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刻舟求剑考的是什么物理知识,最好详细点
一古人坐船,剑掉到水里了,可船一直在走;他就在船沿上划下了剑掉下去的地方,可船还在走,当他按船沿画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时,却找不到剑了;
物理意思: 参照物选错了,如果他当时能把船停下来,那么参照物是对的;但船是行进的,参照物要选河上或附近的固定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
2. 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物理道理
(1)错选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应该是宝剑,而不是船上的那个刻痕。
(2)错选参考系:参考系对研究对象来讲一定要是静止的,不能运动。
(3)错选静止过程:他自己和船一直在运动而不是静止。因此他每时每刻都与宝剑的位移在变大。
3. “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时候念过这样的词: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细细想来,这词中所示的船与河岸山林的运动关系是如此的明确清晰。若然有机会,真该让这位前人给那位在船舷上做记号的楚人讲讲道理——究竟什么是河岸、山林与人之间的相对运动,他大概也就不会闹出刻舟求剑这样流传千古的笑话了。
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剑掉进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吕氏春秋》用这个故事,原意是用来类比治理国家:时间、地点、条件已经改变了,措施方法不改变,以此治国是难以治好的。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也说道:“以一时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夫随一隅之迹而不知因天地以游,惑莫大焉。虽时有所合焉,然而不足贵也。”
古印度·僧伽斯那着、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句譬喻经》卷卜《岳船失钎喻》中也讲有类似的故事:“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钎(乐器或作钎,指武器)坠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狮子(今锡兰)睹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钎。……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钎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拘泥固执,在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它作为一则寓言,嘲笑了失剑者的迂腐、呆板。“治国无法则乱,守法不变则悖”,只有“世易时移”、“因时变法”才是“贤主”。而作为成语,这其中实际涉及了运动的相对性问题。“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具体讨论参照系问题,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显然知道取剑的参照系及简便的方法。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刻舟求剑的人选错了参照系。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其实,关于河岸、河水和船三者到底谁在运动的问题,的确曾经困扰过古人,因而便有了后来认真的探讨。晋代天文学家束皙认为:“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这里,束皙是把整条河当做参照系的。当横渡江河时,如果保持船与河岸的垂直状态,船与河岸的相对位置就不会改变,而河水却随时地改变自己与河床(或船)的相对位置。这就使他得出了关于船与水谁在运动的结论。当然,渡船中的人不观察河岸时,也只觉得水在流动,而船不运动。而事实上,取大地为参照系,如果船开始渡河,就算保持着船头与河岸垂直,受到流水不断运动的影响,船也会落到垂直点的斜下方。
船与河岸的关系问题,这大概是最简单的、最易被发现和认识到的相对运动实例。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在题为《早发龙巢》的诗中写道:“不疑行舫动,惟看远树来。”
同时,古人也注意到天上的相对运动现象。束皙写道:“仰游云以观,日月常动而云不移。”当然,急速飘动的其实是云,但是若以云为参照系,那么便是月亮在移动了。晋代葛洪写道:“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书卷十一天文志》更解释道:“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唐代诗人张继写的着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有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这些例子,都是相对运动得出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建立明确的物理系统关系,但是对相对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丢了剑的楚人,大概有两种方法可以找回。其一是以河岸以及大地为参照系,记住剑掉落江中的位置或离岸上某标志的方向、距离。第二个方法麻烦了些,不过也并非不可行。便是“刻舟求剑”也无妨,只是要明白这只是第一步,继而还要根据船速和航行时间、剑掉落江中的时间,求出靠岸船与剑掉落地点的距离。这包含着一次参照系的转换,在这个事例上看似简单问题被复杂化了。不过在其他更高深问题的解答上,这没准儿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所以,刻舟求剑也未必一定是错,错的是做事情浅尝辄止、动辄退缩。若然往深一步,天地有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4. 刻舟求剑 是什么物理知识
一古人坐船,剑掉到水里了,可船一直在走;他就在船沿上划下了剑掉下去的地方,可船还在走,当他按船沿画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时,却找不到剑了;
刻舟求剑物理知识:
参照物选错了,如果他当时能把船停下来,那么参照物是对的;但船是行进的,参照物要选河上或附近的固定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
5. 刻舟求剑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刻舟求剑中楚人是以舟为参照物,但是舟相对于剑是运动的,他用错了参照物,所以找不到剑。他应该以相对静止的河岸位置或者河岸的石头,花草为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应以观察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一般题目未注明,参照系就是地面。参考系的选择
1、事先假定参考系不动。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会有所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
4、要在同一参考系中。
参照物的性质
一、标准性
用来做参考系的物体都是假定不动的,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二、任意性
参考系的选取具有任意性,但应以观察方便和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三、统一性
比较不同的运动时,应该选择同一参考系。
四、差异性
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一般不同。例如,坐在行驶的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考系,乘客是运动的,但如果以车为参考系,则乘客是静止的。
6. 刻舟求剑所应用的物理知识有那些
刻舟求剑所代表的物理意思: 参照物选错了,如果他当时能把船停下来,那么参照物是对的;但船是行进的,参照物要选河上或附近的固定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
7. 刻舟求剑,说明郑人不懂得 的物理知识
对楼下几位的回答: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肯定运动的绝对性,同时看到相对静止的存在。“刻舟求剑”只看到船的运动,而没有认识到剑相对于船是静止的.
8. 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身上的佩剑不小心掉落江中。他立即在船舱板上做记号,对他的船友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
到了河岸,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去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个故事出自先秦时期杂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刻舟求剑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以静止、孤立、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同时反映了古人对物理概念运动和静止的认知。
从物理意义上讲,从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或者速度大小或者方向变化,都叫“状态改变”。其改变的原因,就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换言之,力决定了物体的动、静状态。
故事中楚国人没有看到舟、水、与剑的辩证关系,没有看到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只是简单性地看到舟与剑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没看到水流的变化使船一直在前进,故舟与剑的关系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所以这是一种错误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从故事编纂者吕不韦的口气看,他是知道怎样找到掉落江中的剑的。用他的方法找到这把剑,从物理角度看有以下几种:
一是,记下掉落位置离岸上某标志的方向和距离。这就是说,以河岸作为参考坐标。
二是,在船不改变方向和速度的情况下,记下剑掉落时刻、船速和航行时间,据此求出靠岸的船和剑掉落地点的距离。这就是说,以船作为参考坐标。
在物理学上,决定空间位置或物体运动与否必须有一个参考系。没有这个参考系,不清楚参考坐标的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糊涂。正如《淮南子·齐俗训》所说:东家谓之西家,西家谓之东家,连古圣皋陶都不能断定是非。
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