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 怎样描述力
描述一个力,要讲清他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如果要再细一点,可以讲清他的作用效果。
Ⅱ 初中物理,如何来理解和掌握弹力
△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Elastic Force)。
(1)产生弹力的原因: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互相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对同一物体来说,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或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5)弹力的作用点: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弹力的作用点为接触点;
(6)弹力的物理量符号:F;弹力的国际制单位(SI制):牛顿(N);
(7)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8)弹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9)弹力的产生与消失:弹力产生于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并同时消失;
(10)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称谓: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张力等;(注意要真正理解!!!)
(11)弹力的理解: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弹力。例如:如果我们用手推、拉、压弹性物体时,均可以产生弹力,会感到物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性物体产生的弹力。由此看来,弹力是以上力的反作用力。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Ⅲ 在物理学中怎样描述力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当物体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后,能使物体获得加(减)速度(速度或动量发生变化)或者发生形变的都称为“力”。它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力学的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所谓运动状态的变化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减)速度。力是物体(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受力物同时也是施力物。主要是看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主动,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被动来判断施力物与受力物。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直接接触物体间的力,还是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宏观物体间的力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的力作用,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力的作用与物质的运动一样要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而且,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量或物体形态的变化量,取决于力对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效应。根据力的定义,对任何一个物体,力与它产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且两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该两力分别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物理学中所指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会因为其他物体的存在而改变。如何定量地描述相互作用呢?我们定义某时刻作用在某物体上的力这种相互作用正比于该物体此刻速度的变化率,也正比于该物体的质量。如果选取一定的单位制取比例系数为一就是牛顿定义的力的定量方法,即F=ma.其中m代表物体的惯性质量,a代表加速度。此公式使用国际单位制,质量单位用千克,加速度单位用米每二次方秒,所以SI中力的单位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kg·m/s^2),即牛顿(N)。 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因为定义任何概念的原则就是要便于使用。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研究这种定义的合理性。这些事实是:时空的均匀性与各向同性,任意惯性系的平权等等
Ⅳ 听课网 初三物理怎样描述力 教学视频
这里是课堂实录的初中物理《怎样描述力》,不知道能否让你满意。仅供你参考吧!
视频地址是:http://www.wuliok.com/a/ketangshipin/chuzhongwuli/lixueqitashipin/2014/1014/624.html
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8、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Ⅵ 物理学中常用什么来描述力
力是一个矢量,用大小和方向来描述.
大小,就是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
方向不用说了吧,上下左右.
Ⅶ 怎样描述力 说课稿
《力》 说课稿
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力》,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8 年级 物理上册第五章第 1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 说教材、 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力的概念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这节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因为 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时期。所以力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熟悉的生 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 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 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力的定义及性质。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力的受力分析及更高的与力有关力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的学习习惯。 3、思维目标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教学重、 4、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重点 难点: 难点:对生活中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行区分。做好 施力物与受力物分析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景化教学,这是弗莱登塔尔的观点。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知识。依据《课 标》要求,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 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更直接的呈现力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各种性 质。 3、直观性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具呈现了力的性质。这种直观性教学很有说 服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让学生在交流合 作中深入了解力的含义。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说学法: 1、合作学习。通过举一些事例让师生、生生交流与讨论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两类主 要的作用效果,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表不同的观点, 在不同观点的冲击下,学生则会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会合作学习。 2、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一个启发者,他只是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会 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加深对力的 概念的了解。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主动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便于培养学生养成一 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标》 本节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体现了情感目标。 ..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人推车的力?人把水桶提起来的力?马拉车同样的力等。身边用到力的地方等实例引 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学习本节内容,从而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力的 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通过讲解和示范力的产生,从而引出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用。学生探索后老师总结(黑板板书力的概念)。这里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重 点。
2、分析力的产生 得出新知 教师提问:人推车;提水;马拉车…之中的力关系有何联系。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老师总结得 出结论: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组物体是施加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到力的。) 分析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间的关系(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然后请学生指出下列 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①人对车的推力;②马对车的拉力;③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通过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人用力压桌子。来说明力是相互的。这里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知 识目标。突出了难点。
3、实验操作 加深认识 指导学生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气球受到手的压力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在黑板上)并通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在黑板上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在黑板上) 过脚踢球的例子说明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板书在黑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 (板书在黑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 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 板上) 当有力作用在这些物体上时, 板上)再通过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说明当有力作用在这些物体上时,物体的形状发生改 当有力作用在这些物体上时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在黑板上 变。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在黑板上)这里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 ( 4.课堂总结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行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老师在做左后的点评和 总结。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案的编写设计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建立“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 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逐步引进科学的力世界。 2、关于力作用的相互性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教案中采取层层递进、逐步深入、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 去理解接受。所举事例、演示实验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
五.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第八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一.什么是力 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 F 表示) 2.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在做分析过程中, 当作图分析) (在做分析过程中,适当作图分析) 六.结束语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利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 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是我对《力》这节教材的认识和这堂课的整体设计。
谢谢老师!
Ⅷ 力是什么
网络上的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当物体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后,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速度或动量发生变化)或者发生形变的都称为“力”。它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力学的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所谓运动状态的变化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速度。力是物体(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受力物同时也是施力物。主要是看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主动,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被动来判断施力物与受力物。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直接接触物体间的力,还是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宏观物体间的力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的力作用,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力的作用与物质的运动一样要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而且,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量或物体形态的变化量,取决于力对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效应。根据力的定义,对任何一个物体,力与它产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且两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该两力分别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物理学中所指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会因为其他物体的存在而改变。如何定量地描述相互作用呢?我们定义某时刻作用在某物体上的力这种相互作用正比于该物体此刻速度的变化率[1],也正比于该物体的质量。如果选取一定的单位制取比例系数为一就是牛顿定义的力的定量方法,即F=ma.其中m代表物体的惯性质量,a代表加速度。此公式使用国际单位制,质量单位用千克,加速度单位用米每二次方秒,所以SI中力的单位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kg·m/(s^2)),即牛顿(N)。 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因为定义任何概念的原则就是要便于使用。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研究这种定义的合理性。这些事实是:时空的均匀性与各向同性,任意惯性系的平权等等。
基本信息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也可定义为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这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而命名的。 1 N=1 kg·m/(s^2) 测量工具:弹簧秤(弹簧测力计) 力的分类: 1)根据力的性质可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可分为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3)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外力和内力。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两者同时改变)。
性质
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摆脱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传递速度:力的传递速度是光速,力属于偶矢量。 同时性: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独立性:一个力的作用并不影响另一个力的作用。
力的描述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准确的表达出来的方式成为力的图示。大小用有标度的线段的长短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作用点用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力的图示用于力的计算。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示意图用于力的受力分析。
力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 牛顿(N) 千克力(kgf) 换算 1 N=1 kg·m/(s^2) 1 kgf=9.80665 N 1 dyn=10^(-5) N 1 N≈0.10197 kgf 1 N=10^5 dyn 注:1、牛是法定单位,其余是非法定单位。 2、我国过去也有将千克力作为单位。 公式 F=ma(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G=mg(g=9.8 N/kg 或=10N/kg ) g为重力加速度,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约为9.8牛。
平衡力
当一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则说该物体受到平衡力。 例如,当一辆车匀速直线行驶(忽略受到的其他力),我们则说该车的牵引力等于阻力,受到的重力等于地面的支持力。
常见的几种力
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他们要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面就产生阻碍运动的力。摩擦力一定要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产生热。当你扔出一个球,球在空气之中运动时,球与空气之间就存在摩擦力,我们称之为空气阻力。当太空的尘埃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发生剧烈运动而发生剧烈摩擦而发光,这就是流星。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强。人走路不会滑倒是因为有摩擦力,若摩擦力太小,人就会滑倒。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当你对物体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一定会有一个力从物体反弹回来,你所施加的力称做作用力,而从物体反弹回来的力称为反作用力,两分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重力 地球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它能把空中的物体向下拉,这种力叫做“重力”。人使劲往上跳,即使跳得很高,也会很快落到地面上。这是因为他们受了重力的作用。重力的大小叫物重。如果同样的物体到了北极或南极,它的物重也将发生改变。 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如,把书放在桌子上,它对桌面的作用就是压力。 它的大小等于书的物重。但是,如果书放在斜板上,这时书对斜板的压力比书的重量要小。 离心力 离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例如,链球运动员旋转链球,手对链球施加的是链球收到的向心力,而手上感觉到的链球对手的作用力,就是离心力。
力学
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平衡规律及其应用的。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是以讨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为主。运动学是撇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而不涉及引起运动的原因。动力学是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压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力学也可按所研究物体的性质分为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连续介质通常分为固体和流体,固体包括弹性体和塑性体,而流体则包括液体和气体。 16世纪到17世纪间,力学开始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伽利略通过对抛体和落体的研究,提出惯性定律并用以解释地面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17世纪末牛顿提出力学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根据牛顿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的落体运动规律和行星的运动轨道。此后两个世纪中在很多科学家的研究与推广下,终于成为一门具有完善理论的经典力学。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对于高速运动物体,必须用相对力学来代替经典力学,因为经典力学不过是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近似理论。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得到发展,它根据实物粒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动的双重性解释了经典力学不能解释的微观现象,并且在微观领域给经典力学限定了适用范围。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它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如第一个假定,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的低速运动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牛顿力学 它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直接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出发点来研究质点系统的运动,这就是牛顿力学。它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分析力学 经典力学按历史发展阶段的先后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为牛顿力学及分析力学。1788年拉格朗日发展了欧勒·达朗伯等人的工作,发表了“分析力学”。分析力学处理问题时以整个力学系统作为对象,用广义坐标来描述整个力学系统的位形,着眼于能量概念。在力学系统受到理想约束时,可在不考虑约束力的情况下来解决系统的运动问题。分析力学较多采用抽象的分析方法,在解决复杂的力学问题时显出其优越性。 理论力学 是力学与数学的结合。理论力学是数学物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种应用力学的基础。它一般应用微积分、微分方程、矢量分析等数学工具对牛顿力学作深入的阐述并对分析力学作系统的介绍。由于数学更深入地应用于力学这个领域,使力学更加理论化。 运动学 用纯粹的解析和几何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对物体作这种运动的物理原因可不考虑。亦即从几何方面来研究物体间的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涉及运动的原因。 动力学 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在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牛顿定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需要提出了各种形式的动力学基本原理,如达朗伯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原理,正则方程等。根据系统现时状态以及内部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它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预言将要发生的运动。 弹性力学 它是研究弹性体内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或温度改变等原因而发生的应力,形变和位移的一门学科,故又称弹性理论。弹性力学通常所讨论的是理想弹性体的线性问题。它的基本假定是:物体是连续、均匀和各向同性的;物体是完全弹性体;在施加负载前,体内没有初应力;物体的形变十分微小。根据上述假定,对应力和形变关系而作的数学推演常称为数学弹性力学。此外还有应用弹性力学。如物体形变不是十分微小,可用非线性弹性理论来研究。若物体内部应力超过了弹性极限,物体将进入非完全弹性状态。此时则必须用塑性理论来研究。 连续介质力学 它是研究质量连续分布的可变形物体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一切连续介质普遍遵从的力学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动量和角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弹性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有时综合讨论称为连续介质力学。
四种基本力(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 强相互作用力将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一起,并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一般认为,称为胶子的一种自旋为1的粒子携带强作用力。它只能与自身以及与夸克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力(弱核力)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而对诸如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 电磁力作用于带电荷的粒子(例如电子和夸克)之间,但不和不带电荷的粒子(例如引力子)相互作用。它比引力强得多: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比引力大约大10^42倍。然而,共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之间的力是互相排斥的,而异种电荷则互相吸引。 引力是万有的,也就是说,每一粒子都因它的质量或能量而感受到引力。引力比其他三种力都弱得多。它是如此之弱,以致于若不是它具有两个特别的性质,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注意到它。这就是,它会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去,并且总是吸引的。 “直到1967年伦敦帝国学院的阿伯达斯·萨拉姆和哈佛的史蒂芬·温伯格提出了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后,弱作用才被很好地理解。此举在物理学界所引起的震动,可与100年前马克斯韦统一了电学和磁学并驾齐驱。温伯格——萨拉姆理论认为,除了光子,还存在其他3个自旋为1的被统称作重矢量玻色子的粒子,它们携带弱力。它们叫W+(W正)、W-(W负)和Z0(Z零),每一个具有大约100吉电子伏的质量(1吉电子伏为10亿电子伏)。上述理论展现了称作自发对称破缺的性质。它表明在低能量下一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粒子,事实上只是同一类型粒子的不同状态。在高能量下所有这些粒子都有相似的行为。这个效应和轮赌盘上的轮赌球的行为相类似。在高能量下(当这轮子转得很快时),这球的行为基本上只有一个方式——即不断地滚动着;但是当轮子慢下来时,球的能量就减少了,最终球就陷到轮子上的37个槽中的一个里面去。换言之,在低能下球可以存在于37个不同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我们只能在低能下观察球,我们就会认为存在37种不同类型的球! “在温伯格——萨拉姆理论中,当能量远远超过100吉电子伏时,这三种新粒子和光子的行为方式很相似。但是,大部分正常情况下能量要比这低,粒子之间的对称就被破坏了。W+、W-和Z0得到了大的质量,使之携带的力变成非常短程。萨拉姆和温伯格提出此理论时,很少人相信他们,因为还无法将粒子加速到足以达到产生实的W+、W-和Z0粒子所需的一百吉电子伏的能量。但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在低能量下这个理论的其他预言和实验符合得这样好,以至于他们和也在哈佛的谢尔登·格拉肖一起被授予1979年的物理诺贝尔奖。格拉肖提出过一个类似的统一电磁和弱作用的理论。由于1983年在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具有被正确预言的质量和其他性质的光子的三个带质量的伴侣,使得诺贝尔委员会避免了犯错误的难堪。” 以上四种基本力的解释及介绍强力、弱力和电磁力统一理论的文字均引用自史蒂芬·霍金着《时间简史》一书。
Ⅸ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怎样描述力学情分析
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有关力、运动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宏、细、微观力学性质的学科,研究以机械运动为主,及其同物理、化学、生物运动耦合的现象。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学科。它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力学可区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研究力的平衡或物体的静止问题;运动学只考虑物体怎样运动,不讨论它与所受力的关系;动力学讨论物体运动和所受力的关系。现代的力学实验设备,诸如大型的风洞、水洞,它们的建立和使用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项目,需要多工种、多学科的协作。
Ⅹ 物理学或什么其他的学怎么描述力的
力本身就是对作用效果的一种描述,如引力、电磁力、强弱相互作用力等;
举个例子:
引力波:引力波以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按照广义相对论,加速运动的质量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 引力波[1]的主要性质是:它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态;携带能量;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