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战争论中使用了哪些物理概念来解释战争现象

战争论中使用了哪些物理概念来解释战争现象

发布时间:2023-03-09 03:47:15

A.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用了哪些物理概念解释战争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3卷8篇124章;另有说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为普鲁士王太子讲授军事课的材料、关于军队的有机区分、战术或战术学讲授计划和提纲等附录,约70余万字。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列宁称克劳塞维茨是非常有名和造诣极高的军事问题的着作家。并高度评价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论断的基本思想,在20世纪,已为一切善于思考的人所接受,"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各种战争的。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着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B. 《战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争论》主要内容是指:分别论述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着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2)战争论中使用了哪些物理概念来解释战争现象扩展阅读:

作品思想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因而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C. 《战争论》是如何探讨了战术和战略,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

《战争论》探讨了战术和战略,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克劳塞维茨明确指出,战术是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最好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其次是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始终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而战略上最简单而又最主要的准则是集中兵力。克劳塞维茨认为防御和进攻即互相渗透,又互相转化,两者都不是绝对的东西,战争中即没有不带防御因素的进攻,而防御也照样包括进攻的因素。他指出,防御是比进攻更具效果的一种作战形式,进攻虽然带有突然性的因素,但这种因素仅是在短时期内起作用。但他同时又指出,人们进行防御只是“想利用这种形式赢得胜利,以便在取得优势后转入进攻,也就是转向战争的积极目的”。克劳塞维茨还认为: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是相辅相成和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一目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但是他强调:“用流血方式解决危机,即消灭敌人军队,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也就是说,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军队。

D. 《战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向人们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他认为战争属于社会生活领域,它决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从属于政治的。不仅如此,政治还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轮廓在政治中就已经隐隐形成,就好像生物的属性在胚胎中就已形成一样。克劳塞维茨在战争的政治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即“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因此战争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人的因素提到了一个突出地位,他指出:“军事活动绝对不是仅涉及物质因素,它总是同时还涉及人应保持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因此,把两者分开是不可能的。”所谓精神力量,即人的能力和内在的力量,包括勇气和坚忍精神,理智和活动力,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民族精神等等。他认为精神力量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贯穿在整个战争领域,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双方的物质损失相等时)起决定性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提醒战斗指挥员说:“使敌人精神力量遭受损失也是摧毁敌人物质力量从而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克劳塞维茨还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直接参战的作用。他认为,战争发展到拿破仑时代已由过去的皇室战争(即由各国皇室雇佣军队打仗)转变为民众战争(即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战争)。战争发展的这种变化使其本身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性质,“战争要素从一切因循守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爆发出全部自然的力量”,带来了使所有人惊叹的成就,因而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必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克劳塞维茨十分重视实践对军事理论的检验作用。在《战争论》中,他把战争理论看成是一种“经验科学”。他说:“理论上的真理总是更多地通过批判,而不是通过条文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的。批判就是把理论上的真理应用于实际事件,因此,它不仅使理论上的真理更加接近实际,而且通过经常反复的应用,会使人们更习惯于真理。”克劳塞维茨在其着作中一再警告人们不要陷于任何教条。他强调,任何军事上的决定,任何决心都不应以一种“体系”,一种成见为标准,而必须永远按照现实情况来决定方向;行动者应该不断适应“时代和一般情况的性质”和“自己处境的特点”。

E. 《战争论》中的观点,及作者介绍。详细一点。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着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

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战争论》全书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别论述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把战争区分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两种形态。并通过分析“绝对战争”认为,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考察。

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进一步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

2、战争的特性:充满危险、充满劳累、充满不确实、充满偶然性

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苦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勇气、强烈的荣誉感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确定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3、战争的目的:打垮敌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在他看来,打垮敌人这个抽象的战争目的,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三是征服敌人的意志。

4、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消除战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

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他认为,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5、精神要素:军队的武德和军事天才

克劳塞维茨之前的军事理论家往往过分夸大物质因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作用,忽视乃至否认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劳塞维茨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指出,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

6、集中兵力:战略上最重要又简单的准则

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比过去更高的地位。尤其是交战双方在科学水平、武器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越是处于均势,兵力的对比就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他还把数量上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区分为空间上的兵力集中和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在克劳塞维茨看来,虽然在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但在战略上兵力却必须同时使用。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7、进攻和防御:两种最基本的作战形式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引起一种进攻手段,同样,一种进攻手段是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也就是说,当防御的方法一经确定,进攻就针对它们采取对策;防御研究了进攻所使用的手段,于是又产生新的防御原则。

进攻和防御总是这样相互作用并得到相互促进的。他指出,战争中的防御(其中包括战略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

8、民众武装: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

克劳塞维茨对民众战争一贯持赞成态度,并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民众武装如同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他们分散隐蔽,突然袭击,机动灵活,时隐时现,神出鬼没地采取一切手段打击和削弱敌人,使敌人索道处处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处处又都捉摸不到。

作者简介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他一生参加了四次战役:莱茵战役、奥新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1792年克劳塞维茨参加普鲁士军队并参加了对法战争,因功升为少尉。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奥古斯特副官。

1806年在普法战争中被俘,第二年被释放回国。1809年进总参谋部,因反对普鲁士与拿破仑结盟而辞职,前往俄国并参加俄国军队,以反对拿破仑的入侵。1813年回柏林,后担任莱茵军团参谋长,开始军事理论研究。1818年以将军衔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任职期间着述了《战争论》。

(5)战争论中使用了哪些物理概念来解释战争现象扩展阅读

德国军事大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总结了战争的核心四原则: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

(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可获得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

《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政治的利益是战争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战争行为的决策标准是权衡利益。

关于第一条(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这是指尽可能的增加作战力量,这是力的第一个要素,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有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增大力F的大小,会使成果MV增大。

第二条(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指的是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集中兵力于决定性的打击点上,决定性的打击点就是兵力的作用点。向决定性的打击点集中兵力,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第三条(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不可浪费时间指的是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时间,增加时间t会使成果MV增大。行动快速始可制敌先机指争取时间t优势,快速行动可以使敌人没有准备,措手不及,这样敌人的抵抗能力变弱,更容易取得成果,行动快速就是相对于敌人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

李德哈特说:“最普通的错误是:使你的对手,有自由和时间来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对抗你的集中兵力”。行动快速相对的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成果MV便会增大。奇袭就是指改变力量的方向α,由于敌人在此方向上没有准备,所以取得的成果也会增加。

第四条(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敌人溃败时,会选择逃亡,此时敌人的队形散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抗,敌人的抵抗力变得很弱,而相比较下,胜利方的力量F则变得更强。

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F相对变大,则取得的成果MV便会增大。胜利的精神作用容易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而失败的精神作用会降低士兵的抵抗力。并且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敌人由于急于逃命,则更容易从敌人手中获得战利品,从而增加胜利的成果,并且相应的减少了敌人的战争资源。

追击已败的敌人是系统思考中的正反馈,被追击的敌人战斗力变弱,从而相应的我方与敌方的对比优势变强,从而更大程度的消弱敌人的战斗力,形成正反馈效应。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强调集中兵力的重要性,他写道:“

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人们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是决定一次战斗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只不过这种优势必须足以抵消其他同时起作用的条件。从这里得出一个直接的结论: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

在一般条件下进行的大小战斗中,不论其他方面的条件如何不利,只要有显着的数量上的优势,而且无需超过一倍,就足以取得胜利了。

如果我们不抱偏见地研究现代战史,那就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过去更高的地位。

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

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切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战争论

F. 读战争论 有句话看不懂 请各位解释下 哲学方面的东西

克劳塞维茨是用两极性原理来解释战争中的间歇的。正如你所提到的,克劳塞维茨提到了两种两极性:一种是所谓的真正的两极性,即一方的利害总是和另一方的利害相对立。比如甲乙双方互相针锋相对地进攻,如果甲方进攻胜利,则意味着乙方进攻失败;反之亦然。如果交战双方只有这唯一的一种战争形式,则战争中不会有任何间歇,双方势必争斗到一方战胜另一方,不死不休。然而,战争中的形势往往是复杂的,交战双方往往不会毫无例外地一律采取进攻的军事行为。实际情形多数是根据对双方力量强弱、作战时机等军事要素的评估和预判,一方倾向于进攻,一方倾向于防守,那么在这样的作战双方之间(注意是之间)就存在着另一种两极性。这种两极性,不是说甲方如果现在进攻乙方是不利的,就意味着乙方现在进攻甲方是有利的,因为乙方也许根本就不具备进攻的力量;而是说,甲方如果现在进攻乙方是不利的,则意味着乙方现在防守甲方(注意是防守而不是进攻)是有利的,更进一步,乙方现在防守甲方是有利的,这种有利积累下来可能导致乙方将来进攻甲方是有利的。这就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两极性不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存在于事物的关系之中,即存在于进攻方和防守方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之中的两极性原理,很好地解释了战争中的间歇。比如抗日战争,日本人就想越早结束战争越好,一味地想进攻;而我们中国则因为力量的薄弱,采取守势,打持久战,随着形势的发展积累力量,最后由防守转化为反攻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不遵循两极性原理,如果没有战争中的间歇,而是和日本人正面硬碰硬,那后果显然是不堪设想的。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祝进步!!!

G. 什么是战争论

战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历史上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战争,但就其社会性质而言,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类。一切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其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政治产生战争,战争从属于政治。

但是,战争并不等于一般的政治,而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战争有一套特殊的组织、特殊的方法、特殊的过程,因而有其特殊的规律。战争的规律,就是由战争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诸条件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战争活动的特点及其一般的发展趋势。指导战争者,必须认识和掌握这些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并据此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使自己的主观指导和战争客观实际相符合,方能取得胜利。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阶级消灭了,战争也自然归于消灭。现代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只有消灭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才能最后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

局部战争

局部战争是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

局部战争,在作战目的、使用的武器、作战目标选择、参战的兵种和兵力等方面都有所限制。战争规模较小,只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有的国家称它是“有限战争”,这种战争对大国来说,在某些方面是加以限制的战争,对中小国家来说,也可能是全力以赴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侵略朝鲜、越南的战争,几次中东战争,及越南侵略柬埔寨、苏联侵略阿富汗等战争,都是局部战争。超级大国为了争霸世界,把局部战争当作获取军事、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全面战争

全面战争是两个国家或若干个国家进行全面动员,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整体力量所进行的战争。

它不同于局部战争和有限战争。全面战争,战争规模大,波及空间广,持续时间长,对国际形势产生一定影响或重大影响。

全面战争可分为:

1、国与国之间运用全部力量,在广大地区进行的战争。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实行全民总动员,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部力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全面战争。

2、若干国家之间运用全部力量进行的战争。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均属全面战争。

世界上对全面战争有不同解释。如美军认为,全面战争是大国之间投入全部资源并危及一个主要交战国生存的武装冲突。认为全面战争、总体战争、全面核战争、无限战争等是同一含意。

战争指导规律

战争指导规律是符合战争客观规律的指导战争的原理、原则。

它体现在各种战略战术指导原则之中。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是战争的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相统一的产物。战争指导规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指导规律,反映着战争的一般情形、性质,是各类战争中普遍适用的共同规律,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特殊指导规律,是根据战争的时间、地点和性质等特定条件和规律而制定的,如超出这些特定条件,放到广泛的范围,适应性就受限制。战争指导规律又有全局和局部之分。全局性的指导规律,属战略范畴;局部性的指导规律,属战役。

战术领域。全局决定局部,局部隶属于全局,而局部又反作用于全局。有时局部对全局会发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和指导战争,既要有通观全局的眼光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也要照顾好各个局部,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研究战争指导规律,要深入战争的客观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全面熟悉敌我双方的情况,精细的分析判断,从中找出其行动规律,以指导战争行动。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使用有组织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斗争。通常是用于区别政治、经济、文化等斗争形式。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所进行的武装斗争,是推翻反动统治、争取解放的主要手段,是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毛泽东认为,进行武装斗争必须依靠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它和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主要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简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

它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初期作战经验的理论概括。其实质是,要求弱小的红军在强敌面前,充分利用农村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有利条件,趋利避害,灵活机动,以便最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它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作战指导上最早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并且成为以后中国革命战争各个时期开展游击战争的作战指导原则。中国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空中战争论

空中战争论是论述空军在军事行动中起主导作用并能单独决定战争结局的理论,又称“空军制胜论”。

第一个系统阐述这种理论的是意大利的G·杜黑。他主张建立强大的独立的空军,认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依靠空中进攻,对敌国政治、经济中心及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即可迫使敌国投降,赢得战争胜利。一些大国受这种理论影响,曾一度大力发展轰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单独依靠空军赢得战争胜利。战争实践证明,这种理论是片面的。

机械化战争论

机械化战争论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又称“坦克制胜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坦克军参谋长J·F·C·富勒创立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坦克出现后,陆军机械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战争将是一种纯粹的机械化活动,战争胜负“百分之九十九在于武器”,战场上坦克数量最多的一方,胜利的机会亦多。

他认为,骑兵将退出战场,步兵降为辅助兵种,炮兵则需要提高机动能力;主张作战时,首先以坦克出敌不意地突向敌人纵深,摧毁其首脑机关,同时以飞机轰炸其交通枢纽和补给系统,接着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扩大战果,一次会战即可夺取战争的胜利。这种理论,虽然指出了军队建设和作战方法发展的某些趋向,但过分夸大了坦克的作用。

常规战争

常规战争就是使用常规武器进行的战争。

常规战争是随着常规武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冷兵器时代,使用的兵器是石头、棍棒以及大刀、长矛和简单的机械兵器;在热兵器时代,使用的武器主要有枪炮、坦克、飞机、军舰、导弹等武器装备。该时期的常规战争依靠常规武器辅以一个群体的力量,讲究战略、战术,其规模破坏性都很大。

高技术战争

高技术战争是使用高技术武器和相应的军事理论进行的战争。

高科技战争是指使用高技术性能的武器和使用与高技术武器相适应的作战工具、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高技术武器精度越来越高,对目标的选择性较强。可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对非目标的附带损伤很小,战争破坏规模有较大的可控性。其首选打击目标一般是军事首脑机关、指挥控制中心、通信网络等系统。高技术战争中还将创造出新的作战理论,全新的作战支援和后勤保障模式。

精确打击

精确打击是指准确锁定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攻击的作战方式。

精确打击是有效运用军事力量实现其军事意图的过程。它是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准确地确定敌军的位置,指挥己方部队,对敌方的关键力量或军事能力进行精确打击,并准确地评估打击效果的一种作战方式。作战时一般采用精确制导武器。

所谓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的各种高命中率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电磁炸弹、智能炸弹和改装的巡航导弹,绝大部分都拥有精确打击的能力。

C4I系统

C4I系统是指自动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

C4I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军事情报搜集、传递、处理、分发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员对部队和武器装备等信息的实时了解并付诸指挥和控制,给战场担供最快速、精确的信息,保证战争的必胜地性。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只有通过C4I系统把各层次的分系统连为一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战整体功能。

阵地战

阵地战是为争夺地域空间而进行的进攻或防御战。

阵地战,是人类有战争以来最古老的作战形式之一,也是一种随着时代发展而常变常新的作战形式,是为争夺地域空间而开展的殊死搏杀。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和海岸、岛屿上的阵地攻防作战等,都属于阵地战的范畴。敌对双方或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构成了阵地战的主要形式。

未来阵地战

未来阵地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阵地战。

在高技术条件下,未来阵地攻防作战的立体性、整体性、机动性更强,被利用的空间范围更为广大,诸军兵种的力量能从陆、海、空、天、电磁等领域联合行动。

进攻一方为了摧毁对方的坚固阵地防御,重视使用航空炮、导弹等强大而精确的火力对敌方坚固工事及有生力量进行先期打击,甚至使用化学、生物武器攻击对方;以坦克、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同武装直升机的火力突击、空降兵的垂直包围相结合,实施空地一体化作战,并力求将战术、战役突破发展成为战役、战略突破,以取得胜利。

防御一方则依靠完善的防御体坚固的阵地,采取多层次、大纵深、隐蔽疏散的立体部署,抗击对方进攻,同时以有利条件下的攻势行动和攻防结合的火力运用,增强防御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并给对方造成重大杀伤,以挫败对方的进攻。可见,阵地进攻与阵地防御这一对冷兵器时代演化来的“矛”与“盾”在未来战争中,还将不断出现和发展。

空战

空战是敌对双方航空兵在空中进行的战斗。

空战是消灭敌机和其他航空器,夺取和保护制空权的主要手段。通常发生在歼击机为夺取制空权,掩护陆、海军作战,掩护其他航空兵和空降兵作战时,与敌机、巡航导弹等目标展开战斗。空战主要使用机载机炮、火箭和空空导弹进行。空战按参战兵力分为单机空战、编队空战和机群空战;按飞机高度分为低空空战、中空空战和高空空战;按攻击距离分为近距空战和超视距空战等。就一次空战而言,其过程包括搜索、接敌、攻击和退出战斗等数个阶段。

防空

防空是指抵御空袭的战斗行动。

防空是为抗击敌方飞行器的入侵,保卫己方重要设施和居民区免遭空袭而采取的一系列战斗行动。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各种防空体系,进行反空中侦察,反袭扰、轰炸作战,实施对空隐蔽、伪装和设置防空导弹、高炮等防空C4I系统和激光武器等。

未来空战

未来空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空战。

未来空战战术活动的单位以单机和小编队为主。空战样式将主要是导弹攻击,同时大量进行中远程拦射、超远距战斗也会经常出现。在攻击方向上,空空导弹将既可尾追、迎头发射,又可以后发射。空战既可以在白天,又可以在夜间进行,不良气候条件下的空战将比过去大为增加。先进的卫星技术,各种先进雷达技术的运用,将增加空战的探测范围和精度。此外,未来空战在信息搜集、处理、控制技术上的要求会更高。

现代空袭战

现代空袭战是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空袭战争。

现代空袭战的兵力逐步向合成化发展。空袭作战由传统单一机种独立作战向多机种协同作战的新样式发展;“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成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

这种作战样式最大的特点是独立运用空中力量,通过远程奔袭,向对方特定目标实施“点穴”式的突然袭击,打完就走,瞬间即结束作战;大规模、高强度的战略空袭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意义;现代空袭战需要组织严密的战斗保障和作战协同。

特别是指挥、控制、通讯及情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现代空袭战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现代空袭战中,高科技改善了空袭飞机的性能,同时空袭飞机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精确制导武器,大大提高了空袭的精度和毁伤效果。

海战

海战是海军兵力在海洋上的交战。

海战通常是为了达成以下的目的:夺取制海权;消灭敌人的海上舰队和海军力量;切断敌人的海上运输线;封锁敌方的沿海港口和濒海地域;控制海上重要的战略要点以及为登陆作战提供条件等等。对不同的国家,海战具有不同意义。

对海洋国家来说,海战可以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可以达到完全的战略目的;对于有海岸线的大陆国家来说,海战可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可以直接达成战役乃至一定的战略目的。现代条件下的海战,由海军诸兵种在水面、水下、空中以至宇宙空间,广泛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对抗手段进行。

登陆战

登陆战是指从海上或空中登到敌军陆岸的战斗行动。

登陆作战的基本特点是:强渡海区,克服海洋的天然障碍和人为障碍;背水攻坚、克服敌方在海岸地区的抵抗和反击;联合作战,发扬陆、海、空军的作战效能和整体威力,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现代登陆作战首先是编队、登船装载;其次是抢占滩头阵地;再次是纵深攻击,袭占要点。海上封锁

海上封锁是指用武力隔断地方海上联络的军事行动。

海上封锁是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重要手段;是用武力隔绝敌方的海上联络并进行进攻性作战的军事行动;是破坏敌方经济、军队补给和剥夺其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分为严密封锁和监视封锁两种。海上封锁的主要武器有潜艇、水面舰艇、战斗机、水雷、精确制导武器等。要取得海上封锁的成功,必须在局部海域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及制海权。

特种战

特种战是指担负特殊作战任务的战斗行动。特种战是由特殊编组、训练及装备的军事和准军事部队,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达到军事、政治、经济或心理目标的行动。政治、军事因素常常制约着特种战的形式,需要在国家的监督下利用秘密和隐蔽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特种战在风险程度、战法和部队使用方式上均不同于常规作战,它基本上不需要友军的支援,而主要依靠作战情报和当地资源来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

特种部队执行任务多以达成战役战术企图为目的,多以以下方式进行:先于攻击部队行动,破袭敌障碍设施或抢占要点为主力部队攻击创造条件;在主力部队侧翼行动,扰乱迷惑敌人,保障主力部队行动的突然性;配合部队攻坚作战;深入敌后,破袭敌重要目标,配合正面部队的作战行动等等。

——引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世界军事网络之作战谋略》

阅读全文

与战争论中使用了哪些物理概念来解释战争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