于宇宙射线和原子辐射)的能量很大(E=hν,其中ν为电磁波的频率),可以破坏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甚至会损伤生物体内的DNA,引起肿瘤和白血病。但由家用电器和高压电缆产生的电磁场频率非常低,没有足够的能量破坏化学键,只能引起分子振荡,使生物组织发热。正常情况下,这种电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强度比人体中自然存在的电流强度还低,不足以对人构成威胁。
居室中的辐射源如电视、冰箱、空调、电脑、吹风机、搅拌器等,其中大型的家用电器均有屏蔽电磁场的保护壳,影响不大。其他电器如手机,包括室外的变电室、高压输电线、电缆、无线电波、微波等,它们携带的能量均低于γ射线和Χ射线,也不会给人体造成大的伤害。
㈥ 如何用物理来防止或解决水污染
利用废水中污染物的物理特性(如比重、质量、尺寸、表面张力等),将废水中主要呈悬浮状态的物质分离出来,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属于物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沉淀(重力分离)法:利用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水的比重不同这一原理,借重力沉降或上浮作用,使密度大于水的悬浮物沉降,密度小于水的悬浮物上浮,然后分离除去。常用的沉淀装置有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等。废水在沉淀装置的停留时间通常为:沉砂池2h一35min,沉淀地、隔油池一般为:0.5一2h。
(2)过滤法:利用过滤介质截留废水中残留的悬浮物质。如,胶体、絮凝物、藻类等,使水获得澄清。过滤介质有筛网、沙层、滤布等。过滤设备有格栅、砂滤池、压滤机等。处理效果与过滤介质孔隙度有关。
(3)离心分离法:利用悬浮物与水的密度不同,借助离心设备的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使悬浮物与水分离。离心力与悬浮物的质量成正比,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而转速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调节的,所以能获得很好的分离效果,远远超过重力分离法。离心设备有水力旋流器、旋流沉淀池、离心机等。一般离心法多用于去除轧钢废水中的氧化铁屑、回收洗毛废水中的羊毛脂以及污泥的脱水等。
(4)气浮(浮选)法:将空气打入废水中,使废水中乳状油粒(粒径在0.5-2.5um)粘附到空气泡上;随气泡上升至水面,形成浮渣而去除。按制取微细气泡的方法不同,气浮法可分为电解气浮法、分散空气气浮法和溶解空气气浮法。电解气浮法由于在电极上产生的细微气泡上升时没有引起紊动,故特别适用于脆弱絮状体的情况,但由于电耗及操作运行管理、电极结垢等原因,较难适用于大型生产。分散空气气浮法有两种型式:微气泡曝气法和剪切气泡法。由于产生的气泡较大,上升速度快,对水体的扰动比较剧烈,同时采用高速旋转混合器来产生气泡,则需较高的紊动作用或剪切力。这两方面作用都会对所形成的脆弱絮状体产生撞击和破坏作用,故处理效果较差,所形成的浮渣含固率亦相当低。因此,此法主要用于矿物浮选,也可用于含油脂、羊毛等污水的初级处理及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污水的泡沫气浮分离等工艺。溶解空气气浮法主要有真空气浮法和加压溶气气浮法。真空气浮法得到的空气量是受到能够达到的真空度限制的,一般运行真空度在40kPa,故可溢出的微气泡数量是很有限的。而且需要设备密闭,如有漏气,则难以运行,故价格较贵,且运行与维修都较困难。因此,该法已逐步被加压溶气气浮法所取代。加压溶气气浮法,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将空气溶入水中,并使其达到指定压力状态下的饱和值,然后将过饱和液突然降至常压,这时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即以非常细小的气泡释放出来。这些数量众多的细微气泡与欲处理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颗粒产生粘附作用,使这些夹带了无数细微气泡的颗粒的比重小于水而产生上浮作用。这种方法是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溶解空气气浮法,适用于废水处理、污泥的浓缩以及给水的处理。
(5)高梯度磁分离法:利用高的磁场梯度来分离水中某些污染物质的方法,称为高梯度磁分离法。高梯度磁分离器以纤维状不锈钢毛为磁化基质,直流电通过电磁线圈,使过滤筒体内的上下磁极产生强背景磁场,刚毛受到磁化,并在磁场中使磁力紊乱,造成磁通疏密不均,形成很高的磁场梯度。水中磁性粒子受到的水流阻力远比磁力要小,因此,颗粒在比一般沉淀法和过滤法高数倍乃至上百倍的流速下仍能被吸附在刚毛表面,从水中分离出来。当钢毛滤料层被磁性粒子堵塞后,切断直流电源,使磁场的磁力消失,被捕集的杂质很容易从钢毛中冲洗出来。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工艺简单、设备紧凑、占地少、易于实现自动化,因此该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很有发展前途,但其基建及运行费用高、能耗大。
㈦ 细胞培养中如何减少污染
污染是细胞培养技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某些污染的发生往往难以察觉检测,而且污染源能长期共存于培养体系中,这类染事实上大部分被人们忽视了。
培养的细胞作为个生物体,会对培养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污染物作相应的反应,造成培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而实验结果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且随着污染时间的长而增加。
培养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都可能入培养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入侵的微生物在培养系中不断增殖、代谢,因此生物性的污染对细胞的害最大。随着污染微生物的不断增殖,交叉污染可能性也不断增加。此外,微生物代谢消耗大量需的养分,同时产生多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如酶、抗原及毒素等,进一步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识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及其危害性,建立细胞培规范的操作方法及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保证实验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为了减少污染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必须建立细胞冻存库。细胞冻存库应该分主细胞库(Master cell bank,MCB)和工作细胞库(Working cell bank,WCB),当需要做实验时从主细胞库中复苏细胞建立工作细胞库。每一个冻存标本都应明确记录细胞的性质、代数及有无污染。同时还应建立规范的检测程序进行菌检及细胞鉴定。
为了保证培养细胞系的完整性,必须进行详细的实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细胞系的种类及来源、有无污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细胞代数和倍增时间、以及选择性突变。详细的记录有利于对细胞的遗传及生理特性在常规传代培养中因突变、污染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改变进行分析。经过连续传代培养的细胞与它较早代数的冻存细胞相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生物特性已发生了改变。培养的细胞由若干生长速度及活力各异的亚群组成。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生长速,度快及活力高的细胞亚群逐渐占优势这种选择性,趋势会影响整个细胞群的生物特性。应用不同代数的细胞连续进行实验则结果会发生偏差。建立细胞冻存库就能避免这种影响通过复苏相同代数的细胞,人们就能在较为均一的条件下重复实验。
细胞培养工作需要清洁,保持良好的环境及规范的操作程序。超净工作台是细胞培养中普遍使用的无菌操作装置,它需要合理的布置及经常性的维护。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是驱动经高效滤菌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工作台面形成气流屏障,从而阻止外界污染物的侵入并使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飞沫限制在超净工作台中。因为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的物质,所以采用垂直气流比水平气流安全。
当进行移液,倾倒液体的操作过程会产生飞沫并沉积在超净工作台内物体的表面。超净工作台的气流并不能阻止飞沫的产生,飞沫会随着气流的方向飘浮。超净工作台不合理的放置、不恰当的维护以及不规范的使用会破坏超净工作台气流的方向导致飞沫更广泛的沉积。酒精灯的火焰、操作者的活动、谈话、咳嗽及打喷嚏都有可能影响气流。飞沫的沉积是导致超净工作台内物品污染的主要因素造成潜在污染的进一步传播。因此为减少交叉污染的发生,应尽可能减少超净工作台内的物品。不同细胞系以及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操作者所使用的培养试剂一定要分开使用,如胰酶、培养液等。否则,一个操作者的失误可能引起所有细胞发生污染。
2、细胞培养的污染
细胞培养污染是指培养环境中侵入了对细胞生存有害的成分和造成细胞变异的异物。细胞培养污染可分为以下三类: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为了使细胞培养的结果更可靠,应该固定所有培养条件,并保证其重复性。
2.1物理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预防物理性污染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或被笼统地归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通过影响细胞培养体系中的生化成分,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培养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温度、放射线、振动、辐射(紫外线或荧光)会对细胞产生影响。细胞、培养液或其它培养试剂暴露于放射线、辐射或过冷过热的温度中,可以引起细胞代谢发生改变,如细胞同步化、细胞生长受抑制甚至细胞死亡。通过实验室的合理设计及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可以减少环境中物理因素对细胞的影响。孵箱应放在温度较恒定的环境中,周围不能放置能引起机械振动的设备,如离心机。培养液及培养试剂应放在固定的位置,为避免光照试剂不能放在玻璃门的冰箱中,试剂周围不能放同位素。培养液从冰箱中取出后应在室温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实验,以避免过冷的温度对细胞的影响。
2.2化学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预防 培养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都可以引起细胞的污染。化学物质并不总是抑制细胞的生长,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就可促进细胞的生长。不同细胞对化学物质污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未纯化的物质、试剂、水、血清、生长辅助因子及储存试剂的容器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污染的来源。细胞培养的必需养分,如氨基酸,若浓度超过了合适的范围,也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同样,不同细胞系其最佳培养条件下对血清和缓冲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培养中应严格控制。玻璃制品清洗过程中残留的变性剂或肥皂(通常残留在瓶盖的内表面)是最常见的化学性污染。
2.2.1水水是唯一一种在凝固时膨胀的化合物。因此在选择冻存细胞的容器时应考虑到这个因素。容器因水的膨胀而发生破裂是引起试剂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金属离子、有机分子、细胞内毒素等物质对水的污染,在配制液体,清洗容器时必须使用不含杂质的超纯水。需要注意的是,超纯水放置过久其纯度会下降。
在高压蒸气灭菌及蒸馏水时水经常被污染,因为高压蒸气锅及纯水机的常规维护后可能有少量的化学物质残留。为了保证水的纯度,我们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化学物质的残留。
2.2.2血清动物血清是细胞培养中常用的天然培养基,但血清又是潜在的生物及化学污染的来源。由于血清采集于多个动物,而且不同厂商的生产工艺及质量各不相同,因此血清中许多成分的浓度存在很大的变异。血清对不同细胞的促生长能力及毒副作用取决于这些细胞的分化功能、组织来源及培养基的成分等因素。在进行一系列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最好选用同一批次的血清。
2.2.3培养液、培养附加成分、试剂培养液、培养附加成分、试剂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污染的来源。细胞培养使用的所有物质都应是高纯度的,并经过权威机构的鉴定,实验者本人也应对上述成分进行纯度鉴定。同时,正确配置和储存培养液及试剂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采取标准的操作步骤,避免液体体积计算错误,混用类似化合物等错误。
2.2.4培养器皿及容器细胞培养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种不同的培养器皿及容器。培养器皿的大小,构形设计可能会影响到培养中气体交换、湿度、培养液的pH值和细胞生长密度。培养器皿的工艺及灭菌过程中的差异可能对培养体系产生影响。塑料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一些有毒成形剂,生产工艺的不同可能引起器皿表面附着能力的不同。储存不同物质时应选用合适的塑料或玻璃容器,因为酒精、强酸、强碱能够溶解塑料或玻璃的某些成分。
2.3生物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预防外界的微生物如昆虫、节肢动物、原虫、霉菌、病毒、细菌、无细胞壁的微生物(通常指支原体)和其它类型的细胞都可能侵入培养环境引起污染。只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培养,都难以避免发生污染。发生污染的可能性取决于操作方法、培养室的无菌环境以及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生物性污染对细胞代谢的影响,可因污染源和细胞的种类不同而表现各异。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污染的检测可以用不同培养基进行检查。支原体污染的检测需要特殊的方法。病毒污染的检测可以使用许多体内或体外实验,包括大鼠或小鼠的接种、逆转录酶分析、凝血试验、红细胞吸附试验等。
细菌和真菌的污染较易发现并及时清除,而大多数实验室对支原体的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防止支原体及其它微生物污染的发生和传播,必须建立规范的无菌操作程序及各种规章制度。支原体归属
于柔膜体纲(Mollicutes)的支原体目,它们都具有以下共性:无细胞壁、无细胞壁主要成分———粘肽的表达。支原体与其它细菌不同之处还在于其胞膜中含有胆固醇或其它甾醇,这种特性使支原体膜更具柔顺性,对于物理因素,如压力、渗透压、脱水的抵抗力很3大。支原体直径仅有013~018μm,并且变形能力大,故能通过滤菌器。需要指出的是,只要有一个具有增殖能力的支原体就能引起培养体系的污染。一旦细胞被污染,支原体的滴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最高可至每毫升10克隆。最为致命的是,即使存在很严重的支原体污染,细胞外观可无明显变化。如果继续使用这种已被支原体污染,而貌似正常的细胞做实验,将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㈧ 防止细胞污染,怎样防止实验室细胞
一般预防:
1、添加抗生素
2、从物品、用品消毒灭菌着手 ,细胞培养所用物品清洗、消毒要彻底,各种溶液灭菌除菌要仔细,并在无菌试验阴性后才能使用。 操作室及剩余的无菌器材要定期清洁消毒灭菌。
3、从操作者做起
(1)进无菌室前要用肥皂洗手,按规定穿隔离衣。工作开始要先用75%酒精棉球擦手、擦瓶口和烧灼瓶口。 (2)操作者动作要轻,必须在火焰周围无菌区内打开瓶口,并将瓶口转动烧灼。(3)操作时要常更换吸管
4、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在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操作时,所用器具要严格区分。 在进行换液或传代操作时,注射器和滴管不要触及细胞培养瓶瓶口,以免把细胞带到培养液中污染其他细胞。 细胞一旦购置或从别处引入,均应及早留种冻存,一旦发生污染可重新复苏培养。
5、无菌室的彻底消毒
1) 0.1%新洁尔灭全面彻底擦洗无菌室;
2)甲醛熏蒸法:甲醛是一种广谱灭菌剂菌,其水溶液和气休对各种细菌、芽孢及真菌等微生物均有杀灭作用。
㈨ 如何防止我们身边的物理性污染
我们身边跟生活相关的主要有:
光污染:个人设备的话,减少各种花里胡哨的灯效;户外的话有强光戴墨镜,凃防晒霜
噪声污染:推荐降噪耳塞
电磁辐射:远离,或穿具有防护效果的衣物,加强身体锻炼,多吃蔬菜增强自身抵抗力。
㈩ 如何防止细胞培养出现污染
防止细胞培养出现污染的方法如下:
1、从培养箱取放细胞前,用酒精清洁双手(或手套),尽量缩短开门时间和减少开门次数。培养瓶放入培养箱前,用酒精消毒表面,并稍等至酒精挥发后再放入,以免培养箱内滞留过多乙醇蒸气。
2、操作的时候防护服、口罩、手套缺一不可。操作前,准备好所有实验所需物品,以减少走动,物品需有序摆放在超净台触手可及的地方,同时空留足够操作空间。
3、操作时,试剂不用尽量及时盖上盖子,移至操作区外围,尽量不要从开口容器上经过。
4、使用移液枪时,将容器倾斜以便于移液,切勿将枪杆碰触瓶口及内壁。一旦发生倒吸情况,要及时用酒精棉球擦拭,以免液体残留导致细菌滋生。
5、冻存细胞时冻存管盖子需拧紧。复苏细胞时,从液氮罐取出冻存管,轻拧盖子,以确认盖子是否拧紧。
(10)如何防止实验中的物理污染扩展阅读:
1、细菌污染培养基的处理方法。可在培养液中加相应的抗生素处理。可以用四环素,庆大霉素,或者链霉素,前两者的工作浓度是50 μg/mL;链霉素的工作浓度是100 μg/mL。
2、霉菌污染培养基的处理方法。细胞一旦被霉菌污染,很难挽救,两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都于事无补,建议果断舍弃该污染细胞,将环境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