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磁炉上能不能使用铝锅做饭
不能用!!
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电磁炉的炉面是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
B. 电磁炉加热食物是物理学家谁发现的
。电磁炉现在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了,但是许多朋友在使用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电磁炉的使用周期缩短或者损坏,再加上很多朋友对损坏的电磁炉原理不清楚,导致无法修复,下面我给朋友们普及一下电磁炉方面的知识,为朋友们今后维修电磁炉做一些知识储备。
电磁炉的前世今生
电磁炉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在德国出现了,由于当时受到电子技术发展的限制,其功率都不是很大,它的功率也只有100W,因此当时可以说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炊具。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大功率晶体管(IGBT)的普及使用,电磁炉才被广泛用在家庭的厨房里作为烹饪的加热器具,成为人们喜欢使用的一种厨房用具了。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下面我说一下电磁炉的是如何加热食物的吧。电磁炉之所以能够加热食物主要还是因为它运用了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电磁感应原理的涡流效应来进行加热的。对于电磁感应原理大家肯定都比较熟悉了,那就是交变的电流会感应出交变的磁场。那么对于涡流效应呢,可能有部分朋友不是很理解,下面我主要说说什么是涡流效应。所谓的这个涡流效应其实就是当金属导体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时,金属体内就会产生感应的电压,由于金属导体是一个整块的,因此它就会形成感应的电流,这个感应的电流会在金属体内自己形成一个个闭合的回路,那么这个电流的闭合回路的流线就像我们平时在湍急的河流中看到的水涡的形状,因此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形象地叫做电涡流。由此我们就得出这种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电涡流的现象就叫电涡流效应。这个电涡流效应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会使金属发热。因此我们家里所用的电磁炉基本都是用这种原理来工作的。
那么我们知道电磁炉加热的基本原理了,下一步就是该考虑如何产生高频的电流了以及对这个高频电流是如何控制的了。饭要一口一口吃,话要一句一句讲,我们先来讲电磁炉的高频电流是如何得到的,电磁炉里产生的高频电流一般要借助两个重要的元件帮忙,一个元件是电容,另一个元件叫电感。这两个元件并联在一起的话就可以组成一个振荡电路了,这个电路的主要任务就是产生高频电流的,其中这个电感就是我们电磁炉里的负载,金属铁锅的加热就是由它负责的。如果只有这个电感和电容的话,只能产生一定频率的电流,因为电流频率高低决定着锅的温度,要想使锅的温度能够可控,这时候就要请出另一个元件出来帮忙了,它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绝缘栅晶体管(IGBT),它在电路中起到开关的作用,当开关速度加快的时候,就会产生频率较高的电流,这时候锅具温度上升就快;当开关速度变慢时,电流的频率就会变低,这时锅的温度升温就慢。这个绝缘栅晶体开关管使受电磁炉中的指挥中心来控制的,它一般是用一片单片机来担任。我们通过电磁炉面板上的各种功能按键给单片机下命令,单片机接到我们给出的命令就会发出指令控制开关管的速度,这样就可以对温度进行调节了。
C. 电磁炉加热食物是利用电磁感应涡流涡流是法国物理学家谁发现的
你好,电磁炉加热食物是利用电磁感应涡流,涡流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发现的。
电磁炉是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即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磁力线被切割,从而产生无数小涡流,使铁质锅自身的铁分子高速旋转并产生碰撞摩擦生热而直接加热于锅内的食物。
电磁炉的加热原理决定了这个产品热效高、安全、无污染、节能、使用方便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促成了电磁炉产品在国外的普及。
(3)电磁炉加热食物是哪个物理学家发现的扩展阅读:
电磁炉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转而采用磁场感应电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
涡流使锅具底部铁质材料中的自由电子呈漩涡状交变运动,通过电流的焦耳热使锅底发热(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
交变电流使得器具本身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电磁炉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当磁场那磁力线通过导磁(如:铁质锅)的底部,既会产生无数小涡流(一种交变电流,家用电磁炉使用的是15-30KHZ的高频电流),使锅体本生自行高速发热 ,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由于电磁炉线圈和锅体没有直接接触,而是靠电磁感应加热,所以没有漏电危险。电磁炉发热线圈本身有磁条陈列,和锅体对磁力线的汇聚吸收作用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