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盏灯为什么省油
你好,汽油可谓是汽车的粮食,面对持续上涨的油价,省油是不少车友关注的地方:一般家用自动挡汽车配置的是1.6L自吸气的引擎,如果在城市里正常行驶,油耗就基本上保持在7.5L左右/百公里,这样核算下来一公里也就六毛钱左右,这也算是相对省油的了,总的来说只要是花费在0.5-0.7元/公里之间的都属于省油范围之内耗油量算是比较低的
现在出行一个是尽量少走冤枉路,少走堵塞的路途,另外也要尽量控制好油门的力度,要知道那每一脚都是在花钱的,毕竟实际油耗的多少除了和车辆本身有关外,和车主的驾驶习惯以及行车方式也是密不可分的。
1、要加强对汽车的保养
汽车的调整、保养影响到发动机性能与汽车行驶阻力,据统计,保养不佳的发动机油耗会增加10%~20%。车主应定期到汽车修理厂家做日常保养,如检查胎压,四轮定位、调整制动器摩擦片与制动鼓间隙、汽车底盘各润滑点上油,按期更换机油、检查过滤器等。另外,机油在说明书中指定型号中,选择黏度最小的,因为黏度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增加油耗。
2、避免发动机长时间空转
停车怠速时发动机的油耗远大于正常行驶时,因此,长时间不开动车辆,比如停车等人时,最好熄火;冷启动时,温车不要超过1分钟,保持几分钟低速行驶即可。
3、尽可能避免急刹急起
柔和、平顺的驾驶方式最省油,在起步阶段,尽量避免猛踩油门,正确的方法是平顺加速,而在达到一定速度后,应尽可能保持匀速行驶。在拥挤路段行驶时,避免急刹车。这样,不仅省油,而且还能延长车辆使用寿命。
3、保持适当的行驶速度
每辆车都有其经济时速,保持在经济时速附近是最省油的,一般来说,轿车时速在70~90公里(车型不同而不同)时最省油,当高速行驶时,汽车的阻力大大增加(主要是空气阻力)。据统计,速度增加到每小时110至120公里时则会增加25%。
4、保持正常的胎压水平
轮胎气压不足,滚动阻力会大大增加,轮胎偏移或磨损过度也可能使油耗增加。因此,最好每月检查一次胎压,并根据需要进行轮胎换位。此外,选用子午线轮胎,比一般的斜交胎节油6%~8%。
5、正确的加油
给汽车加油并非是标号越高就越好,成品油型号过高或过低时,会导致燃烧不充分的现象,反而油耗高,甚至出现发动机运作不平稳等现象,严重的会损坏发动机及其他重要零部件。另外,如果方便的话,加油不要加太满,增加了汽车自重,会增加油耗,加油时机选择在凌晨,油质相对较好。
二、自动挡汽车。以下几种开车技巧告诉你开出低油耗。
(一)、开车省油16个技巧
1、热车:热车的时间不宜太长,虽然热车是个好习惯,但时间太长就会造成浪费;
2、路线规划:行驶路线有规划,才能有效避免因堵车、绕路而多耗油的情况;
3、保养:多看汽车保养手册,根据保养手册推荐的时间和项目进行科学保养,这样不仅能改善汽车的性能,减少油耗,还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4、载重:车上最好不要放置太多的杂物,汽车的载重增加,油耗也会增加;
5、轮胎气压:轮胎气压要经常检查,气压太低,轮胎接触面积增大,油耗就会增加;
6、添加燃油:燃油添加太满,汽车会增加自重,增加油耗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燃油溢出;
7、改装:很多人为了追求汽车的操纵感,从而进行改装,有很多改装部件会无形中增加油耗。
(二)、驾驶技巧
1、减少怠速时间:如果需要长时间停在一个地方,最好熄火等,因为怠速时间过长会增一部分油耗;
2、不猛踩油门:汽车在起步的时候,最好慢慢提速,不要猛踩油门,让汽车在经济车速行驶;
3、不猛踩刹车;不仅油门猛踩会增加油耗,刹车猛踩也是同理;
4、减少制动: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频繁制动,那就需要频繁提速,这样会增加一部分油耗,因此行驶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车距;
5、不要低速长距离行驶:长距离低速行驶会使发动机形成积碳,导致汽油燃烧不充分,从而增加油耗;
6、开窗行驶:在经济时速下行驶,或者在跑高速的时候,开窗比开空调更费油;
7、掌握换挡时机:换挡最好在发动机2000-3000转/分钟的时候换挡。
(三)、电子设备使用
1、合理使用空调:打开车门、车窗,再开外循环降温;出风口调整至向上状态;及时关闭车载空调等,都能有效降低空调的油耗;
2、盲用电子设备:不用的电子设备要及时关闭,以免增加油耗。
希望对你有帮助!
2. 中国宋代发明的省油灯,灯中注入冷水为什么可以省油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来是古代物质并不丰裕,其次我们老祖宗一直不鼓励浪费奢华的生活。所以生活中的事物,能省就省。
这种美德同样体现在古代灯具的设计上。依燃料而分,中国古代的灯有膏灯和烛灯两大类,膏灯即燃油的油灯。油灯的燃料既可以是动物油脂,也可以是植物油。《齐民要术?种麻篇》说,麻子油可以“作烛”,也就是说可以用来点灯。《荏蓼篇》也记载:“荏(即白苏子)油色绿可爱……可以为烛。”对于油灯而言,节能首先意味着要省油,因此古代的节能灯便是省油灯。
节能灯流行于宋代。陆游在《陆放翁集?斋居纪事》中言“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并在《老学庵笔记》卷十中更加详细地解释了节能灯:“宋文安公(宋白)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四川芦山)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遗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
过去大家认为真正的灯具到战国时才出现,但实际上不晚于商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燃油的灯具,油灯的材质和样式也逐渐丰富多样。战国时期,油灯以青铜材质为主。至两汉,陶质油灯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艺的发展,瓷质灯开始广泛使用。正如陆游所说,导热比铜慢的瓷质的夹灯盏最为省油--灯壁设计有夹层,灯的一侧开有一圆孔,清水从圆孔注入夹层的下部起到降温的作用。油灯通过冷水降低了燃烧中的油的温度,减少了油的挥发,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四川邛窑、三峡库区涪陵石沱墓、湖南岳阳和天津曾出土过这种节能灯,重庆博物馆也藏有这样的灯,足见当时的流传地域相当之广。
3. 陆游用过的“省油灯”究竟有多省油
陆游用过的“省油灯”不同于普通的灯盏,省油灯有夹层设计,上一层盛的就是灯油,而下一层的一侧开有一个小孔,在点燃省油灯之前需要往里面可以浇水,这样的话,在油灯燃烧之后,就会有下层的冷水来吸收油灯燃烧释放的热量,这样就可以减缓油灯因为燃烧而不断上升的温度,从而减缓油量的消耗。不得不说,古人们的智慧还真是超前,他们早早地利用水套冷却法来为自己服务。省油灯的发明,不仅仅可以节约油量,而且还可以减少烟灰,减少蜡烛燃烧挥发出来的气体,对环境也是非常友好的。
4. 中国宋代省油灯为什么能省油
灯盏是古代照明用具。瓷制灯盏始于东汉,盛行于三国以后。六朝时的灯盏,通常由油盏、托柱、承盘3部分组成。三国西晋的越密青瓷制品,有的将托柱做成人形和熊形、羊形、牛形等动物形,承盘下安3个曾形或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唐代常见的造形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据陆游《居纪事》载,蜀中有一种瓷制省油灯盏,在夹层中注入冷水以降温,可省一半的油。
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邓峡窑最具代表性。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灯盏为夹层,中空。可以注水降低灯盏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5. 省油灯的两个省油原理是什么
物理原理:
1、液体蒸发的速度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
2、水比植物油更容易蒸发,并且在其蒸发过程中还要吸收大量热能,因此将其用作升温较快物体的冷却剂是行之有效的。
省油灯的灯体瓷质圆形如坦口碗状,为上下夹层。面上一层为盛油的油盏,油盏下腹部中空,且在其腰部开岀一小孔。使用的时候,从小孔处注入冷水,每天一换。夹层注水降低灯盏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5)物理中如何让省油灯更省油扩展阅读:
唐朝时省油灯已在四川地区出现,到宋代仍很受欢迎。专家介绍说,省油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陶瓷的膨胀系数不好掌握,因而制作起来不太容易,不象碟形灯盏那样普遍。唐、五代时期,全通行,使用博物,不妨将陈先国不少名窑的产品都具有实窑创造中比邻。
隋、唐用性与艺用性与中可省油之术性统一”不少,主要华中的科技的风格,但邛客居华博藏省油灯的窑的一些作品,却有很高的创造,具有华物油灯科技含量,体现了时改为“汉嘉华物则耐,短实用性、艺术性、科学,主意多博物早已深入性三者的统一游的推崇和宣中物且还告诉。
6. 省油灯运用了哪些物理原理
注水,降低油的温度,使油的蒸发减少。
7. 曾经陆游用过的省油灯,到底有多节省油呢
我们平日里常听人说,“那小子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这里的“省油灯”可并非无稽之词,而是古时确确实实存在的一项黑科技。即便您知道“那小子”究竟有多不省油,也未必能想象出省油灯究竟有多省油,因为就连陆游用过后也忍不住要为它赋诗两首。
一、陆游安利的“省油灯”
北宋初年之时,宋白曾任玉津(今乐山南郊区)令,他在当地用过一盏“省油灯”,颇感惊艳,于是作了一首《省油灯盏诗》。大约过了一百多年后,南宋着名文学大家陆游读到了这首诗,为此,陆游在早年客居四川之时,特地对当地邛窑盛产的省油灯作了一番研究。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
陆游说此地所产的省油灯是带有夹层的灯盏,灯体的一边有一小孔,可以往里注入清水。一般的灯盏被高温燃烧的灯油所灼烤,灯油耗得颇快,而这省油灯则不同,使用的时候往往可省将近一半的灯油。陆游十分推崇这神奇的省油灯,不仅将其记录了下来,还为它作过两首诗。
据目前资料来看,我国古代的省油灯自唐朝时始见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唐朝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并能熟练运用水套冷却法。而在省油灯历经多代改进,甚至不再利用这一原理之后,西方才于19世纪中叶开始认识并逐渐采用这一物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