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既严密,又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如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必须用天平准确量出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并且两个烧杯也必须完全一样(包括大小、规格、型号)。又如讲密度用天平称量体积相等的两种液体时,称量前首先要把天平调好,然后取两个型号完全相同的烧杯,说明其型号,大小完全相同,放在天平上称量,其质量相等,然后用量筒或量杯量出等体积的情况下,不同液体质量不同,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千万不可取两个烧杯,既不说明大小质量相同,又不放在天平上称量,而且不能用量筒或量杯,大致向杯内倒入液体,硬说体积相等,这样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既抹杀了实验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又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这只会让孩子失去对实验的兴趣,甚至对知识都会产生怀疑。
学生的收获来自正确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勤于思考,敢于动手,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定能不断突现出来。教学中重视和利用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使其变成课程资源。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因自己富有创意作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或成就感。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欲望,培养认真细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很多的物理课,几乎都从实验引路,除做好课本上的实验,还想法增加演示实验,以激发学习兴趣。如讲“大气的压强”时,为显示大气压强,首先补充了这样一个实验,取大小不同而内径相差不太大的两个试管,在大试管内倒满水,把小试管装入大试管内一部分,在倒过来,就会看倒大试管内水不断流出,而小试管就会徐徐钻入大试管内。这一魔术般的表演,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问其原因就是大气压的存在,这样引起质疑,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知识之中。又如讲热传递时,增加了试管内给上部分水加热,底部鱼仍然活着的实验。讲摩擦时用筷子提米实验等,使学生觉的都很惊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Ⅱ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一、加强学生实验教学的理论指导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不但感知运动水平的智慧与动作密不可分,就是较高水平的智慧也与动作有着间接的联系,所以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外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丰富自己的认识结构,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在实验中,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动手操作仪器,手脑并用,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实验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逐步形成。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是学生准备跨入科技大门的启蒙阶段,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操作示范,强化学生的技能练习
学生的实验操作很多是在模仿教师的操作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规范操作对学生实验素质的培养影响很大,教师在操作中不但要规范,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例如,在使用显微镜时,我坚持用左眼看目镜,这样有利于绘图。俗话说:“熟能生巧。”物理实验技能是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提高。
Ⅲ 物理实验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确保实验现象的明显性。物理实验时,学生情绪高涨、思想活跃,注意力特别集中,学生处在最佳学习状态,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将实验做好,使现象明显。例如,要观察压强计里水面的升降,可以将水染红,并在压强计的背后用画横线的屏来衬托。
二、用投影实验增强效果和可见度。课本中的许多演示实验现象不十分明显,影响了实验效果和学习兴趣。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投影后,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力学教学中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可以先放映一张受力物体的实物图,然后将画好物体所受各力的力线图迭放上去。最后抽去实物图,就可以用力的线图来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清楚地说明物体受力的力学原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力学问题从实物到受力图来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把验证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课堂教学的讲解和讨论中,多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实验进行探究。如在讲“浮力”一节时,按提出问题→实验→阅读→讨论→总结→练习的程序进行教学。首先向全班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公布讨论题,布置学生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后阅读课本,再组织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在总结如何讨论时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最后进行练习和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验、阅读、讨论、讲解等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做学生动手动脑多、印象深、记得牢、兴趣浓、学习效率高。
四、多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动手机会。不仅要认真做好做全学生实验,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某些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或者让学生登台表演,对于实验性习题,也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
Ⅳ 如何利用物理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物理实验能力,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应在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成绩,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1、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通过积极参与逐步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培养,但仅是初步了解,因为生活阅历、智力发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其独立的抽象理性思维能力还是很不完善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感官认识,而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则是亲自动手操作。因此我在物理课前让学生对课上内容充分预习,上课时大胆的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尽管开始的时候学生操作的目的性还不是很明确,但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物理学习水平的关键。我根据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不仅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而且乐于参与这种有趣的过程。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不懂的事物存在很重的好奇心,并且会积极寻找机会和办法尽心探索,来满足这种好奇心。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促进实验教学。例如在讲电磁波这一节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放映一段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录像,我再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我并不急于给出正确解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知识,学生为了满足其对事件的好奇心,都很认真地听讲并且认真思考,在这节课结束时在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就解答了,虽然答案不是很完美,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其不经意间就很明显得到了锻炼。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课前提出的问题在课结束时一定要予以解答,如果确实不能完美解答的,应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或通过其他途径自己尝试解决,否则学生的兴趣会打折扣的。
3、注重物理学习中的STS,把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直接指导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很多同学不爱学习物理就是因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觉得物理没有用,和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这样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其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取得的实效,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这样,一方面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很有用,自然会更加用心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4、有效利用多媒体,通过大量丰富的事例丰富学生的视野。 物理课堂上很多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甚至很多高新技术很多同学都没有听说过。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新技术,使学生对于这些新技术有所认识和了解,才能进一步对其产生兴趣。而且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科目,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
5、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演示实验有些是危险性大的,有些是实验条件学生很难把握容易导致实验失败,而有些则是学校硬件设备规模的限制而被迫仅作为演示的。教师对于这些实现一定要予以说明,或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原则上,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6.合理分组,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学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很快的领悟实验过程,而有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在进行实验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编排。编排原则是各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这样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即是我们所说的抓两头,促中间。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实验中能力差的学生完全不动手,充当实验的看客,教师在这里的引导作用应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搞好实验教学,达到实验目的的关键
Ⅳ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实验探究
教在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探究是创造的前提,探究是成功的阶梯”。 探究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幼儿的现实生活视野、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谐发展的个性。幼儿园自主性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活动。 我们从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入手,密切联络幼儿的实际生活,将科学教育活动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并创设自然化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科学事物和现象,从不同方面入手,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技能;精心观察幼儿的探索情况,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学会表达。
在当前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中,由研究教师的“怎样教”转变为幼儿的“怎样学”已成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就是,幼儿园的课程设定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而课程的实施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即以学定教,那么究竟如何组织与指导幼儿自主性科学探索活动呢?
一、体现主体性
幼儿是能动发展的主体,幼儿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幼儿从出生之日起,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着未知的世界。幼儿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科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与幼儿的双主体作用。教师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体现于物质和心理环境的创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恰如其分地把幼儿推到“主体”的位置上,而幼儿的主体地位则体现于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如中班探索活动《有趣的洞洞》:刚开始让幼儿探索用一张纸如何变出洞洞的秘密和中间的环节利用大的羊角球来钻幼儿两个手臂变出的洞洞。刚听到要求时,很多幼儿都立刻发出“啊?”并摇头表示不可以,作为教师我推迟评价,让幼儿自主猜想、动手尝试,在等待幼儿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中。我发现幼儿在探索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主动参与性相当高。很短的时间,就有幼儿举手表示有办法了,接着,大部分幼儿都主动相互介绍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办法;在《种子的秘密》一课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让幼儿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自己观察、记录去寻找它的秘密;大班《沉与浮》,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一些不同材质的的玩具(如塑料、木头、铁钉、石头等)让幼儿自己一一放在水中,观察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什么东西沉下水底,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是自主的,以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尝试为主的学习方法,并能满足各种各样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的活动需要。
二、体现探索性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它对幼儿形成对周围事物世界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有趣的洞洞》中,我以用一张纸变洞洞为汇入,引导幼儿在找洞洞、变洞洞、玩洞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洞洞”无处不在,引起了孩子们一个又一个惊奇的发现和无穷无尽的探索欲望。我们身体上有洞洞吗?平时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洞洞等,孩子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找洞过程中要充分放手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寻找和探索的机会,和孩子一起从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环境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洞洞,探索发现洞洞的大小、深浅,比较洞洞的不同特征,了解洞洞的不同用途,初步帮助孩子获取更多有关“洞”的直接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孩子的主动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
三、体现操作性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纲要》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由此可见操作法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在操作中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必经之路。
“找洞洞”重点是发展孩子的观察、比较、探究、分析、表达等能力,那么“变洞洞”的过程就是要孩子们去思考、尝试“运用不同办法,变出不同的洞洞”,在实际的操作探究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孩子的大胆想象能力、大胆尝试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洞洞的“围集”概念,发展孩子的空间智慧。探索活动《看谁站得稳》的操作之前的提问:“这些东西都能站起来吗?”幼儿的答案很多。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探索活动《不同的车速》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操作,在介绍了用三种不同材料(毛巾、绒布、丝绸)制作成的车道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发现了因为材料粗糙程度不同,造成车速不同,从而对三种材料特征有了一定的认知。幼儿对小汽车的喜欢,使幼儿对材料产生“试试”的想法,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真正的主动去尝试、去操作。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情境”,设疑,创设了问题情境,在情感上具有吸引力,使幼儿产生“操作”的欲望,形成寻求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幼儿产生了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探索愿望。
四、体现综合性
随着幼教改革的逐渐深化,幼儿园课程日趋综合化,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的联络,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指在坚持科学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的目标,或在坚持以科学探索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活动整合的目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努力提高课程的整合程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教育理想的追求。
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幼儿对被风吹起的柳絮产生了兴趣,在追逐之后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柳絮能像飞舞的蝴蝶一样或高或低?幼儿在探索和讨论后得出结论:风大柳絮飞得高,风小柳絮飞得低。显然幼儿已经感受到风的存在,但这只是直觉的经验,他们并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科学活动区设定了“风从那里来”的探索活动。幼儿通过探索,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了风的道理。在《有趣的洞洞》这节科学活动中,我采用整合教育理念的第二种情况,坚持以科学探索为主线,引导孩子在“找一找”中探究“洞洞”的不同,在“说一说”中思考“洞洞”的用途,在“想一想、变一变”过程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理解、感受生活中不同“洞洞”的作用与趣味,在找找、说说、变变、玩玩过程中充分满足孩子空间智慧发展的需要,培养孩子观察、感知、分析、探究、想象、操作、运动等多种能力,从小培养孩子关注生活、喜欢探究的良好品质。
同时,在互动性的玩洞洞过程中,又可以很好地发展孩子的多种运动交往能力,增进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体验,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五、体现生成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而设定的。活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价值意义的生成是教育活动作为“生成”而存在的内在要求。只有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生成属性,幼儿的创造力、个性发展、幼儿的天性才可能实现,教育活动才有可能成一种“艺术”。否则,教育活动只能是没有生命活动的“复制”和“刻写”活动。优化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过程。
《有趣的洞洞》整个活动的主要环节就是让幼儿通过找洞洞、变洞洞、玩洞洞发现多样性。这是预设的,是计划
1)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进行深入观察。
审美心理是以直觉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因此,作品的直观印象,也就是材料、造型(形、线、色等)必然是引发学生注意的最直接的因素。在中国画欣赏过程中,学生对形式美感较强、内容丰富、富于情节或抒情性、接近现实生活的作品,能较大地吸引注意力,激发欣赏兴趣,调动欣赏积极性。如在欣赏补充教材《韩熙载夜宴图》时,学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机联络的形式相吸引,教师根据画面内容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子的录音。引导学生随音乐而感受夜宴图的具体内容。学生谈感受时,有的说:“夜宴图首尾统一了听琵琶演奏、观舞、休息、听笛演奏、送别五个场面好象看小人书,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说:“夜宴图中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侧、或仰或靠、或动或静,简直是生动丰富。”有的说:“画面颜色金碧辉煌而又古朴可爱,红绿色相穿插,大块黑白相问隔,有对比有呼应,色彩不多,却非常丰富。”美的国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欣赏积极性,对作品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心理活动逐步展开,促进了欣赏的发展。
2)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进行积极的思考。
学生在欣赏国画时,往往与自身对国画知识的积累和审美经验相联络、沟通。欣赏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思维和活动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前提是让其学会思维,实现思维自主性。因此,在欣赏教学中通过唤起审美经验,主动欣赏国画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简缩—优化—发散思维。如《韩熙载夜宴图》前后五部分相连,描写了韩熙载怎样的生活(展开思维)?
3)展开学生的主体评论,鼓励交流、合作。
学生进行美术评论,绝不是要学生寻求对一幅国画作品的唯一审美认同。这一学习领域的魅力在于要求评论者有独特视角、语言和品味。学生们在课堂上乐意倾听伙伴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这比书本的评论更亲切,同时还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通过与美术作品的“对话”,激活了审美意识和情感,增强了视觉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利用每个学生的不同观点,互相启发,就能激发自身欣赏的灵感,活跃思维,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例如,《清明上河图》欣赏过程中就发生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汴河中大货船通过虹桥的精彩瞬间;有学生认为作品描写了虹桥上马冲驴惊人慌乱的纷扰场面;有学生认为作品详尽描写了京城汴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这是主要内容;有学生认为作品表现了京城三百六十行,反映了京城的繁荣景象……
探究型的国画欣赏、评论,学生对作品传递出来的资讯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欣赏过程中发生了歧义,引起了对各种观点的评论。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可以展示自我、表达的机会;同时讨论中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偏差,互相启发,运用欣赏客体重组了自身的认知结构,审美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建构。
3、深入探究体验作品内涵,学习掌握中国画欣赏的方法。
创新需要知识基础,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掌握的欣赏方法越灵活,中国画知识就越丰富,也就越容易对中国画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中国画作品内涵的探究体验,掌握灵活的欣赏方法,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1)恰当提出问题,引发心境共鸣。
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认识分析,已经有了初步的较为完整的印象。而要认识画面以外的内容,就需要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来帮助,这样就可以加深情感体验,引发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具体的做法是提出一些最易唤起情感、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但这个提问是紧跟着画面分析而来的,切不可脱离原有的感性基础。
例如,《清明上河图》中大货船过虹桥时,船夫怎样放桅杆、其他船夫怎样使劲挣篙、桥上怎样抛下绳索挽船只,邻近大小船上的人怎样指指点点、虹桥上的人又怎样,这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过桥场面在整个画面中反映了怎样的关系?你怎样解释画面呢?通过问题的提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紧紧围绕作品快速思考、想象,加深情感体验。听觉较之视觉与情感的联络更紧密,更能迅速诱发美感共鸣。
2)规范评论过程,寻求欣赏途径。
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主观欣赏,让学生在发展个性、鼓励冒尖并能容忍学习错误的宽松环境中,养成好奇、不断提问、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作品内涵的思维品质。如何使学生的评论活动规范有序,避免容易出现的随意现象,强调评论过程的规范性,也能帮助学生从无序的思路中寻求有序的欣赏途径。
3)运用多种手段掌握欣赏方法
A、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指导学生的欣赏学习。运用多媒体进行画面的静态、动态演示,营造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学生完全与作品交流;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剖析作品的外在因素形式,挖掘内在因素价值,启发思维讲创造。例如,用适合的音乐和画面共同作用于欣赏者,能够较快地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启发欣赏的思维创造,掌握欣赏方法。
B、让学生学会精读作品,运用预先设计好的图、表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能够深入浅出地解决欣赏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能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渗透思想教育;能够进行主动思维训练,有利于学习主体掌握欣赏方法。
4、合作、交流、拓展,以促进创造性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主动参与学习精神和掌握灵活的欣赏方法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欣赏活动的交流和合作乃至引发拓展,才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根据绘画艺术的特点加强直觉思维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1)直觉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是一种没有事先思考或逻辑分析的判断活动。这种思维带有快速地整体上看待事物,敏锐而深入地洞察事物和直接地从本质上去理解事物及其联络的特点,在欣赏活动中能直捷地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意图和本质。
2)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着不同的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当问题有多种可能的答案时,就会发生发散思维。这种思维,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画欣赏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由于画面内容的丰富、布局的复杂、情节描写的多样
,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就结合了自己主观的思维给以定位,产生了欣赏者之间对作品的多主题现象,歧义引发了学生的评论,再度加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知识的局限性。
很多物理实验探究其实都是验证。确实要提高的话,我觉得弄明白你
探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关键。
一是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二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严禁违章作业
三是积极参加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四是积极参与安全隐患识别与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共同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
物理实验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物理学科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启发诱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多开展活动,如做游戏、比赛等。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是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即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根据教育学中学习动机激发:4、及时提供恰当反馈;3、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2、鼓励学生进行学习;1、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物理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检验。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在演示实验中寻找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以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当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力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将老师的课上演示实验布置为课前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准备一只镭射笔、一个反射面(小镜子、可乐罐内壁、光盘)、一个白屏,上课时请同学到讲台上,用自己的光反射仪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学生边演示,老师边指导,师生共同交流,以"点带面"把知识点的教学落实到全体学生,最后全班同学用自己准备的仪器做实验。既让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兴趣,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 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能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只有学生独立使用仪器,亲手做实验,才能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在上分组实验课时,我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实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实验,例如: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光具座上有什么,怎样用;凸透镜、光屏、蜡烛它们的前后顺序如何放置、高度怎样调整。让学生思考、交流、得出结论。老师适时指导,及时点评。然后由学生完成实验。完成课本上的试验目的后,又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光具座,这个实验该怎样完成?需要哪些仪器?怎样做?在前面成功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献计献策,然后要求学生课后用自己准备的仪器,探究光路是否可逆,凸透镜被挡住一部分,是否能成完整的像等等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探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探索科学的欲望。
三、 在课外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课外实验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理论联络实际,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探究能力都是很有效的。比如,讲光的色散一节时,老师让学生课前完成色散实验,没有三棱镜怎么办?学生会想出:在透明水杯中,放一些水,在一张纸上移动,观察现象;或在水盆中斜放一块平面镜,让阳光照射平面镜,在墙上观察现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想弄清一个现象,探究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只要肯动脑筋,多实践,知识的大门总是向我们敞开着的。再如:为了探究阳光透过树荫所形成的光斑的形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学生们首先作出猜想,设计实验,然后用硬纸板作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观察光斑形状;再作出不同形状的大孔(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再观察光斑形状;用学过的理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前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探究,更好地领会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不仅达到了教材上提出的实验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络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学生们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形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浓厚氛围,学生们积极性高,兴趣浓,方法好,对学好物理充满了信心,对科学探索有了更高的追求。
Ⅵ 如何指导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编教材中指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存在不可代替的作用。”可见,重视物理实验,掌握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是实验教学成功所在。
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以做好演示实验为前提,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学习大气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茶壶盖上都有一个小眼,这个小眼起什么作用,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细心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本知识联系。如学习压强、摩擦后,可以有意识地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针在缝被子时,为什么手上套上顶针箍,并把针在头皮上摩擦,这目的又是什么,使学生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Ⅶ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实验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把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新课标着重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此,笔者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几条经验与同仁参考:
一、应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物理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的能力。
首先,由于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不断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要不断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来,以激起广大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因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还要注意及时表扬。
二、争取做好学生的实验组织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我们应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的首要目标之一。
首先,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让师生共同探究,比如,实验课上,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采取对学生分组来完成探究。
其次,应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且还要不断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出各种物理实验,以更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
三、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但大部分都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而着重让学生分组进行。
首先,在实验课探究中,应不断抓住良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记录实验数据,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并将数据画成图表出来,再设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实验的精神。
其次,要不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对于多数探究活动课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探究活动中,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下结论。
四、要不断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尽量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比如微型照相机、简易指南针等等。同时还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挂衣钩是如何贴在墙上的?这样便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且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次,要不断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比如,在学完简单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点后,应多组织学生亲自通过对自行车进行实物观察,尽量让学生说出自行车究竟运用了哪些简单的机械?只有如此,才至于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既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并通过多方面自主的探究活动,达到学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真正体验到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并以此更好地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此刻,我们才算在教学上取得了真正成功
Ⅷ 初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物理探究学好物理
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有利于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物理规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贵在引导,教学中要用一些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让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才能学以致用。生活中有不少现象,平时习以为常,一旦提到课堂上,情况就不同了。如“旋转的伞上的雨水为什么能脱离雨伞而飞出去呢?”能很快激活学生思维。生活中很多物品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在课堂上回味,投石激疑,如临其境。玩具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物品,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物理仪器或教具,我们要充分发挥玩具的教育功能。如“憨态可掬的不倒翁”可帮助我们理解重心等,妙趣横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探究,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助于学生形成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入手来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养成探究习惯
人们求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正是怀疑推动人们去思考,去探求未知领域。所以善于疑,敢于疑,是走向真理的必经阶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敢于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从而推动了力学的发展。可见敢于质疑,才有希望打开真理的大门。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都是敢于疑,敢于探究未知领域的结果。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科学运用猜想与假设,引导探究方向
猜想与假设是建立在观察、现有的证据以及以往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根据地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的一个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对探究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和事实材料认识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凭借已有的事实和以前的经验,以假设形式进行大胆探索。
1.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一旦得到实验的证实,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猜想与假设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预定目标展开,避免盲目性。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很多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猜想与假设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规律。
2.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放手让学生猜想,学生往往猜不到点子上。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先对探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例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环节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就水到渠成了。另一种是创设情景方法。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质量不同的课桌,然后进行猜想。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科学探究,锻炼探究思维
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个突破口。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使他们快乐成长。
1.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演示实验中,亲身探索物理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可以调动其积极性,亲身感受实验过程,有了真实感受,知识就容易掌握了。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从探索中得出一般性结论。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把握探究分组实验的难度,提高学生探究的成功率
探究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实验课题进行实验,从中探索科学概念和规律。探究分组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探究过程,把科学方法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让学生自由陈述科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并在解释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由于验证性实验本身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改成探究实验时,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的恰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探究;问题设计的不恰当,则会使探究实验丧失应有的作用。
3.重视探究课外活动实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合理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作用,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课外活动实验,可以是教师提出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定课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独立分析课题,设计方案直到得出结论。通过这类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实验设计应遵循趣味性强、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经济可行的原则。基本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可适当引申和拓宽,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热爱科学的志趣为目的。
总之,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无章可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要认真领会教材变动的目的,把握探究活动的目的。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合理设疑,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进行指导,可以参与,可以组织,但决不能越俎代庖。
Ⅸ 怎么才能让孩子对物理产生兴趣,现在马上上初三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试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物理定律都可以用实验加以演示,实验直观有趣,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重视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利用实验是物理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成功的物理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捕捉学生的兴趣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推至理性的认识。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对物理的兴趣。
2、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注重新课引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兴趣。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3、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将物理知识融入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应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