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教学如何贴近生活

物理教学如何贴近生活

发布时间:2023-03-23 15:05:47

Ⅰ 如何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即必须从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入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炼物理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化情境物理教学向学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学生创造了一条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通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增强。生活教育理论首先是由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一体化。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论就是指生活就是一种教育,生活无处不在,教育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探索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与高中物理新课标对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高中物理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不断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培养起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
一、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为:教学方法以考试方法为依据,学习的方式以教学的方式为依据,考试考什么内容老师就教什么内容,考试怎么来考老师怎么来教。这种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远远偏离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最早出发点,将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越拉越远。尽管我们一再呼吁高中物理教学要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贴近,但只要现今模式的高考存在,我们的师生就不敢真正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害怕不跟随着高考的脚步,成绩就会掉下来。其实不然,因为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的根基,只有从物理现象出发,才能领悟到物理的本质和真谛。而物理现象主要来自于生活实际,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学会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伪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
很多物理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最初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造实际事物,促进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这正是物理学的真正价值。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都只注重老师教授的知识,探究式的教学大部分都只局限于实验室,根本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经验性,物理教学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实际上,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恰当地引入一点自然和社会中客观存在并且没有经过加工的,最好是学生们都实际经历过的物理问题来让学生探索,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旦学生树立了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的学习理念,他们就会以生活实际为目标,在高中物理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2.学到的物理知识要应用于实践
我国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推崇的一种教学理论就是教学做统一,其核心为做,也就是在劳力的事情上劳心。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上,就充分说明了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在平日生活中找到原型,进一步加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亲和力,也为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但是在现今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很少思考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没有机会亲自尝试。学生们的物理学习只局限在教材中,只局限于做习题和掌握知识点,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灵活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受教育就是为了改造生活。放在物理上来说,就是运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改变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碰到的困难。但如今的高中生做物理试题得心应手,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生活,这是学生的内在,不是任由外界制定的。假设只为学习物理而进行物理学习,那么就是在割裂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两者间的联系,失去生活联系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是死读书、读死书式的学习,完全不符合生活教育理论里活读书、读活书的理念。从这点出发,物理教学就是要将物理学习放在生活中,留心生活实际里的物理现象;善于动脑思考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并试着去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积极发现并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明白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那些指导改变生活的教育才可以称作真正的教育。与此同时,老师要少用考试作为指挥棒,要给学生真正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物理教师任重道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发现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物理问题并掌握物理知识,使学生的物理素养真正得以提高。

Ⅱ 怎样上好高中物理

最基本的是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其次要用更深动更影响的课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Ⅲ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Ⅳ 如何让物理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这样一个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所谓“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也就是说能有效地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然而,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切实转变教学行为,仍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二、分析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状况
我觉得现在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这样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究其原因,一是许多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观念没有真正转变,无形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接受性学习为中心。正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的高效”,往往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二是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意观察,学习时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也不会应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现象。总之,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生活情景融入到物理有效课堂中的方法
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用生活情景来组织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向物理,再让物理走向生活。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然后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下面我以第十一章《简单机械》中《杠杆》这一节为例,谈谈如何把生活情景融入到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中去。
1.借助生活实例引入物理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在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注重“趣”、“异”、“疑”。虽然概念引入方法有许多种,然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却是一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例如,我在讲授《杠杆》这一节时,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工具,如各种剪刀、各种夹子、开瓶扳手、笤帚等。上课过程中,我请同学们思考用木板、一字螺丝刀、老虎钳、羊角锤等器材如何把按在木块上的图钉取出来?有多少种方法?经过小组的讨论,最后大家大致归纳出四种方法:(1)用手直接拔图钉;(2)用老虎钳直接拔图钉;(3)用一字螺丝刀撬图钉;(4)用羊角锤撬图钉。接着我要求学生对四种方法进行归类,结果得出第1、2种方法运用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而3、4两种方法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够绕一个固定点转动,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下一步让学生通过观看我课前准备好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剪刀以及各种各样的夹子,并用多媒体演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撬棒撬石块的视频,要求他们寻找这些工具的共同点,以巩固杠杆的概念。
上述事例来源于我们生活中,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这些事例不仅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使他们感觉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2.借助生活实例探究物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足够的感性认识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同时足够的感性认识为探究物理规律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为研究物理规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根据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寻找各种物理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概括出物理规律。这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数据的处理,过程的描述,物理规律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巩固物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恰当选择与物理有关的生活中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巩固物理规律,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杠杆》这一节中,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测量大象的质量,结果他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想到用等效替代法如“曹冲称象”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用地磅进行称量,却没有同学想到用杠杆知识去称大象的质量。于是我就介绍了杭州有位物理老师利用量程为200N的弹簧秤结合杠杆知识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质量。学生在惊讶之余,也就理解了古希腊学者阿

Ⅳ 高中物理论文物理教学生活化论文:如何构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摘要:物理学起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因而物理学与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生活科学。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应该构筑在生活的基础上,做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终实现教育的核心思想——“生活教育”。因此本文着重从新教材中隐含的生活化元素出发,深入理解新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寻求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化授课模式,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围绕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科学展开思考与探究,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生活化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应该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物理新课程主要理念之一便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唯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本质功能。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所以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更贴近生 活,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今后的发展出发,各科教材增加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增加了那些与当前学习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并不意味着课程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课程与生活中的界限消失了,那是对课程庸俗化的片面认识,课程的回归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构建,是给课程以更深广的内涵,作为进入课程的生活,并非生活的零散片断,细枝末节,而要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提炼,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是一种课程化了的生活。每位教师要注意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学有所用。 一、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 如在讲气体的性质这章节内容时,可以从故事入手,外国的一位元首看到我国的爆米花机能够把大米膨化成又香又脆的爆米花,很吃惊,后来这位元首在结束对我国的访问时,订购了许多台这种被他称为“大米充大机”的机器。同学们一定吃过爆米花也一定喜欢吃爆米花,而到目前,现在的爆米花机已有原来的密闭容器(甜味剂是糖精)改制成不密闭的高压锅(甜味剂为糖和奶油)制作,更方便、更营养,为什么能把这些粮食转化为比它大几倍的香又脆的零食呢?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器材作为演示实验的仪器。 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球来替代教师的演示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块书本大小的玻璃板,板上放十个玻璃球,用勺一个一个把球盛到碗里(滚出玻璃板的球不能再盛),看谁在15 秒内盛得多,然后再来讨论获胜的秘诀。再如,在讲述自感现象时,我们拆下了五十多个废日光灯管的镇流器,让每个学生感受自感电流,具体做法如下:用两手捏住镇流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于一节干电池的两极,然后突然与干电池脱离(注意手与镇流器的两接线柱始终不脱离)。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使演示实验成为随堂实验成为可能,因为仪器简易随处可见,就算买也价格便宜,容易办到,而且学生感兴趣,并在心理上消除了对学物理的恐惧。 二、把生活实例编进习题 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如下题:目前新建楼房的供电系统中已经不再使用保险丝,然而使用一种自动控制的安全电路,当用电负荷过大或发生短路时,电路会自动切断,如果站在地面上的人碰到火线而使火线与大地经人体构成通路,电路也会自然切断,以保人生安全。我家新居装的就是这样的电路,搬家后,我看到墙上的电源插孔中是三线的,为了安装电视机,买了一个插板,插 在墙上的一个三线插孔中,然后把电视机的插头插在插板的插孔内,但是接通电视机的电源时,室内所用的插座全都断了电,表明电路自动切断了,到配电箱一看,果然是“掉闸”了,是电视出了故障,用电量太大了,用手把总开关闭合,换其他几个确保正常的用电器插到这个插板上直至耗电只有15w 的小电灯,仍然是这样,但是,把插板插到墙上其他插孔,一切正常,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怎样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需要物理知识,更需要读懂、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将物理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是将物理教学生活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自己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其参与性和主动学习意识要强。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可适当给学生布置实践类的课后作业,如在学习重力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月球上的宇航员的活动和地球上的人的活动,比较差异并进行解释等。通过类似的实践调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强化了其积极愉悦的体验感悟,久而久之,学生自觉运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和增强。 除了真实的生活实践之外,物理实验也是学生课外实践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并未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研,在这 种情况下,物理实验就成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佳途径。如在电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点亮“七彩灯”装点实验室等活动。通过这种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物理理论知识,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都有相应程度的提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带进课堂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当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因此,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生活化元素,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与问题,引导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物理课堂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科技与社会领域的应用价值。

Ⅵ 物理学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Ⅶ 联系生活、贴近学生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

物理学科注重科学性,注重实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学习物理更注重理解一件事物发生的原理。因而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把课本上的内容解释清楚就可以,而要更加贴近学生轮神世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理解新的复杂的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类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寻找之前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两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更便于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举一个例子。电压这一节,通常上课的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电压这个物理量符号是什么,单位是什么,常见的用电器或电源一般都是多大电压,电压的测量,学会进行电压表的读数。这样一样可以完成这一节课的目标。但是学生提不起精神来学习,认为枯燥,渐渐也就觉得学习物理就是一些知识点的堆叠,读数,计算等等。但是如果告诉他们,物理是与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常识尤其相关的学科,物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解答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 当把电压这一看不到摸不着的概念与水压类比的时候,在学生的脑中中就自然建立了对电压的印象,再加上动画演示,

他们就会更加兴味盎然。理解瞎答电灯之所以会亮是因为有电流(这是之前学过的),而电压使电路中产生电流,电源又给电路中提供了电压。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把学到的关于电路的所有知识串起来,发现物理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也能明白实际电路中用电器为什么能正常工作。学生也能认识到学习这一节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也会对学习物理更加有兴趣,因为他们知道,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物理课堂也是很容易与生活相联系的。可以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带领学生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腊肢联系并渐渐培养他们“联系”的习惯,要学会学以致用。

Ⅷ 物理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物理课堂上要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物体物体又会怎样呢?透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发现鱼会变大,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课后又是课堂的延伸。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对初中生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杆秤、潜望镜等,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所要讲授的新知识之间有一定差距时,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使学生面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突,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与已知的不协调,激发学生的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深化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
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比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边演示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停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仍然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到此,引起了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断探索下面提出的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在物理教学之初,或学习新课题时,教师应精心设计物理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即求知欲,引起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都给予学生较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产生力求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 用故事导入。

如:“压强”概念的教学时,讲述故事:一个很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冰。几个小学生在冰上玩耍。忽然一个孩子踩碎了一块冰掉了下去,大声呼救。这时,岸力一位叔叔急忙从冰上爬过去,跳入河中,孩子得救了,叔叔也安然无恙。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祥锋态到,这位叔叔为什么要爬过去呢?跑不比爬快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希望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 用实验导入。

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一只平口玻璃灌满水,用一张厚纸片片盖在杯口上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纸片不会落下)。还是这只杯子,装满水后,用原纸片盖上,用手按住,倒置成90º,当把手移走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又惊讶。(纸片不会落下为什么它不落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大气压强”。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情境。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情感上的感染,展示物理的神奇与奥妙,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屏幕,提高教学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丰富而又精彩的物理学习环境。
三.先声夺人,充分发挥实验的特基核殊魁力
一切知识都从感知开始,物理实验以其鲜明生动有趣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无可替代的兴趣诱发力,巧妙地安排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实践谨源证明,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学生牢记不忘,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潜水艇时,用针筒和大试管模拟潜水艇的浮沉;在复习电功率时,可制作串联、并联的白炽灯示教板,接在照明电路中,观察亮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认真仔细地观察,积极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实验中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启发,不要包办代替。这样尽管学生可能遇到一些麻烦,但收获是大的。其次,执行规范也不是要求学生机械的操作,相反应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例如,调节天平底座的时候,就必须根据重垂线的垂尖位置思考底脚螺丝的调节旋向。当然熟练以后就会成为一种技能。实验步骤是根据实验程序的要求来制订的,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可适当鼓励学生在不违反操作规程基础上有所创新。再次,应当看到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作风的意义,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许多学生在连接电路以前,从不考虑各器件放置的位置,乱七八糟,有的仪器表面背对着自己,他们认为,只要电路正确就行了。还有的学生准备不认真,不按操作规程操作,使仪器损坏,实验结束,桌面场地零乱,仪器不复位,造成仪器零件及材料丢失。如果老师放松要求,久而久之不仅养成学生毛毛糙糙的作风,而且极不利于对学生品德特别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也很不利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小实验。例如在讲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让学生左右手各拿两张长纸条,让其并列且自然下垂,用嘴对着两纸条相对的空隙吹气,观察实验情况。这种学生实验比演示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多设计几个类似的实验。
四 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 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存在的差别。这种冲突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索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则会使他们产生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电压》一课新课导入可作如下提问1、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预料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从而产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磨擦起电 两种电荷》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新课,带四根一端膨松的塑料捆扎绳(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感,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五、及时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六 理解尊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十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有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某一学科的偏科生,尖子生总是和任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而成绩差的学生却是见了教师往往敬而远之;二是一些学生尤其是差等生,他们往往首先敏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何,然后根据态度的好坏考虑投入精力的多少,他们渴望老师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为其解惑,但教师有意无意的冷漠,鄙视和嫌弃,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自卑自弃,不求上进。然而当他们感觉教师对他们关心、重视、满怀期望时,就会被感动,从而迸发巨大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为此,教师应当注意亲近、关心理解学生。对学困生不歧视,多接触,消除其心理上的自卑感。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耐心辅导,层层引导,步步深入,使学生乐意接近老师,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物理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精心设计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手段,用真挚的情感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们的积极学习的态度,把物理课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的面前,并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物理学因具有抽象、概括等特点,与初中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学生对某学科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学习这门课程就有了内在的持久的动力,这种内在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物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Ⅸ 如何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已普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喊高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再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只象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画图、解答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小试验,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下面是我从事数学教学以来对该问题的几点思考: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燃渗雹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刚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问学生:“这是一张什么地图?”学生回答后,又问:“你知道我国的领土的面积吗?”学生回答后,再问:“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数吗?”在学生说出大概的数目基础上,教师准确的说出中国人口数为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并介绍这是我国最近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出的结果。此时学生已经对人口普查产生了兴趣,老师可趁机导入新课“人口普查内容项目很多,但无论哪一项都需要运用到统计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你们想学不想学?”接着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揭示课题。同时在本节课最后布皮帆置实践作业:分组进行“小型人口普查”调查我校整个五年级的人数。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强化了统计在学生脑中印象,又让学生去实际调查,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实际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二、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三、教学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四、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学中,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编制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五、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例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首先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再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比如有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可以一起探讨什么类型的地板砖可以无空隙镶嵌,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平铺,那么正五边形、正八边形能平铺吗?至于地板砖的花色品种选择后拼成的图案又得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然后通过了解地板砖的单价、地板砖的数量、安装地板砖的工钱如何支付等最后测算出需要的总费用。通过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测算平铺地板砖所需费用,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总之,教师除了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经验用以解决新的或疑难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将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物理教学如何贴近生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