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物理成绩比较差,高二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呢
只要努力,找对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切都还来得及。高中是我们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回忆,是我们那段挥洒青春,不能忘却的记忆,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奋斗过,热爱过,一切都不会后悔。但是,高中学科也是相对较难,高一物理成绩比较差,高二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呢?
第一个,回归课本,打牢基础,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物理确实在高中是非常难的,如果自己的基础不牢他们成绩一定会不理想。自己高一物理成绩比较差,但是不要灰心,努力起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将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回归课本,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将基础知识牢牢掌握,学会灵活运用,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要你不断的努力,找对正确的学习方法,高中生活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自己的成绩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贰’ 如何评价当下我国高中物理的难度,知识性
高中物理离我真的是太遥远,高中物理基本上是代入公式,学会应该是蛮简单的。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没有,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分含糊。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其实对于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每一位同学以前都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提出来进行分析目的就在于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只要我们能严格落实学习进程的这几个环节,将学习踏踏实实地对待,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个好的成绩!
‘叁’ 我现在中考完了,361分,上不了高中想复读初三。但是我数学基础不好,物理,特别差。化学也是。
你好,这个问题还是我来回答你吧,我是一名教师,前一段时间专门开过针对这个问题的讲座,我把这个讲义给你看看,这个讲义针对中高考的,你看完后自己就有答案了。记住,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加油!
一,先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很适合复读!!!!
哪些人适宜复读1.强烈要求复读2.高考时明显失误3.肯吃苦复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体力上、心理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的考生就有一股犟劲儿,有执着的精神。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肯吃苦,肯下功夫,敢于坚持和拼搏,这样的考生很适宜复读。4.有潜力哪些人不适宜复读1.坚决不复读逼出来的复读不会有好的效果。2.不想再念书3.自我控制能力差4.有突出特长但学习基础很差二,复读前应做好哪些准备:1,不能松懈,要注意方法对于准备复读的学生,复读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因为高考失利造成的情绪低落。二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敢于对过去的学习模式进行彻底突破。其次,不能松懈。再次,注意方法,要苦学,勤学。另外,要重视课上听讲、记笔记。三,复读生学习方法: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1、复读生区别于高三,应集中于薄弱科目。2、成绩要在较短期内获得较大提高。3、成绩提高用四大件——精华教育学习阶段论学习是用屁股-> 手 -> 脑袋 -> 心的过程。第一阶段(屁股):态度决定一切能长时间坐得住已经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检查一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固定在课桌的面前,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成绩大幅提高的学生第一个共同点是能用“屁股”学习,做到在座位上最少两个小时不挪窝(高考就是2-2.5小时)。两小时不动,慢慢习惯了再适当延长时间,随着时间增加再提高效率。第二阶段(手):不能坐着空想手在休息,只用眼睛做的学习就像用没有线的针缝衣服一样荒谬。随着动手写过的纸张的堆积会看到成绩上升。也许在自己都感觉不到的时候成绩已经进入了较高的分数段了。第三阶段(头脑):跳出机械学习阶段把自己的头脑动员起来,进入自我开拓的阶段。在了解高考出题原则后,从基础阶段开始,按各科特点自我开发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提速前进。第四阶段(心):全心全意热情投入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方法有效,大幅提高,能感觉到学有所成的喜悦、充实、满足、幸福……因而有可能获得预料之外的成绩。4、用新教科书、新笔记本开始学习(1)高三使用过的书和笔记本做过很多标记,会容易掌握和感到亲切。但是联想到失败的记忆也会对发掘新的意义成为障碍;(2)复读是新的人生。不要迷恋过去,不要满足于高三掌握过的内容,要以开拓精神来更宽、更深地学习。5、制定可行性计划过高的计划不但不能完成,而且会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时间一长就会原谅自己,把完不成任务看成是应当的。无法实现的计划没有意义,自我计划是对自己的承诺,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实现。应该通过圆满完成计划树立必要的自信心。6、以周为单位进行学习学习计划以周为单位制定最为有效。一星期中只做6天的计划,把星期天空出来。学习计划一定要完成。每周六晚上睡觉前享受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和欣喜。四,总结1,能走就不要复读2,决定复读就认认真真3,祝你幸运!1.好不好: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有信心,那你就可以选择复读,但你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哦。 复读前应做好哪些准备:不能松懈要注意方法 对于准备复读的学生,复读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因为高考失利造成的情绪低落。二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敢于对过去的学习模式进行彻底突破。 其次,不能松懈。不要因为距下次高考还有一段时间而出现松懈的学习状态。经过一年的冲刺,短暂的休整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尽快进入第二轮冲刺的状态。 再次,注意方法,要苦学,勤学。从报名到开课最少也有两周或更长的时间。那么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预习。例如英语,你可以按高考大纲多积累一些词汇,每天背十个单词,第二天在背新单词时,先复习前一天背过的十个单词,以此类推到开课时,你就能积累几百个单词,开课后再坚持下去你的英语水平就会提高。 另外,要重视课上听讲、记笔记。听讲是学习规律中的重要环节。大家报名来复读,主要就是来听教师讲课的。上课全神贯注听讲,是相当重要的,在听讲的同时要注意思考,要纵向思维,也要横向思维多方面联系起来分析,必定会加深理解。同时要做好笔记,因为笔记是收集整理知识的最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成功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就是要不断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使自己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 复读学习开课前,如能做好充分准备,在复读学习中必会受益。 自我节制和借助外力 成功高考复读的先见之明 为了成功复读,须有几点先见之明 1、要提前领悟人生成功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目标正确,合理可行;不怕失败,接受教训;借助外力,完善自我;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等等。 (1)成功与失败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学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今中外凡属成功人士都曾有过失败的经历;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也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历程。即使是想学好一门功课,比如学数学想得满分(成功),也得先注意纠正自己练习题中的错误(排除失败)。因此可以说,任何成功都是由(纠正)失败转化而来的,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任何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是处在尚未成功的状态中,有时就是处在明显的失败状态之中。只不过成功人士能够及早地从失败状态中跳出来,摆脱失败的状态和阴影,奔向成功之路。 有的人在学习上成功得早一些,如一次高考就顺利地考上理想大学;有的人则失败来得早些,一次高考就不理想。比如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时落榜,是提前遭遇失败了;当年和他同时考大学的人有的就早早地成功了(进入理想大学)。然而,几年之后,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发表相对论),他成功了;而那些比他早一年甚至早十年进入理想大学的人也有在学术上一无所成的。 所以,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想不想转化?能不能转化?怎样转化? (2)怎样转化? 要想把失败转化为成功,首先就要正视失败,承认失败,而后分析失败,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排除它。还拿学数学为例,要想获得满分(成功),就得先正视并承认有些题做错了(失败了),然后分析出错(失败)的原因(是原理概念出了问题还是太大意、马虎,练得不够等等),最后加以排除(如多给时间,多作努力,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等等)。 一次高考不理想,各人有各人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原因,但也会有主观原因,要找出来排除它。 正视、承认、分析、排除就是把失败转变为成功的必要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这次失败就被摆脱了,就开始了一个新的走向成功的过程,心里就坦荡、踏实了。反之,失败的根源和阴影等等不能排除,就可能让一个人成为永远的失败者。 2。2、复读是把失败转变为成功的改变人生、完善自我的极好机会。 选择复读就是选择成功。开始复读就是开启走向成功的大门。而整个复读的过程就应该是走向成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从个人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意志品格到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能力等等都将得到必要的锻炼和提高,成为完善自我、改变人生的极好机会。 有人说:失败、挫折、遗憾也是一种财富。它促使人们严肃地反省自己、审视自己,更早地摆脱自我陶醉、自我骄纵的状态,使有志之士猛然醒悟,迸发出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精神和要求完善自己争取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甚至化为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放弃的强大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宝贵的,它将带来更大的成功。 3、复读成功的关键在于自我节制和借助外力,维护自己最大利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复读的过程本应是走向成功的过程,但成功尚未到来;尽管上一次高考的失败已成为过去,但不等于另一次失败绝不会到来。如何保证成功,杜绝失败?关键在于自我节制并借助外力,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 (1)复读生比起高三在校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更容易放松。在家时间长了,很容易出现苦闷、烦恼、彷徨的低潮。单纯从学习时间考虑好像很多,但一不抓紧,又无教师指导,就不可能像预期的那样大幅度提高成绩,甚至成绩下降。所以想在家自己学习,或仅仅上点周末班的想法极有可能遭遇失败。 (2)复读生既不是在校生,也不是社会人,还不能完全像成年人那样做到自我控制。因此需要借助外力(如复读班的老师同学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帮助自己做到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绝对的自由完全有可能带来绝对的懒散,最后仍将以失败而告终。 (3)谨防诱惑,学会拒绝。 复读生活有时会感到孤独和寂寞,有可能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况。但复读的时间太短暂了,对弥补自己弱项来讲,时间太紧了,经不起半点浪费。弄不好就会让一年复读前功尽弃,代价太高了,太伤害人了,这种危害甚至大于烟酒、游戏。因此要清醒地、冷静地、明智地加以拒绝,即使原先有要好的异性朋友也要控制在相互鼓励的范围内。 此外,复读生活中还可能遇到其它一些诱惑,要学会拒绝,以免功亏一篑毁损自己的最大利益,又一次使成功转化为失败。 4、有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成功。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休息的时候尽量放松。刚开始过于急功近利而一点休息时间也不安排的做法会使生活枯燥而失去活力,陷入慢性疲劳导致降低学习效率。由于比应届生相对时间多些,所以可适当增加运动。睡眠时间不能过长。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听听音乐、读书,缓解压力。通过登山、散步、看电影等方式保持活力,有利于增加集中力。
‘肆’ 我是一名对物理比较感兴趣的初中生我想知道一些关于我过的物理学家的事
陈难先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200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国际上明确提出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玻色、费米及晶格三大类逆问题,并发展了独特而系统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结果。在晶格比热逆问题研究中发展并统一了爱因斯坦与德拜的经典工作。在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库研究中提出了由晶体结合能到对势的严格简捷公式并发展了EAM多体势,为复杂材料性能预测建立了良好基础。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开创了我国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在固体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完善了超导电的双带理论,提出了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TFDC),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大钊
已故院士
核物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科技顾问。1959年参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提出并发展了一种确定径迹气泡密度、进而鉴别粒子的方法,为鉴定与分析反西格马负超子事例解决了关键问题。60年代初负责轻核反应实验小组,为完成氢弹研制所需部分基础数据的测量准备了条件。70年代中期及以后负责开辟快中子核反应γ谱学分支学科,并领导热中子辐射俘获与原子核巨共振研究。80年代负责串行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建成适于进行精细核反应谱学与核结构研究的实验室。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同步辐射应用并参与建议高性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近年来负责开展“加速器驱动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的研究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方 成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江苏江阴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首先系统掌握与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并发展了整套的实用计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阳活动体结构和大气模型、耀斑谱线不对称性和速度场、耀斑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等研究中获重要成果;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创建了太阳塔实验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甘子钊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广东信宜人。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做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管惟炎
已故院士
物理学家。江苏如东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低温与超导的研究。50年代对反向卡皮查热阻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解释了当时文献上存在的理论与实验间的严重分歧。60年代以来在中国首先倡导并进行强磁场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的研制,合作研制出多种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材料;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研究发现了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何泽慧
资深院士
核物理学家。女。原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建国初期,与合作者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高空气球、开展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贺贤土
现有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浙江镇江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在我国核武器研究中作出了突出成绩。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国家“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专家组工作,为我国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较低温度下局部热动平衡点火发展到非局部热动平衡燃烧的模型。与研究群体一起获得我国首次间接驱动出热核中子的重要进展。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电磁波产生自生磁场的正确表达式及首次Vlasov—Maxwell方程组导得立方—五次方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和它的孤立波解,并获得了粒子在孤立波中加速机制、等离子体相干结构小尺度湍流等多项创造性成果。在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近可积哈密顿系统Pattern动力学和时空混沌研究,国外文献评论为发现了上述系统的时空混沌和一种新的途径。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朝生
资深院士
物理学家。北京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研究员。是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1950年在美国普度大学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的反常行为,并提出了半导体禁带中杂质导电的新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并进一步开拓低温制冷与实验技术研究;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积极参与中国制冷学会和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的学术组织工作,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获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2000度门德尔森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 昆
已故院士
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0 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润乾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衡山。1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在双星非守恒演化、星风冲击波理论和星风物质损失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双星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情况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将双星非守恒演化奠定在严密的数理基础上;与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风冲击波理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紫外和X射线卫星的大量观测结果所证实;与Weigert合作,发现对流超射对恒星演化的重要效应,并提出用造父变星的演化程来判别对流超射区大小,从而可以利用天文观测确定对流超射的方法。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胜年
现有院士
核物理学家。江苏太仓人。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 1955 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顾问。测定或澄清了(国外有分歧的)核能利用所需要的某些核数据。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核素以及铀-238、钚-240自发裂变体系的实验。建立方法与装置,完成了金属铀本底中子的测定。1979年后,与合作者一起对锎-252自发裂变这种典型的低激发能裂变进行了系统的详细的实验,观察到高动能事件碎片质量分布上的精细结构,并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随裂变(三分裂)的各种关联特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祖洽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该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理论、输运理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作了理论计算并纠正了苏联专家设计的临界大小数据。近年来在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浸润相变理论及噪声在随机系统中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家明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云南昆明人。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197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发展了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应用量子电动力学于高能原子过程,阐明了电子轫致辐射过程(高能光子能区)和辐射复合过程的内在关系;建立相对论性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为分析高离化度、高Z原子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建立了理论基础;建立了非相对论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场理论计算方法,并阐明分子里德伯态的电子结构;同时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场的多通道理论计算方法,以阐明电子关联效应。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惕碚
现有院士
高能天体物理学家。生于重庆北碚,原籍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宇宙线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倡议和组织开拓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银河系γ射线源的统计模型并获国际共识。建立了寻找超高能天体的计算公式,已成为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的一个标准方法。建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和研究快速变化现象的时域谱方法,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大猷
资深院士
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北京。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的研究,是房间声学中简正波理论,所提出的简洁的简正波计算公式和房间混响的新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新里程碑,并已广泛应用。50年代领导设计建造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提出了语音统计分析分布的新理论,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并在吸声结构、喷注噪声及其理论和应用、环境科学、非线性声学等多方面提出重要理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欧阳钟灿
现有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福建泉州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1、1984年相继获该校物理系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液晶物理及应用基础理论等研究。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了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含自发曲率膜泡的普遍形状方程;首次从理论上预言应存在着半径比为2的平方根与无穷的两种亏格为1的环形膜泡并获实验完全证实;提出了突破Helfrich流体膜框架的手征膜理论;合作发现了膜形状方程的四类解析解;提出D∞h对称液晶光倍频理论并与实验完全符合;给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锚泊条件下指向矢的严格解。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桓武
资深院士
物理学家。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关于原子核、双粒子化学键、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教学培训和学术组织领导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钱伟长
资深院士
物理学、力学、应用数学家。江苏无锡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我国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建了板壳内檩统一理论和浅壳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在波导管理论、奇异摄动理论、润滑理论、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学、大电机设计、高能电池、空气动力学、中文信息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钱学森
资深院士
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曲钦岳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山东牟平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线源、γ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合作者得出了关于脉冲星能损率-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并澄清了国际上关于JP1953是否为中子星的争论;与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致密星体的一种新类型,并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质量极限;提出了某些形态特异的超新星遗迹的理论模型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沈文庆
现有院士
实验核物理学家。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合作者一起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发射粒子研究中,证实低能核反应中有大质量转移反应引起的α粒子发射。研究证实轻系统存在深部非弹性散射,并证实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弹性散射的新反应机制。在负责兰州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区建设与组织一批实验方面作出重要贡献。80年代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用软件修正方法获得当时国际上最佳的质量与电荷分布,测到4个新核素。测量了准裂变的物理特性和质量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对合成超重核的影响。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和学生一起,提出了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反应截面参数化公式;发展了用BUU方程计算反应截面的新方法,指出了轻丰中子核的中子分布弥散度增加的原因。研究得出了轻反应系统核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学础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江苏溧阳人。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发现了声学局域模。发展了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使硅中浅杂质检测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提出和首次实现了带间跃迁、激子跃迁诱发并共振增强调制和回旋共振光谱方法。发展了高压下调制吸收光谱测量方法。对超晶格量子阱、半磁半导体和非晶半导体光谱等作了大量研究,着有《半导体光学性质》等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定强
现有院士
天文学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武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现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LAU)第9委员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主席、中国科学院天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北京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大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轴系统,提出了透棱镜改正器,这些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好评,并已在国内外的一些望远镜中应用。和王亚男研究员共同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光学系统优化程序,自1972年以来用于我国天文光学系统的设计中。和王绶馆院士共同提出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现正在研制中。领导研制成我国第一个双折射滤光器、第一个主动光学实验系统。在大望远镜总体方案、非球面光学系统、高级象差、光学系统优化、双折射滤光器、主动光学等方面完成了多项研究,共发表论文58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奖四次,均为第一完成人。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汪承灏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生于江苏南京。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建立了压电晶体表面激发的广义格林函数理论,它构成现代声表面波技术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个普适的表面激发理论,给出了压电晶体表面源产生的衍射场严格分析,克服了流行的角谱理论的缺陷;得到了声表面波在表面栅阵产生散射场的准确表达。发展了一些声表面波和高频体波器件和系统。根据对压电振动系统电气负载特性的研究,提出压电可调频换能器的结构和压电振动阻尼原理。还开展了单一空化气泡声致发光的研究,发现除光辐射外还存在电磁辐射,并证明辐射均发生在空化的闭合瞬间。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迅
现有院士
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1934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无锡。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系研究生毕业。复旦大学教授。对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做了系统研究,其中对InP极性表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多孔硅研究方面发现多孔硅的光学非线性现象,实现多孔硅的蓝光发射并被国际上引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项进展之一,发现多孔硅发光峰位钉扎现象,测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带偏移。在高质量锗硅超晶格的研制、锗硅量子阱和量子点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锗器件的合作研制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成果。领导建成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式枢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特别是核多体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50年代应用壳模型理论处理μ介子和光核效应,被称为“吴模型”。建立和发展了格林函数方法和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以及推广的组态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零温和有限温的核性质、核结构与相对论多体问题,得到了有限温与相对论等效相互作用的严格表达式。提出了相位介电测井新方法,解决了判断油田水淹层的难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席泽宗
现有院士
天文史学家。山西垣曲人。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2条标准,从中、朝、日3国的历史文献中找出90个疑似新星,其中有12个可能属于超新星,并讨论了这12个超新星和当今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以及射电源的关系。提出木星的伽利略卫星不用望远镜也能看到,战国时期即已观察到木卫3。对马王堆出土的天文资料和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资料做了系统研究。对天文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做了深入的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冼鼎昌
现有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及同步辐射应用专家。广东广州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物理设计、工程设计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同时解决了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专用模式运行下其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上正在运行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水平,并已利用同步辐射进行研究工作。发展了相对论不变的相空间计算方法、累积量变分法、解析延拓法等,在经典规范场、介子四维波函数和格点规范场理论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与国外同时提出X光光声EXAFS的设想,开拓了同步辐射应用的新领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谢家麟
资深院士
加速器物理学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美期间,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熊大闰
现有院士
天文学家。原籍江西南昌,生于江西吉安。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了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着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徐至展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江苏常州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主持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实现激光打靶发射中子、微球靶压缩、建立总体计算机编码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装置等项重大成果中均有突出贡献。在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领域,特别是在非线性过程或不稳定性研究方面,从实验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取得多项开创性重要成果。在X射线激光领域,1981年已实现粒子数反转并发现新反转区;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最短波已达到46.8埃。在强场激光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在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强场激光与原子、分子、电子、团簇、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福家
现有院士
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给出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概括了国内外已知的各种公式,用于放射性厂矿企业,推广至核能级寿命测量,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领导实验组用γ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在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采用双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代表性专着有《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立铭
已故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江苏溧水人。 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
‘伍’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物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思考、多记,如果 物理 学习 方法 不当,学习的时候心存恐惧,这样必然会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一、高、初中物理的差异
首先要明确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异,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 措施 ,改进学习方法。初中物理定性结论多,定量计算少;纯理论多,联系实际少;机械记忆多,理解较少;死搬硬套多,灵活运用少;只要把公式背住,考试就能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则不然,它要求理解的成分更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较多,特别是高中物理中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单纯地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清楚这些公式、结论的适用条件或范围,才能有效地进行运用。在初中,要求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而在高中要求更多的则是 抽象思维 。有不少学生不理解这些,到了高中仍然靠单纯地死记硬背,当然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进入高中以后,有不少同学问“怎样学习高中物理?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物理是掌握科学 文化 知识,我们来不得半点虚假。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在学习完之后还应该“系统 总结 ”。
1、预习
高中物理与初中有差异较大,无论是从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每次上课前,花一定时间(时间长度没有限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预先浏览一下,熟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也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上课
上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上课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课,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 经验 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仔细讲解等;对于难点,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课”。
(3)做到听课和做笔记两不误
有的同学一上课就不停的记不停的写,结果一节课下来一点都没有听到,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呢?我认为,上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上,而不是做笔记上,笔记中要记的内容应该是:课堂重点、课堂难点、课堂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所有板书内容。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有的同学从来就不做笔记,这也不好,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遗忘,没有做笔记我们以后复习有些内容就找不到。
3、复习
有的同学只要老师一布置了作业就会马上去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掌握了知识,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到头来知识没有掌握。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将每课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只有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才能减少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做作业时,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积极思考,注意总结。应该明确“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学好高中物理有哪些学习方法
1、善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与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衔接,初中阶段的物理为你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你可以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 思维方式 转变,实现知识上的带入,在做物理题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各种解题方法,不要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思路,分析相关物理知识时,要及时总结规律,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活的思辨能力。
2、我们要做好新的物理知识学习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点的巩固,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化自己对于物理知识上的印象,避免遗忘知识点。
3、做好物理知识上的复习和预习工作,要有一个准确地复习计划,时刻按照计划开展复习工作,达到学过的知识不会被遗忘的目的,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老师所讲的物理重点与难点。
高一学好物理四大要点
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要重在理解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里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要重在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要学会运用知识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做好练习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务求真正弄懂,务求有所收获。下面是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能记住他的教诲。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相关 文章 :
★ 学好高中物理有哪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 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与技巧
★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方法
★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高效方法
★ 学好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提分技巧
★ 高效学好高中物理的六个方法
★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方法窍门
★ 学好高中物理的五大方法
‘陆’ 蔡甸最好的初中物理老师
各学科优秀学科教师、优秀学科教研员名单
中
学
语
文
李补生、魏斌华、余江剑、陈艳丽、甘和平、徐 芳、刘孟文、毕文学、李友望、周荷慧、汪秀丽、钟为诚、张玉芹、杨荣芳、韩 伟、周海珍、李世恒、向昌茂、任泽寿、吴辉寅、傅 山、胡祥学、赵一军、方和平、丰小兰、宋景华、余雄林、高永平、张木兰、周七零、范定枝、胡佳仕、刘 俊、赵凤枝、干章焕、彭 意、瞿 飞、金 婵、张 益、孙 丽、周旺平、杨立新、郭胜元、张赛珠、程文彬、周新文、耿玉清、徐金奎、曾德学、陈群鹏、黄建军、柯知明、陈雪梅、叶伟平、毛元德、万长青、陈 烨、霍 萍、刘冬竹、谢惠芳、陶坤波、刘 杰、刘红梅、伍卓敏、黄华明、郑 可、李 萍、吴从林、胡 梅、明道树、李 方、陈小兰、李相文、王刚泉、杨艳伟、陈秀林、肖珊珊、王凌昊、胡安莉、王 芳、李儒炎、黎 勇、李 辉、钟儒桂、聂 晶、廖媚娟、郭君妮、邵金喜、周玉林、龙 锋、龚金喜、贾 红、樊 琛、别业清、杨必君、李 劲、周 丽、杨晓蕾、龚恋梅、徐国喜、李爱梅、邹成平、黄发莲、崔静芳、郑天荣、李海燕、曹双英、王天才、雷中富、汤 勇、王佑军、邓诗兵、董大春、张兴武、田方佐、罗必科、王小力、谢 明、王旭东、江 红、高伦强、徐善慧、刘拥军、覃章彪、刘 焱、陈子姣、方永鸿、谢同育、关业峰、莫园林、郭 珍、韦世杰、陈春媚、周道琴、王均江、寇章云、王朝阳、贺德才、姜炎华、王春燕、许文霞、郭清强、冯 艺、周兆梅、吴鹏飞、文 砚、徐纯凯、刘 鹏、董 晖、张 曦、王道远、郑学华、徐明生、何华东、吴修云、左小租、傅爱芳、王 敏、胡秀芹、黄云丹、吴 军、周秀芬、周义文、孟天华、吴新文、熊科军、柯遇洲、张明芳、彭茂林、魏巨亮、钱金涛、郑圣祖、周 志、李浩文、余天泽、余 蓉、陈学富、张婷婷、祝红军、赵素娟、黄文义、曹江林、杨 冰、杨红莲、任红斌、宋三兵、詹 雁、陈志军、周远瑞、叶学兵、李 涛、王彦章、张新华、柳玉涛、叶永忠、刘家坤、汤文贵、程信奎、刘昕燕、陈镜莹、刘凤侠、韩喜莲、郭尔芬、丁贤荣、刘 杰、陈小前、严 晗、罗哲明、余 霞、周 琴、汤敏飞、雷同沫、艾春宝、孙东飞、谢守郁、陈娅兰、雷介武、刘昌谋、殷 静、魏建文、胡金海、王 蓓、张颂诗、王 强、李亚平、田墨文、王细荷、郭邦寅、陈胜林、朱香平、王义芝、林 勇、郭兴华、郭军东、席凌云、陈海清、田玉波、唐 琴、纪宏涛、庹 毅、孔 英、李 静、王 霞、郭慧敏、张 慧、朱康玲、陶晓杰、钱良兴、阳晓霞、黄晓莉、万运华、王 燕、王 凯、卢家芩、魏 娟、张 蕾、蒋兴慧、李晓青、胡继舟、余景芬、戴 兰、吴高珍、张连军、张基涛、罗 猛、杨晓安、徐红燕、彭俊玲、杨寒江、刘其林、黄桥新、李金海、高玉玺、李宝民、李文书、尹满章、周国瑞、徐应鸿、蒋元梅、王 皓、吴海宁、汪昌友、谭思棪、韩宗秀、涂传群、张红菊、杜红艳、高凤芹、刘立念、邱望清、黎 蓉、周 敏、伍红春、周 新、程光新、何斌师、任新华、张宗元、刘明茂、陈 峰、付 蓉、罗 艳、林重九
中
学
数
学
杨建民、彭甫华、徐艳芳、孟宪文、程世平、王登平、文昌敏、范智慧、黄名兴、李宏宇、方 卫、范俊明、赵广成、许寿华、陈国胜、童亚新、黄振国、徐胜登、王继金、陈建平、鲁欲民、廖明芳、黎灿明、廖生涛、李孔林、鄢奉军、王 春、严 莉、胡红芳、杨正耀、袁俊峰、彭 毅、耿 岚、钟 程、李景财、万凤华、李小刚、肖晓明、余安洪、付志明、陈朝建、刘元政、吴远林、王宇刚、杨秋林、邓 林、冯 巍、何 澜、何远斌、马和水、华成斌、翁凤敏、杨金君、吕堂先、刘吉兵、方玉霞、陈国丽、胡建萍、崔小平、向 隽、王 维、李 焕、刘 融、李贤莉、许 倜、张光成、李 继、屈红燕、梁玉莲、彭 敏、李 军、郑世勇、钱爱民、宋光仁、廖 铭、张晓波、张爱红、王成平、朱火芬、熊菊香、高 健、王洪桂、肖红霞、全山东、罗德义、李学成、陈景斌、成相琦、姚国云、史林森、王田平、余曙光、王颖灵、桂炎云、冯文丰、段灵芝、李书华、余国琴、祝 超、袁晓曦、周晓玲、刘 捷、江华牧、周军高、陈 磊、邓明凤、胡雄华、程学英、马小龙、吴华君、陶汉斌、黄柏林、吴志东、黄日明、谢昌玉、彭阳彩、肖红军、胡永胜、陈木昌、马小平、王振田、秦海堂、许龙佳、许兴国、王明利、刘 斌、田芳桂、姚国安、邹 新、陈 刚、于后晋、姚远军、吴本洲、杨万富、章双庆、金全明、尚卫成、王承华、马美安、王用华、唐 云、王义平、黎 军、陈芳琪、邓永东、黄文雄、汪周良、彭华堂、邓 捷、张 杰、王业雄、严青峰、田 琼、刘小平、陈世明、陈启华、喻礼珍、唐东青、余小平、邓新成、曾望斌、钟记鲜、龚大晖、丁业长、陈贤才、夏晓阳、吴爱国、李年余、涂阳树、张璟怡、金正祥、卜雪雁、朱林杰、万志华、万汉桥、李 峰、程国军、范志军、孙汉中、吴风长、叶济宇、黄俊峰、叶 丽、江国新、易 达、陈世明、卢 杰、陈广权、耿家茂、杨世成、陈 涛、周 勇、郝清鹏、袁新宏、曹 超、陈传金、李 强、杨晓璐、刘宜兵、李金柱、刘海红、刘思宏、钟卫华、张保华、姚 泉、刘 军、邹永生、梁中强、张 峰、聂庆国、余建贵、龚 兵、丁全华、王 瑛、何 微、吴际春、黄昌洪、官 平、王晓香、汤卢保、常绪珠、钱 程、田 静、杨美芹、李玉红、张卫兵、袁小幼、李 怡、周慧芳、汪海涛、丁评虎、付劲松、吴怀文、杨 刚、曹小刚、蔡 欣、魏爱卿、王卫华、金建平、邱定斌、余 澍、谢余波、宋桂聪、徐子龙、宋志明、左克义、武修敖、许义平、金 汉、刘名金、舒方平、李征军、阳圣兵、刘坤成、郭自朝、张朝安、童昌立、梁垂茂、喻发凯、熊传忠、邹崇任、张建敏、肖会仁、阮明焱、吴运祥、乐和顺、王道金、向 军、肖述友、刘荣显、冯启安、高 峰、徐业双、李雪冰、吴铁军、肖一鸣、姚雪梅、唐 求、严奉军、尹习华、马朝猛、梅建军、李爱芳、余必贵、何 明、沈 辉、颜为华、贺年成、朱光辉、杨国初、谭绍雄、金传富、张银秀、罗友菊、杨 虎、袁 海、方 曙、刘 威
中
学
英
语
蔡 林、陈美娟、陈卫民、陈稀琳、陈又春、陈再春、谌群英、但汉琼、邓兆红、丁罕冬、丁丽春、方春久、方菊荣、方玉丰、费明阳、甘亚妮、何 玮、何海霞、何艳丽、何志英、侯海舟、胡明燕、胡为松、胡新明、胡绪超、胡育波、黄山花、江玲玲、姜敬军、靳 勋、柯 哲、李 丹、李 荣、李 涛、李 霞、李德贤、李凤群、李后兵、李会兰、李连洪、李先英、李晓燕、连全武、梁国民、刘 斌、刘 玲、刘凤琼、刘菊珍、刘克诚、刘梅书、刘晓光、龙继英、龙茂菊、卢佳赋、卢元兰、吕 琴、吕晓霞、罗玉华、骆宏胜、马红梅、马利民、毛美琴、孟 艳、倪春玲、潘 琴、彭大远、秦 玲、饶春英、任孝萌、沈道国、沈艳平、孙红霞、孙如镜、谭 亚、谭诗赋、陶 辉、田明娥、田艳枫、涂瑞志、涂玉会、万 耿、万会芹、王 荣、王彩霞、王慧峰、王文杰、王艳萍、王幼平、王佑明、王振声、吴 萍、吴长安、吴宏伟、夏青伶、向 前、肖 莉、辛 莉、徐 胜、徐正英、许 萍、颜时新、晏建辉、杨 博、杨 莉、杨广映、杨世芳、杨志宏、杨宗平、叶扶春、叶开颜、余 宏、余斌汉、昝改清、张春芳、张德军、张红茵、张佳新、张世贵、张万聪、张志高、张志勇、赵黎明、赵晓明、郑 琦、周 素、周兵兵、周大庆、周道芬、周淑坤、周曙光、朱辉琴、朱慧敏、朱永翠、祝树民、白 皓、蔡 芳、柴晓鹏、陈 琳、陈漫子、程诗波、陈显平、陈于海、陈祖珍、程 慧、程际芳、代新春、代新华、邓 诚、丁克华、丁团梅、董华乔、董菊香、段芙蓉、方晓珍、冯想媛、付德志、高 玲、高 蔚、郭 玲、郭友明、韩逢春、韩侃光、杭 彦、贺建英、胡菊香、胡学良、黄慧敏、黄金花、黄秋红、黄文金、黄治诚、姬恒丽、蒋祖安、金晓梅、瞿丽娅、李 煜、李春高、李丽华、李培红、李蕊芳、李绪梅、李豫捷、梁春爱、刘 芳、刘 辉、刘 强、刘革新、刘家寿、刘晶晶、刘玲玲、刘天芳、刘晓红、刘志勇、龙官菊、米艳清、欧阳琪兰、潘敏群、彭绍海、钱 欢、乔 乔、秦仁礼、邱振亚、荣先普、沈利红、舒宝意、帅克华、孙传锁、孙纯翠、谭志坚、汤又仙、陶亚非、童凤英、汪 燕、汪云清、王 俊、王 勤、王 霞、王海波、王厚平、王仁本、王慎莲、王向红、魏海燕、魏轶林、吴丹峰、吴桂华、吴俊波、伍丽雅、吴林芝、吴小莉、向阳红、项仲鹏、谢建平、熊秋香、熊艳红、徐 晨、徐巧玲、闫光琼、严汝刚、扬秀芳、杨 芹、杨俊梅、杨凌艳、杨莎莎、杨晓萍、叶红军、尹常玉、尹红玲、余建中、虞敢娇、袁 飞、詹 莉、詹宏清、张 丹、张安厦、张昌鹏、张春晖、张广谱、张国兰、张秋霞、张真一、赵 俊、赵凤玲、赵利君、赵清华、郑 静、郑 敏、郑方红、郑启美、郑自茶、周 勤、周翠平、周福德、周俊梅、周清平、邹桂芳、邹运涛
中
学
物
理
王泳波、曾秀娟、谭建华、郑 丽、杨少华、谭元富、曾献智、张国铭、傅景峰、余安鑫、张厚文、徐友贵、余 文、张义仁、童志勋、李国良、张润清、李振球、秦和元、刘泽洪、沈典俊、胡海红、柯国良、孔劲松、顿卫东、宋良兵、刘海涛、李代权、邹德旭、黄定文、叶方敏、黄修继、汤祖军、鲁后军、张方立、黄 凯、万泽平、徐 义、刘金国、曹 芳、程宏亮、向代亮、关 晖、王 荣、张 蓉、叶新风、付延林、雷尚宝、郭 建、郭治国、乔宇宙、张建国、钟大鹏、吴正念、徐 玲、叶从希、李树林、夏金旺、伏森泉、刘 俊、彭罗成、朱小宝、罗维佳、陈 锋、郑建设、黄 盈、杨 俊、陈清平、陈在洲、汤金华、张文斌、阮琼珍、陈鄂飞、徐 峰、耿建华、刘华舫、戚 薇、冯泽波、王光艮、常以瑞、郑元全、罗少云、骆继建、朱佰超、丁水华、彭德山、倪 雷、张 琼、唐必红、陈国华、童三运、陈 昭、石 弘、王祖华、秦丽俊、刘洪玉、赵国胜、张祖亮、靳其春、林保银、王炳红、周望洲、张通彦、罗坤胜、陈 智、王胜华、刘作平、张辛夫、谭 明、冯 威、胡继洲、陈雨田、司 斌、郭新文、李玉国、汪文化、袁良川、叶 浩、周松舟、刘开双
中
学
化
学
李继承、刘 炜、韩高义、彭伟桥、罗 燕、周 斌、周岳峰、肖湘宜、袁鸿涛、魏尚槐、刘建中、胡开南、朱方仕、黎毓科、高兆全、曹军亭、董志勇、李继华、杨爱萍、伍 强、刘运才、杨 涛、方向东、彭传宽、马光法、彭剑飞、肖开武、杜丽琴、林 敏、李昌坤、刘启兵、徐长军、万华明、黄发兵、田 华、徐 晏、郁建文、陈 铸、张安国、但新发、龙维健、谭 平、王方舟、曾祥平、胡修强、董昌耀、李正恩、王时雨、柯于和、程 莉、王少兵、袁正旺、余训平、聂书勤、张献军、柯长华、李继光、马 斌、张 梅、刘楚英、徐才国、刘 敏、刘宁波、柯善学、张双洲、龙成名、熊大国、吴光辉、陈长东、王学兵、李德梅、陈 虎、刘义兵、余 蕾、蔡学鹏、余淑芬、刘红林、刘玉奎、王望元、冯 涛、范 文、曹 阳、刘文杰、李 涛、王怀志、姜小平、周国民、合光兵、许大华、刘旺良、吴明好、王斌清、魏 凯、刘圣富、平功享、王国安、郑之远、何行舟、杨国安、王 勇、石保卫、姚志红、陈水金、耿传学、李 斌、曾令福、主 斌
‘柒’ 怎么样学好物理学
物理学是解释自然的艺术。
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美丽,美在哲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美在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美在公式的简洁与纯粹,美在理性思辨的魅力,美在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追求,美在科学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这已足以让你喜爱物理学了吧。那么,怎样学好物理学呢?
Ⅰ 哲学的思辨
牛顿把他的力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见物理与哲学和数学有多么密切的关系。
物理学和哲学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同胞兄弟,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行而上学》开始就是如此。
哲学提供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信念。自然秩序理想构成了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决定了科学事实的内涵与外延,制约着科学家们科研选题的范围,影响着人们关于科学理论有效性的评判标准和最终选择。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提出,评判,选择和发展,都同人们的世界观密切相关。而且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乃是在于科学家与其所属群体持有某种共同信念,这种信念不仅难为感性经验所动摇,而且在必要时科学家们还愿意为捍卫这种信念而付出沉重代价。
物理学既需要经验的具体的实证,又需要理性的抽象的思辨。然而灵感和直觉在发现真理方面比逻辑推导重要得多。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quot;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不管什么学习方法,都应该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摆在中心地位。只有使自己的心彻底的沉下去,冥思苦想,才能使堆积在思想表层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归纳,整理与积淀,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处。
Ⅱ 学好数学
在客观知识领域里,能够同哲学相并列的是数学。哲学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定性理解,而数学则是一种定量化的认识。物理学作为一门定量科学,比其它任何科学更需要数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完美结合会大大拓展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牛顿力学与微积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与场论数学,广义相对论与黎曼几何学都是极好的例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等于哲学加数学。当一个物理问题摆在面前时,第一件事是抓住问题的实质,第二件事是把物理关系用数学方程描述出来,剩下的完全是数学问题。
物理定律是用数学方程来描述的。许多科学家都追求数学结构的简单性,这是一种科学的美学原则,是通向科学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
Ⅲ 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基本概念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基本定律是基本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要牢固的掌握,深刻理解它的意义;二要灵活运用,熟悉公式的变化。头脑中应当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切不可孤立地对待某一个知识点。要想理解各个公式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了解一下物理学的发展史,了解一下每一个科学理论背后的来龙去脉,比如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自由落体实验的意义,直到三百年后才被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充分阐明。
物理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母体,其知识结构是科学技术中的基本结构,其思想和方法可以为其它科学技术提供思维模式。也就是说,物理学的知识结构是开放型的,具有很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即具有很强的同化,迁移和再组织功能。所谓同化,是指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提高认知结构的质量。所谓迁移,是将认知结构输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谓再组织,就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组合,这是发明创造必备的条件。知识的组织就是智慧,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创造。因此,学习物理学应当经历一个把所学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把认知结构活化为智力,把智力外化为能力的过程。
Ⅳ 科学精神的洗礼
虽然科学已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人都尽情地享受着科学带来的便捷,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或某些特定时候,人们只是承认科学是有用的,只停留在对科学所带来的后果的接受和承认,而不是对科学的原动力--科学精神的接受和承认。
有句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我觉得上帝应该为人类追求真理的精神所震撼,因为人类的考问使上帝无处容身。
着名数学家雅可比曾说,"科学唯一的目的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了解科学家们执着追求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科学素质,提高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这一方面,多读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和科普着作--像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这样的好书会很有帮助。
当我们沉浸在科学大师那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思想中时,就会和仰望星空一样,感叹造化的神奇,就会更加愉快地徜徉在神秘而美丽的物理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