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理错题原因分析怎么写
1. 会做而做错的题
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心知肚明很有把握的题,却没做对;还有明明会又非常简单的题,却是落笔就错;确实会,答案就在嘴边盘旋,却在考场上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有时一走出考场立即就想起来了;有时试卷发下来一看,都不太相信是自己答的,当时在考场上怎么会做成这个样子等等。
这类问题是低级错误。出现这类问题是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
如何消灭“会而做错的题”呢?
(1)详细分析错因
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那就定义为“审题错误”;
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那就定义为“计算错误”;
有些错误是在草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漏掉了,那就定义为“抄写错误”;
有些错误是字词或字母、符号等写颠倒了,那就定义为“笔误错误”等等。
总之,一定要分析的具体、清晰。
(2)要定量
就是把这次考试的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分析,统计每种错误共有几处。各科老师都会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这非常重要。
(3)设立目标
将定量找出的每一种错误,设定一个经过几次要将其减少到趋近于零的目标值。如“审题错误”,我的目标是七处→五处→三处→零;“计算错误”,我的目标是五处→两处→零等。
(4)找出改进方法
比如说:“审题错误”是否问题出在着急慌张上或是观察不够准确。为什么着急慌张呢?为什么观察不准确呢?可能是考试方法不当,也可能是心理存在问题或是外界干扰刺激等。对于改进“审题错题”,有一种简便易行的通用方法——“慢审题,快解题”。
再如“计算错误”是否由于草纸用得太乱。在考试时,草纸上的演算不能太乱。乱不乱的分界是当回头查找时,你能否找到看清。总之,你的改进方法针对性强否?实用性突出否?有效性明显否?如能满足这些要求,对你就是好方法。
2. 模棱两可的题
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就是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或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的等等。
这类问题是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的不够自如造成的。
如何攻克这类问题?
1. 找出这些内容
要搞清楚它是属于哪章?哪节?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的问题等。
2. 搞懂弄通上下功夫
首先翻翻书,找到那个知识点,认真读一读,深入思考,细细回味……经过这个过程还搞不懂,就要请教老师了。即使你自认为搞懂了,最好也要请教老师,印证一下你的思路是否清晰?你的分析是否全面?你的解答是否完整等。
3. 就是找类型题演练
没有一定题量的积累是达不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水平的,当然也不必搞题海战术,这就因人而异了。每做完一道题最好要停下来思考思考,不但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化归能力等的训练。这类问题不是一点儿不懂的内容,是不够精通的内容,经过努力,经过考试的验证,必定会被攻克的。
3. 不会做的题
找不到解题切入点,演算不下去等情况。这类题目往往都是综合压轴题,需要有解题能力。
那么,如何提升解题能力,来应对不会的题呢?
对于不会的题,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基础知识是否过关?考试的范围肯定是同学们平时学习的范围,那么同学们就要找到自己平时听课过程中,是否漏掉了哪些知识点,或者没有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那么,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课。如果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就多记笔记,多总结知识点。坦率讲,别把初三大考小考成绩看的太重。成绩只是用来反映孩子平时学习状态的。初三的反复演练无非是一次次的检验,成绩起伏很正常。所以大家不要担心哦!
❷ 初中物理解答题怎么写
转载一篇短文——
解释现象与归纳结论的区别
作者:湖北钟祥东桥中学 刘德华
初学物理的同学在回答说理题时,往往把“解释现象”与“归纳结论”混为一谈,令人啼笑皆非,现在剖析一例。
引例: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这是为什么?
错答: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对水施力,水对人也施力,人就前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纠正错误,我们首先认识“解释现象”与“归纳结论”的区别。
“归纳结论”是我们课本中给出新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物理课本中大多数知识的给出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找出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归纳出结论(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等)。“归纳结论”的过程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如课本中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列举、演示“人与物体之间”、“直接接触的问题之间”、“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与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的事实,找出其共同的本质的部分,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课本中归纳结论的特征语言是:“......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说明......”、“......可见......”等。
“解释现象”是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说明给出的或自行判断的物理现象,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其特征语言是:“......为什么?”、“......这是什么原因?”、“请用......解释:......”等。它要求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回答问题的根据(课本中已有的结论),并使所给“现象”和所依“根据”建立起因果关系。
不难看出,上述例子属于解释现象的问题,它要求我们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解释“游泳现象”,而不是像“错解”那样由“游泳现象”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引例的正确答案应是: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对水施加了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人手和脚施加了向前的力,所以,人在水中向后划水时能前进。
需要说明的是,某个物理现象,可用来归纳出物理知识,又可以用来作为要用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本文发表于1991年11月《中学物理报》(总第201期)第一版
❸ 初中力学物理题需要解题过程怎么写
解:(1)VA=VB,V排=1/2VB∴FB浮=1/2VBρ酒g
=1/2×0.001×800×10
=4N
(2)当A放入前和放入后,使容器底部压力变化△F。这个△F=GA。而A在水中处于悬浮,所以GA=FA浮=VAρ水g
=0.001×1000×10
=10N
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为:
100cm²=0.01m²
△PA=△F/S=FA浮/S
=10/0.01=1000Pa。
(3)从(1)可知GB=4N,
从(2)可知A在甲中的△PA=1000Pa。
将B放入甲时,
△PB=△FB/S=GB/S
=4/0.01
=400Pa
甲交换前后的压强变化量:
△P甲=1000-400=600Pa。
当B放入乙中前后底部压强的变化量:
△P乙B=△FB/S=GB/S
=4/0.01
=400Pa。
当交换AB后,乙的压强变化量
由于酒精密度比水小,当A球放入酒精中(乙中)后,会下沉,这时它对乙底部增加的压力等于A受到的浮力FA浮
△FA=FA浮=VAρ酒g
=0.001×800×10
=8N
乙底部压强变化量为:
△P乙A=△FA/S
=8/0.01
=800Pa
乙交换前后压强的变化量:
△P乙=800-400=400Pa
△P甲:△P乙=600:400
=3:2
❹ 物理试卷分析怎么写
一、 试题概况
试题来源于 ,是一套考察 年级 册, 部分的试卷。
表一:试卷结构
表二:内容分布
二、学生分析 表三:总成绩
表四:学生成绩分布
表五:校前10成绩分析
三、学生个体分析(前十名)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双基教学
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不变的主题,越是基础的,越是经典的,生命力也越强。在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知识和技能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分析、处理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才能冲击深层次的物理问题,才能谈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在平时教学中,要防止从概念岛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应该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概念和规律,而是随时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
3、强化科学探究教学的落实
深刻体会和研究如何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方法”、“精神”和“创造性劳动”,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的选取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应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策略,务必是学生掌握这一科学思维程序。
总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分析的眼光看实验,用质疑的精神做实验,用思考的习惯对待物理,用比较的方法澄清每一个细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的”“质疑的”“思考的”“比较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把一个个规律,一个个探究,一个个方法,一个个思维训练在
头脑中理清顺序,进而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
物理试卷分析怎么写篇二: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结束了,从今年的物理试题来看,试卷更加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察,以及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察。由于没有学生的成绩和学生作答的试卷,只能对本试卷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如下: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物理试题题型结构与中考一样,但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考察较少。该套试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对物理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试题没有科学性错误,表述严谨,没有错漏。试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实际,符合初中教学实际。试题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物理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取材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现实生活的实例中进行考查,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1 、试题考察的内容源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有所创新和延伸。
整套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在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试卷的选拔功能。如:第2题考察的虽然是光的折射,但问的是叉不到鱼的原因,可以利用题中的光路图来获取答案;第4题考察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但需要你回答的是像的变化以及像到镜面的距离,这就要求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第7题考察的是液化,联系生活实际,这就需要学生有生活经验。
2、试题的计算量降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试卷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是强化了物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机械运动占了11分,声学占了12分,光学占了33分;物态变化占了26分,质量和密度占了15分;二是突出了能力的考查,能力题约占20分。三是降低了试题的计算量,涉及到计算的题目有第6、12、33、34题。约占17分左右,但没有繁琐的计算。这对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有利于教学中克服题海现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试题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对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较高要求。 实验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注重实验细节,符合教学实际。第28题平面镜成像,第29题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第30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考查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照相机。这些实验加强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的考查力度。命题者都针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些要素进行考察,旨在提倡试题回归实验教学,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思想,力图改变那些“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题海战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对以后初中物理学习、考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导向。
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
强调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并不只是单纯牢记定义和公式,而是要理解消化这些物理定义和公式,搞清这些定义和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针对发生和存在的某一事物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出发去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重视基础还表现为要用好教材,用教材“教”。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依据,我们必须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物理内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教材中的“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探究实验”等等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自主、多一此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教学中要处理好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实验的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代替物理实验。课堂上的实验做与不做,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有一种提法叫"科学探究只重过程,不重视探究结果"影响了物理教学目标的落实,应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重视物理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强调物理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常被一些人认为是空话,得不到重视,其实不然。回顾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可以看到,许多题目的情境都能在生活生产中找到类似的原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应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简单的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物理教学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关注新科技发现和社会热点。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应从课外书籍、杂志、广播、报刊、互联网去获取有用信息,扩大视野,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❺ 初中物理的计算题的过程怎么写,求标准答案,中考要用,不会,学霸求解
一、先要理解什么叫计算题
计算题就是在给出物理情景后,生分析其物理过程,确定属于哪部分的知识,认清已知条件和要求的是什么,并且要给出适当的符号及角标,在审题时可加上必要的图形。
二、计算题该写些什么
教师在指导计算题写法时会说得很细,学生一下无法全部接受,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理解:想象成别的学生问你怎么解这道题,当你给同学讲解时,你会把过程说得很全面,否则同学可能听不懂,如果把你讲的理顺后写下来,就是完整的解题过程,其内容包括:
1、每解一步时先要写清你想要求什么?
2、每一步都要有公式,带上单位
3、表示物理量的符号要准确,并带上必要的角标
4、结果解出后检查一下是否合理。如求某人的身体质量,你求出的结果是3吨,这显然是搞笑的错误。
三、计算题的训练思路
1、先从一个公式解决一道计算题练起,一个公式用一次就能解完本题。
2、再练习两个公式结合,用两步才能求解的计算题
3、试着做一做用两三个公式列出两至三个等式,通过解方程组才能求解的计算题(这样的题不用练太多,力、热、电或它们的综合题,练几个经典题就够了。
四、注意的问题
审题是最关键的,可以用画竖线的方法,把一道计算题的过程分清,一句话结束基本上就是一个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之间会有一个物理量相联系,通过解出相关的中间量,就可以顺利解出本题;其次是书写解题过程时注意细节,公式、结果和单位都要准确无误。
❻ 初中物理中考压轴题及解析
例1、边长1dm的正方形铝块,浸没在水中,它的上表面离水面20cm,求铝块受的浮力?(ρ铝=2.7×103kg/m3)
解法一: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P上=ρ水gh上=1.0×103kg/m3×9.8N/kg×0.2m=1.96×103Pa
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F向下=P上?S=1.96×103Pa×0.01m2=19.6N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P下=ρ水gh下=1.0×103kg/m3×9.8N/kg×0.3m=2.94×103Pa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F向上=P下?S=2.94×103Pa×0.01m2=29.4N
铝块所受浮力
F浮=F向上-F向下=29.4N-19.6N=9.8N
解法二:V排=V物=(0.1m)3=10-3m3
F浮=ρ水gV排=1.0×103kg/m3×9.8N/kg×10-3m3=9.8N
答案:铝块所受浮力是9.8N。
说明:
(1)解法一适用于规则物体,解法二说明浮力大小只与ρ液、V排有关,与物体密度和深度无关。
(2)题中铝块密度是多余条件,用以检验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若误将ρ铝、代入公式,求出的将是物体重力。
在用公式求浮力时,要在字母右下方加上脚标。
例2、容积为1000m3的氢气球,吊篮和球壳的质量为150kg,在空气密度1.29kg/m3的条件下,这气球能载多少吨的物体停留在空中?现在需要载900kg的物体而保持平衡,应放掉多少立方米的氢气?(氢气密度为0.09kg/m3).
解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气球受到的浮力为:
F浮=ρgV=1.29kg/m3×9.8N/kg×103m3=1.264×104N
分析它们的受力,气球能载的物重应是浮力与它自身重量之差:
即在空中能载的物重为:G1=F浮-G=1.264×104N-150×9.8N=11.17×103N
它的质量为:
它现在多载的物体的质量为:△m=1140kg-900kg=240kg
即:△F=240×9.8N=2352N
这一个力也是由气球产生的浮力,如果放掉了一部分的氢气后,体积变小浮力也变小,所以应放掉的氢气体积为:
例3、如图3所示,底面积为80cm2的容器中盛有深30cm的水。将一质量为540g的实心铝球投入水中。问:
(1)铝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投入铝球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3)若用一根最多能承受4N拉力的细绳系住铝球缓慢向上拉,当铝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大时绳子会拉断?(已知ρ铝=2.7×103kg/m3,取g=10N/kg)。
解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铝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
由题意可知,V排= ,得V排=0.2×10-3m3
所以,F浮=1×103kg/m3×10N/kg×0.2×10-3m3=2N
(2)设投入铝球后水面上升的高度为H,则:
H=V/S=0.2×103m3/80×10-4m2=0.025m
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是:
P=ρ水?g?H=1×103kg/m-3×10N/kg×0.025m=2.5×102Pa
(3)设当铝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为V露时,绳子会断,此时的浮力为F浮',则:F浮'=G-F拉
即ρ水?g?V排'= G-F拉
V排'= =1.4×10-4m3
V露=V-V排'=0.2×10-3m3-1.4×10-4m3=0.6×10-4m3
例4、如图4所示的直筒形容器的底面积为100cm2,筒内有用密度不同的材料制成的a、b两实心小球。已知a球的体积为80cm3,是b球体积的3.4倍。两球用细线相连能悬浮在水中。现剪断细线,a球上浮,稳定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40Pa。试求:
(1) 细线被剪断前后水面的高度差。
(2) a、b两球的密度。(本题g取近似值10N/kg)
解析:
(1)分析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剪断细线后,a球上浮,由悬浮变为了漂浮,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液面下降,由p=ρgh可知应有:Δp=ρgΔh
故液面下降高度为:Δh= =0.004(m)=0.4(cm)
(2)经分析可知a球露出水面的体积应为液体下降的体积,所以,a球漂浮时露出部分的体积V露=ΔhS=0.4×100=40(cm3)
此后球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Va-V露= Va
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对a来考虑,a球漂浮时有:ρ水gV排=ρagVa,故,ρa= ρ水=0.5×103kg/m3
把a、b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a、b一起悬浮时有:ρ水g(Va+Vb)=ρagVa+ρbgVb
将Va=3.4Vb代入解得:ρb=4.4ρ水-3.4ρa=2.7×103kg/m3
说明:例3与例4都是浮力与压强结合的题目,解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液体压强的变化,是因为液体中的物体浮力发生了变化,引起液体的深度的变化,才引起了压强的变化。另外 ,例4还有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例5、一木块在水中静止时,有13.5cm3的体积露出水面,若将体积为5cm的金属块放在木块上,木块刚好全部浸在水中,求:金属块密度?
解析:这是两个不同状态下的浮力问题,分析步骤是:
(1)确定木块为研究对象,第一个状态是木块漂浮在水面,第二个状态是木块浸没水中,金属块与木块作为整体漂浮在水面。
(2)分析木块受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方程求解:
甲图中:F浮=G木…………(1)
乙图中:F浮'=G木+G金…………(2)
(2)式-(1)式得:F浮'- F浮= G金
代入公式后得:ρ水gV木-ρ水g(V木-V露)=ρ金gV金
ρ水V露=ρ金V金
ρ金= ?ρ水= ×1.0×103kg/m3=2.7×103kg/m3
答案:金属块的密度是2.7×103kg/m3。
说明:
(1)涉及两种物理状态下的浮力问题,往往要对两个不同状态下的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出两个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出结果来。
(2)本题的另一种解法是:木块增大的浮力等于金属块重,即ΔF浮=G金,
代入公式:ρ水gΔV排=ρ金gV金
其中ΔV排=13.5cm3,(它等于没有放上金属块时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代入数据后:1.0g/cm3×13.5cm3=ρ金×5cm3
ρ金=2.7g/cm3=2.7×103kg/m3
变换角度分析问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例6、如图,一只盛有水的大瓷碗内放一根粗细和质量都均匀,长度为L的木直尺,搁在碗沿上静止.尺子的1/4浸在水中,1/4在碗沿外.求尺子的密度.
解析:分析尺子的受力情况是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浮力F浮、碗边对尺子的支持力N,如图所示,其中支持力N是通过支点的,对转动没有意义。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G×OB=F浮×OA……⑴
设尺子的密度为ρ,横载面积为S,则:G=ρgSL……⑵,
由阿基米德原理,它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S(L/4)……⑶
再由△AOD∽△BOF得: ………⑷
故由⑵⑶⑷联合⑴解得:ρ=5ρ水/8=0.625×103kg/m3
例7、一木块浮于足够高的圆柱形盛水容器中,如图7所示,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75cm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cm3。(g取10N/kg)求: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的密度;
*(3)若未投入木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0。试分别表示出木块漂浮时、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1和F2;
*(4)从未投入木块到漂浮,从漂浮到浸没的三个状态中,水对容器底部第二次增加的压力为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n分之一,求n的取值范围。
解析:设木块在水面上的体积为V1,浸入水中体积为V2。
(1)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
即:F浮=ρ水gV2=103×10×75×10N-6N=0.75N
(2)由二力的平衡:F浮=G木,又因G木=ρ木V木g
所以ρ木= = =0.75×103kg/m3
(3)考虑到容器为圆柱形,木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为F1,F1=F0+ρ水gV2
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为F2,F2=F0+ρ水g(V1+V2)
(4)水对容器底部第二次增加的压力为F',F'=F2-F1=ρ水gV1
据题意有:
n=
因为,F0>0,则,n>4。
❼ 初中物理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
初中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平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如11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25题;试题的素材、内容方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第10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20、21、22、23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1、2、3、5题,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第25题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习过程,悟法开窍。
二、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如21题、24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6、25题;不会分析物理图像如6题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21、22、23题。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3题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物理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如17、21、22题。
6.计算能力薄弱。
❽ 现在的初中物理计算题,正确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正确的步骤是:
1、先写“解”(答题卡上通常有,如果有,这步略)
2、写出原始公式(即教材上提到的公式)
3、写出要用到的变形公式(如果原始公式就是要用的公式,此步略)
4、代入数据.这步直接完成换算,比如代入的时间以秒作单位,而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是5分钟,那么在代数的同时写出换算过程,比如:5×60,代数的过程可不加单位.
5、计算出结果
6、所有问号算完后,一起答,答的格式为.答:(1)…… (2)……(3)……
❾ 物理的答题格式(初中)
第一,写下一个“解:”。
一来格式非常规范,二来如果物理题目很难的话,考试的时候一个“解”就是2分,花一秒钟写一个“解”,双重保障。
第二,答题的书写格式。
物理学的答题书写格式总体上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从题目给你的答题空白处的最左边开始写,由上至下,一步一步要很清楚,写到最下面没有位置继续书写时,再从右边开始从上往下写(不是答题空白处的右边)。
第三,答题的细节方面。
对于磁场力学等计算较多的题目,对于关键的列式要写清楚,不能写错,计算过程可以省略,只写答案。所有涉及到的物理学公式不能省略不写或者直接由数字代替公式字母写在题目上。如果遇到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需要①、②、③……等这样的序号标示清楚。
第四,答题的收尾方面。
算一些电阻,时间,路程等。
(9)初中物理试题解析怎么写扩展阅读
1、速度公式:
速度v V=s/t m/s Km/h 1m/s=3.6km/m,路程s S=vt m Km 1km=1000m,时间t t=s/v s h 1h=60min=3600s,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2、密度公式:
(ρ水=1.0×103 kg/ m3),密度ρ ρ=m/v Kg/ m3 g/ Cm3 1g/ Cm3=1000kg/ m3,质量m M=ρv Kg g 1kg=1000g,体积v V=m/ρ m3 Cm3 1 m3=103dm3=106cm3 1L=103ml(cm3)。
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 ρ水>ρ冰 v水,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
3、重力公式:
G=mg (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同一物体G月=1/6G地 m月=m地。
4、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F1l1=F2l2 F1 /F2=l2/l1。
5、动滑轮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s=2h。
6、滑轮组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s=nh。
7、压强公式(普适):
P=F/S固体平放时F=G=mg,S的国际主单位是m2 1m2=102dm2=104cm2=106mm2。
8、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
❿ 初中物理如何写解答题
一是解答格式。
物理计算题的解题应有头有尾,这里的“解答”就是一道题的头和尾,“解”为头“答”为尾,做题目时先写“解”而后着手解题,答案解出来后别忘了写“答”,这是要切记的。
举例:初学物理时解答计算题的“标准格式”如下:
已知:v=9m/s t=5min=300s
求:s
解:s=vt=9m/s×300s=2700m
答:---------
共四个步骤
物理计算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特别是并非单纯的数据之间的运算,还伴随着单位的运算。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含义。例如,速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它们都属于复合单位,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二是文字说明。
这是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的重要一步。在解题中往往有一些阶段性的结论得出,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得出这些结论,对理由的陈述就是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力求精简,内容的表达要精准,节约宝贵的答题时间。
三是公式。
物理计算题跟数学计算题的解答过程大有不同,如果不写公式,其它的步骤以及计算结果再精确,也是零分。公式是解题的依据,是对所学知识应用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考查的一个主要方面。在解题时不能贪一时之快而忘了对公式的一些要求。物理中的公式分两类,一类为公式的原形,如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这类公式可直接使用;另一类为推导(变形)公式,如U=IR,这是欧姆定律表达式I=U/R的一个推导公式,对于这一类的公式在使用之时须将公式的原形给出,以明确其出处。
计算题找不到思路也要写上几个公式。
四是单位。
物理计算题讲究数据跟数据运算,单位跟单位运算,因此,计算题对单位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单位是物理量的重要属性。对于一个数值,如果不冠于单位,那么这个数值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物理中的计算题对单位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解题须带单位,该统一的单位要统一,因为单位也是可以运算的,学生如果忘了计算结果的单位,那么带单位运算将会给学生检查纠错带来很大方便,比如忘记了速度单位,在计算时用公式v=s/t,路程s的单位是m,时间t的单位是s,那么速度的单位根据公式运算的结果就是m/s。如果路程s的单位是km,那时间t的单位就要用h,运算结果的单位就是km/h.
几个忌讳:
1、物理计算题中不能出现除号,而是用横线—或/代替。
2、物理计算题的结果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必须是整数或小数。
3、解答过程不能漏掉数据后的单位。
4、不要出现x;y,因为每一个物理量都用特定的字母符号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