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物理质点和位移说课稿
高中物理质点和位移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质点和位移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质点和位移》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质点,什么情况下可看成质点,位移,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时间图像,矢量与标量。质点是高中物理的入门知识,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是运动学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是后续学习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
2.通过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的作用
3.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4.初步认识位移-时间图像,并根据位移与时间关系作S-T图像
5.知道矢量和标量
过程与方法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如果能抓住质点的概念和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位移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质点、和能否把运动中的物体看成质点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质点,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质点、位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体验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路程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置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再理解位移的概念,指导学生如何研究一个有大小、有形状、有质量的实际物体来理解质点的概念,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体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位移的教学后进行质点的教学,把位置的概念作为位移的基础,再把位移中研究的实际物体引入到质点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置的概念之后指出,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了简单起见,先研究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变化。再复习初中的路程概念后,通过实例讨论说明路程不能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了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位移。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位移的教学:给出位移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位移的理解,并在位移的大小,方向进行举例分析,让学生知道如何求位移,及当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时,它的位移公式为S=X1-X2。教师举例:例:有一点(物体)P在水平面上沿直线先向东后向西运动,在该直线上建有由西向东的一维坐标系,测得的数据有如表
t/s0123456
x/m-171014128-3
你能求出P点在3s内、第3s内;6s内、第6s内的位移和路程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利用在坐标系中画出P的全过程的示意图,进而强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通过简单介绍标量与矢量,解释位移S的计算结果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加深对位移的理解。在利用图像法表述P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这样更加形象直观。
(2)质点的教学:通过位移概念的教学,知道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变化,而怎样去描述有大小、形状、质量的实际物体的运动问题?给出问题,(如:以投篮为例,要探究篮球的运动,该怎样着手?)让学生去思考,了解质点的优越性后,再引入质点的概念,同时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理想物理模型,及其作用,(质点)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了使研究的问题简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点的概念。
对于物体在什么时候可以看成质点?教师通过实例(地球的公转、自转等),采取交流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把物体看成质点后的优越性;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思想。通过交流,教师总结:能否把物体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的问题而定。在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B. 跪求高手实力拿走高分 高一物理中质点到底是什么 那课本上为什么说 如果把地球和飞船火车当作质点就荒唐
质点,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质点把一个物体当做几何上的点,但是它的具有与实际相同的质量
物体的运动是很复杂的,为了方便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就试图去研究重点,忽略一些不重要的细节,质点就是这一原理,质点把一个本身就有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假设为一个没有形状和大小,但是具有相同的质量的点,这样去研究就会更方便了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为质点,这可以从质点的本质来分析
质点没有形状,是一个零维的点,一个点他的运动自然只有位置的改变,而不会旋转,所以质点的第一个条件:研究对象是平动,而不是转动,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球可以视为质点,但是研究地球的自转,地球就不能视为质点,质点是不能转动的。一个人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他可以视为质点,但是如果我们考虑这个人四肢的具体动作,则不能视为质点。
质点没有大小,所以是质点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物体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地球公转,相对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地球本身的大小不值一提,同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也远远大于人的大小,这也是他们能作为质点的一个原因,又比如火车过桥,火车本身的长度与桥相比并不能忽略,所以这时候火车不能视为质点,但是在考虑火车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情况,完全就可以视火车为质点了
总的来说,质点概念的引入是为了方便运动学的研究,把物体变成一个点着重去研究它位置的变化,而非形状的变化或转动
C. 高中质点的定义
一、质点的定义与判断
1、定义: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等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对实际物体的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只研究能够简化的质点的物体的运动。
2、物体能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1) 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 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
二、质点的相关例题
在评判下列运动的比赛成绩时,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的是___
A. 马拉松 B. 跳水 C. 击剑 D. 体操
答案:A
解析:评判跳水、击剑、体操的成绩时要看具体动作,运动员不能视为质点,而马拉松的成绩只看运动时间,运动员可视为质点。
D. 高中物理,简单讲解质点
AC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忽略物体本身的形状、大小,把物体当做一个有质量的点来研究
判断依据:相对于所研究的运动,物体非常小,可以忽略它的形状大小(关键),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它,这样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比如研究一辆火车从广州到北京所用的时间,可以看做质点
研究这辆火车穿过一个隧道所用的时间,不可以看做质点
E. 在高中中物理学的质点怎么理解啊有什么作用!请举个例子!
如果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它的运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用来代替整个物体的与物体具有相同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若研究的问题不涉及转动或物体的大小跟问题中所涉及到的距离相比较很微小时,即可将这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例如,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半径比日、地间的距离小得多,就可把地球看作质点,但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它当成质点。又如物体在平动时,内部各处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就可把它看成质点。所以物体是否被视为质点,完全决定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说明:
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它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
2.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即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影响很小时﹐物体就能被看作质点。
在理论力学中,一个物体常常抽象为它的重心,尤其在静力学和运动学中。
F. 与高一物理必修二相关的知识要点总结
调整自已的学习心态,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好学不如乐学,在学习中发现乐趣,才能学得更有兴趣,更轻松。在学习之余也要有适当的运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减轻学习压力。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与 高一物理 必修二相关的知识要点 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高一物理必修二相关的知识要点总结1
牛顿运动三定律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与高一物理必修二相关的知识要点总结2
一、力学的建立
力学的演变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而物理学的 其它 分支,直到近几个世纪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首先接触最多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由此我们注意到,力学建立的原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亦即力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了解了这些,可以对力学的主脉络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和时间的关系,继而阐述张力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运动和力出发,推广并建成完整的力学理论。正是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和 方法 ,此间,由“物”及“理”的思维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揄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和体现。明确了以上观点,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及复习过程,不会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而是自然流畅地水到渠成。
让我们走入力学的大门看一看,它的殿堂是怎样的金碧辉煌。静力学研究了物体最简单的状态:简单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并且阐述了解决力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如受力情况的分析以及处理方式;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正交分解法。应当认识到,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是我们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运动,但并不涉及其运动的原因。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为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即动力学。至此,从理论上讲各种运动都可以解决。然而,物体的运动毕竟有复杂的问题出现,诸如碰撞。打击以及变力作用等等,这类问题根本无法求解。力学大厦的建设者们,从新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规律做了全面的。深入的讨论,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新的关系。如力对空间的积累-功,力对时间的积累-冲量,进而获得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个途径-功能关系和动量关系,它们与牛顿运动定律一起,在力学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力学概念的引入
前面曾经提到过,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达此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入许多概念。以运动学部分为例,体会一下力学概念引入的动机及方法,这对力学的复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让我们研究一下行驶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确定汽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为了能精确地确定汽车的位置,我们可将汽车看作一个点,这样,质点的概念随之引入。同时,参照物的引入则是水到渠成的,即在参照物上建立一个直线坐标,用一个带有正负号的数值,即可能精确描述汽车的位置。而后由于汽车位置要不断地发生变化,位置的改变-位移亦被引入,至于速度的引入在此就不再赘述。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这类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因此,只有搞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才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而在物理中,引入概念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的研究手段,例如:用比值定义物理量。该方法在整个物理学中具有很典型的意义。
G. 关于高中物理概念—质点的问题...
质点你就把它理解成有质量的点!比如说两个星球离得较远的话!是可以当成质点的!如太阳与地球! 但是研究地球自转的时候是不可以的! 还有如跳舞的时候评审的人是观察她的动作到不到位 难度如何!这时也不可以! 百米赛跑的终点线这里是看人的上半身越过终点线才是算数的!这里也不可以当作质点! 如果单单是看百米赛跑的话,是可以的额!
H. 对于高一物理的质点 求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如果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它的运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用来代替整个物体的与物体具有相同质量的点,叫做质点。研究问题时用质点代替物体,可不考虑物体上各点之间运动状态的差别。它是力学中经过科学抽象得到的概念,是一个理想模型。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往往并不很小,因此不能把它和微观粒子如电子等混同起来。若研究的问题不涉及转动或物体的大小跟问题中所涉及到的距离相比较很微小时,即可将这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例如,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半径比日、地间的距离小得多,就可把地球看作质点,但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它当成质点。又如物体在平动时,内部各处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就可把它看成质点。所以物体是否被视为质点,完全决定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 质点是将物体简化后得到的只有质量而不计大小、形状的一个几何点,是经典力学中常用的最基本的模型。作平动(见机械运动)的物体,不论其大小、形状如何,体内任一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可以用其质心这个点的运动来概括,即可视为质点的运动。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中,球中任一点对太阳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略有差别,但地球半径远小于地球太阳间的距离,上述差别也远小于地心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忽略不计,仍可视公转为质点运动。在物体的转动例如地球的自转中,球内各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差别悬殊,完全不能忽略,就不能视为质点。但可把物体无限分割为极小的质元,每个质元都可视为质点,物体的转动就成为无限个质点的运动的总和,即质点系的运动。另一方面,从物体所受引力的角度来看,如果物体的尺寸远较它和产生引力场的另一物体间的距离为小时,可以忽略其形状、尺寸,视为质点;相近时,就须视为质点系。所以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机械运动均可视为质点或质点系的运动,而质点运动学和质点系动力学也就成了经典力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