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0-22 16:00:04

1.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加强实验教学
2、注意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
3、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参与度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是关心的话题。
5、教师要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能高高在上。
6、注重思维力的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教师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放手让学生思考、动手、表达。
8、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偏心。
9、能将部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比如小制作、课外实验等。
10、
11、
.
.
.
.
.
.
..
.
.
.

2. 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

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

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

1物理规律定义

《中学物理教学论(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对物理规律的界定: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简单的说,物理规律就是物理过程中各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①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②物体的平动;③在惯性系中运动)和一定的单位制下物体的加速度、质量跟所受外力的关系,由F=ma所表示。

物理规律包括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

物理定律:多数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而后进一步经过实践检验而确立如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等。

物理定理:根据一些定律或理论,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它们的正确性取决于所依据的定律、理论的正确性,及所依据的数学推导过程的正确性。最后也要经过实践检验。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

说明:有些情况下物理定律与物理定理的界限并不明显,某些以实验为基础,概括实验数据得到的定律,也可以根据某些物理理论用数学工具推导出来。有些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并不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由于它的普遍性及重要性,也叫做定律。

物理原理:如功的原理、光的可逆原理,大家公认具有普遍性,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但无法用别的规律去证明,它们常以原理、方程、方程组来命名。

法则、定则:还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规律,但仍可作为物理规律来看待如二力平衡条件、物体浮沉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晶体熔解与凝固的特点及安培定则等。

2物理规律特点

(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例: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经过推理想象(不受外力的作用:(条件))得到的规律,是实验、推理、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二)、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物理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与实验测量结果相对应。

规律是表示有联系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用逻辑语言(数学)将此关系表示出来。

例: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

(三)、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建立规律时通常都要采用理想化处理方法:把研究对象理想化、把物体所处条件理想化、把物理过程理想化,忽略次要因素;同时测量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使得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例: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质点 平动、惯性参照系。

3初中物理规律的分类

根据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将物理规律分为:实验规律、理想规律、理论规律。

实验规律:是从对事物、现象的多次观察、实验出发,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到的。例如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

理想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理论规律:以己知的事实或物理理论为根据,进行演绎、推理,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例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

4物理规律教学过程

物理规律有的是实验归纳得出,教学时侧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有的是理论推导得出,教学时注重的是数学和逻辑推导;还有的是通过建立假设、尝试性的验证,教学时注重的是学生信息的接受和储存。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目的:引起学生注意、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前后呼应

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

(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初中规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实验归纳法

1)实验分析归纳法

由对日常经验或物理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多用于定性结论。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实验数据数学处理法

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据处理得到结论。用于定量实验定律。例:光的反射定律。

3)依次研究两量法: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依次研究两个物理量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物理量的关系。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的研究等。

2.理论推导法

1)先定性、后定量分析法

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推导得出定量结论。 例: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并联电路电阻的研究。

2)理想实验法(观察实验、推理)

在观察实验或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提出假说,然后再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科学的结论。例:牛顿第一定律。

3.启发讲授法

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事例、图片、演示实验,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重点在于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明规律,系统地讲解物理知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讲解问题的关键、要害,为学生创设信息加工的外部条件,以增进学生了解和记忆。例:分子动理论。

(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对不同表述形式的物理规律,都要使学生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文字语言表述的物理规律:

(1)对规律建立的事实基础进行分析、研究;

(2)对文字表述的本质有一定认识;

(3)弄清文字表述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案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a.关键词语:“总保持”:“和原来一样”。

“或”的含义:不是“和”的意思,而是非此即彼。

b.成立的条件:条件是不受一切外力(不是合外力为零)。

数学公式表述的物理规律:

(1)了解它是怎样建立起来(运用哪种方法得出的)

(2)公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案例:欧姆定律U=R/I

a.首先应知道公式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然后知道公式的物理意义。

公式含义:要知道谁表示属性,谁表示条件。(U是条件,R是属性,I是结果。)

b.明确规律适用条件及范围:

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压导电液体、高压导气体、含电源电路、有非电阻元件的电路。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用典型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的坏习惯与好习惯

初中物理学习的坏习惯

1. 课堂上不认真听课

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学习,而课堂效率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课上是否认真听课,倘若上课开小差,就很容易错过某个重点知识的讲解,导致课下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

2. 学习无规划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老师和家长让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要知道,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小到每日计划,大到学年计划都安排好了。所以,一个针对性地学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3. 边做题,边翻参考资料

有的孩子边做物理题,会边翻参考资料,比如做到某道题时,忘记了公式翻一下,忘记了某个步骤翻一下,虽然对着书上的知识点也把这题做出来了,但是下次再遇到很有可能还是不会,最终结果还是不会做题。

这样做物理,就和开卷考一样,考完就忘了,很可能导致长时间掌握不住这个知识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东西记在脑子里。一来能节省时间,二来能够快速提供解题思路。

4. 只做题,不思考

物理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思考对于物理的学习是最核心的,做题更是如此。不坚持去思考、联想、类比、总结,那只相当于背书。

做题时要学会思考题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的运用,题与题之间的异同、联系等。

通过思考整合知识点,就会慢慢提炼出思路,以后再解这类题就会顺畅很多。每思考一次就会加深一次印象,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5. 打草稿,随心所欲

每个班都有不少孩子因为草稿乱七八糟,条件写错或者抄错了答案导致扣分,这就是随意打草稿的后果,而且一但出现错误也不容易检查到,或者需要再回顾做题过程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头绪。

养成打草稿注意条例清晰的习惯,有助于培养自己清晰的思路,通过这个习惯的养成会慢慢提升对复杂计算的信心和仔细程度,考场上才能做到快与准的统一。

例如将草稿纸对折,或者画出区域来,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6. 看完答案,就不管了

仅仅粗略地看看最后的答案,就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解决问题,这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错误。

做完物理题和考试考完后,一定要多分析做过的题,尤其是对试卷上的错题进行分析整理。最好专门整理一个错题本,将错题分类整理,定期翻阅。

7. 刻意练题

练题,的确是提高物理成绩的有效方法,但练题也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练题是没有计划,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随随便便找一些题当作业一般做完就了事;

并没有思考这些题背后的思路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练题,只能是事倍功半。

多分析错题,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再根据知识漏洞去找一些有针对性的题进行联系,从而掌握着类题的解法,触类旁通,何愁还会丢分?

初中物理学习的好习惯

一、多观察、打好物理基础

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初中物理在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很有趣的,因为物理这门课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很多初中物理的定理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但是到了后期很多学生会觉得物理很难学不好,这是因为后期有什么题是需要计算并且思考的,所以如果初中生们想要学好物理,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基础打好,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和身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基本的公式、规律、概念是必须要记得的,这也是物理中最基础的内容了,初中生想要轻松的学习物理,那么就一定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的运用初中物理的题,这样才是比较正确的方法。

二、建立物理的错题本

1、其实包括初中物理在内很多题目都是需要反复的更改的,再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一道题都不错,那么如果初中生们在物理知识点上出现了错误,可以选择把这些错误总结出来,然后定期的去清理自己的错题本,把之前做错过的题都重新做一遍。

2、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的初中生觉得自己的物理题怎么做也做不好,甚至一个类型的题都有有些困难,那么这时候初中生们就要学会在物理题的根本上找原因,做不好类型题肯定是因为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清楚,初中生们这时就要学会从根本上找原因了。

三、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

3. 初中物理教学法有哪些

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1.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
随便说一下,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了压强计等。
2.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3.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着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①对象模型:
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另外,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的“液柱”、分析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属于对象模型。
②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
③过程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4.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等。
5.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6.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因而归纳法的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加深对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培养学生了科学思维习惯,提高了科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中学生数理化团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祝你学习进步!

4. 初中物理常见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物理是一种理科课程.初中物理呢,是应用物理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当中的许多现象的学科.比较贴近于生活.也来自生活.要是想学好物理呢,就必须有合适的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方式方法的话.你根本就学不会物理的,因为物理是有逻辑性的.那么怎么学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学好物理呢?

初中物理思维导图

第五、不懂就问

发现自己有不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的问同学或者是老师.不懂就问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就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放在你的脑子里边了.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而不是别人的东西.

关于怎么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技巧已经告诉给大家了,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上面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对于你们提高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5.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

初二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一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动用教学方法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一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的作用。

就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好奇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好动,是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和一种表现。

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好玩,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二

初二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课,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是一段时间后,就有许多学生开始落后了。究其原因,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方法不对,自然学习效果就不尽如人意,故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时,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好像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许多物理教师也认为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经过教学思索,我认为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③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⑤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不够仔细,粗心大意;

②公式不明,乱代数据;

③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

④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存在如此问题的可能因素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科学,它缘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时要有相当丰富的想象力,要能想象到发生的物理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在这一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平时的知识点的落实上也有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

三、采取的措施与策略:

1.扎实严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方法科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三

一、多做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有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同学们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我还从生物实验室借用了试管,让同学们研究敲击装有水的试管时,到底是不是空气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还有,在讲究凸透镜的习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总结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课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实验。在学习色光的三原色时,我就要求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否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二、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多观察

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积极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马上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却是很多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就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还有问老师来解决。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的乐趣。

三、尽要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物理知识的应用

看看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例子。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再用来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噪声,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减弱噪声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噪声。也可以利用回声,来估测一些生活中的距离。这样,同学们既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会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拥有知识的自豪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四、不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恐惧感

刚接触物理,在带给同学们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让有些同学产生了恐惧。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状况,要求他们写物理总结,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向。对感到物理有困难的同学,及时进行问题的解决。不让他们的困难和疑惑,越积越多,从而感到物理很难,一点都不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何时刻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思考的的问题。

6.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无论是说课还是试讲,物理学科中的教学方法常常是广大考生头疼的一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若能巧用各种教学方法,必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它对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此,谈谈几点方法。

一、以实验激发兴趣

物理实验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实验演示都非常的感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实验,并巧妙地进行演示,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大气压》这一节时,我让学生观察一个中上部挖有一个小孔的矿泉水瓶,教师先用手压住小孔,往瓶中灌满水,再旋紧瓶盖后问:“手放开后,高出小孔的水会不会从小孔中流出来呢?”,学生们根据以往经验,异口同声地答:“会”。当教师把手放开后,高出小孔的水并没有从小孔流出来,学生们个个都感到很惊奇,引起学生兴趣后,接着再让学生装观察,打开瓶盖后,高出小孔的水往外流的情形,再问:“为什么旋紧瓶盖,高出小孔的水就不会往外流呢?瓶盖在这里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它就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这样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很棒的。

二、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或通过生动的文字叙述为学生创设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我播放了好莱坞大片《生死时速》中的一个片段,大意是“在某天,一辆公共汽车上载满乘客,其中一名乘客是位出色的警探,可是车到站了却不能停车,个个神情慌张,因为车上被恐怖分子装了炸弹,车一减速就会爆炸,(拆弹的可能性已排除)”暂停播放后,我说:“若你是那位警探,应怎样才能方便、安全地救出车上的乘客?”学生们了解题意后,显得特别来劲,在正义感、责任感的驱使下,同学们都想救出车上的乘客,不一会儿,就议论起来,接着踊跃举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运用“激趣”,点拔学生的失误

笔者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曾出过这样一道题:“如图,长方体A重10N,底面积为10平方厘米, 长方体B重20N,底面积为20平方厘米, 求A对B的压强和B对地面的压强。”

我发现学生对第一问的解答全部正确,对第二问的解答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误认为B对地面的压力F=GB。针对学生们的失误,我讲了一则笑话:从前有一个人骑马去买米,他很爱惜这匹马,回来时为了不压坏他的马,那个人就背着米骑马回家了。学生们听后哈哈大笑,经讨论后,他们很快就明白,求B对地面的压力F=GA+GB。运用“激趣”,点拔学生的失误,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错误,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四、善于联系学生身边生活实际,为学生学好物理插上翅膀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要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如在上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在骑自行车时,前方是上坡路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出预想中的答案后,我接着问:那你们知道这样做的道理吗?;又如在讲授压强这一节时,我指着教室的窗框,问:“同学们,以前我们教室的窗框是用木柴做的,现在用的是铝合金,除了美观之外,大家说说看还有什么好处?”事实上,以上事例也是STS教育的有机渗透,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而且是学之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热情。

实践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

7. 如何选择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1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在初中生初次接触到物理知识时,他们内心充满渴望,希望能够见识到物理学科的神奇魅力,部分教师在物理知识的讲解上沉闷不堪,导致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兴趣,更有甚者,对物理产生厌倦心理。单一的为学生讲解理论,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科学精神的培养上,也毫无益处。
1.2教学方法滞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部分教师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学生,只是单一根据教材内容来授课,照本宣科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后练习,完成任务。从表面上来看,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是本末倒置的,无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精神。
1.3实验设备陈旧:物理是基于实验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学科,物理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与实践得出的,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课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大多不重视实验,实验教学设备陈旧,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对策
2.1利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脱离了教材都无异于纸上谈兵,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中的理论概念都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其中部分概念难免是抽象难懂的。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这些概念,需要借助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长期记忆。实践证明,构建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达到思想的统一,这样,教师教的轻松愉悦,学生也学得乐趣非凡。利用多媒体可以让一些物理规律和现象,通过视频的方式显现,给学生更为深切的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一些基本的规律表现出的内容。
2.2巧用多媒体来展示物理现象:部分物理概念晦涩难懂,物理规律与概念的掌握十分困难,需要进行演示让学生进行理解,有时依靠实验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即可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进行展示,多媒体灵活、生动,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在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下,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多的知识,让物理教学变得生动,让学生真正的喜欢物理,实现主动学习。
2.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物理的美,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与规律。如,在光反射成像教学中,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金属勺,作为凸面镜与凹面镜来观察,这一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亲切无比,很快就理解了光反射成像的原理。再如,在凝化、液化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在冰箱中冰冻半瓶水,再放到解冻室中,拿出来让学生观察“霜”和“露”的形成原理。这种简单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初中物理实验不需要局限在实验室中进行,利用简单的器具,也可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器具来完成实验,“玩中学”、“学中玩”,这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2.4营造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来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论怎样,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抵触心理,无法让学生探究更多的物理知识。创新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起对物理的兴趣。而创新教学必须在学生与教师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上,能够分析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形成师生探讨模式。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就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对总结出学习物理知识的规律有着很大帮助。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初中物理教学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整合法整合物理教学的内容,前后章节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可以整合起来,电和磁、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原理都可以通过整合来建立更为科学的体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再如,要及时删减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物理知识,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增加一些合理使用的教学内容。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情景创设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8. 物理规律教学中有哪些科学方法07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在进行该实验时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液体压强的大小的因素;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功、电热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磁场对通电导体力的大小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学习中,在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要进行方法的总结,在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有关系的实验中,用乒乓球的振动放大和转换音叉的振动;利用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等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利用磁场的吸铁性来研究磁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
如:用水波类比声波;用水路来类比电路;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这样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六、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时的形变忽略不计,这里我们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它既要以实验事实作基础,但又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到结论。比如,我们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于是我们推理得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即真空),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从而得出空气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理想化,因为无论怎样抽气是不可能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的。又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实验得出的一条重要物理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比值定义法
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电阻等等
比值法适用于物质属性或特征、物体运动特征的定义。由于它们在与外界接触作用时会显示出一些性质,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利用外界因素来表示其特征的间接方式,往往借助实验寻求一个只与物质或物体的某种属性特征有关的两个或多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的比值,就能确定一个表征此种属性特征的新物理量。应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客观上需要,二是间接反映特征属性的的两个物理量可测,三是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必须是一个定值。 八、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因而归纳法的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9. 常用五种教学策略有哪些

常用五种教学策略有一下几种: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

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

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归纳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归纳策略是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对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必然会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它。

其次,归纳策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课堂上大多数教学活动是采用实物演示或实例说明,而多样化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与演绎策略相比,归纳策略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相对于演绎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费时的。

4.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孔子是 “启发式教学” 创始人。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才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有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

准备就是师生课前和上课的各项准备十分重要,不要把“预设”和“生成”对立起来;诱发就是学生自己或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释疑是师生、生生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释疑、解惑;转化是要加强当堂消化吸收、巩固和内化;应用主要指应用于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备课》介绍的一种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兴趣导入→猜想与假设→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巩固应用,深化规律。实际上就是这模式的具体应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将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技巧;通过探究中的各种亲身经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探究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规律和概念,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

与此同时,初中物理课的大多数探究都是分组进行的,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探究过程的评估环节则对学生养成善于对工作进行评估的良好习惯非常有益。

由于探究学习重视对过程的学习,因此费时较多,教师在选用该策略时,应注意对课题的选择,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10. 浅析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 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 首先对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最后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其应用,旨在进一步实现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目标,改变被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相关概述

1.合作式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相应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的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合作式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观念。

2.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将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二、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改革

1.教师专业发展结构需不断完善

从实验学校对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来看,各校虽然都成绩斐然,但成果并不一致。这说明一方面,各校的师资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与各校对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2.学生交流合作学习仍需深入

从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教师努力程度相当的情况下,不同学校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落实情况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学校原本没有合作小组,在课堂上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一时不能完全融入角色,这也是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初期会出现的共性问题,说明我们的教师还需在这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3.改革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初中阶段是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评价中,应将过程性评价(平常表现)和终结性评价(考试)相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实例分析

案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课片段。

课前导学教师在课前提前两天准备好上课需要的“学教篇”,并将“学教篇”发给学生,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不同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前提前一天检查了学生的“学教篇”,初步了解学生关于滑动摩擦力已有经验及知识水平。有5名同学知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有7名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设计的实验方法不够科学、严密。

教师活动:(1)设置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2)设置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学生活动: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做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关于滑动摩擦力大家知道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活动:踊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师生互动: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学生活动: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四、结语 在这次科学探究中教师针对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和推理,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同学们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实验探究的体验时间,利用师生共同分析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做出推论争取了时间,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自主-探究”式课堂物理教学初探[J].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6.

[2]张富强.静河县四河初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3]徐志红.初中物理课堂合作学习刍议[J].物理教师,2006-27(4):29~31.

;
阅读全文

与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策略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