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生活展现情境
要求:感知目标要鲜明。带入情境要有顺序,观察景物可以先整体再局部再细节的程序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启发想象。
二、实物演示情境
三、图画再现情境
要求:多媒体演示,剪贴画,简笔画,课文插图等。
四、音乐渲染情境
五、表演体会情境,分为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
六、语言描绘情境。语言必须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可知性。
教学情境的主要特性:
1、生活性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2、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4、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② 创设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
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当学生的学习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物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能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由、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学生们用脑去思维、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使他们在最佳的状态中学习,从而体验到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学习物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让物理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那么,如何把这些理念或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呢?一、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科学探究始于问题,探究性教学是给学生造疑。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景,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才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比如从日常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独立发现或经过启发后,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讲授《参照物》这一节时,教师先给同学们看一张观看茫茫大海中的一艘轮船的电影画面,要求判断在烟波浩淼的海面上的这艘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没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简单的“动与不动”的判断,引发了学生热烈的争论,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正在行驶的汽车,这时学生很兴奋,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多学生为了显示汽车开得快,达到“风驰电掣”的效果,有的学生画的汽车四周烽烟四起,有的同学画的汽车像被雷击,但也有的同学通过画出汽车在两根电线杆或一座房子的不同位置来表现汽车是在行驶着的。二、探究生活实例,学生易懂易学。物理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物理实例,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原型,让他们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从多方面“找”物理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物理、“想”物理,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因此,我们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还要让学生把熟悉的生活带进课堂的探究学习中。物理知识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练习,将会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实验室用烧杯烧开水,水沸腾现象尽显眼前,但总有很多学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仅仅为了看而看,不知道看什么,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他们眼球的是酒精灯的火焰而不是烧杯里的水。看和观察并不是一回事,执教教师在这一节课上让学生体会“观察”,学会“观察”。看“气泡”的出现和变化,听水杯发出的响声,记录温度计显示的水温。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地去“烧开水”,看、想、议论,教师由教授知识、教会学生知识变成启发研究、激发探索才能。当然,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按自己的计划和实验操作过程进行操作,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但不宜干涉太多,否则将失去探究的意义。在探究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能促使师生们围绕此情境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时的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其中进行自主建构。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能便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能帮助他们获得对物理的体验与感受。三、运用生活实例,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物理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在教学的练习设计中,我会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培养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尽量地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物理意识。凡是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学以致用。生活化的练习设计,让物理知识贴近于生活,使学生们发现物理就在身边,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生活真有趣、物理真有趣。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去探索、寻求、解决生活中某些实际问题。比如,如何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食用大米的密度;如何在家中测量酱油、牛奶的密度;暑假里校园中花木无人浇水怎样使通到花木边的自来水每天自动放水一次;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失事沉没巴伦支海,一百多米深的海底,怎样把模拟的“库尔斯克”号从水池中打捞上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这些在课本上没有出现的,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在练习时,我们应善于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其中。由于练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他们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物理知识确实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练习,学生们觉得物理不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他们明白物理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物理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物理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四、结合实际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学生们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物理知识蕴藏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中。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现象时,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盒里放一些水,水中竖直放置一块画有一条小鱼的泡沫塑料板,用一条细铁丝当鱼叉,看谁能一下叉中鱼,总之,让物理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物理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引入、探究、练习、游戏的教学环节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生活材料物理化,物理教学生活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以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有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才能使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物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物理因生活更精彩!
③ 怎样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怎样创设物理教学情
境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物理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讲“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一节课时,如果只凭几句“纯理论”的概念,想让学生将这些力的性质掌握了,那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
④ 教学情境的要素有哪些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如一教师在教《珊瑚》一课
时,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树枝”三种珊瑚,使学生对珊瑚有了真切感知,
这便是通过实物创设情境。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
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他说:“我力求做到
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
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实验过程能够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以化学实验为例,从仪器装置到药品配制,
从实验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到新物质生成,其中有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体
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光、电、热现象。学生学习化学正是立足于对这些现象的感知和观
察。如讲氯气时,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通过学
生看到的直观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学性质,即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
脑等电化教学手段。
图像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具体直观地表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
如教学《燕子》一文,为了使学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师一开讲就用放大的彩色挂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物?它们的色彩、动态又怎样?那起伏的山岗,如镜的湖水,翠
绿的垂柳,轻飞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为学习课文奠定了
基础。
图画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其特殊的价值: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
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
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
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
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 改为图2 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
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 改成图3 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
△+△△△+△△=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
语言,它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
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
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式助语言,打手势,比如讲“这个孩子这么高”、“这根棍子这么
长”,对人“高”和“长”,用手比划一下,这也是形象性。但是,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动
作的形象性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操作,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
均问题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把4 根、5 根、7 根、8 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样多”,
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领悟“移多补少”的“平均思想”,然后将四堆合在一起(总数量),
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总份数),每堆多少根(每份数),得到求平均问题的通法。操
作的特点是通过动作而直观,从而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皮亚杰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四五岁的孩子为了数清楚一些石头,把它们摆成
一行,然后从1 一直数到10。数完后,又从另一端开始数,发现也是10。他接着把石头摆
成一个圆圈,依次数下去,发现了同样的结论。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没有发现石子的性
质,而是发现了排列顺序的动作的性质。因为这些石子是没有顺序的,是他的动作使之成为
直线顺序或圆形顺序或任何一种顺序。所以,从这里获得的经验与石子的物理性质没有关系,
确切地说,与石子可以毫无关系,而完全可用数学符号来代替。这就是逻辑数学经验的获得,
一个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抽象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将有助于我们给纯粹
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将它呈现给儿童,而不是将数学“外科式”地改造得
适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对于学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
界。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
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
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
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教学中
除教师表演外,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
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
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有些
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
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
作、神态及内心世界。
3.活动
学生活动所产生的直观情境也有其教学意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行程问题时,感到学生
对“同时”、“不同地”、“相遇”、“相遇时间”等概念难于理解,于是他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他组织两队学生分别在操场两边竞走,老师哨子一吹,两人同时从
两地对走。这时,老师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告诉
学生这是“相遇”。然后让同学们看在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位
同学各走多少距离。活动后,老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
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知识。
4.演示
演示也能创设直观情境。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便是通过模球演示,
引入归纳法的。一上课,教师从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三、四、五个均
是红玻璃球,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继续摸,摸出一个白
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相互争论,高度兴奋(少部分):“是”。再摸,
摸出一个乒乓球(大笑),教师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小结:“这个猜
想对不对:若知道袋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当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出来,当然
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又怎么办?”(静)“如果我约定,
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红玻璃球,那么袋子里是否全
是红玻璃球?”学生:“是”。……这种直观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
象的语义代码。如讲丰收,决不仅仅是亩产多少增产多少,更应高梁乐红了脸麦穗笑弯了腰。
这种将抽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
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
1.朗读——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教师所描绘的情景。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表达
的感情细腻温馨,可谓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让儿童领略文章
的奇妙之处的。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使学生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
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除有表情的朗读外,声音的模拟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层
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读《东郭先生和狼》、《一头知识渊博的猪》、《渔夫和金鱼的故
事》等寓言和童话故事,朗读的表情与声音的模拟就是一种艺术。
2.描述——绘声绘色
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讲“点
的轨迹”时,高高举起手中的一块蓝色粉笔头,别开生面地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个刚从
墨水瓶中爬出来的‘小虫子’,在保持不定点A 距离30 厘米处不断爬行,爬呀爬,身后留
下点点墨迹。你们看,这就是‘小虫子’运动的轨迹。”学生听着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人
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想象。
3.比喻——贴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
易懂。有位化学教师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从而在教学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剂对
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十分难懂的概念,在教学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个人要隔着一条河从
甲地到乙地,共有两种走法:一种是先沿着河岸到很远处过桥,路远费时(比喻反应本身会
进行但速度慢);另一种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
途径使速度加快),而化学反应使用催化剂就像人坐船从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这里的
船相当于反应的催化剂,它加快了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参与了这一过程(比喻催化剂本身
参与了反应),但船本身在人上船与下船后,质量和性质不变。对于负催化剂则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初二课本有一段关于血压的知识:“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为12-18.7 千帕,舒张压
为8-12 千帕。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时常超过12 千帕,则被认为是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
缩压时常低于12 千帕,则被认为是低血压。”这段课文,即使让学生读上五遍,学生未必
能掌握。教学中就可以用拳头(情景)来比喻:拳头象心脏,收缩时有劲,产生的压力大。
舒张(拳头松开)产生的压力就小。分界线在12。收缩压应当高,该高不高谓低,如果低
于12 则是低血压。舒张压该低,而该低不低谓高,如果大于12 则是高血压。怎么记这个
12 呢?我们平时说,十分高兴,就有人说十二分的高兴。所以,这是个最佳数字。这样描
述情景,学生容易掌握血压的知识。[2]这样通过运用大家所熟知的具体形象的比喻,使原来
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而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机械记忆转化为
理解记忆,不易遗忘。
(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
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
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
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
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
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
稳定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
所谓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
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例如,
学生没有“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等旧知识,则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所谓可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
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当新旧知识能够清晰地分辨时,学生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只有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两者之间的
相异时,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会导致学习上的负迁移,
从而产生机械学习。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
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显然,
如果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旧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么对“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这新知的学习就不可能是有意义的、顺利的。
具体来说,在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被除数是小数而除数
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出示37.5÷15=2.5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充分说出算理,再
出题3.75÷1.5=?375÷150=?被乘除和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是几?学生根据商不变
的性质(被乘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确定答案还是2.5。学生这样
想,正是我们要教的方法,揭示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这时教师再引导正确的竖式
计算方法与格式,进一步深化算理,学生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
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自己探索出计算方法,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
知与新知的关系那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
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点。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
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
1.“作者介绍”
俗语说得好,文如其人,对人(作者)的介绍必定有助于促进对文(作品)的理解。因
为作者要“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歌德语)。所以“作者介绍”最
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格,从而更好地观照、鉴赏作品的风格。这样不仅有
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教《凡卡》一课,可在课文分析完时要
学生谈谈凡卡受了哪些苦?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受那么多苦?通过教师引导——讲解文章
时代背景,使学生领会从小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看到受尽摧残的旧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缩影。
3.“历史典故”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那些趣味横生的文学典故、数学史趣闻、科学家轶事等,对促进
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是很有益处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草》时,便是通过一则文
学故事导入新课的。一上课,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老师先给同学们
讲讲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师边板书诗作者“白居易”边娓娓道来。故事是这样
的:白居易是我国唐朝人,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学习,特别喜欢写诗。16 岁那年,白
居易离开家乡到京都长安后,仍不断写诗。为提高写诗的水平,他到处求名师指点。有一次,
他去拜访当时的老诗人顾况。顾况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叫白居易时,
又想开玩笑了。他说:“唉呀!你这个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顾况摸着胡须道:“你的名字
叫居易。现在长安城里米价昂贵,租屋困难,要想在这里住下来,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
听了这句话,想想自己到长安后经常愁衣少食,四处借债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触地说:“你
说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顾况见眼前的年轻人谦虚好学,就说:“好吧,把你
写的诗念给我听听。”白居易开始读诗了。(放录音《草》朗诵)白居易刚读完,顾况便连
声赞道:“好诗好诗,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前程无量。居易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
不解地问:“老先生,刚才您还说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现在又说我的名字取得好,这不是自
相矛盾了吗?”顾况笑着说;“刚才不知道你会写诗,所以才说你居住长安不容易,名字取
得不妙。现在看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所以说你居住长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说完就
热情地指点起来。从那以后,白居易更加勤奋起来,终于成为我国唐朝三大诗人之一(其他
两位是李白和杜甫)。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看看自居易写
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教师开始讲解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这则故事巧妙
地介绍了诗人及创作诗的时代背景,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课大意有初
步的感知,又缩小了时空差,解决了学习古诗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感的大障碍,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
(六)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
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
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
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
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
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
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
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
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
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
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
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⑤ 如何创设既新颖又实用的物理课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从五个方向入手:用实验创设情境;用科技史设置故事情境
⑥ 创设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这几种形式的
1、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创设情境 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大家知道菜场上小贩用的杆秤,他们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短斤缺量赚起黑心钱的目的,如果是你被宰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热传递时,让学生看这样一个实验,用火轻而易举地烧掉一张纸条,把同样的纸条紧缠绕在铁棒上,再用火烧,纸条安然无恙,学生目瞪口呆.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3、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创设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用分别带有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孔的三张白纸发给学生,并提问:太阳光线射过这些小孔在地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光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回答,跟几何图形一样.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观察光斑的形状,结果光斑都是圆形的(也可以在日光灯下观察,结果是细长的光斑).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终带着这个问题主动的学习.4、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释,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讲比热容的概念时,首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烧开水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讨论很快就能得出:在同样的燃气灶下加热半壶水比一壶水先烧开(沸腾),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请同学们设计一下研究方案,并加以实验验证,分析归纳一下有什么样的结论.诸如此类,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如密度、压强、欧姆定律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结论,使学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规律,又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索的精髓,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⑦ 物理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1、创设情境从导入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善于抓住学生认知难点,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感性”情境,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3、应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感性的物理情境中感受物理、体验物理,不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有助于其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尽可能创设新颖的情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探索、锻炼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
⑧ 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的情境教学有哪些技巧和资源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在上“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就以下面的情境为设:医生给病人测体温之前,通常要拿着体温计作一个什么动作(向下甩一甩)?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而剥开之后冰棒又会冒‘烟’,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过一会就会出‘汗’,为什么?如果你生病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这又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洗澡的时候不冷,刚洗完澡还没穿衣服的时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它?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很熟悉,会感到很亲切,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利用实验活动创设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可让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分别用两把刀进行切萝卜比赛。比赛中故意让男同学用很钝的刀,让女同学用锋利的刀,结果,男同学输给女同学,很不服气地抱怨说,刀太钝,切不动。由于采取的是实验加比赛的方式,学生积极性特别的高,参与性也高,争先恐后地帮助他分析原因。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并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橡皮泥、细绳、绸带、钩码。也可以多准备一些,如,再同时提供一个塑料瓶盖,一个装有细沙的牛奶盒,一个小桌子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⑨ 35浅谈物理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本人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二、利用实验活动创设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物理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利用多媒体情境,演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小球撞击金属片发生形变的过程非常短,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动态的画面。为了突破该教学的难点,防止学生因缺乏想象力而形成思维障碍,可以用FLASH的动画功能,将形变过程放慢,逐步反映动态过程中的变化,将原来要凭学生想象才能得到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出来,及时纠正学生头脑中的异样构思,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度。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展示学生无法接触的情境,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磁场的分布情况,光学中的光路图等。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以清楚地再现,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师授课时具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⑩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
嵩明县牛栏江镇第二初级中学 林祖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若能创造性地掌握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开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关键处。教师要对所提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关键处,这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等。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范围,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能引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究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究,寻找不同的方法,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一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评估,逻辑推理思维的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得出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的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创设讨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如“没有了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学生通过讨论,相互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也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能有效的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讨论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讨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讨论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