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一、明确物理学科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教育。
1、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3、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教育。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教育。
四、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教育艺术技巧。
五、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Ⅱ 怎样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益
教学效益是由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提高物理教学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要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校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效率决定于学习效率。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才会有动力。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妙地设置概念冲突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前,头脑中已有了不少关于这一概念的看法,这些看法当然包含着理解和误解。
例如:许多学生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或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受到的外力也越来越大等,这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造成许多困难,但是,如果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误解,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比如针对学生在速度和力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设计这样的实验让小车从足够光滑的斜面上滑下,可以看到其速度越来越大,由受力分析可知物体下滑时受到的外力是不变的。即物体在速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受力不变。这一结果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看法相矛盾,就会激起他们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重新发现”,深化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例如“玻耳定律”的教学,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定律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而是模拟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设计如下的教学主线: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定律――巩固练习――概括对定律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自己总结出定律,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和探索的任务,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当他们经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取知识时,心中洋溢的是发现者的自豪感而不是被动吸收的厌倦情绪,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充满乐趣,学习兴趣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3)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现象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有用的知识可产生学习兴趣,但要使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靠有效的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每一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偿到成功的滋味。
二、重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物理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高中物理要求学生能在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灵活应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思维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听课时都觉得明白,自己做题时却不知从哪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呢?应从搞好“双基”教学入手,因为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思维将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在掌握“双基”地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将得到有效的训练,二者相辅相成。在进行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时,应在讲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灵活地把握概念和规律,经常拿出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问题让学生识别,从中暴露学生的错误认识,并加以纠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记忆,为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加速度”概念时,要启发学生用类比和比较的思维方法,把加速度的概念的引入和速度进行类比,有意识地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
(1)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有什么用?它反映什么问题?
(2)这个物理量怎样定义?表达式怎样写?单位是什么?
(3)是矢量还是标量?方向怎样?学生弄清这三个问题后,对加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再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加速度是不是速度?是不是加出来的速度?为什么?
(2)加速度是否与速度的变化成正比?是否与时间成反比?为什么?
(3)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是否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是否一定是零?举例说明。
(4)加速度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是否一定减小?加速度增大时,物体的速度是否一定变大?
(5)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由什么决定?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消除了错误的认识,加深了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其中第4、5两题教师可举实例加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为今后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和简谐运动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初步的训练。
正确的思维训练,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例如:讲例题时,不要替学生审题,只把题目给出,甚至连读题也不要,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关键字眼,排除干扰因素,确定解题方向,选择合适的公式、规律进行求解,切忌老师为学生包办一切。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中涉及到哪些概念,并让学生把概念叙述一下,概念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时要培养学生按照物体运动的内在规律进行思维。遇到问题时,要弄清物理情景,即在什么条件下,物体遵从什么规律,用什么公式才能表达这一规律等。物理过程清楚了,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严密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般情况下,物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往往不只是一个,解题时可用“一题多解”,广开思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方法的训练,思维的习惯的养成,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就会逐渐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逐步的提高,遇到实际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学习效率也就会提高。
Ⅲ 物理学科素养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国际上对物理教育的研究,都是在科学教育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一、物理观念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最新的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强调核心概念、大概念、跨学科概念。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与本质特征,是抽象的,这与国际上关于概念的内涵并不一致。因此,在建构物理核心素养时,没有使用物理知识,也没有使用物理概念,而使用了物理观念。一方面,观念是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观念与国际上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
我们将物理观念(特别强调应用)作为物理核心素养,其依据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第二,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将核心概念,或大概念,或关键概念,或知识理解与应用、工程实践等作为重要的科学素养。如英国科学课程标准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有一些关键概念支撑着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以帮助他们更加深人理解所
学的科学知识、技巧和科学观念。南非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美国NGSS提出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第三,科学教育研究一直重视概念学习,从21世纪之前重视概念发展、概念转变,到最近重视核心概念和概念进阶,都把科学概念学习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大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是一种
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得以应用的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
基于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二、科学思维
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科学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科学事物(包括科学对象、科学现象、科学过程、科学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是物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
学会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或者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对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思维方式、认知策略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主要指对于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具有探索精神;对于现象能够进行反思和质疑,发现问题所在,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21世纪以来的科学教育研究,特别重视科学论证、模型思维和科学推理。随着人们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的主要能力,作为科学学习和研究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现—科学论证的研究和培养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料学探究能力,建构科学知识并促进科学概念转变与理解,提升科学认识论水平,提升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理想模型是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是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一个易于研究的、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的新图像。为了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物理学家往往把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建模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模型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在国际科学推理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小学生应具体分类、排序、守恒和可逆性等,中学生应该具体理论推理、组合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概率推理、关系推理等。
几乎所有国家的课程标准都会将科学思维与创新列为课程目标。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06年制定的《安大略课程((1一8年级):科学与技术》标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估从知识和理解、思维和探究、交流、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过程、技能和策略等是主要内容。英国将“想法和证据”(Ideas and Evidence)设定为教育目标(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2004)西班牙将“论证能力”( Skill of Argumentation)拟定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2015)对科学能力的评价包括认识科学问题、运用知识科学地解释现象、运用科学证据做决策并与他人交流。芬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建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模型建立的科学思维过程、分析、综合、评价等;韩国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有创意地、科学性地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培养必备的科学素养。
基于上述分析,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是构成科学思维的主要成分。
三、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一种综合的、关键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科学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及其教学是科学教育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最近的趋势是:探究教学强调合作学习与科学论证,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会将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作为培养目标[}z}。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确定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回答的问题、设计和进行科学研究、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培养运用证据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构建模型的能力、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承认和分析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解释和预测、交流科学过程和解释、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能力(包括不同性质的问题提示我们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当前的科
学知识和理解可以指导科学探究、数学对于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均十分重要、收集数据所采用的技术提高了数据的精度,使科学家能够分析研究结果并使之定量化、科学解释强调证据,拥有符合逻辑的论据,还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研究有时可以产生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概念和新现象,产生调查研究的新方法,或者开发出改进数据收集工作的新技术)。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促进核心技能的发展,包括进行科学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探究、发现和交流各种不同的事实、观点和意见、收集、思考和分析第一手和二手数据,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将实践与探究技能,以及交流都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物理
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包括:科学探究、分析和应用对物理的理解、交流物理信息和理解。强调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象地表达事物、过程、概念等特点,能用图形、表格、图表、图像等表示。韩国强调培养科学探究自然的能力。加拿大奥尼托巴省强调科学探究、技术问题解决、STSE等。
我国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讲,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我们可以归纳为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方面。
四、科学态度与贵任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观察、实验和思维;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感。这些都是科学态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目标。
沟通与合作是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积极主动合作、有效交流分享、协同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表现,沟通是合作的纽带,合作有助于促进良好的沟通。沟通与合作是个体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倾听表达、协同合作等。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或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不仅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前提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主要内容。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强调科学态度的培养。例如,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以及核心技能的发展。精神发展指通过学生感知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的、物质的世界,反思他们在这中间的责任,以及探究诸如生命起源于何时、来自于何处之类的问题。道德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利用观察和证据而不是利用先人之见或偏见得出结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讨论科学知识应用的意义,这包括承认科学知识的应用既可以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以产生不利的影响。社会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意见的形成和
决定的理由可以通过实验证据而得出,以及通过使学生注意到对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如何运用于讨论社会问题。文化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感知、创造、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通过使学生注意到文化差异影响人们接受、运用和重视科学思想的程度。核心技能的发展包括交流、合作等技能。
科学本质是指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的历史、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限度等方面最基本特点的认识,是一种对于科学本身全面的、哲学性的基础认识。近年来,研究者特别重视科学本质与科学学习兴趣的研究及培养,科学态度的多个方面反映了科学本质。
值得说明的是,科学的内在动机或者兴趣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从广义上讲,态度包括情感、价值观,还包括动机、兴趣等,而从狭义上讲,态度不包括这些方面。如果我们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必须狭义理解态度,这样,内在动机或者兴趣就不包括在内,显然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不全面的。因此,在这里没有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方面。在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中,科学探究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学习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是通过物理学习而形成的核心素养。
Ⅳ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本人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法大致如下: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着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Ⅳ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一、对教师的主导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就像一句谚语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这个道理。这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更为重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教师的导:
1、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即备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编制设计出每堂课的程序结构、实施方案,即常称的教案。教师要在上课前对整个课有个大概的构思,做到胸有成竹。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思路的设计、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都能在教案中得到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服务于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的规律,主导作用要为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为了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特点的个体差异性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得到相应的进步。同时教师应讲究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另外也可通过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传授自我学习 的自学能力。在上每一堂新课前,让学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学、尝试练习,从自学中发现问题,从自学中得到提高。
3、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创见,就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练习的布置上要依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而定,不要让我们的孩子适应我们的教育,而要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我们的孩子。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堂资源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围墙,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有选择地吸收丰富的校外资源,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学习。
总之,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通过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肯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不意味否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构成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是衡量教师主导性作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那种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此而否定学生主体性的教师中心论显然是错误的
二、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动力的强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而完成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等,这些因素能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主要是: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因材施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被抑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最后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所以在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在学习中,就是每个学生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生方法。因此,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2、多给学生创造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兴趣是良好的老师,体育课上要多给学生留些自我发挥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空间。
3.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是为自己设计的。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才能完成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两者是统一的。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把二者关系对立起来,认为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放弃老师的主导作用,以致于把一堂体育课上成了放羊式的课,教师完全放任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处于盲目、混沌状态,达不到学习的效果。或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应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对立起来,他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能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过分放纵学生,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注意教学相长,使教师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体现者和设计者,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对学生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掌握各项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即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而主体则是在主导作用下的主体。
2、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其实也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个体差异、不同的兴趣爱好来更好的组织教学,合理的安排教材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创立新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Ⅵ 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品德教育
树人网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二、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三、在物理实践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 (宁夏信息员陈哓东)""物理教学与德育""物理教学与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应承认在某些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其他国家也还存在一些羞距,要适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四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又如,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再如,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方面,物理教材中同样也有不少内容。如邓稼先回国从事国防科研,为了保密的需要,几十年“消声匿迹”,虽然他的贡献极大,但以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科学家们对待事业,不追求名利,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也是德育的好教材。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确定德育对教学的要求。师范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日益成熟,思维能力日益增强,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深度,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同专业教育--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结合起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在实验教学、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甚至是学习环境中,都可以进行德育。如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现念、道德品质,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学态度、对待事业的感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时,不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课,分析实验还是讲解习题,都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到祖国的成就先要有自豪感,处处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强烈爱国热情。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时的科学态度,负责精神都是无声的教育,只有教师自己言行一致,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Ⅶ 谈谈你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时是如何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如果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探索物理奥秘的精神.我个人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传授物理知识,渗透科学方法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流和水流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电压表教学中,将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比较,学生记得更牢.在欧姆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
二.加强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法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教给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下述方法论的教育:(1)平衡原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的示数即是被测液体温度;(2)转换原理:把被测液体的温度转换为温度计内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见向看得见的转换;(3)放大原理:温度计内径做得应当小些,以便观察的现象明显,能表现出温度微小的差别;(4)使用所有有刻度的仪器仪表都需首先观察量程、零刻线和分度值.
三.重视物理学史,体会科学方法
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学史溶于物理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教育溶于物理学史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如“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一个训练的好例子,可将教学过程组织为较完整地体现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四.精心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等专项训练.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求解,教师要点明这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应用.如习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假如声速变为和光速一样大,或变为0.1m/s,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请分别写出2个合理的场景.要解答此题,就要用到联想思维的方法.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Ⅷ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中的德育是由学校举行的各种德育活动和各学科的德育组成的整体,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发现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讲声学时,我就讲故宫天坛的回音壁,在讲光学时,我就讲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墨子所着《墨经》上已经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讲杠杆时,我就讲述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杠杆原理制成捣谷的舂和在井上汲水的桔棒以及天平和杆枰,而天平和杆枰在现代社会仍然普遍应用。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中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086年编着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在讲物质的构成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探讨,提出了“五行说”、“元气说”、“原子论”。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在航天领域,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神州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超导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组织学生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在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科技信息,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3、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
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讲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的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还给学生讲工程专家詹天佑和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的学习兴趣,还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利用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还有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三、结合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结论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归纳、总结出来的。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客观分析,决不弄虚作假。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四、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个性的培养的渗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如法拉第长于实验研究,麦克斯韦擅长理论概括。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奠定了电磁场理论的基础。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教学实践一再证明: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使学生铭记终生,受益终生。
Ⅸ 中学物理说课如何体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要把教学过程说详细具体,但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实录。对于重点环节,诸如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要细说,一般环节的内容则可少说。尽量避免师问、估计生答,师又问,估计生又会答......,这种流水帐式的说法。
如何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把一课书的内容分为几课时,再逐课时安排教学环节。可以把整个环节的安排先说出来,再逐环节再说,可以把一个环节的内容说完后,再依次说下个环节的内容,环节之间尽量用上恰当的过渡语,使整个说课内容浑为一体。
一、关于说课与备课的联系和区别
1.备课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题,说课除要研究上述问题外,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
2.备课所写的教案,为适应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要求对教学方案的书写具体、详细,甚至教学倒题的求解都详细罗列,以利课堂教学中重视;说课所写讲稿,为满足听说教师的需要,只需对教学方案作纲目式、摘要式、论理性的述说,课堂上对学生展现说明的问题可少说或不说(如例题的演示等),所述说的内容也不都在课堂上重现,反对上课起一种导演的作用。
二、注意说课中的语言运用
1.独白语言
说课时大部分用的是这种语言,切忌从始至终一个腔调地念稿或背讲稿,要用足够的音量,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速度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要恰如其分,让听者从你的抑扬顿挫、高低升降中体会出说课内容的变化来。具体地说,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根据要充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用慢速说清楚,教学目的要分条款一一叙述,重、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
2.教学语言
因为说课不仅要说“教什么”,还要说“怎样教”。说“怎样教”实际上就是要说出你准备怎样上课,只是不单纯地将课堂上一问一答那么详细地显露出来,但是也要让听者知道你的教学设想和具体步骤。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听者带入到你的课堂教学中去,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推测了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在何时用呢?
(1)设计的课堂导语应用课堂教学语言
用新颖有趣或简明扼要的导语来吸引听课者。说导语时说课者要把听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声音该高则高,该慢则慢。
(2)课堂的总结语应用教学语言
在说课时设计的结束语应具有双重性,不但要打动听者,而且还能让听者从你的语言中推测你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要求结束语既要精彩,又能将精彩恰当地表达出来。
(3)说课中阐释和提问语应用教学语言
阐释语也叫讲授语,它主要是对所讲知识的解释、分析和阐发,这种语言以认简明、准确、条理清晰为要点好的提问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生动,并容易把问题引向纵深。让听者判断你提问的质量的高低。
三、注意理论依据
说课中应该说出哪些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学生的实际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考虑对象。
3.教材和学科特点也是重要的理论根据之一。
4.教育理论和名家名言也可做为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不管运用哪一种理论,都要说得具体、、令人信服,切忌出现以下问题:
1.理论堆砌不适用。
例如教学目的要求制定的根据是“从信息论、控制论的观战出发......”,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加上“小语大纲的的要求......”
2.理论空洞不管用。
例如:每一课都用“根据大纲要求,我班学生的实际,自己的教学实践,特制定......”这种理由只是空架子。没有实际内容,究竟根据大纲的哪一条要求,你班学生的实际是什么,你的教学实践又如何呢?别人不得而知,与其这样说为什么,还不如不说的好。
再论如何说课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之后,向同 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图)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 磋的一种教研形式。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生动、经济有效的方式。
一、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
2.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3.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说教学程序---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说本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明“为什么要这样教。”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说课活动有说又有评,特别是课后的说评结合,围绕这课的教学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怎样提高深堂教学效益,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不仅锻炼了参与者说与评的能力,而且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说课一定要抓住、难点,突出教法的特点,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这就是说课的艺术。
二、说课的类型
l.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 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 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 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一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 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参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三、说 目 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大纲》提出的总目标、年级教学的分目标、单元及课文教学的小目标。说目标,要紧扣总目标,掌握分目标,说清课文教学的小目标,如知识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学法目标等。如说《直线、线段》的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并能区别直线和线段。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整厘米数的线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与线段的认识和 区别。教学难点是正确量一段长度和画线段。
说好教学目标,一是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使目标体现《大纲》的要求,反映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倩;二是要阐述清 楚制定目标的依据,做到言之有理。
二说基础知识目标。
三说基本技能目标。
四说情感培养目标。
三论“说课”
什么是说课?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说课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教”。要把教学设想、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说课前,一般都要事先写说课教案。写说课教案的过程也是备课的一种形式。说课教案的主要内容不但要写出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就是说课教案与课堂教学教案的根本区别,写说课教案和说课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
说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说教材,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编者意图及本书课与其他章节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地位;
二是说教法和学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要选出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和激发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说教学程序,即说出自己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实验设计及板书设计等。
说教材。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也是说课的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和局部把握是上好课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课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对教材的分析,重在挖掘教材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思想价值。教材的知识价值,是由这部分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所决定。教材的能力价值,是指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知识的能力价值有隐蔽性,它凝聚在知识中,因而即使掌握了知识,也不一定就发挥了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没有一定的范围,不像知识本身那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但知识的能力价值却是可以发现的,它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同一知识,不同结构能力价值也不同,优化知识结构,实际上是突出某一方面的能力。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教育价值,主要在教学中通过知识传授及学科的发展史等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以及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等。
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作用体现的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
教师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优化地使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更高的一级水平发展,有效地对学生探索尝试活动进行诱导和评价。为此,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常常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最基本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受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特长以及授课时间的制约。一般的情况下,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确定主要的教学方法,本源性知识常常采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归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派生性知识一般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演绎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也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是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说教学程序对于新授课教学要说明课堂教学过程和步骤安排以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这是说课中更为具体的内容,要说出教学过程中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一般的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新课的引入,课题的提出,新课教学的展开,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还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近两年的说课实践,充分地证明了说课在教学和教学研究中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作用,表现在:
——说课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由于在说课中除了要求说清教学设计常规项目外,还要求教师说出进行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法和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从单一的学科文化知识过渡为既有学科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多元的素质结构。
——说课促使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现代的教学,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特别在说课中,不仅在说教什么、怎样教中需要理论指导,在说明理论依据中更需要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需要以教学论中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为指导,而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就要依据教育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的理论,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课,即课堂教学,至今它仍然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全体学生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这一点上说,任何教学行为都是为它服务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为它服务的.
四论说课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从教育理论高度,对已备好的课进行概述,以表明对教材的理解情况,以及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依据。
一、说课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综合评价,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过程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说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群众性教研活动,要讲究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清晰地反映出教学系统的内在联系,反映出反馈与控制的过程。
三、说课要有说课教案,包括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等。
四、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有感染力。
五、说课语言要精练、严谨、准确有示范性。
六、说课要说板书设计的基本框架,以及板书设计的依据理由 |
Ⅹ 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功能
如何开展中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一直是广大中学教师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德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力、自信心、自我意识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物理虽非社会科学,但在物理学中包涵了人类许多伟大的思想,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而无数的物理学家的艰苦卓绝的严谨治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又正是人类所奉信的道德水准。因此,只要我们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的渗透,那么我们便可以将许多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学生,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论,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在中学物理中强调物质性的地方比比皆是,在高中首先是力的物质性。其次场的概念是加强学生唯物观的重要内容。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与学生们以前所熟悉的所有有形物质不同,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为人的所有感官所感觉,甚至没有化学组成成分及质量,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并且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认识、可以反映的对象,我们虽然不能感觉到它,却可以用实验证明它的存在,这就证明了电场的物质性。此外,象磁场、电磁波、原子物理的一些内容等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唯物观的好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我们学习物理有着指导作用,而物理学的具体内容又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正确。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提到状态和过程,这实际上就是说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与这二个状态间的过程中的某些物理量有关的,具体的说,从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动能的变化量就等于这个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动量的变化量就等于这个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规律相一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其状态的变化,总是与其相应的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密切相关的,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的观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特点、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等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在我们的物理学中都有所体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则可以很好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科学精神
(三)道德品格
如此丰富的宝贵的生动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材料,我们不去运用,实在是物理教育的一大遗憾。
(四)爱国主义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应经常注意我国物理科学工作者在物理学上所做的贡献,在教学中及时介绍他们的卓越成就,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进行德育的方法
(一)总体规划,合理安排
(二)紧扣教材,有机渗透
(三)加强评价,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