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高考政策改革方案
法律分析:1、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2、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3、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法律依据:《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第二条 统一高考招生。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1.科目与分值。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贰’ 浙江深化高考改革又出什么新措施
浙江深化高考改革又出新措施
完善学考,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在全面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浙江省人民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当其他科目出现类似情况时,参照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保障机制适用于各年级段学生。鉴于2016级学生基本未确定选考科目且绝大部分未参加选考科目考试,同时从2019年招生起,高校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优化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设置,因此将允许2016级学生有一次重新选择学考和选考科目的机会。已确定选考科目并参加了考试的2015级学生保持不变。
高考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
‘叁’ 浙江高考改革选物理、地理、生物,可是姐姐说物理、地理分别是理科和文科里最难的,最好还是不要一起选
摘要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
‘肆’ 新高考来了!8省事公布2021年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有哪些改变
高考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是每一位辛苦的高中生都要经历的一次考验,承担了一个家庭的期盼,对于一些高中学生的家长来说,顺利通过高考,考一个好成绩可以说是整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伴随着这种要求,高考也迎来了再一次改革。
这就是新高考的考试模式,我认为这样的考试模式对于过去的模式来说是一种优化和进步,这样的模式更好的考虑了学生的整体情况,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学习成绩自由的排列组合,没有把学生固定在文科和理科的框架之中,而是追求一种多元的效果。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会提高,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了大学以后专业选择的机会和途径也会增加和拓宽。
‘伍’ 新高考改革到底是一场什么改革
2014年9月份国务院高考改革《实施意见》颁布,启动了高考改革;9月份浙江和上海颁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启动了新高考改革。今年上海和浙江已经有了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
“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同时也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渐提高,实际上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2600所,都是用一张试卷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可以非常明确告诉大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当前的高考制度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公平。
(1)它只注重结果公平,而不注重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
不管学生接触的起点教育和过程如何,只关注最后在高考考场上获得的分数高低。因此中国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高考的平均分低40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重点大学里面农村学生比例逐渐下降。但他们由于高考分数问题,大部分只能进入地方院校以及高职高专,这是结果公平,而不是过程公平。
(2)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平等?是因为学生是按照我们现在设计的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或者新高考设计的“3+6选3”的模式得分的。那我们要问为什么设计“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模式,为什么“3”是语文、数学、外语,为什么其他科目不能纳入高考,为什么不考虑学生音乐、艺术、体育。现在只是给大家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只量出了身高,至于这个尺子究竟科不科学,能不能关注学生的多元兴趣,没有太多人关注。因而一把只能衡量某一方面的“尺子”,其实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3)最严重的不公平,是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
高考的竞争实际是各个省内的竞争,我们高考的指标是分在各个省的。目前看来全国各个地方的高考录取率基本均衡,但这指的是所有的大学包括高职高专的录取率。实际上,最高的地区和最低的地区相差五倍。
全面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实际上要解决,第一是基础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第二是大学科学选才多元评价的问题,第三是推进高考公平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我国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内容总体看来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的体系。
而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国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来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多次考,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分考两次,语文、数学、外语分数都是150分,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我选择。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选三,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六选三。全国大部分地区是“3+6选3”模式。后面6选3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总共有20多种组合,它的考试跟前面语数外不同,是在其他时间考试,录取的时候折合成分数,汇在高考总分中进行录取。这是未来的高考改革。
未来将实行统一命题卷,统一命题不是全国一张卷,而把命题权从地方交到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由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各个地方去选择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命题。
除此之外,我国高考改革还包含五个方面的录取制度改革。
五个方面制度改革
(1)是取消高考加分,目的是指取消高考的奖励加分。
从2018年开始,我国高考中将不再有任何的奖励性加分,只剩下照顾性加分。而照顾性加分现在也严重进行压缩,今后我国的照顾性加分大概只会保留烈士家属加分,少数民族加分以及侨胞归侨加分。这方面改革也是为了治理高考加分的造假,促进高考公平。
(2)取消高考加分之后,我们担心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无法得到关注,因此有了下列两方面改革,一是自主招生改革,一是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叫三位一体的招生。自主招生改革自2015年开始,从高考之前调到高考之后,自主招生改革主要关注三类学生,第一类是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第二类是科创竞赛获奖的学生,第三类是在中学里面发表论文或者有发明专利的学生。主要是把我们高考的加分项目移到自主招生中,由大学对学生进行考核,发现你的兴趣和特长是否跟大学的要求吻合,如果吻合,大学给你相应的录取优惠,这叫自主招生。
除了自主招生之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是一个地方性的高考改革,最早始于浙江省,杭州有两所大学,一个是浙江工业大学,再就是杭州师范大学,分别拿出一百个名额进行三位一体的招生。高考成绩占60%,大学考试占30%,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占10%,6:3:1录取。到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的招生也用三位一体招生,目前为止三位一体招生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包括上海有九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江苏有九所大学,山东省有十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
(3)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国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2016年我国上海地区已经取消了一本、二本批次,只有本科批和高职批。2017年浙江省把一本、二本、高职全部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选择本科及高职院校。按照我的预测,到2020年,全中国所有省份基本上一本二本将不再存在。再关注一本率、重点大学率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今后高校录取不再有一本、二本。把大学分成三六九等,对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来说都是不正确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淡化学校的身份标签,更加关注学校办学的特色,办学质量。可能有很多人说,取消一本、二本之后,中国还有“985”,还有“211”,还有“双一流”,我多次呼吁,要废除985、211,甚至对双一流也要调整,我们不应该有这么多行政计划,不应该给学校贴标签,我们要让各个大学在各个层次建设一流水平,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4)随着高考改革推进,我们将实行高考志愿层面的改革。从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已经没有文科填志愿和理科填志愿了,大学录取也不在区分理科和文科,而是学生按照选科填志愿,大学每个专业提出选科要求。因此2017年浙江省实行专业填志愿,分三段进行填报,每一段学生可以填80个专业。2017年上海的高考志愿填报是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填4个专业志愿。根据这样的志愿填报的改革,要求我们所有学校必须在高一期间要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去认识大学,了解专业,结合大学专业的选择来确定选科,确定高中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志愿。
(5)分类高考。我国的高考现在是单一的高考,也就是说所有的学校用的是一张卷子的分数,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实行分类高考改革,高考分为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学术型是针对普通高校录取,技能型高考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录取。这样的分类高考没有产生反响,因为大家很关注学术型高考,认为技能型高考低人一等。我们希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平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改革进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推进以上改革目的是什么?其实集中在一点,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通过学生的选择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改革是扩大了学生五方面选择权:第一,考试选择权,外语考试两次;第二科目选择权,从原来的二选一,变成二十选一;第三,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就是我们所有学生可以选科,走班教学。第四,扩大学生的择校选择权;第五,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总共五大选择权。
从浙江和上海推进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五大选择权在现实中基本上要么没有落地,要么被功利对待。
前天晚上浙江公布了高考改革的调整方案。为什么要调整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在于浙江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浙江省给学生选考科目提供四次考试机会,其中可以选两次,本来是非常好的。但结果浙江很多的高中或者赶进度、抢跑道,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很多选考科目,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选考,最后再来攻语数外,整个高中的秩序全部破坏掉。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宣布,高二的选考全部取消,移到高三。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个差距。
我们现在建议,如果整体的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省市在推进高考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高二的选考要移到高三。
第二个调整,本来按照“六选三”、“七选三”的模式来设计,一个学生如果选物理的话,在浙江省可以报考91%的专业,因此物理科目特别具有优势,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浙江省选择物理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少。针对选物理科目少的问题,浙江省宣布打补丁,设置一个选考科目的最低人数要求,针对物理科目设置了6.5万名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数低于65000名,按65000名来赋予等级分。
为什么选物理的人少,原因在于高考制度主要重视科目改革,没有重视录取制度改革。虽然我们科目调整很大,最终我们还是按照3+3分数录取,所有学生选科的时候关注的不是个性,不是兴趣,而关注的是我这样的选科是不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结果却普遍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高分学生愿意选择物理,而中分学生,觉得跟高分学生比拼,我的物理科目不能获得高等级,所以中分不愿意选,低分学生更加不选,造成一个恐慌心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分析,
新高考的推进过程之中出了这么多问题。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我国高考的整体录取制度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
本来我们希望高考制度实行教考分离,而不是教考一体化,考生教什么学什么。但是现在没有突破,还是按照原有的分数来录取。虽然在浙江和上海推进了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但是自主招生综合素质录取评价改革都是嫁接在统一高考制度基础之上,它只是一个补充。因此总体的高考改革的设计,存在没有推进招考分离改革的问题。
(2)在最初,我国各个地方的高考选考方案的设计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比如浙江四次选两次,貌似很理想,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的选择和我们家长的选择问题。
(3)具体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中学没有做好准备。
相当多数的中学虽然说高考改革很重要,但很多还是以原有传统的应试思路来应对新高考,因为新高考在中学里面出现应试倾向。当然这也跟我们中学的准备有关,因为如果要实行选科走班,满足学生的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根据学生个性和兴趣选择课程的话,中学里面要解决师资问题,要解决课程问题,要解决场地问题,要解决教育教学模式问题。但是我们很多学校觉得这样一来,投入很大。因而,很多学校没有按照新高考要求,给学生设置这么多课程选择。
(4)是我国的大学,也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调整,尤其中国大学在新高考之下,是按照选科来录取,按照专业来录取,每个专业提出不同的选科要求。本来大学应该非常严谨地提出选科要求,但是根据浙江和上海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为了获得更高的录取分数,很多专业提出科目不限的要求,理科也是。有的文科生报考了理科专业,进入大学之后要专门给这个学生开复读班,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来报考,因为门槛越高,报考人数减少,报考人数减少可能分数线下降。
问题已经发生,是该亡羊补牢?
新高考出现的各种问题,跟整个制度设计、整个制度框架有关系,跟各地方考试设计和考试次数有关系,跟中学的应对有关系,跟我们的大学的改革有关系。
要想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其实就要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我认为我国的高考改革还是要回到以招考分离为核心推进高考改革道路上来,如果仅仅是科目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不足以扭转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
第二,我国正在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今年是高一学生开始,必须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整,不能等到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打补丁。浙江是在打补丁,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他们已经出了问题,我们如果还不改,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2018年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更加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而不是冒然推进。有几个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如果不改,很有可能出问题。各个地方的高考改革的方案,在现有框架之下也必须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进行更加有合理的设计,要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
第三,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的大学改革,昨天我在一个论坛上专门讲到大学的改革,大学要进行相应改革,尤其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制度改革。今年清华大学启动了招生改革,把所有专业变成专业大类招生后培养,这是一个好的态势。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局以及学校,要为新高考的到来做好准备。
“该做怎样的准备?”
(1)转变我们的观念。
新高考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我们就要用足这个空间,我们一直抱怨,基础教育这样走下去路会越来越窄,但真正改革方案来了,虽然改革方案不完美,有问题,但至少也相对地为我们提供了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下,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必须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这个空间拓宽,而不是在这样一个方案之下,怎么样去想到更加功利的应对,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
(2)针对新高考改革,我们在学校内部要启动师资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因为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学生每年的选科情况不同,真正要实行选科走班,我们师资是动态的,课程安排是动态的。而且我们的学生管理也是要从原来班主任管理走向以社团为主体的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管理。
在新高考之下,所有的学校必须认真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让我们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对大学,对专业的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从上海和浙江情况来看,虽然今年的高考录取比较平稳,但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是出了学生失误的,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大学具体的专业设置,当一本、二本全部融合之后,有的学生出现了选专业的失误,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网页链接
‘陆’ 2021浙江高考选考物理、地理、技术还好吗
2021浙江高考选考物理、地理、技术还不错,可选择专业很广。
随着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新高考改革下设计的“3+3”新高考选科模式,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与学生自主选科相对应,试点地区的高中开始全面推进“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
从分科类别而言:
传统高考——文理分科,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分开文理科,文科学习的科目除去语数外,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的学习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
新高考——不分文理,学生自由组合。
从考试科目而言:
传统高考考试科目——语数外+文综(政史地)/语数外+理综(理化生)分值语数外都是150,文理综都是300分。
新高考选考科目——3+3,第一个3指的是语、数、外三门,第二个3指的是6选3(浙江为7选三),6指的是史地政理化生,浙江多了一门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占50分)。满分是100分。
从考试时效而言:
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当年当次有效。
新高考——语数当次有效,英语及选考科目两年有效。
‘柒’ 高考改革新方案把物理和历史作为限定性选考科目,这意味着什么
难怪前段时间的微博热搜是:高考革“3+1+2”,还有一个是物理和历史哪一个更容易拿分……
那时候我还纳闷……不就选个文理科吗?哪个整体学习更厉害或者更愿意学习哪一方面就选哪个不就可以了,这还值得问?
自己前两天也看过一些教育界大佬对这次改革的评价……大概意思就是这次改革是一次过度,我国未来需要一些全面型人才,所以用文理来划分进行人才选拔有点太局限了。
但是!!个人觉得还是文理分科好点……
‘捌’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但是,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
新高考不仅有“3+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着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
链接: https://www.hu.com/question/39153761/answer/96716790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
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
‘玖’ 谁来给我详细解读下浙江的新高考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二)工作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二、基本内容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一)统一高考招生
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1.科目与分值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2.考试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3.录取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
高校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二)高职提前招生
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
高校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报考条件、选拔评价办法和录取规则,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和职业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考生选择确认1所录取高校。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考试招生。
(三)单独考试招生
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包括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招生,实行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探索把试点范围有计划扩大到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
1.科目与分值
文化考试科目:语文、数学2门,单独命题、单独考试。拟报考有外语要求的学校、专业的考生,可选择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PETS-1)考试。
职业技能考试:分17个大类,全省统一组织,分点实施。学生可自主选报1—2个类别。考试每年组织1次。同类考试允许学生至多参加2次,成绩2年有效。
语文、数学每门满分150分,职业技能满分300分,均以原始分记入考生总成绩。外语不记入总成绩。总成绩满分600分。
2.录取
高校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文化和职业技能考试成绩要求,也可提出外语成绩以及其他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录取不分批次,按考生总成绩,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四)“三位一体”招生
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高校确定报考条件、综合素质测试内容和实施办法、综合成绩合成比例、录取规则等,在招生章程中公布。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考生自主向相关高校报名,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并按规定参加高考。
高校组织专家组,根据考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等材料,进行初次遴选;按照随机匹配、相互制约、全程录像、公平公正的要求,组织综合素质测试,进行再次遴选;按照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三、保障措施
按照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实施各项改革。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认真制定综合改革试点的各项细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基础教育评估体系、督导制度,引导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明确高校与政府在考试招生中的权责关系,在发挥高校招生评价选拔主体作用的同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各级各类考试招生机构,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统一高考、高中学考、职业技能考试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科学化水平。
(二)保障招生公平公正
完善考试安全体系,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强化部门协作机制,切实维护公平、有序、高效的考试秩序。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落实公开责任,及时公开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高校综合素质测试要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制约、考评人员与考生随机匹配、纪检监察部门全面监督的机制,严格落实公开公示、涉密工作严格保密、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确保测试公平公正。
(三)加强宣传咨询指导
加强对各项政策、规定和要求的宣传解读,凝聚改革共识,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中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创新咨询服务形式,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加强对考生、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和管理,健全个人、学校考试招生诚信档案,积极营造诚信考试、公正选才的良好环境。
‘拾’ 我家孩子上高二,新高考改革方案有哪些啊
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各省的情况都不同,学大老师分几点来说:
1.在“新高考”中将正式打破“文”“理”界限,采取“3+(6选3)”的科目考试模式,其中“3”代表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而“6选3”则代表考生将在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6们学科中任选3门进行参考。
2.考试时间发生变化,由每年六月的固定统考调整为两次进行,其中三门统考学科语数外依旧固定在每年六月进行统考,其余的选考科目将在高三的第二学期进行测试。
3.计分方式发生变化,“新高考”以后,高考成绩由过去每年统考成绩调整为,由语数外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4.外语考试的计分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每位考试只能考一次外语,调整为可以参加两次考试,取最好一次成绩纳入总成绩。
据我所知,浙江那边已经实行了。浙江方案中,高考统考的语文、数学科目只能在高三下学期6月份考一次,且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考试机会增加到2次,成绩2年内有效,并由考生自主选用1次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