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例如:两人追赶问题,通过几笔就可以把两个火柴人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忍俊不禁。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Ⅱ 怎么激发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成绩
学习动机、物理教学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所以,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时,就会注意它,研究它,甚至掌握它。在使人产生兴趣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便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知识,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是把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时,又进一步培养和加强了已有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措施往往同时兼起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呢?
第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培养远景性的高尚动机所不可缺少的。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确立起高尚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对中学生进行学习物理目的的教育,仅靠教师空泛的说教是不够的,要结合教材和课内外各种活动,采取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
第二、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满足和引起学习的需要
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物理学科课外活动的天地非常广阔。除了举办科普讲座、组织生产参观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或物理趣味小组。比如,在学生学过力学后,组织他们实习钳工;学过电学后,组织他们安装照明电路,进行变压器、电动机和某些家用电器的维修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了新的学习需要,增强了物理学习动机。
第三、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
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他们对游戏、文件或其他活动的动机,使这种已有动机与学习发生关系,转移到物理学习上来,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乔际平的《物理教育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学生上课经常思想开小差,爱做小动作,成绩较差,但这个学生爱动手,经常自制一些小玩艺,一会儿做一架模型飞机,一会儿做一枝自动步枪。
教师便利用他爱制作小玩艺的兴趣,把它转移到学习物理上来,先让他制作一个弹簧秤,他很乐意地接受了,结果做了一个很精致的弹簧秤,教师表扬了他,同时又指出,这个弹簧秤外形做的很好,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毛病,就是刻度是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不能使用。这个学生发现由于自己文化基础差,上物理课又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搞懂弹簧秤的原理,影响了制作水平,于是就开始用功学习。后来,他的物理成绩不断提高,期末考试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第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内容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愿望,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物理课上,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小实验、神奇的故事,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以及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题之后"。问题是引起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性信息,它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思维习惯和能力。"问题情境"中的"境",是客观环境,"情"则是人的主观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对课题集中注意,引起积极思维。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任务之间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创设"问题情境"对动员学生的注意最有效。当已有的图式不完全适合于理解或解决问题,而需要加以细致变更才能进行顺应或同化时,这些新任务才最富有吸引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可以是实物,包括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图片、幻灯、电视、投影仪等,也可以是语言,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问题就是激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现象因果关系认识的兴趣上,经过一系列精心的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从而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特别要注意每节课开始前的课题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运用简单的演示实验或精练的语言,上课伊始,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心牢牢吸引住,然后逐步引向思维的深处 。
以上是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几点认识,还望各位共同探讨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Ⅲ 物理怎样启蒙或入门
要点: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整个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应该特别重视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看,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能力和智力发展最充分。而且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他们求知的一种潜在力量,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与做法
一、抓好“开头”这个关键性时期。
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开头一阶段都会感到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教师抓住学生处于兴趣“旺季”这个时期,努力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1、上好第一堂“入门课”。
学生在没接触到物理课之前,不知道物理要学些什么?好不好学?新学期刚开始,学生就说:“听高年级的同学说物理难学”,一开始就有畏惧情绪,所以第一堂“入门课”就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实例,给学生打开一扇物理窗口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彩的物理世界到底有些什么?使学生产生急于要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愿望,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实验、录像、小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我演示了这样一组实验:杯水倒置(大气压作用演示)、隔掌吸钉(磁铁的性质)、转动发电机小灯泡亮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每张桌上有块三棱镜叫学生透过它看周围的物体,发现物体都镶了彩色的边,并放一组实验录像有烧不死的鱼、银针穿气球而气球不破、平面镜中有几个像(两块平面镜分别垂直、平行、和夹角小于180度三种情况)最后向同学们讲述“死海不死”、“伽利略发现钟摆的等时性”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为物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做的目的是A、生动有趣,有杂技色彩,能吸引学生。B、器材大都来自生活常用之物,造就“实验到处有,信手可拈来”的印象,回家就能模仿给家长看,学生情绪高。C、这些实验的原理有的是初二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实验演示,在惊奇中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疑问,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实验以及原理有的在这学期就会学到。这样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且产生了急于要学习的愿望
2、稳定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兴趣容易激发,但也容易消失或转移,为了把学生一时的兴趣引向深入、持久,在开头几章的教学中除了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演,实验,吸引学生外,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确学懂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练会了什么,这一阶段教师必须下大力量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集体训练补习,个别辅导,务必使绝大多数学生体会到“学会”的乐趣,考试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会强化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十分注意创造条件,利用积极评价的反馈作用,使学生树立信心,巩固和发展学习兴趣。
二、抓好“实验”这个关键性手段。
教育心理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同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他们往往以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为主。”也就是说,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比如实验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很少有学生在做实验时精神不集中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经常围绕实验来组织教学,努力使物理课节节有实验。
1、利用“实验先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导入新课时,尽量用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引入惯性新课时,我做了一个打鸡蛋的实验,在一装半杯水的杯子口上放一硬塑料板,薄板上放一个鸡蛋,用弹片与薄板垂直后拉开,然后问学生“我放手后,鸡蛋会怎么样?”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鸡蛋上了,有的学生说鸡蛋要飞出来,有的学生说不会,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生怕鸡蛋打个粉碎,这时我说“放手了,瞪大眼睛了。”“啪”的一声,塑料片弹出去了,只见鸡蛋稳稳当当的落在了水中,学生紧张的而专着的目睹了这一切,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接着教室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再问“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落入水中吗?”学生摇头,这是就为学习“惯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实验先导”帮助学生想象,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
物理中的概念很多,基础知识面广,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了几次弄不懂,记不住,就会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通过实验,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学生学习《大气压强》时,对大气压强比较陌生,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把两个吸盘相对,挤出其中的空气,然后在让他们用力来拉,也很难将它们拉开,通过这个实验,形象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再通过做“托里拆利实验”定量的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这样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大气压强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很容易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通过“实验先导”,使学生自主地获得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较适合学生的方法却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分析,概括。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获得物理规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给学生提了三个问题:A、法线的位置有何特点?B、通过三组实验找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怎样?C、当板饶法线前后转动时,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接下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完成上述问题,总结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同时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但传递信息快,信息量大,而且能做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声光结合,声形并茂,直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易于接受,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大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比平时高,而且具有竞争取胜的心理状态,因而有必要创造一些合理的竞争机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一学期开展一次“物理小制作作品展”同时进行评比奖励。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哪一点、哪一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努力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物理入门时就学好物理。
怎样搞好物理启蒙教学
初二物理启蒙教学的两个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3~15周岁之间,这年龄段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比较敏感,易于接受,好奇心强,都急于想了解一切未知的东西,可是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则是一张白纸;第二,初中物理教学,以感性观察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计算少,又是以后学习物理的第一阶梯。下面就如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学要求来搞好启蒙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l 以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对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多层次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具体、生动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来逐步形成概念,认识现象中本质的属性。同时通过实验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
所谓用实验组织课堂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从观察现象着手,运用读、讲、练的方法,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由解决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有层次地去认识知识,应用知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实验中探索、观察现象,结合阅读课文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以获得知识。我在具体操作中,根据学生特点,做到:课前精心设计和指导,课堂上把实验的现象提炼,上升到理性进行认识,课后组织引伸开拓,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导探索。初二第一学期充分发挥新教材以实验现象入门的优势,精心组织大小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自制实验)38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特别是一些学生的小实验具有创新价值。例如,做“水的对流”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溶液很快充满水中,演示时不少学生对水的对流的形成过程观察不清楚,我让学生回家自己作此实验,结果有两名学生分别用少量干净的锯木屑或很碎的小纸片投入装有冷水的烧瓶底部,以此代替高锰酸钾晶粒,当用酒精灯给瓶底加热后,就会清楚地看到瓶底的木屑或纸片随水上升,而后又随水沿瓶的边缘回到瓶底,如此循环。实验简单易行,而且现象清晰。
2 吃透初高中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深度
搞好物理启蒙教学还必须注意物理教学中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概念的逐步深化。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的要求都应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可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如何在启蒙物理教学中做到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能处理好学生以后学习物理的衔接,必须吃透初、高中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中的深度。例如,初中讲利用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大纲要求“利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应强调支持动滑轮的二段绳子的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为什么拉力方向均要竖直向上,可向学生交待是以后讨论的问题,这样既不超纲,又为(高中)学习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绳子拉力随着它们之间夹角的变化而变化打下伏笔。在讲述压力和压强这一概念后,习题中常出现“按图钉求墙受到的压强”等类似的题目,解此类题就要涉及到力的可传性。如果就题论题告诉学生加在钉帽上的压力等于加在钉尖上的压力。学生初学物理就会错误地认为加在固体上的力都是通过固体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的。其实像加在道钉撬上的力和加在铡刀柄上的压力都不是按力的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给道钉和草的。为此,在讲力的可传性时应避免片面化,有的要留到后阶段学习时进一步充实。又如,初中物理中,只学二力平衡,所以学生绝大多数接触到的都是二力平衡问题,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受重力和桌面支持力而平衡,则物体对桌面压力的大小等于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也就是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由于这类习题都只涉及二力平衡,于是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压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错误印象。作为启蒙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此类习题的条件——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仅仅在此条件下,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理启蒙教学时,教师对初、高中大纲的吃透和融会贯通程度,直接正确把握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度,间接地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延伸和科学性。
3 了解学生,知己知彼,稳步跨上阶梯
由13~15周岁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出急躁、耐性差、情绪易波动。学习顺心时,兴趣足,成绩上升,而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只求一知半解,失去信心,成绩下降。鉴于这情况,教师在启蒙教学的第一节课时,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照教材备课、备人、备练习题,注意讲授知识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特别要在联系学生实际上下功夫。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易到难,从浅入深,从学生所能感触到的客观事物、客观现象出发,应用物理知识逐步分析,最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物理概念。例如“浮力”一章的教学,可以在讲授本章内容之前提出一些学生常接触到,但又未加思考过的问题,“站在较高的地方向河中投入一块较大的木头和在水面上轻轻放下一枚大头针,则较大的木头和较小的大头针最后是处于什么位置”,“木头的体积和重量都比大头针大,为什么木头浮而大头针沉呢?”“若把沉入水中的铁块,铸成铁盒子放入水中,又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然后从这些客观现象中逐步引出“浮力、阿基米德定津、物体浮沉条件”等概念,设问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对内容产生“非要弄清”的思想,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2)对于作为物理学习概念前的生活经验要有分析地恰当运用
生活经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学生幼年学走路时就知道“用力推小板凳,小板凳才会动”,物体受力才会动在幼年的头脑中已经先入为主。经验中有部分是正确的,可作为教学的感性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但它毕竟是“经验”,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所以还是粗浅的,有的带有片面住、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作用的结果而具有速度”,“受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学生得到这个经验是有大量的“事实作基础的”,要纠正学生这个错误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操之过急。启蒙教学中要讲清楚,到高中还要继续讲,只有反复多次,应用正反两个方面事实作对比,逐步过滤,才能对物理概念有比较透彻的正确理解。
(3)正确评价,积极鼓励,稳步上阶梯
物理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而兴趣又与成绩紧密联系。往往第一次成绩不好,就会感到物理难学,导致兴趣下降。老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考得好的成绩,将使初学者心理上感到某种满足,从而树起学好物理的信心。物理启蒙教师一开始不宜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第一次考试,出卷时,题目不宜太难太偏,以后才逐步增加题目的难度。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又指出问题可能扩展的方面及其回答中的不完美处,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感到不足。从而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在初二物理启蒙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积极主动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始终要把握好两条脉搏,一是吃透教材,二是了解学生。这是成功的关键。
Ⅳ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想学
课堂氛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自觉不自觉地去接受这种熏陶。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如沐春风,和谐愉快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不良的课堂氛围沉闷压抑,使教者无味,学者无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体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师角度看,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应敬业为先。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完善自我,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奥秘。试想: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教师上课时怎么能做到情感贯注,情趣横生,寓教于乐呢?又怎么能让知识在学生眼里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呢?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教师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地交往与交流,建立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关系。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感情和学问,让心灵紧贴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并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和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存在价值。
(3)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过程,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心理是相容的,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完成的教育目标上。
二、挖掘物理学科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反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物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潜力。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好奇或悬念,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优选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经验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进行有关力、摩擦力、惯性和功的教学中,都可以列举许多典型而生动的事例,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物理环境之中,使他们感到愉快,而不是枯燥。但必须注意举例要恰当、典型,语言要简练、生动。
(2)充分利用实验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迷”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通”。
“迷”是内化的起点,从外部诱因看,要千方百计创设使学生不断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境界。“悟”则是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实验的趣味性。如能用好实验手段,创设使学生处于迷惑不解的求知状态,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用“纸盒烧水”这个实验来说明沸腾需要吸热;“一纸托千斤”来说明大气存在着较大的压强;“竹子生根”说明竹筷与米粒之间存在着静摩擦等等。这些实验与现象往往与学生猜想的有所不同,更能收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
(3)利用物理学史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清晰。
物理学的一个公式,一条定理后面都隐藏着一段与汗的历史,这里既有慷慨的悲歌,又有胜利的喜悦,学生从中受到震憾、鼓舞,也可以在意志、品质、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培养,同时还能得到科学名人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方法的熏陶。如讲到放射性问题时就讲居里夫人,就讲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光明日报),讲到阿基米德原理时,就讲他如何辨别皇冠真伪,讲他临不惧,坚持真理的一身正气;讲到电磁感应时,不妨讲一下法拉第由“电既能生磁”进行的逆向思维“磁必定也能生电”并由此进行的艰苦不懈的追求。中学生记忆力强,长于形象思维,作为物理教师,要有现代包装技术,要善于把比较枯燥的知识内容裹上一层薄薄的糖衣,让学生吃得甜,嚼得香,变厌学为乐学,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利用多种媒体展示物理过程,使学生在趣中学,动中学。
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引入课堂,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必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和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好学”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爱因斯坦在他的教育论中曾有过这样的观点:什么是素质?一个人如果忘记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还剩下什么,这就是素质。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教学观。我们给学生的不应当只是砖石和钢筋让他们学会搭建一间楼房,而是要借助这些现有材料让他们学会选用新材料,设计新大厦的本领,让他们去体会自己设计的新大厦,获得快乐。
(1)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
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教师如果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掌握规律,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将逐渐消蚀。课堂教学效果也必将“处处落实处处空”。作为教师若能转变观念,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及时“引导”;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疏导”。学生使用知识联系实际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善诱则通,善思则得,只有把教师的诱调谐到学生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
(2)教学过程开放,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认为接受知识就如图嫁接一样,必须有经验里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经验才能接上去。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正是“为学生的禀赋和智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尽量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重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物理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使他们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求知热情。
(3)建立有助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能使学生遇到问题不放过,遇到难题不退缩。具体操作:(A)在学生刚接触物理阶段,教师设计问题时起点要低一点,难度可小一些,让学生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让学生在依靠自己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B)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教师若遇到在活动中“迷路”的学生时,教师不要马上给方向,而应给其“指南针”,鼓励学生试着自己定向;对走错路的学生,教师不要马上将其一棍子打,要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份,使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拨乱反正;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创造性火花,教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充当“消防队员”,反而要使之发扬光大,成燎原之势,主动积极地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都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思辩、解决、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将来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Ⅳ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导课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应想方设法用趣味性的引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新课之始,就感到所学内容的有趣味、有意思。而物理课题的引入往往把演示实验作为引子。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惯性、惯性定律教学中,装满水的杯子,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杯内的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杯内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前认真演示,请同学回答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物理学史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物理学家及其思想工作、方法,来增强物理教学的魅力;而讲述一些趣味小的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们可以讲一下伽利略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错误,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等,既展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括了许多理解和误解。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但常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是因为木块所受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水是由于没有受浮力或受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困难。但如果笔者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实验,测出漂浮的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相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头脑中似是而非的概念是很多的。例如存在着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物体速度越大,所受作用力一定越大、动量越大,力就越大等错误观念。教学中只要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收到良好的效果。
3.指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学习兴趣
虽然教材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学生学习时并不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应是一个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亲自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深化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导演;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指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不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也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或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学生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例如:笔者把教材中的一些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改变成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索式课型,采用了如下教学程序:①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观察的重点;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③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使认识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自笔者探索,自笔者发现;④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归纳出概念和规律。经过教师的层层引导,步步启发,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笔者探索和自笔者发现的状态,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4.举例寓趣,置疑设趣,习题融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来说明物理原理。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时,举例:伏地听声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在进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去学。正因为如此,教师不仅善于释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鸡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为什么热粥要一面搅拌,一面吹气,才使稀饭凉得快?象这类设差别,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5.努力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物理问题,可以说是成功;取得了一次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说是成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与原来的情况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可以说是成功。这里,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准备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果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地学习,就一定会感到明显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喜悦。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层次,让学生回答的问题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较差的学生还可以采用个别预告法,但万万不可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预告。预告法就是在下课后分别找一至三个学生告诉他:明天笔者要提问今天留的思考题,相信你能答好。由预告逐步转到不预告,视其情况而定。再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虽不理想,但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可组织一些小制作竞赛或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跟教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使其兴趣范围适当扩大,扬其长、补其短。
6.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饶有兴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使之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初二学生学习功这一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四位同学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7.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笔者,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电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8.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2]。如指南针是笔者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它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9.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发展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为人们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明确学习物理的重大意义。如在初二物理《重力》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知道神秘的不倒翁吗?为什么他总是不倒呢?在学生都明白是重心的应用之后,笔者是这样小结的:商家们对重心这一物理知识加以利用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由此可见知识就是财富。这对学生是一种启发和激励;二是:你观察过吗?建筑工人在修建房屋时采用什么方法使建造的墙体竖直而不倾倒吗?(依靠重垂线筑墙),之后笔者这样小结:建筑工人对重力的方向加以利用就使修筑的墙竖直而不倾倒,由此可见知识就是力量。又一次激励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介绍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如在讲磁现象时,介绍笔者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在讲浮力时,介绍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等来激励兴趣。不断介绍相关知识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如介绍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到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从爱迪生的白炽电灯发展到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从火箭到卫星,乃至于笔者国的神州五号飞船等都是物理知识的重大应用,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Ⅵ 初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物理探究学好物理
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有利于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物理规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贵在引导,教学中要用一些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让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才能学以致用。生活中有不少现象,平时习以为常,一旦提到课堂上,情况就不同了。如“旋转的伞上的雨水为什么能脱离雨伞而飞出去呢?”能很快激活学生思维。生活中很多物品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在课堂上回味,投石激疑,如临其境。玩具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物品,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物理仪器或教具,我们要充分发挥玩具的教育功能。如“憨态可掬的不倒翁”可帮助我们理解重心等,妙趣横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探究,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助于学生形成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入手来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养成探究习惯
人们求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正是怀疑推动人们去思考,去探求未知领域。所以善于疑,敢于疑,是走向真理的必经阶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敢于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从而推动了力学的发展。可见敢于质疑,才有希望打开真理的大门。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都是敢于疑,敢于探究未知领域的结果。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科学运用猜想与假设,引导探究方向
猜想与假设是建立在观察、现有的证据以及以往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根据地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的一个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对探究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和事实材料认识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凭借已有的事实和以前的经验,以假设形式进行大胆探索。
1.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一旦得到实验的证实,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猜想与假设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预定目标展开,避免盲目性。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很多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猜想与假设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规律。
2.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放手让学生猜想,学生往往猜不到点子上。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先对探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例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环节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就水到渠成了。另一种是创设情景方法。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质量不同的课桌,然后进行猜想。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科学探究,锻炼探究思维
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个突破口。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使他们快乐成长。
1.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演示实验中,亲身探索物理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可以调动其积极性,亲身感受实验过程,有了真实感受,知识就容易掌握了。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从探索中得出一般性结论。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把握探究分组实验的难度,提高学生探究的成功率
探究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实验课题进行实验,从中探索科学概念和规律。探究分组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探究过程,把科学方法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让学生自由陈述科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并在解释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由于验证性实验本身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改成探究实验时,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的恰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探究;问题设计的不恰当,则会使探究实验丧失应有的作用。
3.重视探究课外活动实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合理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作用,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课外活动实验,可以是教师提出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定课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独立分析课题,设计方案直到得出结论。通过这类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实验设计应遵循趣味性强、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经济可行的原则。基本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可适当引申和拓宽,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热爱科学的志趣为目的。
总之,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无章可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要认真领会教材变动的目的,把握探究活动的目的。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合理设疑,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进行指导,可以参与,可以组织,但决不能越俎代庖。
Ⅶ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技能与技巧
一、读、听、思相结合 一、课前预习,通过阅读和自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教材中描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 二、上课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应该配合老师积极思维,注意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录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 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进行课堂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三、及时总结,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并且要学习课本上用文字、公式、图象几种形式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提高运用数学工具 描述和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的习惯。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科学,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因而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死搬硬套公式,要在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和条件的基础上,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巧。总之,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通过积极的思维去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养成力求理解的习惯。鼓励和号召学生“超前”思维,即每当老师在课上提出问题时,要求学生马上想,争取在老师讲解之前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和老师的讲解对比。对了,对在什么地方;错了,是怎么错的。学习的过程首先是模仿别人的过程, 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动作模仿上升为思维方法的模仿。由于学生还比较幼稚所以在他们还不熟悉用物理独有语言进行思考问题的初期,教给具体的解题步骤,并要求他们执 行,而且不断督促检查,使学生服从,逐渐被同化。学生的做题规范化要求,也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具体步骤,用这些外显的操作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内部思维的条理化。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读、听、思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着重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初中物理的主要内容,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达到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目的
Ⅷ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成了每个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富有个人魅力。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眼清新的涌泉”。要做到这些,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其中,备好课是关键,需要老师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分备课,把掌握的最新信息切入到教学之中。同时,教师要富有个人魅力,比如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坦荡的为人、大方的衣着、较强的责任心、富有感染力、亲和力,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奥秘。
二、注重培养师生情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进步就慢。因此,要注重培养师生情感,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要经常与学生平等地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让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人,愿意同你交朋友;要尊重、爱护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偏差的学生更应倾注更多的爱,帮助他们摆脱消极、自卑的心理,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使这些学生愿意与你讲真心话,“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关注思想动态,解决思想问题,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影响因素是很多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朋友间的很多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各种影响。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目的愈明确,学习态度愈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愈高。
四、巧设导语,激发学习欲望,吸引学生注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解决学生厌学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因此,上课前应设计一些新颖、独特、有趣的导语,来收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准确、鲜明、生动、逻辑性和说服力很强的语言讲课,就容易仅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丰富课堂形式,让理论生活化、通俗化和趣味化,提高学生积极性。
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优选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经验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进行有关力、摩擦力、惯性和功的教学中,都可以列举许多典型而生动的事例,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物理环境之中,使他们感到愉快。但必须注意举例要恰当、典型,语言要简练、生动。
2、采用“辩论会”、 “知识竞赛” 、“编写口诀”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实验引起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迷”中“悟”,在“悟”中“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实验的趣味性。如能用好实验手段,创设使学生处于迷惑不解的求知状态,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用“纸盒烧水”这个实验来说明沸腾需要吸热;“竹子生根”说明竹筷与米粒之间存在着静摩擦等等。这些实验与现象往往与学生猜想的有所不同,更能收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
六、教师讲课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原则。
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能够根据学情,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最感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道理,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如果开始就学一些深奥的理论,生涩难懂,那会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感到学习的困难,望而却步,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积极性。
七、赏识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信心。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八、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物理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媒体已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的发现、思辩、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Ⅸ 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在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们是中学物理入门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高楼大厦的沙石、砖泥和钢筋框架。有经验的物理教师非常重视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物理概念便是基础知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根据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主要思维障碍(如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法不当等),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教师必须创作一个适应教学要求,能引导和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运用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物理概念“熔化”和“凝固”时,正值寒冷的冬季,我找来一块固态的冰,用酒精灯加温后,让它迅速地融化成一杯水,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熔化,即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并告诉学生熔化的过程需要加温。然后我又将这杯水放在零下10摄氏度的教室外面,十几分钟后,液态的水又变成了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凝固,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这个过程需要降温。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关于“熔化”和“凝固”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理解“熔化”和“凝固”这一物理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很多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列举生活中这些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进而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这一物理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然后让他们回忆将一根筷子斜放在一碗水中时看到的现象,学生进行表述后,我端来一碗水,找来一根筷子当场让学生进行实验,唤起了他们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学生略加思考便明白了:当光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水)时,光路会发生偏折。之后我抓住机会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总结概括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二、指导学生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灵活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在他们获得必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密度”这一物理概念,就必须让他们参与实验或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要指导他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总结,抓住主要因素,概括出“密度”这一物理概念的涵义,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是这样做的:1.找来形状完全相同的已经喷了银白色漆的两个水龙头,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它们的重量。2.让学生用天平秤出两个水龙头的质量,并分别记录下来。3.用盛有水的量筒测量一下两个水龙头的体积(经过测量,两个水龙头的体积相等。)4.让学生用水龙头的质量除以水龙头的体积,得出了两个不同的数据。5.让学生对两个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然后和物理课本上的“常见固体的密度表”进行对照。6.学生明白了两个水龙头一个是铜制的,一个是铝制的。7.在学生兴高采烈时,提出“密度”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
三、指导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物理学习的目的也不例外,所以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运用其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会运用物理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自然会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纠正自己先前对物理概念理解的偏差,完善自己对物理概念的认知。例如,在讲解“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力的含义。如1.手提水桶;2.马拉车;3.脚踢足球;4.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指导学生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如,根据斜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一块木板,将一个重200斤的油桶移到大卡车上”,如果条件可以,可以让学生观看工厂工人根据斜面原理,利用木板将油桶滚到大卡车上的视频,进而让他们明白工厂工人是根据斜面原理使重物搬运到卡车上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斜面可以省力的物理原理。
由于物理概念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必须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学上的阶段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成领会、运用、完善、扩展四个阶段。在以上四个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尽可能将所学的物理概念及相关的物理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有助于他们对物理概念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Ⅹ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83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深入而且透彻地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教学内容的各个概念、定义的表述,仔细研究其中每个措辞的含义与作用。并且采用对比法,突出关键词语,揭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引人入胜,具有科学性、启发性,使学生形成一种渴求学习物理知识内部的动力,兴致勃勃地学习。
2、创设教学情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身边的各种辅助教具,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
如:在学习声现象时,让身边的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声音是怎样发出的?为什么每个人,每样物体的声音不一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究竟。这样不用教师讲,他们就自己去思考,去猜测、去探索答案,从而获得新知识。
3、巧设质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质疑是进行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善于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如:在指导学生做好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时,增加一个问题:当天平平衡后,若将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同时又为后面学“力”创造一个悬念。
4、注重实验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许多重要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同时,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好奇心较强。物理实验形象生动,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感兴趣得多。在教学中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精心设计实验,并巧妙地进行演示,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