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物理弹力预习提纲 !!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簧因缩短而产生弹力 :上图中,小虎用力向左推小车,小车对弹簧产生力的作用,使弹簧发生形变---缩短.撤去外力后,被压缩的弹簧由于要恢复原状,对小车产生弹力的作用,推动小车向右运动,直到弹簧恢复原长,与小车脱离(小车由于惯性能继续向右运动). 2.撑杆因弯曲而产生弹力:撑杆跳高过程中,在运动员上升的阶段,撑杆因受力发生弯曲.在运动员逐渐上升到接近最高点的这一阶段,撑杆由于逐渐恢复原状,对运动员产生的弹力作用,使运动员能继续升高到达最高点,在最高点处,撑杆基本恢复到原状,运动员越过标杆后再下落到垫子上面。 3.发生弯曲的跳板产生弹力:在跳水运动中,发生弯曲的跳板对跟它接触的运动员产生力的作用,把运动员弹起来. 三.形变的类型:(1)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状的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反之在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即使完全撤除外力,物体的形变不能完全恢复的这种形变叫做塑性形变,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2)由于外力对物体作用的方式不同,使物体形状的变化不同,形变又有:拉伸(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物体形变产生的弹力跟形变的大小的关系是: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着消失.
②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
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③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④ 高中物理《弹簧形变和弹力》说课稿
第二节《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些形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这里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物理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
二、教材分析
形变与弹力分成了三个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实验探究在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情认识势能与缓冲对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对弹簧形变和拉力的关系有感性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2、 过程与方法:
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之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弹力的探究过程,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弹力是在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讨论相结合
七、教学仪器
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橡皮条、弹簧、小竹竿、保险丝、微小形变演示器等。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长度刻度的直尺,弹簧、钩码等
3、视频录像
八、教学过程设计
1、形变
教师:演示几个小实验。
用手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将小竹竿、保险丝弄弯曲、用手压桌子等。
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性与区别,发表看法。
师生讨论、实验、总结: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板书)
微小形变、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弹性限度
2、弹力
①弹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
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如果物体受力后发生的是弹性形变,那么发生弹性形变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动手实验、讨论总结)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提出弹力的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这个力称为弹力(板书)
②弹力的方向如何?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分析书与桌面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书形变产生弹力
木板形变产生弹力
例2:分析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与电线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电灯形变产生弹力
电线形变产生弹力
总结:弹力的方向总是跟施力物体恢复形状的方向一致。
拉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
③弹力的大小
先让学生动手拉弹簧,定性地感受弹力的大小,跟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
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定量地研究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形变量大小的关系。
方案1:学生自行实验探究:在一个后面附有长度刻度的弹簧上面挂钩码,当钩码的数量增加时,弹簧中的弹力加大,弹簧的伸长增大,把读出的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钩码数(个)
弹簧的伸长(厘米)
方案2:个别学生与教师共同演示,共同处理数据,体验探究数据过程,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
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得到胡克定律。
(板书)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弹力的大小跟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写成公式为 f=kx
教师诠释定律:
X———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区别与弹性体本身长度
K———为劲度系数,跟弹性体的粗细、材料、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性体本身的特性,与f和x无关。
3、弹力的应用
学生自学为主,播放视频,学生举例
九、板书设计(略)
十、备课组评议
1、 形变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体验较深,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直接得到结论。
2、 实验探究后实验数据的处理应注意。
3、 本节的知识内容应再用一节习题课来加以巩固。
十一、课后反思
1、 例题的编排应注意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更容易掌握。先举例2再举例1效果会好些
2、 关于弹力的方向,作图画出各弹性体如何形变,将如何恢复原状,紧接着再来总结规律学生会更容易得到结论。
3、 实验素养、实验细节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进一步加强。
4、 本节较理想的课时安排应一个半课时或两课时会较宽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