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物理的认识和感悟怎么写
物理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学科,用处很多很广,涉及光学,电学,力学,热学....身边的一切都和物理息息相关,要想学好物理,就要对生活充满好奇,享受生活得同时,也提出一些为什么,与家人或者老师讲讲,集思广益,成绩会有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也会慢慢提升的。
物理学研究的领域:
1、凝聚态物理——研究物质宏观性质,这些物相内包含极大数目的组元,且组员间相互作用极强。最熟悉的凝聚态相是固体和液体,它们由原子间的键和电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态相包括超流和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十分低温时,某些原子系统内发现)。
某些材料中导电电子呈现的超导相;原子点阵中出现的铁磁和反铁磁相。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领域。历史上,它由固体物理生长出来。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采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几个原子结构范围内,物质-物质和光-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三个领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有关的能量标度。它们都包括经典和量子的处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处理问题。
原子物理处理原子的壳层,集中在原子和离子的量子控制;冷却和诱捕;低温碰撞动力学;准确测量基本常数;电子在结构动力学方面的集体效应。
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内部现象则属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结构以及它们,内外部和物质及光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光学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与物质在微观领域的相互作用。
2. 20篇物理视频观后感100字
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
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
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
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
踏进实验室的大门,
宽敞明亮的实验室,
排列整齐的实验设备,
让从小对实验感兴趣的
我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
老师讲课声情并茂,并带我们参观了整个实验室,演示了很多实验,还请了同学协助,
过程有趣极了。
进入教室,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闪闪发光的球体。
用指尖触及玻璃球外壳,
便见辉光在
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
十分漂亮,十分奇特。经过老师的介绍才知道它叫做辉光球。
有趣的是鱼洗,
鱼洗奇妙的地方是,
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
盆会像受击撞一
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
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
3. 观看物理实验的观后感
1.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
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
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
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
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
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
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
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
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
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
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
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
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
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
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
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
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
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
进和创新.
《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
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
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
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
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
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
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
2.应用
利用上述问题的结论可以解决“内陆地区为什么比沿海地区温差大?”的问题.
当然,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
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引导、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
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2、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在搜集资料时,也许几乎想搜集到什么就能搜集到什么.例如在“探究阿基
米德原理”时,在网络网站输入“阿基米德实验”后,马上就找到了“杠杆法”、“抽水法”等一些取材容易、简单可行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方法.当然也比较容
易地搜索到了不错的免费课件.
3、 真实的教学环境相比,在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因此,教师要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反复的预演,达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这些因素,特别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是设计的难点之一.
4、
鼓励提问,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该从一开始实施课题探究教学时,
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
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课题探究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是完成设计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讲过的这句
话:“错了也没关系,错了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5、为了较好地完成物理探究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去适应新形式的变
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信息库,不可能回答出学生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
善于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这是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们
应克服一切困难并努力去完成好这项工作,并善于总结物理“探究活动”的教学经验,使之不断完善.
最后还要注意: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第
3篇.对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
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静态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循着规律的发现过程去体验一番,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
大缺憾.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使其成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在这一节中我安排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实验事实+科学推理=正确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替代它.”——爱因斯坦)
4、笛卡儿对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种改进?(运动的方向性问题,伽利略时代还没有把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
5、牛顿又是如何补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论的?(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继承.)
6、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是什么自然规律?(力和运动的正确关系)
7、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挚语.)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应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
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或“亚研究过程”,使学生真实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学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
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力学中的动能: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如果用表示物体的动能,则有,根据牛顿第
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得: 则我们把叫做动能.
4.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
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堪称科学探究的典范;牛顿经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思考,最终发现
了万有引力,将地球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这都是科学探究历程中的丰碑.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
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
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
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发展的趋
势.
、如何把探究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的教
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摩擦力》时我提出:我们都知道,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平
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一组
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材料是否有关,二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三组探究摩擦力与正压力是否有关.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
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
等.例如在《重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引导学生猜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形状,体积,质量等因素是否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材
料进行探究.再次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例如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触鼻”演示,装置很简单,效果却不错.取约二米长的线绳系在天花板上,下端拴一铁球.演示时,请学生中的“勇
敢”者上来,让绳拴着的铁球偏离平衡位置,恰好能碰到参与者的鼻子,这时释放铁球,当铁球返回时,不管是下面的观看者还是上面的参与者都十分紧张,而铁球
却在刚要碰到参与者的鼻了时戛然而止,参与者安然无恙.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演示过程,感受十分深刻,对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很有帮助.
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中进行探究教学
5. 运用“无错原则”主动参与探究性实验
“无错原则”实际是“无责怪原则”,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怕学生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在和谐的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一种独特表现.
、使学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中和谐发展
学
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两层意思:首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是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具有特长.为此,在探究性物理实验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物理探究性实验学习过程,其中含着对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过
程,物理思维方法多种多样,而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我情有独钟,颇有心得.例如,在探究性实验学习“电磁感应”之前,可先让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并设
问:既然电能够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是否能产生电呢……又如在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可让学生先判断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性质,然后运用逆
向思维分析解释他们的成像原理.如此这样,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问题在脑海中就产生了一定的逆向思维的习惯 ,有利于物理探究性学习.
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的层面,只要拥有了和谐的教育理念,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和谐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就能够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最研究成果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合作形成一种必不可少条件,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到最后结论的得出,无不充满着学生和谐、快乐的交流,使学生团结、和谐气氛中获得了知识.
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和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过程,应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本学期刚接新的班级,开展本课题其目的主要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有效
4. 物理读物读后感二
认真读完一本着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物理读物读后感范文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书是讨论物理学观念的进化的,并不是一种历史记载。爱因斯坦在序言中说:这里没有系统他讲述基本物理论据和理论,说得更恰当一些,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但是我们的叙述必须简单。本书的总的任务既然是叙述物理学的进化,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论据和观念作一定的选择。
在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
爱因斯坦在写书的时候,为了读者,在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方法上都是精心选择和设计的。爱因斯坦把抽象的理论写成一个"侦探故事","侦探故事"中设计了许多悬念,既提出了问题,也设计了悬念,读起来很有趣味性。《物理学的进化》叙述了某科学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想了那些办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有些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解决。有些问题,几百年间都认为是正确的,但后来的探索却证明是错误的。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应当为几岁和十几岁的孩子着想。教材内容首先要使孩子们对于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旧教材扳着面孔讲一些枯燥的理论,孩子们怎能不厌学。我们教材中的定律都是现成的知识,好象都绝对的真理,孩子们难道还有必要思考这些绝对的真理吗?
科学的发现往往在于基本理论的突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每天都在诞生新的学科,所以教材应在物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上下功夫,注重于查究最初的线索来指出新的物理概念在它与旧概念的斗争中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突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新教材也可以以故事的`方式编材料,在编写中写出科学家的故事,吸引孩子们。在教材结构上由故事引出定律,然后讲定律,再配一定的练习,提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通过故事和定律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品质。科学家勤于思考、百折不回的精神,不迷信前人的结论,敢于思考坚持真理甚至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都对孩子们有教育和启发作用。现在的高考题,往往都要学生应运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新教材当然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知道学以致用。通过做练习培养其应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材也许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
5.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500字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500字
品味完一本名着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物理课外书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曾经有一个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完这本书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了……
这是对一部作品的最高评价了,阅读完该书后,我觉得这个评价并不过份。死亡是人类生命深处一种终极的恐惧,为了避免死亡这个无法逃脱的命运,我们可以作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当然这种恐惧同样也可以引领我们去创造和发明。我们无法对抗永恒的时间(万物简史的作者似乎并不认同时间是永恒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来刻画时间,这是对生命比较理智的看法之一。《万物简史》可以让人类明白其实他是没有资本和必要那么狂妄自大,它应该戴着感恩的心,理智平和地对待生命之外和生命本身。以上是该书能带给成人的收获。对于小孩子,或许这本书会熏陶出多年以后的诺贝尔得主,因为他展示科学也是兴趣盎然的,美妙的,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枯燥。所以一直想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原本计划10。1写篇所谓的书评。奈何心情不好,没有下笔,等到现在心绪好些了,却又很遗忘了很多细节,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谈起。打算再好好看一遍,做笔记,然后再写,翻开引言,发现其实就是一篇很不赖的诱惑,我当初决定买它,引言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了,当然还有北大校长许智宏写的序。不再赘述,大家且去看看《万物简史》之引言部分。
种子的责任是开花结果,园丁的责任是料理花园,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叫做《世界上最软最软的物理书》这本书。
从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以前我所不知道的很多知识,比如为什么过山车没有发动机还可以跑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在溜冰的时候很不容易停下来?是什么让星星发出闪烁的光芒?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我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我问妈妈为什么别人会知道的.这么多,而我却不知道呢?妈妈说那是因为这些答案都是这些科学家通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而得来的。
现在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问,如果我们自己能动动脑子,动动手,也许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妈妈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还要学会积极的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现在的我只是蓝天下一只正在学习飞翔的雏鹰,要想长成威武潇洒、自由翱翔的老鹰,只有不断尝试,勤于探索,迎难而上。学习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只有掌握技巧,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我要从现在起学会多想多问多动脑子,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科学。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一直借以这三种方式探索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奥秘。在科学中,物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与哲学的渊源最深,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律。固体物理学又是物理学中研究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重要分支。
固体材料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晶体。
在自然界的矿物中,晶态物质占到98%以上。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十分规则,主要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或称为长程有序),这种排列的具体形式又称为晶格,按宏观对称性,世界丰富的晶体类型分属于十四种晶格。但物质并不是理想中的完美,实际的晶体中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影响着晶体的性质。
格点是晶体中原子的平衡位置,由于热性质原子会在格点附近做微小振动。晶格振动的研究对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但固体中大量的粒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振动成为一个复杂的多体问题,很难严格求解器运动状态。具有能量但不具有质量的准粒子——声子的引入,对描述晶格振动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可以用声子数来描述简正振动运动的量子态;可以用声子数的变化,来描述简正振动量子态之间的跃迁;可以用声子间的相互碰撞来描述非简谐作用。
非晶体原子排列不具有长程有序,但任具有一定规则,称为短程有序。准晶体是固体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作为一个文科生,数理化是噩梦,还没接触的时候就自动屏蔽关于它们的一切信息。机缘巧合,这次看到这本书,没有烦人的物理学公式,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竟然一下子看了下去。
而且,一下子竟然将物理学历史贯通起来,经典力学、热血、量子力学、电磁学、相对论,竟然都能说出几个贴近生活的知识点来。比如,世界上真的存在鬼魂吗?现代科学对量子传输的研究到了哪种地步?人类真的可以实现人体量子传输吗?引力波是什么?
还有,那些关于物理学家的生活轶事,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第谷有一个假鼻子,牛顿也有苦涩的同年,玻色子和费米子来自物理学家的名字。
物理世界的大门,在毕业这么多年后竟然对我打开了。
要是在我上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是不是我就没有那么惧怕物理,及至其他理科知识。有些东西,都是在自己先入为主后才与之渐行渐远的。
更有意思的是,聚焦一个东西,相似的东西都会迎面而来。看了这本书,开始看《三体》,没想到《三体》中的那些物理知识点,都是我知道的或者看过的。这样,故事之外原本枯燥的物理知识竟然也成为吸引我继续读《三体》的动力。
这本书,人人可读,人人应该读。物理知识不是试卷上的,它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有了这些知识,真的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还有思维方式。
;6. 《第一堂物理课》八年级 作文 感想
写作思路:首先写清楚第一堂物理课的感觉,其次描写物理课吸引人的地方。
开学第一天,物理学付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堂充满魔力的物理课,他接连做了有关力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的小实验,使我们大开眼界,仿佛进入了魔法世界,见识到物理学的神奇魅力。
当付老师拿着他的大瓶子小罐子和磁铁、线圈等一大堆东西“整齐”登场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哈利波特里面教魔药学的斯内普老师来了,我随即立即集中了注意力。
老师先拿了一个装满了水的小盆,把一个泡沫板放到了水上,把一个前后盖都打开的杯子竖立放到水底,随后,把上盖拧紧,缓慢地提起杯子,在杯子快要出水时,迅速用泡沫板挡住杯子下口。
这时,杯子里面有大半杯水,老师把泡沫板和水杯都提出水面,充满魔幻表情地笑着问我们:“如果我此时把泡沫板移开,你们想想看,会怎样?”全班一片寂静,我也很惊讶,想:“这还用说吗,水一定会洒出来,可能还会溅到我身上。”
老师此刻仿佛用摄魂取念咒知道了我的想法,用神秘的口吻说:“这不是魔法,而是气压所致。”随后,他又把一根铁丝从水里刺过去,就如同刺果冻一样,我们惊呼了一声,这回一定会水花四溅了吧,但,我们又错了,水纹丝不动,这简直太神奇了!
老师拿着他神奇的杯子在我们面前走着,我们不可思议地看着这一切,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这杯子底下怎么有铁丝网啊?”老师狡黠地一笑:“不错呀,这都让你发现了,要是没有这网,大气压可能就撑不住了呀。”
物理,是今年初二新增加的一门新课。听班主任介绍,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关于自然科学的学科。 初学物理,我不禁有些兴奋和畏惧,更想早点见见传说中的物理老师尤老师。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就是期盼已久的物理课,我有一些激动,又有一些忐忑。
尤老师讲课不仅语言幽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声音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很多老师在讲课时,一班讲到重点声音都会升八度,可尤老师不然。
一讲到重点声音就陡然小很多,让同学们不得不停止议论,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生怕漏听老师强调的重点……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时间,望着尤老师布置完作业后远去的背影,我意犹未尽,油然而生对物理浓厚的兴趣与好奇!
7. 求一千字左右的物理观后感 有关物理的就可以了谢谢
《时间简史》读后感
看完[时间简史]这本书后,我将针对书中提到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和解释.
其一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在具体细节处给予精确数字,我将帮作者来完善.比如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发生1秒种后温度降为100亿度,而我将补充为在宇宙大爆炸前的温度为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这是经近代高能物理学家所证明的温度.
其二是对于天主教批判伽利略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常识错误,很少人发现.
宇宙大爆炸理论现在为多数的科学家所承认,可是,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原型的是谁吗?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那么天空的星星应该互相吸引而越来越近,可是为什么人们却没发现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现象呢?于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种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间的引力,于是,这就是宇宙在膨胀扩散理论的第一位提出者.
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因为他在一开始不敢于真正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使他自己放弃了一项伟大的发现,那就是宇宙大爆炸,因为在他的相对论里面,说明宇宙不是在扩大就是在缩小,于是有学者向他提出疑问,他没有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中间加上了一个宇宙常数,于是,他的相对论便成为了宇宙是恒定的结论,而在若干年之后,另一个天文学家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200英寸)观测到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扩散之后,爱因斯坦这才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误,而又修改了相对论,其实当时他只要真实面对错误的话,会很轻松地计算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当然这个错误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他的宗教观念.这是非常可惜的.
后来贝尔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合作,发现了宇宙的大爆炸后造成的辐射仪谱,于是他们同时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
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否完全成立.
经过很多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证实,在宇宙大爆炸后要形成现在的状况要满足24个条件的成立,一个加拿大的天文学家,叫"那斯",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造物主与天文",这本书写得很深奥,而语言却比较简单,没有天文学的知识也能看得懂,建议大家看看,他把现在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的要在大爆炸后形成现在的宇宙要有24种关系必须要处理得非常好,精调到非常细致的位置,否则就没有今天的宇宙,第一个是强核子力的常数,(提外话,我们知道宇宙的四种秘码,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如果这个强核子力的常数比现在要大一点,就没有现在的氢了,如果没有氢的话,就不会有生命存在,如果再小一点,就只有氢而没有任何别的元素,第二是弱核子力常数,如果在大爆炸前弱作用力的核子常数大一点,就会把所有的氢变成氦,以致于星球就会产生太多的重元素,如果小一点,那么大爆炸产生的氢就太少,而导致无法形成现在的星球.如果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大一点,星体就会太热,就会太快太不均匀地完全烧尽,如果这个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小一点,就永远不会发生核子的溶合.
我们就先提出一个更难完成的概念----质子与电子数目比例,如果这个比例不合适的话,那么电子的引力就会远远超越万有引力,这个精确比例是10的37次方比1,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拿一分钱的硬币来说明10的37次方这个概念,如果把这么多的硬币放在一个空间内互相叠压为立体三度空间方式,就必须有十亿个北美洲那么大的平面,立体高度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放得下这么多硬币,而我们把其中的一枚染成红色再投入到硬币中去,然后一伸手就准确地拿到这枚染色的硬币,这样的成功率才能形成质子与电子的相对称比例,大家想想,难度可想而知.
然后我们再说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物质的能量不能产生不能消失的,可是宇宙在大爆炸前是一个极高温极密集的火球,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那么这又如何能实现大爆炸呢?他怎么从无到有呢?与自然规律不符.
当大爆炸前,宇宙是一个高度均匀恒温的原始火球,那么这就是一个无序的状态,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据研究发现,宇宙在大爆炸后在10的负23次方每秒,这一瞬间的时间,宇宙就膨胀了10倍,那么这个宇宙膨胀的速度有多快呢?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这是什么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静止的状态,质量为0的光子,才可能达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秒种30万公里,对吧,那么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这是光速,而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远的亿万倍地超过光速.在大爆炸开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内的事情根本没办法知道,科学家管这叫做"盘克儿墙",意思就是墙后的东西无法知道.
再来说宇宙大爆炸的速度,这个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话,所有星球就会被万有引力拉回来,整个宇宙大爆炸要精调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达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我们再来探讨大爆炸前的高温问题,在未爆炸前,是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物质都不能存在,包括任何星球的物质.包括最小小于10的7次方绝对温度的话,原子核也不能够存在,因为太高了,这自然规律也无法解释.所以科学家说那真是很神.
其次宇宙大爆炸一定炸得乱七八糟,你想,我们亲眼所见的爆炸都会炸得乱七八糟,更何况宇宙大爆炸.可是科学家们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现在美国探测辐射背景的飞船上了外太空收集资料,发现宇宙的星球分布得非常均匀,那相差就是万分之一,也就是这万分之一,形成了现在的各种星球非常美丽非常漂亮,那些科学家们说,那简直就像看到了神的手一样,那么的奇妙.
你说这怎么可能成功呢?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学家才知道对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神有两本书启示我们,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两者之间绝不会相互矛盾.(题外话:只有你真正去了解圣经,才会真正明白对神的敬畏,圣经并不是让你学一些道理而存在的)
天文学家是很骄傲的,因为他们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让他们相信上帝是很难的,可是现在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的信仰发生了变化,有的科学家你明显地看到是从无神论变成有神论.有位科学家叫"达维斯",他过去是无神论,他现在呢,就说了:"现在物理学定律的本身,就似乎是一件设计得非常完美高明的产品,对我来说,强力的证据说明了背后必有玄机,好像有人把大自然的数据精调来创造宇宙,这设计给人的印象,实在是震憾无比."
还有另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是无神论,可是他也很无奈,他说:"我相信,这世上必有一位超智慧者在玩弄了物理,化学,生物."
8. 求一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观后感!!!
1.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
2.应用
利用上述问题的结论可以解决“内陆地区为什么比沿海地区温差大?”的问题。
当然,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引导、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2、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在搜集资料时,也许几乎想搜集到什么就能搜集到什么。例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在网络网站输入“阿基米德实验”后,马上就找到了“杠杆法”、“抽水法”等一些取材容易、简单可行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方法。当然也比较容易地搜索到了不错的免费课件。
3、 真实的教学环境相比,在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因此,教师要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反复的预演,达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这些因素,特别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是设计的难点之一。
4、 鼓励提问,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该从一开始实施课题探究教学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课题探究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是完成设计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讲过的这句话:“错了也没关系,错了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5、为了较好地完成物理探究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去适应新形式的变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信息库,不可能回答出学生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善于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这是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们应克服一切困难并努力去完成好这项工作,并善于总结物理“探究活动”的教学经验,使之不断完善。
最后还要注意: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第3篇.对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静态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循着规律的发现过程去体验一番,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使其成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在这一节中我安排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实验事实+科学推理=正确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替代它。”——爱因斯坦)
4、笛卡儿对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种改进?(运动的方向性问题,伽利略时代还没有把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
5、牛顿又是如何补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论的?(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继承。)
6、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是什么自然规律?(力和运动的正确关系)
7、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挚语。)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应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或“亚研究过程”,使学生真实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学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力学中的动能: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如果用表示物体的动能,则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得: 则我们把叫做动能。
4.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堪称科学探究的典范;牛顿经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思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将地球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这都是科学探究历程中的丰碑。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如何把探究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摩擦力》时我提出:我们都知道,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平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一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材料是否有关,二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三组探究摩擦力与正压力是否有关。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例如在《重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引导学生猜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形状,体积,质量等因素是否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材料进行探究。再次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触鼻”演示,装置很简单,效果却不错。取约二米长的线绳系在天花板上,下端拴一铁球。演示时,请学生中的“勇敢”者上来,让绳拴着的铁球偏离平衡位置,恰好能碰到参与者的鼻子,这时释放铁球,当铁球返回时,不管是下面的观看者还是上面的参与者都十分紧张,而铁球却在刚要碰到参与者的鼻了时戛然而止,参与者安然无恙。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演示过程,感受十分深刻,对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很有帮助。
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中进行探究教学
5. 运用“无错原则”主动参与探究性实验
“无错原则”实际是“无责怪原则”,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怕学生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在和谐的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一种独特表现。
、使学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中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两层意思:首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是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具有特长。为此,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物理探究性实验学习过程,其中含着对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过程,物理思维方法多种多样,而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我情有独钟,颇有心得。例如,在探究性实验学习“电磁感应”之前,可先让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并设问:既然电能够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是否能产生电呢……又如在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可让学生先判断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性质,然后运用逆向思维分析解释他们的成像原理。如此这样,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问题在脑海中就产生了一定的逆向思维的习惯 ,有利于物理探究性学习。
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的层面,只要拥有了和谐的教育理念,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和谐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就能够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最研究成果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合作形成一种必不可少条件,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到最后结论的得出,无不充满着学生和谐、快乐的交流,使学生团结、和谐气氛中获得了知识。
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和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过程,应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本学期刚接新的班级,开展本课题其目的主要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有效
9. 物理学史读后感
物理学史读后感(一)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网络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怀疑、批判、求真、创新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历程, 展现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纷争与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牛顿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热质说到能量说;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和光子说,物理学史展现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知识,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既突显了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而深刻的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学、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时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导致了电子的发现。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迅速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极大的促进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掩盖。把动态的、进化的物理学理论异化为机械的公式、定律,繁、难、偏、旧的习题呈现给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必将使学生对原本不断深化的物理学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模糊了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史读后感(二)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是最早的自然学科之一。物理学的发展是很久远的,自古以来时间最长的也就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经典物理学,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也正是这些方面,让物理学家们探索了相当长的时间,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世界上事物的发展,从刚开始的额懵懂,到逐渐的了解,这其中有着怎么样坎坷曲折的道路,无数次的错误,无数的物理学家为之奋斗终身,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的就是获取真理。
没有探索就没有发现,没有大胆的打破传统的思想,就不会有新的理论的诞生,或者是对旧的理论的改正,正如伽利略一样,正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敢于挑战人们所信奉的真理,才使得他获得了真理,站在了物理学的巅峰之上。自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一直被人们信奉为真理,他提出:重的物体和清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这被人们当做真理传承了号几个世纪,可是,当伽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着是个错误的时候,他勇敢的提出来了,通过比萨斜塔的实验,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证明了本有的真理,打破了巩固人们思想的错误理论。
科学的发展是很漫长的,其中,也是要付出许多沉痛的代价的,在宗教的束缚下,在上帝与地心说的统治之下,哥白尼和布鲁诺是何等的不畏权势,勇敢而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真理,并不断的向人们宣示这真理,在被宗教迫害,逼迫其放弃自己的真理而服从宗教的通知的时候,他们毅然拒绝,终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日心说在后代终于还是被证明是正确的,从而被世人所接受。
发展的事物总是那么的坎坷,可是科学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在经典物理以后,继而发展起来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在人们经常耳边能听说到的原子物理学,这时的发展也是一样那么的不顺利,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总是不相信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所描述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是,不管刚开始人们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最红人们所接受的都必须是真理的,因为没有任何食物可以战胜得过真理。但是真理的诞生却是要靠我们很多人的奋斗才能产生的。
物理学史读后感(三)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着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