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学奖项有哪些

物理学奖项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22 22:23:35

1. 物理学最高奖是什么非nobel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奖项名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主办单位: 世界文化理事会

奖项介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大奖,由世界文化理事会设立,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奖品包括一张奖状、一枚纪念奖章和一笔10,000美元的奖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表示对他的尊敬与纪念。爱因斯坦是美籍德国犹太人,生于1897年,卒于1955年,他的一生,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物理学哲学问题等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批判牛顿力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揭示空间与时间的辨证关系,加深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论,提出关于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比热等。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1921年,爱因斯坦以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公认他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以这样一个科学巨星的姓氏命名的世界科学奖作为一种荣誉,激励世界科学家们为之奋斗,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1987年,中国着名的中西医结合泌尿科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泌尿科主任刘猷枋曾获这一奖励。奖状题词为:授给刘猷枋博士,表彰其广博学识、科学业绩。奖状上还有世界文化理事会主席查尔斯·坦弗德的签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程莘农一生着作颇多,其中《中国针灸学》不仅是中国学生的教材, 还成为美国针灸医生的资格考试蓝本。1990年受到世界文化理事会表彰, 荣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陈可冀,医学家。福建福州人。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教授及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医疗中心名誉主任。
供参考:http://..com/question/38684170.html

2. 国际物理学大奖排名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张存浩、程开甲获奖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和物理学家程开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代表了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金为500万元。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在这五项奖励中,级别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奖金金额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奖。主要是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据科学网消息,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被授予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从2000年至今总计空缺了九次,连续三年没有人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简介张存浩,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他是中国着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他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答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上世纪70年代,张存浩开创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他开拓和引领中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科学》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他还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了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程开甲院士简介程开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程开甲院士是中国着名物理学家,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上世纪40年代初,程开甲先后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明、五维场论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双带机理,在Nature、PhysicalReview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50年代,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上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领导并推进了中国核试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作战运用。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领导下,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的研究;指导建设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中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3. 诺贝尔物理学奖有那些奖项,百度知道

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一个奖项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诺贝尔是炸药的发明者,因此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他对其发明用于破坏目的感到震惊,于1895年11月27日在法国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乐部上立下遗嘱,用其遗产中的920万美元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以表彰那些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或做出杰出研究、发明以及实验的人士。

奖金
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诺贝尔奖第一次在原皇家音乐学院颁发了文学、物理、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2年起,诺贝尔奖每年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一开始,当时的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并不同意将此全国大奖颁发给外国人,但后来意识到该奖金对于这个国家的公共价值,他改变了主意。
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那天,举行正式的颁奖典礼。但是奖金获得者名单通常在当年的10月份就由不同的委员会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关系停顿了几年。
诺贝尔奖的奖金丰厚,在同一年里,各项奖金的数额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奖金数额有所变动,其幅度主要取决于市场行情。每个各项奖金可由两个获奖青年均分享(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果当年无人得奖,则该奖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项奖金在五年内至少应颁发一次,以鼓励得奖人能够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受到财政上的压力。

奖项
1901年起就设立的奖项包括:
- 物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 化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 生理学或医学(由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
- 文学(由瑞典科学院负责颁发)
- 和平(由挪威议会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 1968年瑞典银行在其成立三百周年纪念之际增设了诺贝尔经济科学纪念奖,每年由这家银行提供与当年诺贝尔奖金相同金额的奖金,交由诺贝尔基金会统一使用。即:
- 经济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同时诺贝尔奖将不再增设任何奖项。
其他类似诺贝尔奖的奖项
在一些诺贝尔奖未包括的领域,也有其他不是由诺贝尔奖基金会颁发的大奖来鼓励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如音乐界的保拉奖(Polar Prize)、数学界的费尔兹奖(Fields Medal)、阿贝尔奖(Abel Prize,挪威国王设立)、计算机界的图灵奖(Turing Award)、地质界的沃拉斯顿奖(Wollaston Medal)、数学、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逻辑学与哲学界的肖克奖(Schock Prizes)、建筑学界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等。 京都奖设三个奖项:高科技、基础科学、艺术与哲学。 而另一个幽默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也是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那些“无法或不该重复的”研究工作。

4.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 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国
1904 L.瑞利 英国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 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 德国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 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
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 德国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 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
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 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1935 J.乍得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 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国 测定质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国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 W.泡利 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 美国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1947 E.V.阿普顿 英国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1948 P.M.S.布莱克特 英国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1949 汤川秀树 日本 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1950 C.F.鲍威尔 英国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
1951 J.D.科克罗夫特 英国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 爱尔兰 蜕变的研究
1952 E.M.珀塞尔 美国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布洛赫 美国
1953 F.塞尔尼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差显微镜
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
1955 P.库什 美国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 美国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1956 W.肖克莱 美国 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 美国
J.巴丁 美国
1957 李政道 美国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
杨振宁 美国
1958 P.A.切连柯夫 前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I.M.弗兰克 前苏联
I.Y.塔姆 前苏联
1959 E.萨克雷 美国 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 美国
1960 D.A.格拉塞尔 美国 发明气泡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 美国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R.L.穆斯堡 德国 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
1962 L.D.朗道 前苏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
1963 E.P.维格纳 美国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M.G.迈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J.H.D.詹森 德国
1964 C.H.汤斯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苏联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罗夫 前苏联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
1965 R.P.费曼 美国 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J.S.施温格 美国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
1967 H.A.贝特 美国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1968 L.W.阿尔瓦雷斯 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1970 H.O.G.阿尔文 瑞典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 法国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971 D.加波 英国 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
1972 J.巴丁 美国 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L.N.库珀 美国
J.R.斯莱弗 美国
1973 B.D.约瑟夫森 英国 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
江崎岭于奈 日本 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I.迦埃弗 美国 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1974 M.赖尔 英国 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
A.赫威期 英国 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
1975 A.N.玻尔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
B.R.莫特尔孙 丹麦 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 美国
1976 B.里克特 美国 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Ψ,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
丁肇中 美国
1977 P.W.安德孙 美国 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
J.H.范弗莱克 美国 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 英国
1978 A.A.彭齐亚斯 美国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R.W.威尔孙 美国
P.L.卡皮查 前苏联 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
1979 S.L.格拉肖 美国 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S.温伯格 美国
A.L.萨拉姆 巴基斯坦
1980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1981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2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3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4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5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6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7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8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90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91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2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3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4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5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6 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7 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8 劳克林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斯特默 美国
崔琦 美国
1999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2000 授予三位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工作,特别是他们所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级管和集成线路(芯片)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这三位科学家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的Zhores I. Alferov,美国加州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Herbert Kroemer,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Jack S. Kilby。奖金总额为900万瑞典克朗,前两位物理学家分享其中的一半。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三人将共同平分1千万瑞典克郎的奖金。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今年的诺贝尔单项大奖奖金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获此奖项的。夸克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基本粒子。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和罗伊·格劳伯
成就: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未来手机信号更清楚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5.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2019詹姆斯·皮布尔斯、米歇尔·马约尔、迪迪埃·奎洛兹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和宇宙学相关研究。

2、2018亚瑟·阿斯金、杰哈·莫罗、唐娜·斯特里克兰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3、2017基普·索恩、巴里·巴里什、雷纳·韦斯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4、2016戴维·索利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邓肯·霍尔丹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5、2015梶田隆章、阿瑟·麦克唐纳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6、2014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

7、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6. 细数本世纪所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年至2021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被授予219位诺贝尔奖得主115次。约翰·巴丁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分别在1956年和1972年。这意味着共有218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点击链接获取更多信息。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开创性贡献”

真锅淑郎 (Syukuro Manabe)、克劳斯·哈塞尔曼 (Klaus Hasselmann)

获奖理由:发现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

乔治·帕里西 (Giorgio Parisi)

获奖理由:发现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的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Roger Penrose

获奖理由: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基于广义相对论的可靠预测。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 Ghez

获奖理由:在我们的星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物体。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做出了贡献”

James Peebles

获奖理由: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

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

获奖理由:发现一颗围绕太阳型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激光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Arthur Ashkin

获奖理由:光镊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

Gérard Mourou 和 Donna Strickland

获奖理由:发现其产生高强度超短光脉冲的方法。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Rainer Weiss,Barry C.Barish和Kip S.Thorne

获奖理由: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的观测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在拓扑相变与物质拓扑相领域的理论发现。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Takaaki Kajita 和 Arthur B. McDonald

获奖理由: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中微子质量存在。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Isamu Akasaki , Hiroshi Amano 和 Shuji Nakamura

获奖理由:高效蓝光发光二极管的发明,使白光照明与节能成为可能。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Isamu Akasaki , Hiroshi Amano 和 Shuji Nakamura

获奖理由:对于理解亚原子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机制的理论性发现,其发现在近期由欧洲核子中心实验通过大型重子对撞机得以确认。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Serge Haroche 和 David J. Wineland

获奖理由:运用突破性的实验方法,实现对个体量子系统的测量与操作。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Saul Perlmutter , Brian P. Schmidt 和 Adam G. Riess

获奖理由:通过观测远距离超新星发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Andre Geim 和 Konstantin Novoselo v

获奖理由:关于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创性实验”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Charles Kuen Kao)

获奖理由:光通信光纤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Willard S.Boyle和George E.Smith

获奖理由:发明成像半导体电路——CCD传感器。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Yoichiro Nambu

获奖理由:发现了亚原子物理中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机制。

Makoto Kobayashi and Toshihide Maskawa

获奖理由:对称性破缺的发现预示着自然界至少存在三个夸克家族。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贝·费尔( Albert Fert )和彼得·格伦伯格(Peter Grünberg)

获奖理由:发现巨磁电阻。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C·马瑟(John C. Mather )和乔治·F·斯穆特( George F. Smoot )

获奖理由: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其各向异性。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格拉布尔(Roy J. Glauber)

获奖理由:对光学相干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L·霍尔(John L. Hall)和 西奥多·W·Hänsch(Theodor W. Hänsch)

获奖理由:为包括光学频率梳在内的激光精密光谱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戴维·格罗斯(David J. Gross),H.大卫·波利策 ( H. David Politzer )和弗兰克·威尔切克( Frank Wilczek )

获奖理由:强相互作用理论中渐近自由的发现。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Abrikosov)、维塔利·L·金茨堡(Vitaly L.Ginzburg)和安东尼·J·莱格特(Anthony J.Leggett)

获奖理由: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的开拓性贡献。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 )和 小岛正树(Masatoshi Koshiba)

获奖理由: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对探测宇宙中微子的开拓性贡献

里卡多·贾科尼( Riccardo Giacconi )“

获奖理由:对天体物理学的开拓性贡献,其引起了宇宙X射线源被发现。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埃里克·康奈尔(Eric A. Cornell), 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和 卡尔·维曼(Carl E. Wieman)

获奖理由:在碱原子稀释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凝聚物性质的早期基础研究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相关”

Zhores I. Alferov and Herbert Kroemer

获奖理由:半导体异质结在高速或光电子条件下的发展

杰克·基尔比(Jack S. Kilby)和 赫伯特·克勒默( Herbert Kroemer )

获奖理由:在集成电路发明中的贡献

1947年颁发给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正面(正面)

相关知识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那些在物理学领域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人的奖项。它是189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遗嘱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自1901年起颁发;其他奖项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物理学家威廉·伦琴,以表彰他在发现X射线方面所做出的非凡贡献。这个奖项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并被广泛认为是科学家在物理学中能获得的最有声望的奖项。它是在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年度仪式上发表的。截至2021年,共有219人获得该奖项。

BY : nobelprize

FY :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7. 诺贝尔物理奖中国有几个

一个。
中国只有杨振宁在1957年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物理领域的标杆奖项,评选非常严格,要想获得必须有突出的贡献。杨振宁当初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并加以证明,从而获得了该奖项,目前来说也是唯一一个。

8. 物理学领域全球有哪些重要奖项

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奖六项

9. 有哪些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有:约翰·威廉·斯特拉特、菲利普·莱纳德、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一、约翰·威廉·斯特拉特

约翰·威廉·斯特拉特,尊称瑞利男爵三世。英国物理学家。1904年,因“研究气体密度,并从中发现氩”,瑞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菲利普·莱纳德

菲利普·莱纳德,德国物理学家。莱纳德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曾获得卓越成果,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他也提出过一种原子结构设想。莱纳德像他同时代的汤姆孙和卢瑟福一样是着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但是他反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莱纳德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曾是希特勒的物理学顾问。尽管如此,莱纳德仍是一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 。


三、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着名波兰裔美国藉物理学家,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第一个),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

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阅读全文

与物理学奖项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