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实验设计创新训练方法有哪些

物理实验设计创新训练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26 21:52:28

Ⅰ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一、演示实验要创新,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二、巧设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三、加强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验,深化课堂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加强物理实验的创新,优化实验教学手段。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有创新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把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奋斗目标。

Ⅱ 物理教学中有哪些创新方法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六、建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
七、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Ⅲ 创新物理实验方案,来一个!

1王府井书店顶层有买悬浮的旋转陀螺,靠同极相斥悬浮,靠旋转平衡,真的很好,30多块钱,强力推荐。

2低电压使金属材料发光发热
根据所提供电压V,电流I,和热量Q,计算所需要的电阻,再根据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和截面大小,计算出材料长度。用一节或是几节干电池使这些材料能够发热,烧红。绝对可行,注意安全,以免烫伤,发热材料可以用小架子架起来,两端用鳄鱼夹连接电池。材料推荐:细琴弦,电热毯线,电炉丝等电阻率较大的合金材料。如参加试验人多,可进行竞赛,为了避免投机取巧行为,可做些限制,如规定不得用将小灯炮敲碎,使用里面钨丝等,可使比赛更具技术还含量。所用公式初中知识即可计算,但能做成功该实验者必定胆大心细。

Ⅳ 初二物理题目:物理实验有哪些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几种科学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P64图9.3—6就给人很好的启示。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这样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六、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时的形变忽略不计,这里我们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它既要以实验事实作基础,但又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到结论。比如,我们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于是我们推理得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即真空),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从而得出空气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理想化,因为无论怎样抽气是不可能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的。又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实验得出的一条重要物理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恰当点拨,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Ⅳ 一个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方案

一、实验名称:探究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二、实验设计思路:

初中物理电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对于刚刚接触到电学的学生来说,

应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生

活中天天都要用到电,

陌生的是电是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

太抽象了。

所以这个实验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能直接地感受到电的真实存在。

而书

上的实验是用的纸屑做的实验,

这个实验好是好,

但是纸屑被吸引到

带电体后,又会掉落飞散开来,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吸引”的意思。

所以我设计了的这个实验即能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吸引的实验情况,

能用在后面的电荷间的相互关系上,一举两得。

三、实验目的:探究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四、

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摩擦过的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

物体。

五、实验操作步骤:

1

、将两片小纸片穿在细线上,吊在铁架台上,让其静止;

2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让玻璃棒带电;

3

用带电的玻璃棒靠近纸片,

让学生府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

此时不能让玻璃棒破到小纸片,以免让小纸片带电)

4

、由此得出结论:通电的物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六、实验装置的图片:

七、实验所需器材:

铁架台一个、

丝绸一块、

玻璃棒一根,

细线一根、

小纸片、

剪刀。

八、实验效果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验效果:

该实验我已经在教学中运用了五六年了,

效果相当的

好,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吸引”的含义,

消除

书上纸屑乱飞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的问题,

还能够为后面的研究电荷

间的相互关系做好理论及实验准备。且该实验的实验器材简单易找,

所以我个人觉得值得推广。

Ⅵ 物理实验方法有哪些

1、等效替代法

简介:在物理学中,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物理量、物理状态或过程用另一个物理量、物理状态或过程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

举例应用:

(1)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代大象,效果相同。

(2)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在力的合成中,用一个合力可以等效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的效果。

2、建立理想模型法

简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

举例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存在。

(2)在研究连通器的原理时,理想液片是一种理想模型。

(3)光线是引入的模型,直观、形象地描述了物理情景与事实。

3、控制变量法

简介: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该物理量与各个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其固定不变,只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看所研究的因素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举例应用:

(1)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

(2)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的关系。

(3)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关系。

(4)研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研究浮力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6)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7)研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

(8)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被举高度的关系。

4、实验推理法

简介:实验推理法是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到结论,深刻地揭示出物理规律的本质,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举例应用:

(1)将闹钟放在钟罩中,不断抽去罩内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弱,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2)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5、转换法

简介:在物理学习中,有时需要研究看不见的物质(如电流、分子、力、磁场)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这时就必须将研究的方向转化到由该物质产生的学生熟知的各种可见的效应、效果上,由此来分析、研究该物质的存在、大小等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举例应用:

(1)研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时,用乒乓球的可视的振动认识音叉的振动。

(2)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用海绵的凹陷程度来表示。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Ⅶ 物理实验的方法有哪些

1 控制变量法:这个应该是最常见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等实验中都用到了该实验方法。

2 类比法:例如,在学习电流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与生活中熟悉的水流作类比。

实验+推理法:有些理论只有在理想空间里才能通过实验得出,此时,我们可以在现实条件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这些理论。

例如,在初二我们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知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阻力作用,但是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可以推出这一结论。

3 描述法:例如,在生活中是不存在光线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光,才引进了“光线”这一词。

4 转换法:例如,我们在学习“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时,我们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摆动。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

5 模型法:我们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

(7)物理实验设计创新训练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物理实验是初高中阶段物理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包括电学实验、力学实验、热学实验、光学实验等等,常用于验证物理学科的定理定律。

实验物理是相对于理论物理而言,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几乎包括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实验物理主要是从实验上来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

实验室使用守则

1、为保护实验仪器和保持环境卫生,学生必须脱鞋进入实验室。

2、实验室是全校师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肃静,遵守纪律。

3、做实验前,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要及时向教师报告。

4、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

5、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6、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7、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理仪器设备,关闭水源电源。

性质

1.真理性: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和谐统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描绘下,显出多么的和谐有序。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也显示出美的感觉。牛顿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观物体统一了。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又使电和磁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又把质量和能量建立了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把粒子性、波动性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把时间、空间统一了。

3.简洁性: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明快性。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对称性:对称一般指物体形状的对称性,深层次的对称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或客观规律的对称性。如:物理学中各种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竖直上抛运动、简谐运动、波动镜像对称、磁电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正电和负电等。

5.预测性: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能解释当时已发现的物理现象,更能预测当时无法探测到的物理现象。例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预测电磁波存在,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菲涅尔的衍射理论预言圆盘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预言电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实验具有精巧性,设计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现象更加明显。

Ⅷ 如何在物理实验仪器上创新

新科教学设备为您解答:
物理实验仪器上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针对课本已有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更具有简洁性
繁琐的实验比简单的概念更让人迷惑。因此,实验装置要简洁,实验操作要简便,实验原理要简明。我们应针对课本中某些繁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更具有简洁性,只有“简”的实验才能突出重点,才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装置的原理和进行实验操作。如:在学习到自由落体时,用牛顿管来演示实验自由落体,能很好地说明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纸片和铁片(金属片)是同时落地。从而可得: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为重力加速度。仔细观察分析,感到美中不足之处:一是在倒转过程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放在玻璃管的转动上,不利于观察。对此将实验改进为:设计时先将电磁线圈固定在铁架台的上方,并在小羽毛的根部绕上1-2匝的细铁丝,接通电源,再将抽为真空的牛顿管水平放置,使铁片、纸片吸在管的顶部,再缓慢转动牛顿管并将它固定在竖直方向上,然后再切断电源,便能清楚地看到铁片和纸片同时开始下落,同时落“地”。这样改进该实验便克服了前面提到的美中不足,突出了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验仪器制作简洁的实验装置,由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由单纯的观察学习转为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成功地得出结论,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等。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在讲解“动量定理”这一节课时,有一个对“缓冲”的理解,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来演示“瓦碎蛋全”这个小实验,使学生能看到实验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个实验,只需器材:一个鸡蛋和一块海绵,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实验,这样的话,学生的印象该会很深吧。
三、就地取材,自制实验装置,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物理中的概念、规律、法则、定律等往往枯燥无味,其本身并不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属性,学生往往毫无兴趣,但对奇异的物理现象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一个成功的实验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物理知识,更增加了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Ⅸ 物理实验设计的方法

常用实验原理的设计方法

1.控制变量法

比如,在研究的三个物理量(A、B、C)之间的关系时,控制其中一个量(如 A)保持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B 和 C)之间的关系;再如,控制其中一个量(如 B)保持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A和C)之间的关系;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控制。

2.理想化方法

此方法为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的一种研究方法。

3.等效替代法

某些量不易测量,可以用较易测量的量替代,从而简化实验。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两球碰撞后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在将整个平抛时间定为时间单位后,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对水平位移的测量了。

4.留迹法

像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小球落地的位置、小车运动的位移等,采用复写纸、喷墨水、打点等方法,就能较准确地记录它们的位置。

5.微小量放大法

微小量不易测量,勉强测量误差也较大,实验时常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放大。桌面的微小形变的测量;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采用光路放大了金属丝的微小扭转等。

Ⅹ 初中物理实验有哪几种方法例子是什么

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

模型法 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叠加法 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起来,测量后求平均值的方法俗称“叠加法”。

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实验+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转换法 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等效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描述法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用线条等手段来描述各种看不见的现象。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用力的图示描述力等。

类比法 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阅读全文

与物理实验设计创新训练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