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升高物理衔接知识点
物理基本没有衔接点的,你可以去看看高中的物理书,必修的课程还是比较简单的,必修一是力学和速度,加速度的内容,必修二是圆周运动的内容.非得要衔接点的话建议你好好看看力学的内容,还是有点难度的,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
Ⅱ 关于物理的 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内容
简单运动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及其公式的应用.
知道平均速度,会用刻度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力和运动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引起物体的形变).
知道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会作力的图示.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7.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的摩擦.
8.知道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惯性现象.
【知识结构】
【中考热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计算.
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平衡力的概念,条件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的合成.
摩擦力.
【讲解重点难点】
速度,平均速度理解及有关的计算.
① 车长(队伍长)的问题;
② 超车,错车的问题;
③ 相遇的问题;
④ 追击的问题;
⑸ 船顺水,逆水航行的问题;
⑥ 平均速度的求解问题;
⑦ 速度公式中物理量之间比的问题;
⑧ 声速,光速的问题;
⑨ 参照物的选择的问题;
⑩ 一些n-1的问题.
如何进行受力分析.
惯性与惯性定律,惯性与力的理解及联系和区别.
相互作用力与相互平衡力的定义及条件的联系和区别.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
关于力的合成的理解及规律.
摩擦力.
【知识概要】参见《中考命题趋向及解读》P44-45,《初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指导》P8-9
简单的运动
1.参照物的选择 .
① 应当明确,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某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时,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举例:
② 选择参照物通常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意,二是方便.任意是指除了研究对象之
外的任何其他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如,地面,房屋,树木等;方便是指参照物的选择应使我们容易描述或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如在行驶的车内研究物体的运动,以车厢作为参照物就比较方便.
③ 理解:
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自己以自己人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它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通常情况下都以研究问题是否方便而定,可以是一个不会变形的物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个物体可以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2.机械运动 .
① 概念:物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过程称为机械运动.大量事实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根本不存在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
② 一个物体的运动,总是通过它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体现出来的,离开了物
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就无法感知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相对于不同标准具有不同
的运动状态,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③ 在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一个不会变形的物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个物体可以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在初中阶段,只研究地球表面处物体的运动,所以常选地球为参照物.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加说明,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研究物体的运动.
3.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
① 概念:在物理学中,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概念: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理想化的运动模式.如果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其中"匀速"二字的意思是"速度均匀"或"速度保持不变".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方向或速度方向不变);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发生改变.(运动快慢或速度大小不变).
② 比较两个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办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比较它们在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第二种是比较它们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将这两种办法综合在一起,同时比较它们通过的路程s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即s/t,这个比值就是速度.结果是比值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③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应当知道,速度由路程,时间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不能只由其中一个量的大小确定速度的大小.物体在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④ v=s/ts=vt或t=s/v 对于一个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v是不随s和t的改变而改变的恒量,即s与t的比值s/t是怛定不变的.
⑤ 速度的单位由路程(即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决定.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单位就为米/秒.掌握的换算关系:1m/S=3.6km/h 1km/h=1/3.6(m/s) 1m/s>1km/h;此外,速度单位还有千米/秒,千米/时等.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迈","节"等也是速度的单位.1迈=1千米/时,1节=1852米/时.
4.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① 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公共汽车在出站时逐渐变快,进站时逐渐减慢.这种快慢不匀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每个时刻的速度是不相同的.为了粗略地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情况,可以引人平均速度的概念,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一段路程5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之比,称为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若平均速度用v平表示.路程,时间分别用s,t表示,则v平=s/t.(会利用成正比或成反比例方程求解)
② 变速运动: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举例:
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那么就可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来求它的速度,不过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一段路程s(物体在通过路程s所用的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所以叫平均速度.
④ 理解:平均速度描述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中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是与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相对应的物理量.(简要说明)
⑤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不是:V≠(v1+v2+…+vn)/n
应该是:v=s总/t总=(s1+s2+…+sn)/(t1+t2+…+tn)
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物体运动速度,一般都指它们的平均速度.应当注意,速度表示在某个时间间隔内(某一段路程内),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为54千米/时,并不是说物体真的运动了一个小时,前进了54千米.如果一个物体运动了2秒,通过的路程为30米,这个物体的速度也为54千米/时;如果另一个物体只运动O.2秒,通过的路程为3米,这个物体的速度仍然是54千米/时.
5,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作机械运动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运动速度的改变.(包括快慢和方向)
6.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不发生变化,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为时
间t与速度v的乘积,即s=vt.
该公式表述了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路程s,速度v和时间t三者之间的关系.若
已知其中的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由路程s,时间t求速度v的公式为v=s/t.
由路程s,速度v求时间t的公式为t=s/v.
7,相对运动的速度:当两个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之和,即v=v1=v2;两个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之差,即v=v大-v小.
8,速度,平均速度理解及有关的计算.
① 车长(队伍长)的问题;
② 超车,错车的问题;
③ 相遇的问题;
④ 追击的问题;
⑸ 船顺水,逆水航行的问题;
⑥ 平均速度的求解问题;
⑦ 速度公式中物理量之间比的问题;
⑧ 声速,光速的问题;
⑨ 参照物的选择的问题;
⑩ 一些n-1的问题.
搜集例题讲解.
力和运动
一,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① 只要有力的存在,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在相互作用.
② 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或没有相互接触都会有力的作用.
③ 力是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力的作用形式有两种:接触类的力和非接触类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① 同一物价,它既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② 研究,分析力的作用时,一定要确定所研究的对象是谁以便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③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彼此同时产生,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消失.
4.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kgf,gf)感知N单位的大小,注意出估测题.
5.力的测量
(1)仪器:测力计.常用的为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缩短量)跟它受到
的拉力(压力)成正比.(弹簧所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①校零.
(3)正确使用弹簧秤 ②防止弹簧与秤壳摩擦;
③注意测量范围及认清最小刻度值.
④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面.
6.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的比例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线段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具体画法:画力的图示时要做到:"四定三标"即:写作用点,定标度,定方向,定长度;标箭头,标力的数值和标单位.还需要注意:①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一定要画在线段的末端,不可随意画在线段的其他部分.②力的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不要画在受力物体外面,更不要画在施力物体上.③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一个物体受多个力时,标度要统一,否则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作力的图示的六个原则:①正确找出作用点,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②比例线段长短要适宜,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比例.③标度要统一,特别是受多个力时.④线段末端不能留"零头",线段长度是标度的整数倍.⑤要用牛顿作单位,若题目告诉的是物体的质量,要根据公式G=mg计算到以牛顿为单位.⑥不能漏掉或多画力.
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方法:从力的作用形式判断物体是否受力;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判断;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从物体是否发生了形变来判断.具体找力时:先画重力;再找接触类的力;最后找非接触类的力.
(3)力的示意图:沿物体受力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对线段的起点和长度不作精确表示.
二,常见的几种力
1.重力.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量或物重).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G/m,g=9.8N/kg,或取10N/kg .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规则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不规则的物体,可采用悬挂法,支持法(二力平衡原理)可找出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之外.其受到物体材料均匀情况和几何形状的影响.
物体的稳定性跟重心的位置有关.
2.弹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3.摩擦力.(f= N)
摩擦力是常见的有趣的一种现象.有时,它是有用的,有时它又是没有用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在接触面上.为了方便,可以把它画在物体上.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1)滑动摩擦.
①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滚动摩擦.
①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②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静摩擦——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有运动的趋势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F静max>f滑
(4)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或把接触面弄粗糙些.
②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如加润滑剂,利用压缩气体形成气垫等).
三,平衡力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力(几个力)平衡.
2.两力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同物,共线,等大,反向)F合=0
四,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1.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其作用效果可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这个力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
(1)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数值之和,合力的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F合=F1+F2
(2)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数值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一个力的方向相同.(F合=)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在≤F合≤F1+F2
(3)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4)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四边形法则或力的三角形法则,合力的范围在 ≤F合≤F1+F2 (0≤θ≤180.)
五,力和运动的关系
1.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会有以下情况.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质量大,惯性就大.
2.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速度方向的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快慢不变
一旦选定,认为静止
公式:v=s总/t总
定义:平均快慢程度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公式:V=S/t
Ⅲ 如何衔接初高中物理学科
衔接初高中物理学科的方法:
1、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重在理解 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
3、要学会运用知识 学到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运用的范围很广,包括解释现象、讨论问题、设计实验、吸取新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4、要做好练习 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务求真正弄懂,务求有所收获。
Ⅳ 初高物理衔接难学会这些,让你为整个高中物理打下坚实基础!
与你相约,我是清华大学的赵诗萌,大家都喜欢叫我萌萌姐;每天分享高中学习方法,答题技巧,高考应试窍门,帮助大家轻松学习,快乐提分!高一、高二、高三都适用!
初进高中的同学对于物理的学习,大多会有“水土不服”的感觉,为帮助大家尽快进入状态,战胜高中物理,萌萌来给你支招啦!
本文特列举出初高中物理的主要差异,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希望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同时,为大家的物理学习提供一点建议,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1、 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
(1)从简单到复杂。
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通常被理想化,高中则要复杂很多 。
比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虑电源的内阻)等。
(2)从现象到本质。
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 ,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
而在 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 。
(3)从具体到抽象。
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 ,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
高中则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 ,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等。
(4)从状态到过程。
初中物理更多地研究密度、熔点、沸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常量,而高中物理则要研究很多变量的规律 ,如变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初中以研究状态为主,高中则要更多地注重过程分析。
(5)从标量到矢量。
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 ,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6)从一维到多维。
研究范围从直线扩展到了平面,从只有直线运动发展到曲线运动,数轴已经不够用,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讨论,甚至要渗透三维空间的概念。
(7)从定性到定量。
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 。
必要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
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8)从演绎到归纳。
高中不再局限于演绎规律,出现了归纳统计规律 ,而且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应经验积累,好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数学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配合物理教学方面确实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9)从零散到系统。
初中物理知识比较零散,高中开始系统化 ,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开始出现大量综合题,难度大幅度提升。
而数学在初中就开始比较系统,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映初、高中数学存在明显的跨度。
(10)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
高中研究对象的线度向两方延伸 ,在高中万有引力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天体运动,还开始探讨分子运动理论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2、 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
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
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 。要求学生要能(把课本作为工具)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2)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性 ,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
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性 ,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理解、分析、归纳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同时,还需“形成物理学思想”,寻找物理课学习的门路。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 ,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实现大量定量分析的自如化。
1、 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
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 :
从学生角度: 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为什么我们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接节目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 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 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识知,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
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同学们可以在文尾添加萌萌的微信,免费领取两百多名清华学霸整理的高分笔记,记录学霸 高中三年所有的高频考点,重点知识、答题套路,解题模板 !助大家轻松提分!
老师 讲课开头 ,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
结尾 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作好笔记。
笔记不是摘抄而是将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以便复习,消化。
3、 知道物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是关键
物理解题 是应用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环节。
解题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过程,因此应在解题中多下功夫,真正把其中的物理道理想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同时,解题又是一种思维活动。在解题过程中要应用知识进行演绎、归纳、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锻炼我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审题:
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开清题意,明确题目给定的条件,即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是解题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认真审题,解题才有可靠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2)分析:
物理解题中的分析是指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弄清问题所涉及的物理现象、研究对象所处的物理状态和经历的物理过程,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最后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只有把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问题的性质搞清楚了,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解题的途径。
因此分析在物理解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分析才能将具体问题与普遍的物理原理联系起来。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
(3)列式求解:
根据问题给定的条件、所求,结合所建立的物理模型,应用普遍的物理原理建立已知量和末知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
这一步是把普遍的物理原理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具体化,从而使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 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是必要的。
(1)做好及时的复习。
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
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 正确处理好做题与反思的关系
有不少同学把提物理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搞题海战术,这是不妥当的。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没有意识到并发挥做题的功能,仅仅是做题------看答案--------纠错。
同学们可分析一下往年的高考题,虽然不会出现原题,但是知识点不可能不重复,只不过换个角度,重新设定一个背景来考查同一个知识点而已。这就要求我们做后要反思。
(3)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总之, 对于走入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信 zqvx123456
Ⅳ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作者简介:刘霞燕,任教于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往往感觉到物理特别难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跨度很大,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台阶,给初中毕业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严重分化。因此,如何消除台阶,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这是每一位初高中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学习与初中物理学习的差别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感觉困难的原因是:高中物理学习与初中有着较大的差别。 1.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差别 初中物理研究的物理现象形象直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多半是以直观现象为依据的形象思维,涉及计算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只要代入公式就能算出结果。因此,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习惯背公式、代公式。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分析问题常常要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 同时,高中物理概念多,规律多,题目类型多,解题方法灵活,再加上科目多,如果再依靠初中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行。即使背熟定义、公式,不理解其意义,不注意适用条件,乱代公式,面对千变万化的题型,也是束手无策。 2.学习内容上的差别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比较直观浅显,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并且只要求定性地了解相关现象,并不要求定量地了解其本质。而高中物理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不但要从现象出发,更要建立物理模型,透过现象研究其本质。例如动能、重力势能,实际上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接触,但仅仅只是要求知道它们的决定因素,而高中物理中则从定义、决定因素、它们的关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并要求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具体物理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 现行教材的知识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上升的。高中教师应明确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是不严密的甚至是错误的,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概念,高瞻远瞩,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照本宣科或讲解不当。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时,教师应讲清楚这个定义是对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由于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于物体作变速运动,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不同的,这样定义出来的速度只能是平均速度。这样一来,就为高中物理学习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在认识上会形成许多误区。例如:许多学生认为摩擦力总是阻力,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并不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例如:人在走路时,就是依靠人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人才能前进,这时静摩擦力方向和人的运动方向相同。同时,重视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衔接起来。例如:欧姆定律的内涵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欧姆定律的外延是,电路中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即全电路欧姆定律。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要讲的内容,做一些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事先找一空饮料瓶,在靠近底部的地方挖一洞,实验时先用手指将洞堵上,倒上适量的水,松开堵洞的手指,让学生观察水从洞中喷出,然后再释放饮料瓶使其自由落下,可以发现水不再从洞中流出,教师由此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听课角色。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4.对学生多表扬和鼓励,少批评和抱怨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面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多表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某一次作业完成得好,某个问题回答的有新颖性,某一次考试成绩取得了进步等,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一次表扬之后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女同学的自信心。应该承认,男、女学生在学习物理上有性别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但差异在特色上而不在水平上。教师要帮助女同学排除心理障碍,启发她们的思维,创造动手、动脑的环境。并且,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中要尽量控制难度,让大部分学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美国一名着名的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现在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受到批评时自尊心很容易受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好要少批评多鼓励,特别是后进生。后进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笔者常在后进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给后进生予以表现的机会。 总之,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思考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仔细观察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Ⅵ 初升高物理该怎样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
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
“
物理物理,真是无
理
”
。高一物理难,
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
“
台阶
”
。如何做好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
“
台阶
”
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
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
点,
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
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
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
“
台阶
”
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
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
“
看得见,摸得着
”
,而
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
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
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而高中
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
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
对物理现
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
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
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
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
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
个物体受一个力,
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
且不一定是
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
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初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初中
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
经验型,
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
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
生的思维规律。
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
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
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
象思维,
属于理论型。
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
合各种事实材料,
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
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
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3
、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
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稍加复习和总结,
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
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
识之间有关联,
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
结果
是
“
学了一大堆公式,
虽然背得很熟,
但一用起来,
就不知从何下手
”
,
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
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
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就会充
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对于十四
五岁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
的。
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
教师在课堂
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
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
“
蒸发与沸腾
”
时,学生对液体在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
变似有迷惑。老师可举一张纸问:
“
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
燃烧吗?
”
“
会
”
。
“
那用这张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
”
“
当然会
”
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
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
“
这有什么稀奇,纸
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
”
教师追问:
“
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
来呢?此时的学生已处于情绪高涨、
智力振奋的状态,
思维异常活跃,
迫切等待问题的解答。教师此时趁热打铁,稍加提醒:纸盒里的水烧
开后继续吸热温度会上升吗?此时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
“
烧不着的
纸盒
”
是里面的水在起作用,由于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
不变,而且此时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盒就不会浇着。为了使学生
有更深刻的体验,可布置课外小实验:
“
烧不着的布条
”
找一块棉布
条,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
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
初升高物理该怎样衔接?
这样的提问感觉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