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幼儿园如何引入物理现象

幼儿园如何引入物理现象

发布时间:2023-01-15 00:04:58

㈠ 如何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如何将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物理知识探究的动力,激起他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兴趣。笔者从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二十多年,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思考与实践。
1、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里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会让人充满快乐,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重视实验,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2、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2.2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给予成功机会
成功对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进行物理测验前,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甚至一些测验题可以让他们事先做一遍,测验时使他们的成绩也能及格,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在做物理实验时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这种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2.3 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惧心理
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物理教得“有趣”。在初二开始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物理将学些什么,学了物理有什么用,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物理有趣”、“物理有用”,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心理环境,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了要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多动手的机会。如:课文中一些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由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而产生要探索它的兴趣;对于教材提供的科学世界栏目中的知识,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2.4 激励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动力不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将来要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物理学习上的竞争,考试、参加物理竞赛,还有学习上的落后将潜伏着丧失自尊的威胁,这些都可以形成一种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积极进取替代惰性心理。
2.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认真了,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所造成。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习困难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听课思想容易开小差,平时不重视即时复习,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的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因此具有针对性提出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帮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之间互换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
3、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关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余爱好
在课堂之外,教师要多了解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说要了解他们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吃什么零食,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说什么时髦的口头禅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学生的这些切身的生活体会加入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语言习惯说话,学生就会感到这位老师的思想和他们很接近,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老师也同样感兴趣,从而学生就会渐渐地的愿意亲近这位老师,慢慢地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进而逐渐地对物理感兴趣。所以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有很多体验生活的机会,但是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却很少用物理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也不能有意识的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些生活体验和感受与物理联系起来,就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离我们的生活原来这么近,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决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因素时,讲到绿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反射的是绿色光,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反射绿色光呢?因为绿色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害,所以要把有害的光反射出去;在讲解摩擦起电现象时,举出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是因为汽油和油罐之间有摩擦,造成油罐上会附着大量的电荷,如果不急时通过铁链引到大地会使汽油自然。这样以来既让学生掌握了要学的物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并且具有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1通过生动风趣语言,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上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再加上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更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4.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现实生活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学生从生活中走来,对身边的事情比较熟悉,比较亲切。老师在讲解理论时,用实际事例来说明理论;讲解完理论后,又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再例如: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楼现象、百货商场中的各种各样的东西等,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和有趣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较好的物理素材。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物理有亲切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5、结束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奇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但绝不能把素质教育异化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在进行物理课的教学中,要教思路,教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树立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㈡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常用的导课形式有哪些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常用的导课形式:1 故事、谜语、儿歌、舞蹈 ;在学前教育中虽然将儿童所学知识分成了不同的领域,但是也强调领域与领域之间的渗透和整合,因此,我们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还可以利用其它领域的知识来导课。常见的有语言领域中故事、谜语,艺术领域中的儿歌、舞蹈。这些形式都是儿童所喜欢的,利用...它们导课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的导课时,我们可以选择与活动主题有关的故事、谜语、儿歌、舞蹈来导课。例如,在“有趣的对称”活动中,可以利用故事(“丢了翅膀的小动物”——下雨时,蜻蜓、蝴蝶、蜜蜂急着回家,慌乱中丢失了一只翅膀。教师边讲故事边将事先剪好的丢了一只翅膀的蜻蜓、蝴蝶、蜜蜂以及他们丢了的翅膀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幼儿帮动物们寻找翅膀并粘贴进而引出对称)来引入主题;在“多样的交通工具”活动中,可以利用谜语(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来边唱歌—洒水车;大嘴车,大嘴车,边吃垃圾边开车—垃圾车)来导入活动。 ;2 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正当的行为,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我们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入活动主题,即选择或设计与主题有关的游戏导课。当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认识某一种或几种事物时可以利用感知游戏导课。例如,在“多样的水果”活动中,可设计“奇妙的口袋”游戏,让幼儿从口袋中摸出一种水果并且讲述该水果的特征,或者按教师的指令摸出相应的水果;在认识通讯工具的活动中,可以先让幼儿玩各种通讯工具。 ;3 魔术 ;魔术以其独有的特征神秘吸引着男女老少,这其中也包含着学前儿童,他们对于魔术也充满了好奇。而科学领域中恰恰也蕴藏着很多秘密,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特点将科学知识与魔术相结合,作为导课的有效形式之一。特别是在讲解物理现象或化学现象时更适合采用此法。例如,在“静电”活动中,可以设计塑料笔管吸纸屑的魔术来让幼儿感知摩擦生电现象;在“神秘的磁铁”活动中,可以运用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来吸引铁物质运动的现象设计魔术——会跳舞的娃娃(将脚底带有贴片的娃娃放在桌子上面,教师拿一块磁铁在桌子下面吸着娃娃移动);在“调皮的颜色”活动中可以设计变色魔术导课,即教师事先在装有相同干净水的矿泉水瓶子的瓶盖上粘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将瓶盖盖上,当然不能让幼儿看到瓶盖上的颜料。活动开始后教师逐一上下摇晃各瓶子,幼儿将会看到奇妙的变化,原本无色的矿泉水瓶子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瓶。 ;4 实验 ;科学往往是离不开实验的,许多科学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来。根据儿童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强调让儿童自主探究即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手操作去获得科学知识,因此,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不免会做一些科学实验。而实验本身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大大激发儿童的兴趣。因此,在学前儿童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实验操作性强的特点来导课,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实验探究类科教活动中,无需专门设计导课方式,可以直接用活动中的实验导入。例如,在“油和水”的活动中,可以做实验(将油倒入水中,让幼儿观察油是否能融入水)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如何能让油融入水?)引导幼儿深入开展活动。 ;5 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与此相关的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明显的,特别是正在发生的自然现象来导课。这些现象是儿童所熟悉的,同时又是具体的可观察的便于激发儿童的兴趣。例如,在让儿童认识各种天气现象时,可以利用户外正在发生的风、雨、雪、雷、雾、霜、彩虹等引入活动。 ;6 实物、模型、图片 ;根据儿童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实物、模型、图片来导入活动,这样做既符合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认识对象。在观察认识类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可采用此法。例如,让儿童认识各种动物、植物时便可利用相关的动植物的实物、模型、图片来导课。这三种方式,实物更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动植物的特征,但是由于有些动植物存在危险或难以获得,我们只能采用有关的模型或图片。如野生动物老虎、狮子等,我们不可能把其带到教室,所以只能用老虎、狮子等的模型或图片代替。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8/view-4655006.htm;

㈢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

【活动设计】

把“摩擦起电”这一物理现象以游戏化,通过使小纸人跳舞这一游戏方式来让幼儿感受,并愉快地掌握。不是让幼儿掌握多么高难的物理知识,而是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丝绸和玻璃摩擦之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引导幼儿迁移运用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自制小玩具,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玻璃板、薄纸、大头针、丝绸布料。

2、在干燥的天气进行活动,因为干燥的天气容易产生静电。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认识“小指人”,激发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一张薄纸)

师:“现在老师用剪刀剪一下,变成了什么?”(老师剪成几个1.5—2厘米高的小纸人,要使小纸人站立不倒,可以在小纸人中间插上一根大头针)

2、师:“可爱的小纸人,请你们给小朋友跳个舞吧!”幼儿发现“小纸人”没有跳舞。师问:“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它跳起舞呢?”

3、请幼儿用各种办法让“小纸人”跳动,谁想出来的办法好。

二、引导幼儿探索并进行交流。

1、幼儿第一次动手操作与观察,探索如何使“小纸人”跳舞。(幼儿可用辅助材料或不用辅助材料)

2、幼儿集中后交流操作中的发现,并提出道理师:“你是怎么使小纸人跳舞的呢?”幼儿回答并演示操作,提、拿、吹、晃、摇。

最后教师帮助幼儿小结:由于力的(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作用,小纸人会跳动。

3、师操作演示。(能不能除了这些,还有方法使小纸人跳舞吗?)

师把小纸人放在桌子上,然后在离小纸人上面1厘米处搁上一块玻璃班,师用丝绸布料不停地在玻璃板上摩擦,桌上的小纸人就开始翩翩起舞(附图)

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进行尝试,寻找答案,幼儿每人操作实验。

5、幼儿集中。

师:“你是怎么使小纸人跳舞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使小纸人跳舞呢?”

幼儿充分回答后,鼓励幼儿长大后去探索其中的秘密。

三、启发自制玩具。

1、教师出示自制玩具:用轻薄材料制成的小动物等,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制各种玩具。

2、幼儿动手自制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3、请做好玩具的幼儿用丝绸在玻璃摩擦方法,使他们跳舞,

4、结束。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3.感受发现的乐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与西瓜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我想问问,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西瓜?你知道哪些西瓜的秘密呢?

幼儿发言,教师适当总结。

2.提出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师:原来我们知道西瓜的这么多事啊!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如:西瓜有没有根?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子是白的,有的子是黑的?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与西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沟通好,到达之后,对方有专人带领幼儿参观,并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瓜农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一边参观,一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中班科学教案西瓜中班科学教案西瓜。

(大棚里面的自由观察环节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他们目睹了瓜农剪枝、摘瓜、授粉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在瓜农伯伯、阿姨们和蔼、耐心的示范和讲解下,获得很多新知识。在采摘、装箱的地方,幼儿又学会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最后,他们亲自弹瓜听声,每人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展示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说明

问题是科学活动的起点。活动一开始,在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把幼儿带到西瓜种植基地去观察、发现、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远比简单的“教师讲、幼儿听”“集体看视频”等方式更有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3

一、主题选择的缘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日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对人类的重要性,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科学知识的主动学习和自觉追求的精神,具备对科学的独特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是我们所熟悉的,是生活的必须品,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幼儿喜欢水似乎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机会,有时间,他们就会嬉戏玩闹,甚至有的儿童能在自家的卫生间玩一下午的水,不难看出幼儿时多么得喜欢水。但是这些行为往往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制止,而不能尽兴。

在以往的科学课程中较多的注重是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对动手能力操作则重视不多。为了满足他们对水的好奇心,为了让他们了解对水更多的知识,我选择了本次科学活动-《神奇的水》。在本此活动中,注重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从而萌发爱科学、喜欢探索身边事物的情感。

二、主题目标1 、让儿童在玩玩做做中了解水的不同性质,感受水的不同形态。

2、探索与水有关的各种现象,例如沉浮现象,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探索。

3、知道水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幼儿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三、主题网络设计图

四、教育活动设计方案教育

活动一:

(一)活动名称船儿水上漂(二)活动目标1、了解水上各种各样的船,知道船是水上行驶的交通工具。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感知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现象。

3、引导幼儿大胆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用语言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4、培养幼儿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准备1、牛皮纸折的小船、纽扣、泡沫、树叶、磁铁、回形针、盛水的盆。

2、与水有关的音响、图片、图书资料等。

3、抹布、记录纸张若干。

(四)活动过程1、自由探索、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1)看图交流。

播放有关船的模型。

师:画面上都有什么?他们是什么船?这些船都是做什么用的?

(幼儿就以上问题讨论后作出相应的回答)。

(2)请幼儿出示纸船,四人一组,放进水盆里。

师:小朋友,船可以在水上漂浮,那么我们再猜猜还有什么东西能在水中漂浮。

(3)出示材料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许多东西,你们看,有些什么呀?(幼儿回答)(4)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并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中。(教师出示大记录表并讲解记录和使用方法)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播放故事《咕咚来了》,听木瓜落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兔子为什么吓得惊慌失措。

(5)幼儿在记录表上填写猜测的结果。

(6)教师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

师:我们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7)幼儿尝试,比较材料的轻重,薄厚与"沉"和"浮"的关系区别,归纳哪些材料会"沉"水中,哪些材料会"浮"水中。观察实验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师: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怎样让沉的东西浮上来,浮的东西沉下去?

(8)幼儿交流探索结果。(请个别幼儿上来讲)(9)教师操作并记录。

2、第二次探索,寻找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东西和方法(1)分沉浮材料。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究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可以吸水的东西。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

(2)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

2、物质材料准备。

(1)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

(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

(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

(3)集体讨论水到哪里去了?

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

(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

(2)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3、幼儿自由选择一至两种材料,再次实验。

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

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让我们去外面找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可继续研究家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幼儿尝试(3)形状与沉浮

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

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

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

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

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 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幼儿尝试(5)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三、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6

活动目标

1.知道西瓜里面有很多的汁水,学习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取西瓜汁。

2.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西瓜若干,小刀,盘子,勺子,榨汁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子,抹布,记录表(分为猜想和实验两部分)。

活动过程

1.出示西瓜,猜想引入活动。

师:昨天,我们从西瓜地里买回了许多西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尝尝它们的味道吧!西瓜怎么吃,你们谁知道?

师:其实呀,西瓜除了可以切成一块一块地吃,或者切成两半用调羹舀着吃,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做成西瓜汁来喝。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西瓜里面取西瓜汁。一起来取西瓜汁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发放记录表,请幼儿在记录表上把自己设想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的办法很多,有用调羹舀出西瓜肉后用筷子捣的,有用调羹压的,有用榨汁机的,还有直接用手挤的……)

2.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实验中去,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验证设想。

师:每个小朋友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试过的能取出西瓜汁的工具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询问幼儿的操作方式,帮助幼儿用比较准确的动词描述自己的操作方式。

3.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方法。

请幼儿表述自己的操作,重点引导他们用合适的动词来表述。

(最后幼儿发现,所有的工具都能取出西瓜汁,因为西瓜的瓤比较松,西瓜的汁水比较多,很容易取出汁,大多数幼儿使用了三种以上的工具进行操作。)

4.一起品尝西瓜汁,并把西瓜汁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说明

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活动中,我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是因为,假设往往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前提,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才是真正让幼儿“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幼儿在活动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一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科学态度,以及初步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西瓜汁相对于取其他水果汁要方便得多,而且西瓜的汁水多,容易看到成效,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收获成功。西瓜汁是红色的,是幼儿喜欢的颜色,所以,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喜悦和快乐中班科学教案西瓜说课稿。

活动反思

西瓜是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水果,同时,也因其个大、绿皮红瓤、清凉多汁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欢与关注。这种贴近幼儿生活和心理的活动非常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加上丰富的环境资源和便捷的操作材料支持,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整个活动中,我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周围生活的教育资源,扩展了幼儿的科学学习空间,始终让幼儿带着各种疑惑和问题,运用观察、询问、记录、操作等积极的方式去主动发现、探索,在交互中充分自主地体验、感受、学习

从活动现场来看,每个幼儿都是百分百地投入,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观察、交流,获取自己想要的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实践自己的行动方案,自己动手,自主体验,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孩子的内心感受得以体现,主体性获得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教师要不断追随每个孩子的兴趣、生活、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根据现场的变化,不断用智慧、灵感与孩子展开分享和对话。因此,设计活动时我十分注重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和把握,活动过程中我也十分注重幼儿的反应,鼓励幼儿积极互动,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经验。活动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享合作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参观活动还提供了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体会到交往的效果与快乐,交往技巧也得以提高。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喜欢动手实验,有积极的探索兴趣,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醋,透明一次性杯子,筷子,幼儿个人记录表,记号笔,大的记录表一张。

2、幼儿经验准备:先认识油和水,感知其特性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小朋友,你们看杯子里有什么呀?(出示水和醋)

如果把水和醋倒在一起,会怎样呢?

1、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

2、教师实验,幼儿观察现象。

3、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水和醋混合在了一起。

二、第一次操作: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的分离现象

1、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油倒入水中或把水倒入油中会怎样呢?教师记录幼儿猜想结果。

2、幼儿动手操作,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记录幼儿操作结果:无论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混合的。

三、第二次操作:感知油和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出示筷子,让幼儿猜测搅拌后油和水会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搅拌静止后的现象,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用筷子用力的搅拌,油和水还是分离的,不会混合。

教师总结:无论是先倒油还是先倒水,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和水是分离的,是不会混在一起的。

四、幼儿尝试“油水分离画”,想一想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离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㈣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 篇1

主题产生

一天午睡时,子怡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旁边的嫣嫣说:“有时我脱衣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这时好多幼儿都说:“我也有过,我也有过。”还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设计了“神奇的静电”这一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强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轻快音乐一段;蝴蝶指偶;场地:彩色的草地。

三、教学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 “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幼一:你们快来看,我帮缘缘梳头,她的头发变成这个样子了。

幼二:我也是,我也是,怎么会跟着梳子,不好梳。

幼三:头发吸在梳子上,这个梳子不好。我家里的不是这样的。

角色游戏“理发店”一向是小朋友感兴趣的,所以用这个游戏引出,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并奖励每个小理发师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儿在活动室中五六个小朋友一起,使劲在衣服上、头发上来回摩擦,去吸地上的彩色纸屑,并热烈地讨论着,张锦元好胜心强,一边吸一边对同伴说:“我肯定吸的比你们多,不信你们看。”结果一比,人家的还要多,他就拼命在身上擦,再去吸了比。许中奇边吸边自言自语地说:“真奇怪,怎么会吸得住呢?又不是磁铁。”

5、蝴蝶飞到草地上(出示指偶),跟着轻快的音乐,与小朋友翩翩起舞。

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

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别是许中奇小朋友好象一下明白了为什么不是磁铁但是也能吸物体这个道理。摩擦产生静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6、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

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7、好玩的章鱼(蒲公英、菊、裙子)。

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象章鱼一样。让孩子试试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墙上。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2、能够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探索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活动难点:

用吸管摩擦生电的正确方法。

活动准备:

1、吸管人手一根、卷纸若干、碎纸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纸船(形成小池塘的场景);自制旋转木马;柳条(柳树);水龙头(细细的水流);洒落的铅笔粉末。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出示吸管)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纸片

教师演示:将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教师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吸管是否有变化;然后将吸管藏到桌子底下边磨擦教师口中边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讲述看到的现象)

二、猜测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磨擦生电

(1)小纸片主动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来变这个魔术的呢?

(幼儿猜测、讨论,如果幼儿有说用水、用浆糊之类,教师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究竟有没有)(鼓励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2)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现在自己去试试,看看你会不会变这个魔术,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我旁边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选取使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谁会变这个魔术了?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将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进行展示)

(4)请个别幼儿示范,要点:摩擦得又轻又快。

(5)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此环节是否省略,看幼儿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吸管经过磨擦后,轻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跳上来了。

2、猜测、总结磨擦生电现象是静电反应

提问:为什么吸管经过磨擦以后小纸片就会跳到吸管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教师小结:这是静电,吸管经过磨擦以后,会产生小小的电,这些电叫静电,它们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三、操作体验:静电对轻的物体的作用力

1、师:有了静电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纸片,还能做别的事情吗?

2、介绍游戏情境1:

(1)柳条因为没有风,正静静地垂着,如果用摩擦带电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条会有什么变化?(会飘动起来)

(2)请一名幼儿尝试验证后,将自己的发现在记录纸上记录下来。

3、介绍另外四种游戏:这儿有许多的小船停在水边,一动也不动;木马停在原地没有旋转;水流也在象一条线似的静静地流着;铅笔灰洒落在纸上,我想把它用一样东西把它搬到盘子里去;

4、引导猜想:假如你们用自己手中带有静电的魔术棒轻轻地靠近它们,猜猜会有变化吗?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四、幼儿实践验证

1、真的是你们猜的这样吗?可以去试一试,并且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玩一种,记一种,看谁发现得多

教师观察,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将有静电的魔术棒靠近它们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让幼儿

对照自己的记录,充分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六、教师总结。

你们用带静电的吸管轻轻靠近游戏材料时,它们都动起来了,改变了原先的位置。

七、迁移运用: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师:“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静电吗?”

幼:(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时被“电”到,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玩滑滑梯时“呲拉呲拉”的声音……

师:“被‘电’到是什么样的感觉?”(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样预防静电吗?让我们回去继续了解一下预防静电的一些好办法。

活动延伸:

幼儿与父母共同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以及预防静电的办法。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小网络: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师: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大家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呢?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 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 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充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物体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初步了解静电的相吸、排斥、放电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2、使幼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与描述。

3、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强其自信心。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碎纸、泡沫、丝巾带、海绵、尺、笔、木梳、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魔棒吸起小碎纸。

2、幼儿尝试。

(1)想办法用玻璃棒吸纸屑,探索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吸起纸屑。丰富词汇:摩擦。

(2)幼儿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3)向幼儿介绍玻璃棒吸起碎纸屑的原理,揭示课题。

3、尝试用不同材料操作,感知静电的相吸、排斥现象。

(1)幼儿分组操作,并做操作记录。

(2)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摩擦以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4)小实验,发现静电的排斥现象。

4、幼儿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幼儿园中班《静电》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重难点:

重点:静电产生的三种方式及原理、电荷守恒定律及电量平分原则

难点:理解静电产生的本质——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电荷发生转移

教学过程:

一、电荷:

1、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①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②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

单位:库仑 符号:C

二、静电产生:

“做一做” 验电器与静电计:

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18世纪起,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口伸出(图甲)。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图乙)

问: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特别是离核较远的

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小。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

子:带正电问: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摩擦起电是带电粒子(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师: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在

学习新的起电方式之前,我们先来学习金属导体模型。

自由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带正电的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

2、感应起电

【演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帖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①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

提出静电感应概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2)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

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如上面的这个演示实验中,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问:感应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感应起电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

师: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三、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师: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四、元电荷

师:迄今为止,科学家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 =1.60×10-19C

注意:迄今为止,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五、小结

对本节内容做简要的小结

六、巩固练习

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16 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

3、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看成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点电荷

C、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及形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两个带电体可看成点电荷

D、一切带电体都可以看成点电荷

七、板书设计:

1.1 认识静电

1、电荷:

①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斥异吸

③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

单位:库仑 符号:C

2、静电产生: ②接触带电。 原因:电子的转移

3、电荷守恒定律:

4、元电荷:e =1.60×10-19C。

㈤ 幼儿园物理现象的一个教学活动

新《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孩子天生就是爱游戏的,如果利用游戏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来体验和享受自我创作的成果,无疑是最适合的。因此,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太阳”为题材,采用集体为“太阳宝宝”穿衣打扮,巧妙制作成一个个太阳小飞盘的形式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在操作后玩耍、再次游戏,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活动目标:
核心经验:1、在游戏情境中学习用多种颜色涂色以及撕贴的方法装饰太阳宝宝,初步感受色彩的美。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享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喜悦。
相关经验:1、幼儿听过关于太阳的小故事。
2、曾参加过几次美术涂色活动。
3、在区角活动中也进行过撕贴的相关练习。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尝试过涂色和撕贴的练习。
环境准备:1、太阳伞一顶,圆形片片人手一个(放在太阳伞底下),涂色范例,彩色纸片,蜡笔、胶水。
2、轻音乐,《摇篮曲》及录音机。

㈥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实验探究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实验探究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在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如何让幼儿主动参与主题探究活动

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探究是创造的前提,探究是成功的阶梯”。 探究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幼儿的现实生活视野、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谐发展的个性。幼儿园自主性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活动。 我们从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入手,密切联络幼儿的实际生活,将科学教育活动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并创设自然化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科学事物和现象,从不同方面入手,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技能;精心观察幼儿的探索情况,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学会表达。
在当前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中,由研究教师的“怎样教”转变为幼儿的“怎样学”已成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就是,幼儿园的课程设定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而课程的实施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即以学定教,那么究竟如何组织与指导幼儿自主性科学探索活动呢?

一、体现主体性
幼儿是能动发展的主体,幼儿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幼儿从出生之日起,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着未知的世界。幼儿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科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与幼儿的双主体作用。教师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体现于物质和心理环境的创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恰如其分地把幼儿推到“主体”的位置上,而幼儿的主体地位则体现于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如中班探索活动《有趣的洞洞》:刚开始让幼儿探索用一张纸如何变出洞洞的秘密和中间的环节利用大的羊角球来钻幼儿两个手臂变出的洞洞。刚听到要求时,很多幼儿都立刻发出“啊?”并摇头表示不可以,作为教师我推迟评价,让幼儿自主猜想、动手尝试,在等待幼儿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中。我发现幼儿在探索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主动参与性相当高。很短的时间,就有幼儿举手表示有办法了,接着,大部分幼儿都主动相互介绍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办法;在《种子的秘密》一课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让幼儿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自己观察、记录去寻找它的秘密;大班《沉与浮》,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一些不同材质的的玩具(如塑料、木头、铁钉、石头等)让幼儿自己一一放在水中,观察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什么东西沉下水底,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是自主的,以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尝试为主的学习方法,并能满足各种各样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的活动需要。

二、体现探索性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它对幼儿形成对周围事物世界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有趣的洞洞》中,我以用一张纸变洞洞为汇入,引导幼儿在找洞洞、变洞洞、玩洞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洞洞”无处不在,引起了孩子们一个又一个惊奇的发现和无穷无尽的探索欲望。我们身体上有洞洞吗?平时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洞洞等,孩子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找洞过程中要充分放手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寻找和探索的机会,和孩子一起从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环境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洞洞,探索发现洞洞的大小、深浅,比较洞洞的不同特征,了解洞洞的不同用途,初步帮助孩子获取更多有关“洞”的直接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孩子的主动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

三、体现操作性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纲要》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由此可见操作法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在操作中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必经之路。
“找洞洞”重点是发展孩子的观察、比较、探究、分析、表达等能力,那么“变洞洞”的过程就是要孩子们去思考、尝试“运用不同办法,变出不同的洞洞”,在实际的操作探究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孩子的大胆想象能力、大胆尝试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洞洞的“围集”概念,发展孩子的空间智慧。探索活动《看谁站得稳》的操作之前的提问:“这些东西都能站起来吗?”幼儿的答案很多。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探索活动《不同的车速》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操作,在介绍了用三种不同材料(毛巾、绒布、丝绸)制作成的车道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发现了因为材料粗糙程度不同,造成车速不同,从而对三种材料特征有了一定的认知。幼儿对小汽车的喜欢,使幼儿对材料产生“试试”的想法,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真正的主动去尝试、去操作。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情境”,设疑,创设了问题情境,在情感上具有吸引力,使幼儿产生“操作”的欲望,形成寻求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幼儿产生了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探索愿望。

四、体现综合性
随着幼教改革的逐渐深化,幼儿园课程日趋综合化,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的联络,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指在坚持科学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的目标,或在坚持以科学探索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活动整合的目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努力提高课程的整合程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教育理想的追求。
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幼儿对被风吹起的柳絮产生了兴趣,在追逐之后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柳絮能像飞舞的蝴蝶一样或高或低?幼儿在探索和讨论后得出结论:风大柳絮飞得高,风小柳絮飞得低。显然幼儿已经感受到风的存在,但这只是直觉的经验,他们并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科学活动区设定了“风从那里来”的探索活动。幼儿通过探索,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了风的道理。在《有趣的洞洞》这节科学活动中,我采用整合教育理念的第二种情况,坚持以科学探索为主线,引导孩子在“找一找”中探究“洞洞”的不同,在“说一说”中思考“洞洞”的用途,在“想一想、变一变”过程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理解、感受生活中不同“洞洞”的作用与趣味,在找找、说说、变变、玩玩过程中充分满足孩子空间智慧发展的需要,培养孩子观察、感知、分析、探究、想象、操作、运动等多种能力,从小培养孩子关注生活、喜欢探究的良好品质。
同时,在互动性的玩洞洞过程中,又可以很好地发展孩子的多种运动交往能力,增进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体验,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五、体现生成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而设定的。活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价值意义的生成是教育活动作为“生成”而存在的内在要求。只有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生成属性,幼儿的创造力、个性发展、幼儿的天性才可能实现,教育活动才有可能成一种“艺术”。否则,教育活动只能是没有生命活动的“复制”和“刻写”活动。优化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过程。
《有趣的洞洞》整个活动的主要环节就是让幼儿通过找洞洞、变洞洞、玩洞洞发现多样性。这是预设的,是计划

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呢?

1)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进行深入观察。
审美心理是以直觉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因此,作品的直观印象,也就是材料、造型(形、线、色等)必然是引发学生注意的最直接的因素。在中国画欣赏过程中,学生对形式美感较强、内容丰富、富于情节或抒情性、接近现实生活的作品,能较大地吸引注意力,激发欣赏兴趣,调动欣赏积极性。如在欣赏补充教材《韩熙载夜宴图》时,学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机联络的形式相吸引,教师根据画面内容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子的录音。引导学生随音乐而感受夜宴图的具体内容。学生谈感受时,有的说:“夜宴图首尾统一了听琵琶演奏、观舞、休息、听笛演奏、送别五个场面好象看小人书,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说:“夜宴图中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侧、或仰或靠、或动或静,简直是生动丰富。”有的说:“画面颜色金碧辉煌而又古朴可爱,红绿色相穿插,大块黑白相问隔,有对比有呼应,色彩不多,却非常丰富。”美的国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欣赏积极性,对作品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心理活动逐步展开,促进了欣赏的发展。
2)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进行积极的思考。
学生在欣赏国画时,往往与自身对国画知识的积累和审美经验相联络、沟通。欣赏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思维和活动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前提是让其学会思维,实现思维自主性。因此,在欣赏教学中通过唤起审美经验,主动欣赏国画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简缩—优化—发散思维。如《韩熙载夜宴图》前后五部分相连,描写了韩熙载怎样的生活(展开思维)?
3)展开学生的主体评论,鼓励交流、合作。
学生进行美术评论,绝不是要学生寻求对一幅国画作品的唯一审美认同。这一学习领域的魅力在于要求评论者有独特视角、语言和品味。学生们在课堂上乐意倾听伙伴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这比书本的评论更亲切,同时还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通过与美术作品的“对话”,激活了审美意识和情感,增强了视觉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利用每个学生的不同观点,互相启发,就能激发自身欣赏的灵感,活跃思维,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例如,《清明上河图》欣赏过程中就发生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汴河中大货船通过虹桥的精彩瞬间;有学生认为作品描写了虹桥上马冲驴惊人慌乱的纷扰场面;有学生认为作品详尽描写了京城汴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这是主要内容;有学生认为作品表现了京城三百六十行,反映了京城的繁荣景象……
探究型的国画欣赏、评论,学生对作品传递出来的资讯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欣赏过程中发生了歧义,引起了对各种观点的评论。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可以展示自我、表达的机会;同时讨论中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偏差,互相启发,运用欣赏客体重组了自身的认知结构,审美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建构。
3、深入探究体验作品内涵,学习掌握中国画欣赏的方法。
创新需要知识基础,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掌握的欣赏方法越灵活,中国画知识就越丰富,也就越容易对中国画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中国画作品内涵的探究体验,掌握灵活的欣赏方法,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1)恰当提出问题,引发心境共鸣。
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认识分析,已经有了初步的较为完整的印象。而要认识画面以外的内容,就需要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来帮助,这样就可以加深情感体验,引发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具体的做法是提出一些最易唤起情感、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但这个提问是紧跟着画面分析而来的,切不可脱离原有的感性基础。
例如,《清明上河图》中大货船过虹桥时,船夫怎样放桅杆、其他船夫怎样使劲挣篙、桥上怎样抛下绳索挽船只,邻近大小船上的人怎样指指点点、虹桥上的人又怎样,这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过桥场面在整个画面中反映了怎样的关系?你怎样解释画面呢?通过问题的提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紧紧围绕作品快速思考、想象,加深情感体验。听觉较之视觉与情感的联络更紧密,更能迅速诱发美感共鸣。
2)规范评论过程,寻求欣赏途径。
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主观欣赏,让学生在发展个性、鼓励冒尖并能容忍学习错误的宽松环境中,养成好奇、不断提问、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作品内涵的思维品质。如何使学生的评论活动规范有序,避免容易出现的随意现象,强调评论过程的规范性,也能帮助学生从无序的思路中寻求有序的欣赏途径。
3)运用多种手段掌握欣赏方法
A、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指导学生的欣赏学习。运用多媒体进行画面的静态、动态演示,营造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学生完全与作品交流;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剖析作品的外在因素形式,挖掘内在因素价值,启发思维讲创造。例如,用适合的音乐和画面共同作用于欣赏者,能够较快地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启发欣赏的思维创造,掌握欣赏方法。
B、让学生学会精读作品,运用预先设计好的图、表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能够深入浅出地解决欣赏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能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渗透思想教育;能够进行主动思维训练,有利于学习主体掌握欣赏方法。
4、合作、交流、拓展,以促进创造性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主动参与学习精神和掌握灵活的欣赏方法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欣赏活动的交流和合作乃至引发拓展,才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根据绘画艺术的特点加强直觉思维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1)直觉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是一种没有事先思考或逻辑分析的判断活动。这种思维带有快速地整体上看待事物,敏锐而深入地洞察事物和直接地从本质上去理解事物及其联络的特点,在欣赏活动中能直捷地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意图和本质。
2)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着不同的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当问题有多种可能的答案时,就会发生发散思维。这种思维,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画欣赏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由于画面内容的丰富、布局的复杂、情节描写的多样
,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就结合了自己主观的思维给以定位,产生了欣赏者之间对作品的多主题现象,歧义引发了学生的评论,再度加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如何才能提高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知识的局限性。
很多物理实验探究其实都是验证。确实要提高的话,我觉得弄明白你
探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关键。

谈谈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环境创造

一是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二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严禁违章作业
三是积极参加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四是积极参与安全隐患识别与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共同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

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初中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物理实验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物理学科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启发诱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举例说明,运动技能教学时如何激发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练过程?

多开展活动,如做游戏、比赛等。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是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即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根据教育学中学习动机激发:4、及时提供恰当反馈;3、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2、鼓励学生进行学习;1、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物理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检验。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在演示实验中寻找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以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当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力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将老师的课上演示实验布置为课前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准备一只镭射笔、一个反射面(小镜子、可乐罐内壁、光盘)、一个白屏,上课时请同学到讲台上,用自己的光反射仪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学生边演示,老师边指导,师生共同交流,以"点带面"把知识点的教学落实到全体学生,最后全班同学用自己准备的仪器做实验。既让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兴趣,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 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能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只有学生独立使用仪器,亲手做实验,才能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在上分组实验课时,我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实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实验,例如: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光具座上有什么,怎样用;凸透镜、光屏、蜡烛它们的前后顺序如何放置、高度怎样调整。让学生思考、交流、得出结论。老师适时指导,及时点评。然后由学生完成实验。完成课本上的试验目的后,又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光具座,这个实验该怎样完成?需要哪些仪器?怎样做?在前面成功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献计献策,然后要求学生课后用自己准备的仪器,探究光路是否可逆,凸透镜被挡住一部分,是否能成完整的像等等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探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探索科学的欲望。
三、 在课外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课外实验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理论联络实际,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探究能力都是很有效的。比如,讲光的色散一节时,老师让学生课前完成色散实验,没有三棱镜怎么办?学生会想出:在透明水杯中,放一些水,在一张纸上移动,观察现象;或在水盆中斜放一块平面镜,让阳光照射平面镜,在墙上观察现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想弄清一个现象,探究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只要肯动脑筋,多实践,知识的大门总是向我们敞开着的。再如:为了探究阳光透过树荫所形成的光斑的形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学生们首先作出猜想,设计实验,然后用硬纸板作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观察光斑形状;再作出不同形状的大孔(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再观察光斑形状;用学过的理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前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探究,更好地领会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不仅达到了教材上提出的实验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络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学生们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形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浓厚氛围,学生们积极性高,兴趣浓,方法好,对学好物理充满了信心,对科学探索有了更高的追求。

阅读全文

与幼儿园如何引入物理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