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首含有物理知识的古诗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地轴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5.唐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中的“月落”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的。
1.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化学能转化成内能
热学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3.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4.张旭《山中留客》 “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5.白居易《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6.唐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霜的形成(凝华)。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3.唐朝李益《喜见外弟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声的发生和传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㈡ 物理有关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㈢ 古诗词中的物理
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㈣ 有哪些诗里含有“物理”两字
乘除信物理,感慨击所逢。———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彭城行》
达人穷物理,嗜理如嗜炙。———年代: 宋 作者: 陈着《次韵戴成叔》
事体须是为物理,人情安处是天机。———年代: 宋 作者: 邵华《首尾吟》
细宗天时知物理,常将儆戒保和来。———年代: 宋 作者: 汪应辰《太上皇后合端午帖子词》
细推万物理,荣谢相乘除。———年代: 宋 作者: 王炎《梅花》
静坐观物理,令人添鬓丝。———年代: 宋 作者: 张嵲《杂兴》
细思物理须知止,何用区区只强颜。———年代: 宋 作者: 吴芾《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
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年代: 元 作者: 刘致《山坡羊·云山有意》
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年代: 唐 作者: 杜甫《述古三首》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年代: 唐 作者: 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
无柰物理难齐。叹鱼虾苦瘦,雁鹜多肥。———年代: 元 作者: 梁寅《金菊对芙蓉 秋思》
人生真苦相,物理忌孤芳。———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次韵师厚萱草》
而余昏狂不自度,欲尽物理穷毫丝。———年代: 宋 作者: 王令《原蝗》
时来不自由,物理将无同。———年代: 明 作者: 唐时升《园中十首》
也知物理关人事,历尽崎岖心始灰。———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年代: 明 作者: 唐时升《颂古五十五首》
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桐花》
㈤ 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内容
一、古诗文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但很难说蕴含着数学物理定理。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并不代表已经诗人看破气象规律。
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不代表懂了微积分和极限原理。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意味着天文学的原理被发现了。
二、现代自然科学有数学方法,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证伪机制等等来围绕一个定理运转。这是对事实的二度认识乃至三度认识……
而古诗词里是日常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加工,审美体验加工是最厉害的地方。高级的诗人能对自然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审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里面包含了取境、对偶、情景交融、隐喻等。
三、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文学家通过无意识体验和感性的创作发现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学家只是证明它们…”同理,这话也比较混淆视听。
同样,也听过“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全部文学家能体验到的美感”……这样的话。
我不是数学家,只看过些数学家的采访和传记,大数学家所说的“美”,大部分是对结构对称等奥妙的感叹欣赏,再混合上科学探索的成功带来的高峰体验。美则美矣,但应该没有穷尽文学里的审美体验……(欢迎数学物理大神反驳。)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推荐一篇小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讲了博物学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还有一套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㈥ 包含物理知识古诗
‘‘两岸猿声啼不住,孤帆一片日边来”: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墙内开花墙外香(扩散现象)
捞不到的水中月,摘不到的镜中花(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现象)
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
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距离扩大,引力缩小)
麻绳串豆腐--提不起(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釜底抽薪(沸腾要吸热)
鸡蛋碰不过石头(压强)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
㈦ 还有什么古诗中有科学知识吗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
月黑雁飞高 ,
单于夜遁逃 。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说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较高。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说明温度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说明黄梅季节的气候特征,及蛙的繁殖季节。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
体现了鸟类在繁殖过程中占区、筑巢等行为。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体现了植物的繁殖能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泊浪来一泊去,
一重浪来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
会教山海一时平。
体现了侵蚀作用。
一场秋雨一场寒
说明暖锋、冷锋过程的天气变化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游蒋山》 苏轼(宋)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泊樟镇》 杨万里(宋)
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赠妇》 秦嘉(汉)
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春山夜月》 于良史
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李白(唐)
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雨窗消意图》 牛应之(清)
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通过作出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的反射光路以及人眼看到月亮在水中所发生的折射光路图,来说明“月近人”的光学原理如图所示,S1是月亮S在水中所成的虚像,从S1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是水中的S2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2点,S2点在S1点的上方,距水面较近,从而出现了“月近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