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中国的核物理学家有哪些

中国的核物理学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10 21:28:25

1.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谁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是“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钱三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2. 为中国研制原子弹做出贡献的几位科学家

1、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河南开封人,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它是中国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的先驱,也是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航空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3、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中将军衔。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他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和对象。

4、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工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人之一,浙江湖州人,在铀核裂变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王大恒(191502.26~2011.7.21)是一位光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中国光学产业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我国国防光学工程的发展与促进。

3. 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是谁

中国原子弹之父: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上世纪50年代末,身为技术总负责人的钱三强,与邓稼先、彭桓武、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一起,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为共和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讲前面几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人,钱三强。在他的一生当中,最早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那时他觉得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有责任来响应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主张,为实现这个蓝图做出每个年轻人所应该作出的贡献。17岁的钱三强以很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录取为预科生,上完预科,他顺利地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毕业以后,就成为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助理员,开始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
在当研究员期间,钱三强顺利考取了法国巴黎大学的留学机会,而且是公费的。他考入了当时世界上原子核科学研究最先进的机构之一,也就是巴黎大学的居里实验室。钱三强在居里夫妇这个实验室,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很多很有见解的方案。当时居里先生曾经称赞说,法国大学生只有考试分数,而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则同时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
在清华大学,他有一个同班同学叫何泽慧,也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的院士。1946年,他们两个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居里实验室他们进行了很深入很全面的关于原子核物理的研究。经过数万次的实验、观察和分析,他们终于观察到了一种特殊的核裂变的现象。在实验照片上,出现了一根垂直的细线,铀核裂变不仅可以一分为二,还可以一分为三,这个发现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那就是“铀核的三分裂”。他们把这个结果报告给了居里夫妇。在居里夫妇的支持下,钱三强向全世界公布了关于“三分裂”的研究成果。后来他又和夫人何泽慧一起,公布了第一次观测到四分裂的现象。应该说这引发了当时世界核物理研究领域的一次地震。在1947年的时候,法国的《人道报》、中国的《新民报》、《大公报》,都对这个实验成果做了报道,他们两位也被称赞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新中国成立前夕,钱三强夫妇决定回到祖国,奉献毕生所学。临行前,有人问钱三强,你为什么要放弃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渥的生活条件而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呢?钱三强回答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1948年夏天,钱三强向居里夫妇郑重地提出要回到祖国。居里先生起初对他这种决定表示太惋惜了,希望他继续进行研究,再有新的科学发现。但是当他听完钱三强详细的陈述后,对钱三强这种回国的想法表示理解和赞成。居里夫人和他们告别的时候说:“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现在的原子能研究所的所长。后来他又分别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副秘书长、科学院的计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就在他做二机部副部长期间,他领导组织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中国的原子弹研究、氢弹研究其实是逆风起飞。由于苏联方面断绝了与我国的交流,撤走了他们派来的专家。在苏联看来,在中国当时那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们的帮助,中国搞原子弹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甚至有人讥笑中国说:你们要有20年能搞出来,那就是太阳从西面出来了。这个时候钱三强有一种强烈的发愤图强的精神。他很清楚,原子弹对中国,对于中国的国防,对于中国将来的历史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勇敢地挑起重担,誓言道:“我们一定要做成,我们一定要赶上甚至超过世界这个方面的最高水平。”在这样一种状况下,钱三强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与时间赛跑,与自己的意志赛跑,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地研究中国的原子弹。
为了弥补苏联专家撤走后出现的人才空缺,钱三强迅速把以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为首的一批优秀理论与实验物理科学家,调配到核武器研究机构,直接承担起各个环节上的科研攻坚任务。
那个时候造原子弹必须提炼出铀235这样一种元素,而扩散分离膜是铀235生产过程中最关键、最机密的部分,当时苏联称它为“社会主义安全的心脏”,我们中国人几乎没有人接触过这种东西。别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究竟能不能搞出来呢?钱三强说,我们哪怕少活几年,也要把这个东西攻下来。他当时组织的公关小组,既有中科院的,也有冶金部的,还有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扩散分离膜,并且开始批量生产。他们的这个成功,实际上就让中国成为核俱乐部当中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第四个能制造这种扩散分离膜的国家。几乎与此同时,我们的中科院研究所又研究出来了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就承担了第一代原子弹爆炸的那些分析和计算。经过这个领域众多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爆炸之后,钱三强带着技术队伍又开始投入到研制氢弹的工作当中。两年八个月之后,中国的氢弹也爆炸成功了。
如果没有上世纪60年代像钱三强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的努力,没有他们那种忘我的牺牲精神,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就不可能研制成功,中国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可以说钱三强把他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为中国能够走到今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钱三强这样的“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他们那种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精神,应该被新一代年轻人永远地传承下去。

4. 中国着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男,1924年6月25日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手术时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5. 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资料

1、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2、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3、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4、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5、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6、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6. 参与中国核武器氢弹研制的主要人物是谁

自从在广岛展示了它那恐怖的破坏力后,核武器成了美苏等大国手中的杀手锏,但对于核弹的威力自然是越强越好,原子弹已经不能满足大国们的胃口,于是氢弹便出现了,但从原子弹到氢弹可不简单,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 、英国得到美国帮助速度快点但也用了4年7个月。
那么我们用了多久呢?2年8个月,这个速度可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取得这样的成绩自然是离不开一大批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后来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于敏就是其中之一。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学生时代,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于敏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于敏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本科毕业后,于敏考取了研究生,师从张宗遂、胡宁教授。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于敏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开始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并取得不小成就。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参加了接待工作并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方回国之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能得到日本同行高度评价,可见于敏的能力,如果继续扎根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想必于敏可以取得极大的成就。但此时的国际局势风雨突变,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专家撤走,美国的核武大棒也一直挥舞着。中国走上了自力更生的核武之路,当时的主攻方向虽然是原子弹,但未雨绸缪的高层也开始了氢弹的理论研究,1960年成立了以黄祖洽领导的轻核理论组。在黄洽祖等人的推荐下,1961年初,钱三强找到了于敏并将这个任务告诉了他,于敏对此是惊喜伴着矛盾,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而且这方面正处在研究的关键时刻,放弃实在可惜,而接手氢弹研究,不仅压力大任务重,也意味着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面对选择于敏毅然放弃了个人利益、放下小家,为了祖国的强大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调入轻核理论组任副组长。
因为黄祖洽要兼顾原子弹研究,所以轻核理论组的工作担子实际主要落在了于敏的肩上,同那时的其他国防科研项目一样,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恶劣条件,但大家在于敏带领下克服粮食短缺计算工具匮乏等问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科学难关,解决了大量的基础问题。经过四年左右的探索和研究,轻核理论组对氢弹有关物理过程已做了相当的研究,对氢弹的原理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对氢弹可能的整体结构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提出了加强型原子弹和在液氘中实现非热动平衡情况下燃烧两条技术途径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和计算参数,编制了相应的简化计算程序。
随着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研制被证实提上日程,1965年1 月,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带着预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调到了九院理论部,大家集中力量攻关氢弹,黄祖洽、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虽然中国当时的顶尖核物理学家齐聚一堂,但氢弹原理突破的关键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而氢弹研制的任务又十分紧迫,与时间在赛跑。
1965年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一批模型。但结果没达到预期不符合要求。为了找出优化设计中的问题所在,于敏进行着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在工作的同时考虑到考虑到一起出差的年轻同事大部分缺乏氢弹的基础知识,于敏想通过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做成学术报告的形式来提高大家的相关知识。
10月下旬,于敏的系列学术报告开始了。学术报告发挥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一方面大家因此学会如何分析计算结果;另一方面于敏也从中得到了学习和启发,他从基本方程出发,通过严密的推导、量纲分析与粗估,指出了实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几种可能途径,结合以前的理论探索和最新计算结果,比较了这些途径的优劣利弊,分析了实现热核自持燃烧的内因和必要条件,有了思绪就要验证,于是于敏又带着大家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论证了氢弹的原理构型设想。深受鼓舞的大家在于敏带领下又抓紧完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终于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结构完整的氢弹物理方案。
这时已经是1965年11月下旬,于敏打电话给邓稼先,表示打到了一只松鼠,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云里雾里,这其实是暗语,接到消息的邓稼先也很兴奋,第二天赶去和于敏碰头,在听取了于敏等人的汇报后,邓稼先与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地分析计算结果,详细讨论技术问题。新原理也得到了邓稼先的肯定。之后于敏等回到北京后,向理论部的同事和上级领导作了多次学术报告,详细汇报了在上海的工作进展和氢弹新原理设想方案。邓稼先则组织理论部具有各方面专长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对这个设想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分析技术难点,在大家的帮助下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更臻于完善。
在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论证后,于敏的方案是可行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论证,1966 年12 月28 日,中国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仅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在这之后我国科研人员继续努力,终于在1967 年6 月17 日,在荒凉的戈壁大漠上空,升起了一颗极为壮观的“太阳”,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爆炸威力达到了330 万吨TNT 当量。在这之后于敏等人为我国的核武发展继续做着卓越的贡献。

7. 谁是我国核物理学家.急!!!!!!!!!!!!!!!!!!!!!!!!!!!!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
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
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
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
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
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
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
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
研制成了氢弹。
5.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
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
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
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
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
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着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
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
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
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瞬拧?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
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
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
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
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
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9.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
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
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
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
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9届全国
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
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
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
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
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
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
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
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2.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
。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
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
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
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
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
等奖。

8.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授予我国氢弹之父,着名核物理学家是谁

于敏老爷爷

9. 邓稼先的资料五十字左右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9)中国的核物理学家有哪些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0.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2年12月,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7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
名单:
于敏(1926~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朱光亚(1924.12.25~ 2011.02.27)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任新民(1915.12.05~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192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 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程开甲(1918.08.03~ )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钱骥(191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核物理学家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