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判断物理模型
一.半物理仿真又称物理-数学仿真,或半实物仿真,半物理仿真是指针对仿真研究内容,将被仿真对象系统的一部分以实物(或物理模型)方式引入仿真回路;被仿真对象系统的其余部分以数学模型描述,并把它转化为仿真计算模型。借助物理效应模型,进行实时数学仿真与物理仿真的联合仿真
二.物理仿真也称实体仿真,一般仿真的过程是以物理性质和几何形状相似为基础,其他性质不变的仿真。
在系统的物理模型上进行试验的技术。物理模型是用几何相似或物理类比方法建立的,它可以描述系统的内部特性,也可以描述试验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如风洞试验,是将按比例缩小的飞机模型悬挂在具有亚音速或超音速气流的风洞内,测定飞机的各种气动系数。飞机模型和风洞就是物理模型。又如将水域的地形,水坝按比例缩小做成实物模型,进行水流试验;将飞机的姿态角传感器(陀螺仪)安装在能复现飞机的俯仰、横滚、偏航三个角运动的三自由度飞行仿真转台上,进行飞行控制系统的实验等。物理仿真与数学仿真(见仿真)的主要区别在于
三.与数学仿真的不同点
①物理仿真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实现的。物理仿真系统是真实系统的几何相似物或物理类比物。几何相似是指同一个物理过程(如机械运动过程或电的动态过程等)的不同尺寸系统之间的相似关系。物理类比是指两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例如机械运动和电的动态过程等)具有相同的数学描述,它们可以互为仿真实验模型。而数学仿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利用模拟计算机的电路的动态过程或数字计算机的数字运算过程来描述各种物理过程。因此物理仿真系统是专用的;而数学仿真系统(即仿真计算机)是通用的。
②物理仿真要求实时仿真,而数学仿真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
2. 底摩擦物理模型试验
底面模型是一种立体二维物理模型。将按工程地质剖面制作的边坡模型平躺在底摩擦模型试验机的胶带上,胶带运动时拖动模型,模型受档板限制,作用在档板上的力Fb等于胶带拖动时作用于模型底面的摩擦力,用此摩擦力来模拟岩体重力。[43]
在自重作用下,单元dz所受摩擦力dFb为:
dFb=μbρtdxdz (4-25)
式中:μb——模型底面与胶带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ρ——模型材料的密度;
t——模型厚度;
dxdz——模型中单元dz的面积。
假设胶带匀速运行,则z方向有:
煤矿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理论与实践
模型宽为W,长为Z时,底面摩擦力为:
Fb(Z)=μbρtWZ (4-27)
图4-20 底摩擦试验系统
则模型顶部的应力分布为:
σz=μbρZ;σy=0;σx=μσz (4-28)
式中:μ——泊松比。
底摩擦模型为定性模型,要求模型与原型之间满足重力相似、几何相似和结构相似,优势结构面宜保持力学相似。
试验步骤:
① 确定模型尺寸。根据模型框架尺寸和所研究工程岩体对象,按比例建立工程岩体地质剖面模型,并绘制模型图;
② 选用模型材料;
③ 制模。把工程地质模型剖面图绘制在胶带上,然后按图所示的不同工程性质岩层和所选定的模型材料制作模型,使其处于初始状态;
按岩体赋存形态由底部至顶部逐层摆放制作。顺层方向要依次摆放,以保持岩层的连续性;切层方向按岩层结构排列;弱层、断层破碎带和采空区用相应材料摆放。
根据模型材料块体大小、摆放方法可定性地模拟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结构系统的工程岩体。
④ 涂层。在模型表面涂厚约0.2~0.8mm的涂层;
⑤ 绘制标志点和标志线;
⑥ 安装测量仪表及影像记录设备;
测量系统固定在模型表面和框架上;摄录像机、照相机安装在模型框架上方的摄影架上。
⑦ 试验和测试:
试验前,要记录模型初始状态。然后从初始位置起按设定的边坡轮廓逐步开挖边坡,分阶段运行试验。运行时要求平稳均匀加速,其胶带运行速度为20~80mm/s。
各阶段边坡轮廓的运行试验开始即进行变形测量和影像记录工作,并要求作变形过程与破坏现象的动态描述。待变形稳定后方可进行下阶段边坡轮廓的开挖运行试验工作,直至破坏为止。
根据各阶段边坡试验获得的数据整理和影像记录资料回放,给出:
① 标志点位移轨迹图;
② 不同时段标志线位置变化图;
③ 各阶段边坡剖面位移轨迹图。
通过试验分析可以得出边坡变形破坏的规律及可能的滑坡模式。
3. 管道与滑坡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
物理模拟试验的总体由滑坡模型、模型控制和模型试验过程与观测三部分组成。滑坡模型主要由滑坡试验平台(变坡),进行滑坡模型制作,模拟滑坡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模型试验控制由试验控制仪器等组成,提供滑坡试验过程中所需的诱发条件,控制滑坡的试验过程;模型试验过程与观测由测试仪器组成,根据不同试验进程,对滑坡试验过程进行观测,获取观测数据。
5.3.1物理模拟试验的主要步骤
5.3.1.1滑坡地质模型原型的确定
根据地质调查结果,选取滑坡特征明显,确定模拟试验原型。
5.3.1.2滑坡模型设计
模型试验台及模型尺寸:
模型试验装置为槽型试验台,试验台长3.5m,高1.0m,宽0.5m,两侧为装有可调节模型体两侧摩阻力大小的钢化玻璃。
滑坡试验台为可调坡度的升降平台,变坡范围0°~40°。
限于试验条件,模型制作时,选取滑坡体轴部主滑地段0.5m宽的岩体条块作为模拟试验对象,模型不考虑两侧摩阻力。根据滑坡特征的分析,滑面前部和中部设计为直线型,后部略成弧型,受力条件为重力,即在自然状态下模拟滑坡下滑。
相似条件及物理力学参数:
1)滑坡相似比选取
根据试验条件,取几何相似常数为40,模型长3.5m,高1.0m,宽0.5m。容得相似系数Cy=1,根据相似理论,得到模型试验的相似条件为: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式中:Cσ、Cc、CE、Cy、Cε、Cφ、C1分别为下滑力相似常数、粘聚力相似常数、变形模量相似常数、容重相似常数、应变相似常数、摩擦角相似常数和几何相似常数。
2)输油气管道模拟相似比选取
根据试验条件,取几何相似常数为40,选取直径2cm模拟管道。根据相似理论,得到模型试验的相似条件为: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根据输油气管道扰度方程可知:
对于原型方程为: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对于模型方程为: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如果模型与原型相似,则需满足以下方程: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式中: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3)模型材料的选定
(1)碎石土滑坡试验相似材料。
选择石英砂、重晶石粉、粘土、碳酸钙颗粒、水、甘油、乳胶(与水配成10%的胶液)为试验材料,配制成不同成分和比例的试验材料。
通过对其力学性质的试验比较。因此,将满足模型试验要求的这组材料作为模型试验的基本材料。
(2)黄土滑坡试验相似材料。
选择石英砂、重晶石粉、粘土、水为试验材料,配制成不同成分和比例的试验材料。
通过对其力学性质的试验比较,将满足模型试验的要求这组材料作为模型试验的基本材料。
另外,当滑坡模型的容重较低,可在模型体中加一定数量的铅块,以增加模型体的下滑力。
5.3.1.3模型制作
1)滑坡地质力学模型
试验典型滑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根据滑坡形成的岩土力学性质,滑动面形态、地形坡度、变形特点等条件建立地质力学模型,并确定滑坡参数。
2)滑坡试验模型
根据滑坡规模,按岩性相似、几何相似、动力条件相似建立滑坡试验模型。
3)模型中的模拟管道
为了研究管道在滑坡变形过程的受力状态与变形,在模型前部埋设模拟管道。根据管道的物理特性,以及管道在滑坡中的受力状态,按受力条件与方式相似、几何相似的要求,确定模型试验管道的大小及强度。
5.3.2模型试验过程与控制
首先将模型体坡度抬升至25°,观测模型体表面和内部的变形、微裂隙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然后将模型体坡度抬升至30°即设计坡度,观测模型体表面和内部的变形、微裂隙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通过对模型滑面坡度的变化,控制滑坡的试验过程。同时通过埋设在模型体不同部位的位移计,记录模型体不同部位的应力、应变变化过程,直至滑动。
5.3.3试验观测
5.3.3.1滑坡变形观测
为有效观测模型变形特点,在模型中布设两排观测点。
上部观测点为前、中、后部。
下部观测点为前、中、后部。
5.3.3.2试验管道受力观测
试验中管道的受力观测采用应变式位移计进行观测,以确定管道在试验中的受力情况。
4. 初物理理想模型法实验有哪些
很多。其实实验多少都有理想过程,叫做理想实验。如果说是实验中用到的典型的理想模型,大致有这几个:
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钢体、点电荷等
凡是在实验中吧研究对象抽象为上述理想模型的都可以叫做理想模型法
具体做题要见风使舵,抓住考察的重点,不要太钻牛角尖。
5. 高中生物:什么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
⒈数学模型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门科学。人教版生物实验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资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必修三),要求学生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人教版教科书中也有较多的应用。在《分子与细胞》中有:细胞有氧呼吸的方程式,细胞无氧呼吸的方程式,光合作用的方程式,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图解,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酶活性受PH影响示意图,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变化曲线,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在《遗传与进化》中有: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实验,果蝇杂交实验图解,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变化等。在《稳态与环境》中有: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关系,某岛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雪兔和猞猁在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赛达波格湖能力流动图解,我国人口增长等。
⒉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有以下两类:
(1)天然模型在生物研究中会利用动物来替代人体进行实验,在生物课堂上也就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选择动物或植物体来对照说明研究对象结构或特征。例如: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可以选用桃形象说明其结构分布,果皮是最外层的细胞膜,果肉代表细胞质,果核与细胞核比较类似,包括了核膜和核仁。初中这一块很多,可以挖掘。
(2)人工模型由专业人士、教师或学生以实物为参照的仿制品。放大或缩小实物,但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或模拟表达生命过程。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除立体的三维物理模型之外,在平面上用简化的图形表示研究对象也是一种物理模型,这种图象直观的体现各类具体对象的总体特征以及运动历程。例如: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结构模式图、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示意图等。
⒊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
6. 物理科学探究方法有哪些什么建立物理模型啊什么等效替换发等等,都分别解说下还要举例子,并说明探究力
1、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如:串并联电路电阻。
2、转换法: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如:在验证发声体在振动时,在音叉旁边悬挂乒乓球
3、类比法: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比如利用水压讲解电压;水流讲解电流。
4、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如:探究导体电阻与那些因素有
5、物理模型法: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事实的一种近似形象的描述,物理模型的建立,往往会导致理论上的飞跃。如:根据实验建立液体压强公式P=ρg h时运用了“假想液柱”的模型;
6、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
7、观察比较法(对比法)如:研究蒸发的快慢因素、研究蒸发与沸腾的异同。——比较法
8、归纳求同法如:在探究“杠杠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9、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如物质密度、速度、功率等。
10、逆向思维法:如: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
不知道是否想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7. 高中生物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0、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
2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类比推理)
2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6、18世纪英国着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7、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
28、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
29、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同位素标记实验 32P35S)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30、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
31、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四、进化:
32、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3、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着《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
一、内环境与稳态
34、贝尔纳: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二、动物激素的调节
37、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8、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 “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0、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1、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2、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3、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4、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四、种群与生态系统
45、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6、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
47、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P.S.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着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相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上述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想一想,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归纳法有什么不同?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
8. 生物必修1中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怎么理解
物理模型就是为了把生物问题转变成物理问题来解决 ,数学模型也是这样
概念模型,应该就是用来解释概念的图形
例如,杂交过程图解事实上就是一个模型,它按遗传学规律把杂交过程简化,用以反映和解释杂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能通过演绎推理来预测某些杂交试验的结果
你可以参考下面的
http://..com/question/114713664.html?si=1&wtp=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