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层的原理和技术
物理层(或称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层。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局域网与广域网皆属第1、2层。
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如果您想要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这个第一层,那就是“信号和介质”。
OSI采纳了各种现成的协议,其中有RS-232、RS-449、X.21、V.35、ISDN、以及FDDI、IEEE802.3、IEEE802.4、和IEEE802.5的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2]
物理层主要功能: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通路、传输数据。
1.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2.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3. 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作。
Ⅱ 物理层的原理
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体(即通信通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bit),即一个二进制位(“0”或“1”)。实际的比特传输必须依赖于传输设备和物理媒体,但是,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也不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体,而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⑴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⑵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⑶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层
PC机的异步串行通信编程方法内容包括DOS、WINDOWS和BIOS级PC通信、基于异步通信与器的系统的PC通信以及通信编程方法。
DOS级通信
PC机一般常有两个异步串行端口,分别称作COM1和COM2,它们都符合RS-232C标准。在DOS操作系统中,COM1、COM2被作为I/O设备进行管理,COM1、COM2便是它们的逻辑设备名。据此,DOS便可通过对COM1、COM2操作实现异步串行通信。DOS的MODE命令可用以设置异步串行端口的参数,DOS的COPY命令允许将异步串行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件",进行数据传输。下面举一个利用DOS的MODE、COPY命令,进行双机键盘输入字符传输的例子。MODE命令的格式如下:
MODE端口名:速率,校验方式,数据位数,停止位位数
其中端口名为COM1或COM2;传输速率可选110、150、300、600、1200、2400、4800或9600bps;校验方式为E(偶校验)、(奇校验)或N(无校验);数据位数为7或8位;停止位位数为1或2位。通信双方设置的参数应一致,如双方都打入如下命令:MODECOM1:1200,E,7,1则表示双方以COM1为异步通信端口以1200bps、偶校、7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的设置参数进行通信。DOS中有一标准控制台COM,实际上作输入时CON即键盘,作输出时CON即显示器。
准备发送的PC机执行如下命令:COPYCON:COOM1:表示将从键盘收到的信息通过COM1串行口发送。
Ⅲ 什么是IrDA及其应用
IrDA器件及其应用电路设计
摘要:简要介绍IrDA红外数据传输的特征;详细说明各种常见IrDA类型器件的构成;重点阐述常用红外数据传输电路的设计及其注意事项。
本文就IrDA红外数据传输、各种IrDA器件的构成及其不同类型的红外通信电路设计进行综合阐述。
1 红外数据传输及其规范简介
红外数据传输,使用传播介质——红外线。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1mm之间的电磁波,是人眼看不到的光线。红外数据传输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μm~25μm之间。红外数据协会成立后,为保证不同厂商的红外产品能获得最佳的通信效果,限定所用红外波长在850nm~900nm。
IrDA是国际红外数据协会的英文缩写,IrDA相继制定了很多红外通信协议,有侧重于传输速率方面的,有侧重于低功耗方面的,也有二者兼顾的。IrDA1.0协议基于异步收发器UART,最高通信速率在115.2kbps,简称SIR(Serial Infrared,串行红外协议),采用3/16 ENDEC编/解码机制。 IrDA1.1协议提高通信速率到4Mbps,简称FIR(Fast Infrared,快速红外协议),采用4PPM (Pulse Position Molation,脉冲相位调制)编译码机制,同时在低速时保留1.0协议规定。之后,IrDA又推出了最高通信速率在16Mbps的协议,简称VFIR(Very Fast Infrared,特速红外协议)。
IrDA标准包括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红外物理层连接规范IrPHY(Infrared Physical Layer Link Specification),红外连接访问协议IrLAP (Infrared Link Access Protocol) 和红外连接管理协议IrLMP(Infrared Link Management Protocol)。IrPHY规范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IrLAP和IrLMP为两个软件层,负责对连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LAP和IrLMP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信应用领域,IrDA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等等。[1~3]
红外传输距离在几cm到几十m,发射角度通常在0~15°,发射强度与接收灵敏度因不同器件不同应用设计而强弱不一。使用时只能以半双工方式进行红外通信。
在此把符合IrDA红外通信协议的器件称为IrDA器件,符合SIR协议的器件称为SIR器件,符合FIR协议的器件称为FIR器件,符合VFIR协议的器件称为VFIR器件。
2 红外数据传输的基本模型
红外数据传输可用图1简单表示。
3 IrDA器件的类型划分[3~8]
根据图1所述模型,把IrDA器件划分类型,如图2所示。
根据传输速率的大小,可以把IrDA器件区分为SIR、FIR、VFIR类型。如Vishay的红外收发器,TFDU4300是SIR器件,TFDU6102是FIR器件,TFDU8108是VFIR器件。
根据应用功耗的大小,可以把IrDA器件区分为标准型和低功耗型。低功耗型器件,通常使用1.8~3.6V电源,传输距离较小(约20cm),如Agilent的红外收发器HSDL-3203。标准型器件,通常使用DC5V电源,传输距离大(在30cm~几十m),如Vishay的红外接收器TSOP12xx系列,配合其发射器TSAL5100,传输距离可达35m。
使用上述三种分类方法,可以清晰地表明一个IrDA红外器件的性能。如Agilent的SIR标准型红外收发器HSDL-3000。
4 IrDA器件的构成及其使用[3~8]
4.1 红外发送器件
红外发送器大多是使用Ga、As等材料制成的红外发射二极管,其能够通过的LED电流越大,发射角度越小,产生的发射强度就越大;发射强度越大,红外传输距离就越远,传输距离正比于发射强度的平方根。有少数厂商的红外发送器件内置有驱动电路。该类器件的构成如图3所示。
红外发送器件在使用时通常需要串联电阻,用以分压限流。
4.2 红外检测器件
红外检测器件的主要部件是红外敏感接收管件,有独立接收管构成器件的,有内含放大器的,有集成放大器与解调器的。后面两种类型的红外检测器件构成如图4所示。
接收灵敏度是衡量红检测器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接收灵敏度越高,传输距离越远,误码率越低。
内部集成有放大与解调功能的红外检测器件通常还含有带通滤波器,这类器件常用于固定载波频率(如40kHz)的应用。
4.3 红外收发器件
红外收发器件集发射与接收于一体。通常,器件的发射部分含有驱动器,接收部分含有放大器,并且内部集成有关断控制逻辑。关断控制逻辑在发送时关断接收,以避免引入干扰;不使用红外传输时,该控制逻辑通过SD引脚接受指令,关断器件电源供应,以降耗节能。使用器件时需要在LED引脚接入适当的限流电阻。大多数红外收发器件带有屏蔽层。该层不要直接接地,可以通过串联一磁珠再接地,以引入干扰影响接收灵敏度。红外收发器件的构成如图5所示。
4.4 红外编/解码器件
编/解码,英文简称ENDEC,即实现调制/解调。编/解码机制,SIR器件多采用3/16 ENDEC,FIR器件多采用4PPM ENDEC。在此解释一下3/16 ENDEC,其它可参阅有关资料。3/16 ENDEC,即把一个有效数字位(bit)时间段,划分为16等分小时间段,以连续3个小时间段内有无脉冲表示调制/解调信息。红外编/解码器件,需要从外部接入时钟或使用自身的晶体振荡电路,进行调制或解调。
红外编/解码器件,有单独编码的集成器件,如键盘遥控红外编码器Mitsubishi的M50462AP;也有集编码/解码于一体的,这类器件较为多见,其构成如图6所示。
4.5 红外接口器件
红外接口器件,实现红外传输系统与微控制器、PC机或网络系统的连接。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器件有UART串行异步收发器件、USB接口转换器件等。
USB接口器件,实现红外收发与PC机的USB连接。集成度较高的USB接口器件如SigmaTel的STIr4200。STIr4200全兼容IrDA1.3和USB1.1,IrDA速率在2.4k~4Mbps,内含有红外编/解码器和4KB的FIFO缓存,20/28脚封装,可直接相联标准的IrDA收发器件,其构成如图7所示。
5 常用红外数据传输电路设计[3~9]
5.1 家电红外遥控收发电路的设计
彩电、空调、VCD等家用电器的遥控收发,是单向传输,通信距离通常在3~5m,调制/解调的载波频率通常在36~40kHz,可用“集成键盘编码IC+带驱动的红外发射管”构成发射遥控器,用“带放大与解调功能的红外检测器”构成接收端,接收后的信息可直接送给简易单片机(如AT89C2051),由单片机通过软件进行遥控功能识别并产生相应动作。
图8是一个通用的家电遥控收发电路框图。
5.2 PC机简易红外收发装置设计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手机等,常常集成有含编/解码功能(38kHz载波)的5针红外接口;可以很容易地设计电路,给PC机配上红外收发装置,无须考虑调制/解调。
5针红外接口插座引脚定义了:一对电源脚Vcc和GND,一对收发接口IrTx(红外发射端)和IrRx(红外接收端),有一针NC未定义。
根据IrDA异步串行通信有关标准,IrTx引脚能提供 >6.0mA的输出电流,IrRx引脚在吸收<1.5 mA电流时就能对输入信号作出反应。依此可以设计出如图9(a)所示的简易红外收发装置。为进一步提高收发传输能力,可在发射端增加驱动,在接收端增加放大。这样做,分立元件过多,电路不够简洁。为简化电路,可以使用带有驱动和放大能力的红外收发器件。图9(b)就是用Zilog的红外收发器ZHX1010构成的简易收发装置。
给PC机加上红外收发装置后,需要对系统做如下设置:在BIOS中打开红外线接口,在使用时于设备管理器中启动“红外线监视器”。通常,PC机红外接口与其COM2口共用同一地址和中断,打开了红外接口,COM2口就不能再使用了。
5.3 RS232-IrDA红外收发电路设计
这种类型电路工作在异步串行通信方式下,可以直接采用“UART电平转换器件 + 红外编/解码器件 + 红外收发器件”构成。图10是一个设计举例,图中器件使用了Maxim的MAX232。MAX232完成RS232信号电平到标准数字信号电平(如5V系统)的转换,HSDL-7000是红外编/解码器。
5.4 USB-IrDA红外收发电路设计
设计这种类型的电路,最简捷的途经就是使用USB-IrDA接口器件。图11是采用SigmaTel的STIr4200接口器件的一个设计举例。STIr4200有一个可选择的外部增强性发射端口,如果要增强红外传输能力(如传输距离),可在该端口增加发射管。对于STIr4200,SigamTel提供有各种Windows版本的驱动程序,使用十分方便。
5.5 微控制器-IrDA红外收发电路设计
现在很多微控制器,内部集成有UART单元及其接口,支持IrDA标准,并可以直接与红外收发体系连接。图12是这类电路设计的一个举例。图中MCP2120是Microchip的红外可编程波特率编/解码器件。
有些微控制器,如80C51单片机,虽然内含有UART,却不支持IrDA标准或高速通信,不能直接相连红外收发体系。还有些微控制器,虽然所含的UART可以直接连接红外收发体系,但UART已用于其它目的。此时,可以选用UART接口器件。图13是80C51通过Maxim的MAX3110连接红外收发体系的,80C51单片机没有SPI接口。这里使用其I/O口,通过软件模拟SPI工作机制。MAX3110有一个收发传输中断脚,十分有利于软件编制。
6 红外数据传输电路设计的注意事项
① 要做好红外器件的选型。要求传输快速时,可选择FIR、VFIR收发器与编/解码器。要求长距离传输时,可选择大LED电流、小发射角发射器和灵敏度高的接收检测器。低功耗场合应用时,可选取低功耗的红外器件。要注意低功耗与传输性能之间存在着矛盾:通常低功耗器件,传输距离很小。这一点在应用时应该综合考虑。
② 红外数据传输是半双工性质的。为避免自身产生的信号干扰自身,要确保发送时不接收,接收时不发送,可以着眼于软件设计,使软件在一种状态时暂不理会另一种状态;同时要合理设置好收发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立即从一种方式转入另一种方式。
③ 要合理设计好各种红外器件的供电电路,选择适当的DC-DC器件,恰当地进行电磁抑制,做好电源滤波。同时还要注意尽可能减少功耗,不使用红外电路时要在软件上能够控制关闭其供电。很多厂家对自己推出的红外器件都有推荐的电路设计,要注意参考并实验。
④ PCB设计时,要合理布局器件。滤波电感、电容等要就近器件放置,以确保滤波效果;红外器件与系统的地线要分开布置,仅在一点相连;晶体等振荡器件要靠近所供器件,以减少辐射干扰。
⑤ 增大红外传输距离、提高收发灵敏度的方法:增加发射电路的数量,使几只发射管同时启动发送;在接收管前加装红色滤光片,以滤除其它光线的干扰;在接收管和发射管前面加凸透镜,提高其光线采集能力等等。
Ⅳ IrDA技术的三个常见的规范是什么
一、IrPHY
系指红外线通讯技术的最低层,物理层。其中重要的规格如下:
1、 距离(标准:1米,低功率传输至低功率:0.2米,标准至低功率:0.3米)
2、 角度(最小圆锥状 +-15°)
3、 速度(2.4千位元/秒至16百万位元/秒)
4、 调变(基频带,无载波)
5、 红外线过滤视窗
二、IrLAP
规定的IrLAP(红外线链路撷取通讯协,Infrared Link Access Protocol)是IrDA规范的第二层。 它位于IrPHY层的顶部和IrLMP层的下面。 它代表OSI模型的资料连结层(Data Link Layer)。
最重要的规格是:
1、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
2、 发现潜在的沟通伙伴(Discovery of potential communication partners)
3、 建立可靠的双向连接(Establishing of a reliable bidirectional connection)
4、 主要/辅助设备角色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device roles)
5、 QoS参数协商(Negotiation of QoS parameters)
三、IrLMP
IrLMP(Infrared Link Management Protocol,红外线链路管理协议)是IrDA规范的第三层。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是位于IrLAP层顶部的LM-MUX(Link Management Multiplexer,链路管理多路复用器)。 它最重要的功能是:
1、提供多个逻辑通道(logical channels)
2、允许更改主要/辅助设备(primary/secondary devices)
技术发展
从 1990 年代末到 2000 年代初,IrDA 在 PDA、笔记本电脑和一些台式机上很流行。然而,它已经被其他无线技术所取代,例如Wi-Fi和蓝牙,因为它们不需要直接的视线,因此可以支持鼠标和键盘等硬件。它仍然在干扰使基于无线电的无线技术无法使用的某些环境中使用。
2005 年左右使用 IrSimple 协议尝试通过在手机、打印机和显示设备之间提供低于 1 秒的图片传输来恢复 IrDA。
IrDA 硬件仍然更便宜,并且不存在与蓝牙等无线技术相同的安全问题。例如,一些宾得数码单反相机(Kx、Kr)结合了 IrSimple 用于图像传输和游戏。
Ⅳ 红外通信协议的IRDA标准
包括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
物理层规范()、链接建立协议(LinkAccessProtocol:IrLAP)和链接管理协议(LinkManagementProtocol:IrLMP)。
物理层规范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IrLAP和IrLMP为两个软件层,负责对链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LAP和IrLMP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信应用领域,IRDA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和IrBus等等
Ⅵ 名词解释:红外数据通讯
IrDA红外数据通讯简介
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光线。
红外通讯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至25um之间。红外数据协会(IRDA)成立后,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红外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通讯效果,红外通讯协议将红外数据通讯所采
用的光波波长的范围限定在850nm至900nm之内。
目前无线电波和微波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长距离的无线通讯之中,但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较短,对障碍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更适合应用在需要短距离无线通讯的场合,进行点对点的直线数据传输。
红外通讯有着成本低廉、连接方便、简单易用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因此在小型的移动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机顶盒、游戏机、移动电话、计算器、寻呼机、仪
器仪表、MP3播放机、数码相机以及打印机之类的计算机外围设备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红外通讯,连接这其中的两个设备就必须要有一条特制的连线,如果要使它们能够任意地两两互联传输数据,
该需要多少种连线呢?而有了红外口,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要使各种设备能够通过红外口随意连接,一个统一的软硬件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红外通讯发展早期,恰恰就存在着这样的规范不统一问题:许多公司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红外通讯标准,同一个公
司生产的设备自然可以彼此进行红外通讯,但却不能与其它公司有红外功能的设备进行红外通讯。当时比较流行的红外通讯系统有惠普的HPSIR,夏普的ASKIR和General Magic的MagicBeam等,虽然它们
的通讯原理比较相似,但却不能互相感知。混乱的标准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红外通讯不太实用的错觉。
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红外数据通讯的标准,1993年,由HP、COMPAQ、INTEL等二十多家公司发起成立了红外数据协会(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简称IRDA),1993年6月28日,来自50多家企业的120
多位代表出席了红外数据协会的首次会议,并就建立统一的红外通讯标准问题达成了一致。一年以后,第一个IRDA的红外数据通讯标准发布,即IRDA1.0。
IRDA1.0简称为SIR(Serial InfraRed),它是基于HP-SIR开发出来的一种异步的、半双工的红外通讯方式。SIR以系统的异步通讯收发器(UART)为依托,通过对串行数据脉冲的波形压缩和对所接收的光
信号电脉冲的波形扩展这一编码解码过程(3/16 EnDec)实现红外数据传输。由于受到UART通讯速率的限制,SIR的最高通讯速率只有115.2Kbp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电脑串行端口的最高速率。
1996年,IRDA发布了IRDA1.1标准,即Fast InfraRed,简称为FIR。与SIR相比,由于FIR不再依托UART,其最高通讯速率有了质的飞跃,可达到4Mbps的水平。FIR采用了全新的4PPM调制解调(Pulse
Position Molation),即通过分析脉冲的相位来辨别所传输的数据信息,其通讯原理与SIR是截然不同的,但由于FIR在115.2Kbps以下的速率依旧采用SIR的那种编码解码过程,所以它仍可以与支持SIR
的低速设备进行通讯,只有在通讯对方也支持FIR时,才将通讯速率提升到更高水平。
就象USB和IEEE 1394技术一样,红外数据通讯的速率也在不断地攀升之中。继FIR之后,IRDA又发布了通讯速率高达16Mbps的VFIR技术(Very Fast InfraRed),并将它作为补充纳入IRDA1.1标准之
中。更高的通讯速率使红外通讯在那些需要进行大数据量传输的设备上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再仅仅是连接线的替代。
IRDA标准包括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物理层规范(Physical Layer Link Specification),连接建立协议(Link Access Protocol:IRLAP) 和连接管理协议(Link Management Protocol:IrLMP)。物
理层规范制定了红外通讯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IrLAP和IrLMP为两个软件层,负责对连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LAP和IrLMP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讯应用领域,IRDA还陆续发布了一
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了。
随着移动计算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益普及,红外数据通讯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自1993年IRDA成立至今,红外数据协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150多个,当今在IT业和通讯业叱咤风云的大公司
几乎都在其中,由此可见IRDA标准已经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目前已经开发生产出来的具备红外通讯能力的设备已有一百种之多,红外模块的年装机量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套,并且每年还有
着40%的高速增长。尽管现在有了同样是近距离无线通讯的蓝牙技术,但以红外通讯技术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兼容性的优势,红外数据通讯势必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短距离的无线数据通讯领域
扮演重要的角色。
Ⅶ 高手,请问IrDA红外模组到底是什么
IrDA红外数据通讯简介
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光线。
红外通讯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至25um之间。红外数据协会(IRDA)成立后,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红外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通讯效果,红外通讯协议将红外数据通讯所采用的光波波长的范围限定在850nm至900nm之内。
目前无线电波和微波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长距离的无线通讯之中,但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较短,对障碍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更适合应用在需要短距离无线通讯的场合,进行点对点的直线数据传输。
红外通讯有着成本低廉、连接方便、简单易用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因此在小型的移动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机顶盒、游戏机、移动电话、计算器、寻呼机、仪器仪表、MP3播放机、数码相机以及打印机之类的计算机外围设备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红外通讯,连接这其中的两个设备就必须要有一条特制的连线,如果要使它们能够任意地两两互联传输数据,该需要多少种连线呢?而有了红外口,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要使各种设备能够通过红外口随意连接,一个统一的软硬件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红外通讯发展早期,恰恰就存在着这样的规范不统一问题:许多公司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红外通讯标准,同一个公司生产的设备自然可以彼此进行红外通讯,但却不能与其它公司有红外功能的设备进行红外通讯。当时比较流行的红外通讯系统有惠普的HPSIR,夏普的ASKIR和General Magic的MagicBeam等,虽然它们的通讯原理比较相似,但却不能互相感知。混乱的标准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红外通讯不太实用的错觉。
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红外数据通讯的标准,1993年,由HP、COMPAQ、INTEL等二十多家公司发起成立了红外数据协会(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简称IRDA),1993年6月28日,来自50多家企业的120多位代表出席了红外数据协会的首次会议,并就建立统一的红外通讯标准问题达成了一致。一年以后,第一个IRDA的红外数据通讯标准发布,即IRDA1.0。
IRDA1.0简称为SIR(Serial InfraRed),它是基于HP-SIR开发出来的一种异步的、半双工的红外通讯方式。SIR以系统的异步通讯收发器(UART)为依托,通过对串行数据脉冲的波形压缩和对所接收的光信号电脉冲的波形扩展这一编码解码过程(3/16 EnDec)实现红外数据传输。由于受到UART通讯速率的限制,SIR的最高通讯速率只有115.2Kbp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电脑串行端口的最高速率。
1996年,IRDA发布了IRDA1.1标准,即Fast InfraRed,简称为FIR。与SIR相比,由于FIR不再依托UART,其最高通讯速率有了质的飞跃,可达到4Mbps的水平。FIR采用了全新的4PPM调制解调(Pulse Position Molation),即通过分析脉冲的相位来辨别所传输的数据信息,其通讯原理与SIR是截然不同的,但由于FIR在115.2Kbps以下的速率依旧采用SIR的那种编码解码过程,所以它仍可以与支持SIR的低速设备进行通讯,只有在通讯对方也支持FIR时,才将通讯速率提升到更高水平。
就象USB和IEEE 1394技术一样,红外数据通讯的速率也在不断地攀升之中。继FIR之后,IRDA又发布了通讯速率高达16Mbps的VFIR技术(Very Fast InfraRed),并将它作为补充纳入IRDA1.1标准之中。更高的通讯速率使红外通讯在那些需要进行大数据量传输的设备上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再仅仅是连接线的替代。
IRDA标准包括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物理层规范(Physical Layer Link Specification),连接建立协议(Link Access Protocol:IrLAP) 和连接管理协议(Link Management Protocol:IrLMP)。物理层规范制定了红外通讯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IrLAP和IrLMP为两个软件层,负责对连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LAP和IrLMP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讯应用领域,IRDA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了。
随着移动计算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益普及,红外数据通讯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自1993年IRDA成立至今,红外数据协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150多个,当今在IT业和通讯业叱咤风云的大公司几乎都在其中,由此可见IRDA标准已经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目前已经开发生产出来的具备红外通讯能力的设备已有一百种之多,红外模块的年装机量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套,并且每年还有着40%的高速增长。尽管现在有了同样是近距离无线通讯的蓝牙技术,但以红外通讯技术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兼容性的优势,红外数据通讯势必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短距离的无线数据通讯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