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贰’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由“精英教育”改变为“大众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
在教学中,教师要观注全体学生,而不能只盯着几位尖子生。无论上课提问、辅导,还是课外活动等教师都要关心弱势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发展能力。同时,要优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不要顾及学科的自身体系是否完备。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程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宏橡指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更要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释;同时会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如卜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类把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学科。这种人为的划分具有更方便地描述事物不同类别性质的优点,但也丧失了对于自然界的整体把握。然而,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逐步揭示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的内在本质联系,发现了原来被分割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以及各门学科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及必要的社会控制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将是事半功倍的。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也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科学能力,养成了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蔽配科学素养。
‘叁’ 课标理念在教材中的体现,新课标理念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如何体现编者全面解读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新教材
2017年底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根据新课程编写相应的新教材,2019年秋季这些教材将在全国部分省市使用。
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材,这里谈谈新课程相关理念的理解和教材如何表达。
核心素养的理解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以下简称《标准》 )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乱枣态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索”、“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在个人发展和未来社会求人的新视角下提炼出来的课程目标,与上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提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科学观念岩袜、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科学教育中的不同方面,而科学探究不同于上述三个方面,它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能力、论证能力、交流合作等
物理观念的形成要靠对概念、规律的正确把握,在物理观念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正确学习,促进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 同时,要注意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概念、规律基础后,及时提炼和升华有关概念、规律,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的许多真理,而且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展了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因此,在物理学习中,注意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至关重要。
所以,强调核心素养教育的教育设计应该是“思维型教育”。
思维型教学的大致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反思—-应用迁移,这一流程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生认知冲突、构建学生自主新认知
所以,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学习应该是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确立概念、发现规律、形成观念、发展思维、学习方法、掌握态度。
教材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
教材经过多方面设计,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在此仅作说明。
1 .树立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标准》中提到的四门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首。
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三个要素。
理解物理观念,重要的是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被提取和升华”。 在这里概念和规律是基础,通过把握概念和规律,可以把握主体。
教学中物理观念的学习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物理概念、规律的正确学习,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二是要注意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和核心概念,及时整合提升,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
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运动量等概念的构建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材在这些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不惜笔墨,注重基础建设。
例如关于瞬时速度,教材在学习了平均速度后,对学生说:“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一定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和方向。
那么,如何表达某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呢? ”的问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首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然后教材与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应对这种问题,渗透“极限”思想,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材将在各个地方有计划地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观点等进行归纳、提炼和提高,形成相应的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的学习,概念和规律是基础,但概念和规律不等于观念。 在教学中,只有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基础上有意识地总结和提炼其中的观念,才能使物理观念的学习落到实处。
例如,教材在必修第一卷的“质点参考系”部分,特意设置了这样的旁门。 “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物质由分子、原子等构成,我们看到的物体是物质的聚集状态。
机械运动描绘了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加强物质观和运动观的学习; 整个运动学在完成第二章后,特意安排了。 “世界是物质,哗源物质的运动有多种形式。 例如,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我们将不断学习。
”的旁边,从各个侧面进一步认识物质观和运动观; 必修第三卷《场强》《电磁波的发现与应用》等,记载了“场像分子、原子等实物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因而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实物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场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它们都是客观的
”等旁边批评,加深对物质观念的理解。
2 .科学思维的培养
《标准》科学思维的定义是: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基于经验事实构建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具有综合性、 是分析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即根据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评、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格。
科学思维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近年来国际物理教学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也是此次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我们在教材中采取了以下主要做法。
(1)重视模型构建能力的培养
在思维中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是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模型构建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用建模思想处理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就是用模型描述自然,用数学表示模型的实验来验证模型。
为了加强建模能力的培养,教材一是在正文中强调建模思想,二是在适当的地方以“旁注”的形式提出建模思想。
例如,在分析物体是否可以被视为质点时,文本可以分为:1.物体上各点的运动存在差异,差异是否可以忽略; 2 .物体各点运动的差异不容忽视,但所研究的问题关注的是整体还是细节3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容忽视,但物体各点运动情况是否完全相同,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看物理是否可以看作质点。
教材在文中不仅直接阐述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用模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在适当的地方将模型构建的思想以旁批的形式进行归纳和提高。
例如,在本文关于“质点”概念的表述中,“在物理学中,强调问题的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质点这一理想化模型是该方法的具体应用。
“旁边的批; 他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本质是消除实际存在的影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想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基于这种逻辑推理将实际实验理想化的思想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旁边有一个徽章。
这种将正文和旁点结合起来,阐述理想模式思想的方法,教材还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安排。
)2)加强科学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的培养
思维中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也是物理学习和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习和研究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推理和论证,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推理方法有归纳、演绎、类比等。
教材在很多地方都有意识地用合适的方法学习。
例如,教材库仑定律学习中渗透的是一种比值推理方法; 在楞次定律的学习中教材渗透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
除了上述一些思维方法外,物理中常用的一些学科方法也应归于科学思维方面。
例如,等效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用物理量的比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极限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课都有要求,必须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为了加强科学思维的学习,教材在每本书上都设置了“科学方法”栏目,第一本《控制变量》,第二本《演绎推理》,第三本《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物理量》,第一本《分析与综合》,第二本《抽象与摘要》,第一本
(3)设置开放性问题加强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
《标准》作为科学思维的四大要素之一质疑创新。
质疑创新并不是一种思维形式,而是在科学思维中必须包含质疑和创新的质量要素,倡导创新。
为了加强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教材将不再打破传统的以陈述为主的写作方式,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矛盾之处产生质疑,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探索规律的时候,不是指定哪一种方法,而是给出开放式的问题解决方法,或者给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3 .科学探究设计
关于科学探究,教材编辑主要想强调的是探究者参与到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强调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形式。
为此,教材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主要方面如下。
)1)面向问题
教材在每堂课一开始,提出了激发学生自发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习惯为目的,提出了侥幸感兴趣、联系实际的问题。
这种安排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有问题地进行概念建构、规律探索。
例如,初中学习“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高中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时,很多学生不重视,不能积极参与学习,教材就设计了“大人小孩摔断手腕”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让学生分析、解释,很多学生的脑海里有很多错误的概念,通过很好地选择教材进行分析,可以把问题说清楚
为了贯彻这种由问题引发探究的思想,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适时开设了“思考与讨论”“试试看”栏目,引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展开讨论与探究。
)2)设置专项实验探索
为了避免探究产生歧义,教材中没有设置“探究”栏,但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比较大的内容,都用“实验探究…”的写法来表示。 内容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探究,如“实验:探索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另一方面,在不以探究为中心的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测量实验等中,也有不出现“探究”文字的。 例如,“演示观察进行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实验验证力学能量守恒定律”“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为了强调上述探究性实验的探究性,教材没有坦然地说明如何实现这些研究,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完成实验要求的任务。
想清楚了之后,为了充分发挥探究心,教材并没有给出固定的操作方案,而是给出了2~3个参考例子,有不同的方法来体现完成同样的探究任务。
(3)增加“课题研究”实际衔接内容
修订前教材每本都有“课题研究”栏目,但栏目内容多为扩展性、学术性,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很少。
为了增强联系实际的意识,教材改变了课题研究栏的主题,研究的主题都与学生生活的实际密切相关,或者与本书所学的知识密切相关。
例如,共同必修和选修的6本书的课题“研究样本”的主题是:球形物体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的研究、挥手动作的物理原理的研究、充电电池电量不同时的电动势和内部阻力的研究、单摆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定量关系的实验研究、半导体薄膜压力传感器特性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研究,教材在每个研究样本后推出了“参考选题”,提出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研究主题。
六本参考书的题目是:橡皮筋弹力与伸长量关系的研究、标枪动作的物理原理的研究、手机功耗因素的研究、弹簧振子运动周期的实验研究、热敏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家用燃气热水器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热效率的研究”。
这些课题的开展需要具备比较综合的研究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联系的意识。
4 .态度和责任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为态度和责任增添了科学的本质内容,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观非常重要。
因此,教材要注意在适当的地方体现科学的本质。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人类有目的的探究活动”的科学本质,教材从前言中写道:“人类自古以来就对自然界抱有好奇心。
请参阅。
请参阅。
这种好奇心和提高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构成了自然科学发展最主要的两个动力。
在它们的驱使下,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
”;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也具有发展性和局限性”。
”的科学本质,教材在必修第二卷相对论等内容部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不是否定过去的科学,只有过去的科学才是一定条件下自己的特殊情况。
”。
态度和责任的教育不能生硬地说教,而要自然而然地融入科学内容的学习。
例如,科学家在研究相关问题时表现出的严格、现实、耐心的精神,就要及时激励学生学习。
因此,在教材和相关内容中特别提到。 例如,教材特意说:“物理学的目的是求真,客观事实是判断对错的标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猜想和论断必须经得起实验的验证和逻辑的推敲。
“写在绪论里; 一些在专门栏目中介绍和提醒注意科学家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的内容,也可以放在旁边的批次里。
应当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物理教育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物理观念教育一定包括训练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探索等。
在这四个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是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探索是方式,科学态度和责任是必备品格、育人最终目标。
教学中要注意这四位一体的全面设计,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对教材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思考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此教材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创造情景,诱发思维
如上所述,每节课前教材都从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开始。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组织下,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开展这门课的学习。
)2)设置题排,引发思考
每节课前面的问题大部分是这门课的主要问题,或者是这门课结束后可以解决的问题。
围绕本节的主要问题,往往需要解决每一个小问题。
例如,必修第1卷第2节开始的问题“讨论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涉及位置、时间等概念。
你认为要准确说明行驶在北京长安街上的车位,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你对时间是怎么知道的? 》是这门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且,为了”讨论物体位置的时间性变化”,首先需要知道位置的记述方法; 学习了位置的记述方法后,教材继续说:“物体位置的记述很清楚了。 那么,物体位置的变化应该如何记述呢?”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导出“位移”的概念。
学习了位移的概念和在轴上表示位移的方法后,教材说:“物体从点a到点b运动时,坐标xA为5 m,xB为2 m,物体的位移大小是多少? 方向怎么样? 中选择所需的族。
在这些问题序列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得到深化,科学思维的习惯也将得到养成。
)3)设置“思考与讨论”,深化思考
随着学习的深入,为了让学生及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材专门开设了“思考与讨论”栏目。
例如,加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术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教材在学习加速度后,可以问:“对于运动的物体来说,‘你运动了多少’。” 这是路程和位移的概念。 也可以问“工作多快”。 这是速度的概念。
但是,生活用语中没有与加速度相对应的词语。
日常生活中一般只有粗略的“快”和“慢”。 这里有时指速度,有时模糊地指加速度。
你能分别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如果学生和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栏目,就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除“思考与讨论”栏目外,教材还设计了“试试看”栏目,让学生动手体验、自主探索。 一些“科学散步”“STS”栏目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甚至自学。
加强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把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物理是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
为了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安排。
1 .引入的问题联系实际
要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就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发现实际中有用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意义的问题来学习,教材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学生可能遇到的、可以积极思考的问题。
例如,必修第1卷第1章前4节的问题有:“如何表现玩耍的孩子、飞翔的雄鹰的运动”、“如何表现长安街上行驶的汽车的位置”、“如何表现操场般的赛跑运动的速度”、“如何比较火车和汽车的加速速度”等。
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比较熟练、亲切,愿意探讨。
2 .分析实例联系实际
教材在分析具体问题、学习相关概念和规律时,尽量列举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亲近感,培养将现有知识转移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例如,在必修第1卷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教材特意安排了学生提水和吊灯两个实例; 在必修第二卷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教材特意分析了人在电梯里行走或静止时,如何看待人的运动问题; 在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学习中,分析了学生中常见的自行车齿轮运动问题等。
3 .概念、规律的应用联系实际
概念、规律的掌握就像要分析实际问题一样,概念规律的应用也应该是研究实际问题,或者是学生熟悉、听过、看过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所学的内容就有意义、亲切
因此教材在应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时,尽量安排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应用运动学定律研究实际问题时,教材特意安排分析航母上类似运载器起降的问题; 在应用共感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特意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了如何设计儿童滑梯的问题。
这些概念、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设计得很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相关物理观念,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习题联系实际
由于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研究对象比较简单,例如研究只能作为质点的物体,物体的运动不参与旋转等。
结果,学生看和研究的问题大多是物块、小球等,过多的这种抽象问题会降低学生自身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教材尽量下功夫,选择那些初中可以研究的实际问题。
例如,“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月末速度问题、航母舰载机起飞问题、空调受力问题等,都是必修的第一卷。
教材设计了共同必修三本书的全部习题中,约一半以上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
关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思考
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在近代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材编写中应合理反映这些贡献。
因此,教材在这次的修订中,特意增加了相关的内容。
例如,在“科学游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增加了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相关内容; 特意安排了必修三天我国射电望远镜“天眼”的相关内容,专门介绍了科学家南仁东是如何克服困难、献身科学事业的。 特别是增加了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进行的研究介绍,并附有我国科学家的照片。
例如,绪论中安排了三位华裔科学家,其他部分介绍了钱学森、赵忠贤、吴健雄等科学家。
在教材中有意识地反映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学家的事迹,既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技发展近在咫尺,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献身中国科学事业的情怀。
关于教材的编写还有很多需要说明的地方,但限于篇幅,只选择了其中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说明。
此外,我还想说明教材只是众多教育资源中的一部分。
从教材发展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教师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这是展现教师对物理和教学理解的丰富多彩的舞台,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智力交汇的轻松和谐之地。
通过这种富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让书中的内容在学生的心中和手中得到发挥,是教师的光荣使命。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管窥物理
文章发表在《中学物理》 (高中)
设计:刘晔(实习)编辑:周丹主编)吴海涛,我知道你在“看”哦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肆’ 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始终提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从而体现物理这门课程的价值。如何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着手,让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一、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自然科学。物理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对“物”进行实验、归纳和总结,得出它的“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物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些物理实验,并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和研究,并进行操作、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感受到物理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二、重视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提
‘伍’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怎样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实验、推理、归纳和演绎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积极思考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创新精神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陆’ 如何在高中物理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
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6)核心观念下的物理课怎么上扩展阅读:
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规定:
1、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2、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柒’ 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该怎么教
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该怎么教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四年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曾有少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走向极端,甚至是很荒唐的,具体表现:一是课时教案撰写无用论,崇尚“零教案”教学;二是书面作业批阅无用论,盛行“零作业”学习。笔者认为,不深入撰写教案就不可能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不深入批阅作业就不可能准确把握学生情况,势必导致教学的盲目性。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要研究课堂教学设计?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同样要提前作出规划和计划。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计和筹划,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事先总应该有个初步方案,研究教学设计就是研究为了达到教与学的目标而应采取的教与学活动的初步方案。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明确“教学有法”是前提,“教无定法”是原则。任何事情都其内在的规律性,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有其客观规律性,所以教学不能随心所欲,毫无章法,而应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学的随意性并不等于是教学的灵活性,教学的盲目性并不等于是教学的开放性;强调教学行为的规范性并不意味着教条,强调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并不意味着机械。我们必须明确,过于狭窄的路线会导致思想僵化,同样,过于宽泛的路线则会由于精力的分散而丧失关注的中心。所以,对每一节课我们都应该进行精心设计,确保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过程的时效性。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是什么?
教学设计过程就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在研究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教学设计以分析教与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与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其指向是教与学目标的达成;其具体产物是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
课堂情景有可预测和不可预测两个方面,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预测学生可能会怎么样, 明确学生希望教师怎么样。
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学生,以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明确他们好什么求什么,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
2.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困惑,明确希望学生最终怎么样。
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经验,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设计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创设的情景尽可能做到能在课堂再现,不能再现的情景应该是学生经历的、熟悉的,至少是曾经听说过的。
3.研究个体差异,立足因材施教,做到人人发展。
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特点、认知能力是不会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某种教学方法。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等筹划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还应具备的条件是:1.教学内容开放。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教材以外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2.教学过程开放。其基本思维程序是“课前自主研究,发现问题—课堂互动研讨,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思考,拓展能力”。3.教学问题开放。新课程应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能力。4.组织形式多样化。采用多种媒体手段传递、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思维碰撞。5.教学过程体验化。让学生多参与操作、体验过程和探究方法。6.课堂环境民主化。多创设语言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所存在的问题的展示和解决。
三、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成功的教学既然是高度的科学性与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要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想学、会学、学会的问题。学生想不想学由教师的教学艺术决定,学生会不会学由教师的学法指导决定,学生能否学会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没有适合教材本质的、适合于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觉、正在发展中的人的本质的教学方法,一堂课就不可能获得成效。教学设计就是要研究情景创设,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式,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宏观上,要突出重点,讲究策略
1.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
(1)创设富有社会气息的情境。物理学科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尽可能地联系科学和社会实际,加深对学科知识对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2 )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就在身边,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当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为生活增添色彩时,学习就会变得欢乐有趣。
(3)创设富有想象气息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的对话中设境,在对学科美的欣赏中设境,在学科知识的应用中设境,在和学生交流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标新立异。
2.课堂教学的活动组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多边互动过程,是师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碰撞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引发问题、呈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的原则是:揭露矛盾,提出疑问,指导方法。
(1)要提隐性问题,不要提显性问题,也就是要提揭露矛盾本质的问题。要切实注意问题与启发的区别:问题是要求学生得出某种答案,启发是为了使学生产生某种行为。
(2)要抓住关键,及时启发。要注意时机:要抓住学生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真正的启发一节课只有两三个,不要搞成了整节课都是启发,没有思维。
(3)突出重点,重锤击鼓。要注意准确:学生感到难懂的重点、难点处,易错易混的疑点处,知识间有重要区别与联系的盲点处,能举一反三的(问题)闪光点处。
重点:重要或主要的地方,即具有重大意义、起决定作用和有重要影响的部分。
难点: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疑点:不太明白,产生怀疑或困惑的地方。
盲点: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的地方。
闪光点:能够拓展其功能的地方。
(4)优化组合,变换教法。要注意教法的随机应变: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要讲、议、看、练相结合,不要搞单打一,因为学生整节课以单一方式集中精力是不可能的。
3.课堂教学的全局构建
一节课的全局结构主要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大环节。总的原则是:
(1)开头:导语要精炼,意图要明确。要注意:开头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的主要学习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
(2)中间:丰富、有实际内容。要注意:避免长时间风平浪静,平铺直叙,也要避免长时间强音轰鸣,使人精神紧张,不能突出重点。主张围绕重点目标,有一、两个高浪,形式上有张有弛,起伏交错。
(3)结尾: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要注意:结尾的目的是要形成知识结构,总结和结尾不要说(或写)黑板上没有涉及到的,防止把总结搞成了拓宽,掩饰了本节课的重点。
4.课堂教学的行为艺术
(1)形态表演艺术.。教师如何运用眼、体、(表)情进行信息传递的艺术。在这里要注意:
①情与言的配合过程:情因文异,情因人发。
②充分利用眼的艺术:眼睛是交流感情的窗口,要善于用眼睛表达,眼睛比语言更重要,学生的眼神是最好的反馈信息的窗口。
③巧妙利用体态艺术:手势语(上挑表示呼唤、下指表示反感、摆手表示失望),体态语(前倾表示感兴趣,后倾表示不感兴趣,侧转表示失望)。
(2)语言表演艺术。教师的语言主要是促进学生思维,传达教学信息,交流师生情感。课堂语言要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在这里要注意:
①规范语言风格。要注意科学的逻辑性、抽象性、简洁性,有艺术感染性,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新。
②恰当利用语言形态:从信息载体角度来看,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思维方式来看,有传输性语言和贮存性语言。原则是该说的说,该写的写。
③不要讲不携带任何信息的废话,如:“啊”、“呀”、“这个”、“哪个”、“对不对”、“是不是”之类。
④要有启发性,有幽默感,注重轻重缓急。要用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能把话说完说尽,要含而不漏,适当地留下空白,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补充发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实验表演艺术。所谓实验表演艺术,就是指实验态度和实验操作艺术。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实验操作。在这里要注意:
①要真实、客观、有规律性,要有实事求是之心,不要有哗众取宠之意。
②要简化实验:越是简化的实验,对客观事实的表现越直接。
③实验仪器具有两重性: 保证试验在仪器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的条件下进行,因为仪器存在的本身对教学就是一种干扰。
④要做到直观、明显、和谐:尽量保证试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可视性,尽量放大数据,保证学生观察明显,操作要规范。
⑤要使试验生动、形象、典型、奇异:要想法使语言具有启发性、指导性,设计思想要新奇,实验现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微观上,要突出问题,讲究方法
1.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确定要科学,所谓科学就是适度,度掌握得越好,科学性就越强。教学目标的确定艺术就是准确把握目标确定过程中的度,度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育对象的制约。低了达不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行,高了超越学生实际接受水平也不行。目标制定应遵循的原则是:
(1)时代人才观的要求,主要依据学科教学大纲,明确相关知识教和学要达到的度,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依据性,目标的低要有度,体现对教和学的约束性;
(2)高考改革的要求,主要依据高考说明和往年高考试题,使制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实效性,拓宽和提高要有价值,要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3)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制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目标的高要可攀,要体现因材施教,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2.重点、难点与关键点的确定
课堂教学不能平均用力,好多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的,同时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教学的重点,指所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中重要的或起决定作用的部分。教学重点的确定原则是根据知识的地位和功能。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重点突出,同时应采取的措施是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其意义,强化相关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是:避免无重点和重点太多的两个极端。
教学难点,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不易解决或容易产生障碍的地方。教学难点的确定原则是根据理解和接受该部分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学生实际具备的能力、可能实现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要突破难点,同时应采取的措施是针对补偿,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应注意的问题是:应避免难点太多,同时不要向学生投放难点,防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点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和想当然的思维方式。
教学关键点,是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至关紧要的部分,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学关键点的确定原则是根据知识点的地位和学生的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抓住关键,应采取的措施是讲清知识的准确内涵和外延,强化辨析。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知识重点视为关键点,教学的关键点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纠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和想当然的思维方式。
3.课题的导入
导入课题是课堂教学的开幕戏,它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即要学什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即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使师生共同进入实战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简洁自然,具有激发作用。通常采取的方式有:从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和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性导入;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与所学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习兴趣,杨振宁讲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总之,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跃跃欲试的境界。
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定律”一课时,讲这样一件轶事:“物理学家盖莫夫,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布洛赫三人在湖边散步,有一人问他们三人:一只装满石头的船浮在水池中,如果将船上的石头投入水中,水池中水面的高度如何变化。有趣的是三人都答错了”。借此导入“阿基米德定律”。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简洁自然,具有激发作用。
通常采取的方式有:从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和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性导入;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导入;从学生的思维盲点导入;进行情景演示,通过提出问题导入等。
应注意的问题是:避免平铺直叙,长篇大论,让学生在长时间的等待中丧失学习兴致,要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4.知识点的过渡
过渡,是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中。知识点的过渡艺术,就是指教学过程中,由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转入的教学艺术。
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因势利导,自然过渡,避免思维断线,体现逐渐发展变化。
应采取的措施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在学生急待探究新知识的关键时刻导出新的知识点。
应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要避免跨度太大,增加学生的思维难度;另一方面要避免过渡繁杂,冲淡了新知识。
5.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对某一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研究该事物时精力高度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就必须设法使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兴趣。
激发兴趣的原则是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不能对学生进行反面的思想教育。例如学生对偷电技术很感兴趣,物理教师决不能用偷电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锁技术与偷盗等。
兴趣衰退的原因是某一现象持续时间过长、重复过多或者失败过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使学生一节课始终精力高度集中是很困难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的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新奇感;时常投放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有成功感。
应注意的问题是:避免信口开河,随心所欲,脱离教学目标。
6.疑点的点拨
疑点的积累是学生思维积极性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消除疑点是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关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同一部分知识中不同学生的疑点也不一样,这一环节的处理水平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定位要准确——个别指导还是集体讲解;
时机要成熟——在积极思维的起爆点上,不要把点拨搞成了包办,也不要在学生已经失去信心后再点拨。即要做到雪中送炭,不要搞成了雨后送伞;
方法要得当——不要把点拨搞成了干扰,原来的疑点未解决,却带来了许多新疑点。
(2)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加强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障碍,研究对策;
②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讨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减少疑点;
③讲练结合实现双向沟通,通过练检验认识,暴露错误,通过暴露的错误找准切入点;
④牢牢把握课堂调控主动权,抓住机遇,适时点拨,学生练要有度,教师讲要到位。
(3)应注意的问题是:疑点点拨的主要方式是启发式诱导,是启发,不是强迫,是启发学生思考,不是逼着学生吆喝。
7.课堂教学的设问艺术
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课堂设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是获取学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问的目的:课堂设问的根本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不是单一追求让个学生回答出问题本身,而是通过让学生回答预设问题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解决暴露的问题,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设问的原则
(1)要找准设置问题的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一是问题的设置角度要新颖,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注意。
二是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2)要把握设置问题的难度,找准最近发展区。
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是问题的设置难度要适中。以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3)要控制问题设置的跨度,充分发挥问题的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
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二是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尽量小一点,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可适度大一些。
(4)要控制问题设置的梯度,不要急于求成。
一是问题的设置要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结论。
(5)要注重问题设置的广度,以拓宽问题的实际效应。
一是设置的问题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以发挥问题对不同层面学生的辐射广度。
二是设置的问题要能够进行梯度、角度的多维度变换,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以发挥问题对知识和方法的辐射广度。
(6)要控制问题设置的密度,确保问题得到充分思考。
一是问题的设置要疏密适度,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众“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二是设置的问题要充分解决,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对问题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思考。
8.课堂例题的教学
例题的主要功能,一是用来向学生说明重难知识的内涵、外延和条件。二是用来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三是用来对解题规范的示范,让学生明确怎样才算是规范的。例题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①根据题目表述的材料特征(过程、环节等),把材料情景转化为学科情景,以发掘隐含条件。②根据学科情景的特点和性质,把学科情景转化为学科条件,以确定已知和未知。③根据学科条件的关联规律,把学科条件转化为工具条件,以确定概念、原理或规律。
(2)突出题目的破解方法。①根据环节(状态)、阶段(过程)决定破解方案。每一个状态对应一个子问题,每一个阶段对应一个子问题,任意两个状态之间对应一个过程;对文科,每一个要点对应一个子问题,要点之间通过事件联系在一起。②根据要培养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基本环节决定破解的问题层次。每一层次对应一个子问题,每一个子问题对应一个思维环节。
(3)强化解题过程的呈现规范。①解题过程的呈现与规范要求相对应,呈现的顺序要与基本思路相对应,以利最后提炼思路和方法。②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表,表述要简洁,重在体现思维环节。③思维过程的呈现应包括针对哪一对象、在哪个过程中、依据什么规律(概念或原理)、原始方程、代数结果、数据带入、最终结果。
(4)落实思路与方法的归纳提炼。①思路要体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思维环节和思维程序。②方法要体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本学科方法和跨学科方法。③提炼的细节要与例题的解题环节内容相迎合(即不能脱离题目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8.全课结束的归纳与拓宽
归纳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归纳,才能使学生清晰的了解一节课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把新知识、新能力充实到学生的知识贮存库中。
拓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不是每节课非拓宽不行,拓宽的主要内容是新知识的外延,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带来的新问题,为下节课的继续再学习埋下伏笔。
归纳与拓宽的原则是:回扣教学目标,理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拓宽知识外延,延展学生思维。
应采取的措施是:根据目标理出纲,抓住内涵列出目,通过外延找联系,最后纳入知识库。
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归纳搞成了简单的重复或压缩讲课,不要把拓宽搞成了讲座,拓宽的内容比授课内容还多,使学生不知道本节课到底该抓什么。
(三)评价上,要突出学情,讲究激励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同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自身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是明确评价目的,把握评价标准。评价的主题是学生行为状态,教师行为状态。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发现和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探究和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提高了哪些能力和素养。
同行之间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突出优点、问题与建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突出收获、困惑与建议;自身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突出对学情的评价、对方法的反思和改进的思路。
教师对学情的评价要注重面向全体、培养信心、点拨方法、突出激励,要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出的研究性问题,更要关注学困生存在的基本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有明确的态度和观点,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对回答问题存在错误或不能回答时,要适时搭建合适的思维台阶,指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非语言评价方式,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感受评价带来的收获。
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管何种方法,最根本的是启发点拨。启发点拨是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改革教学方法时,必须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艺术。
以情景创设为切入点,以教学目标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主环,以互动—探究为平台,以思路和方法的形成为归宿;因材施教,适时启发,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激发思维,推进创新,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捌’ 物理教学如何上好常态高效课
一、课前准备——是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要使常态课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首先从课前准备上下功夫。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常态课课堂有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
1.备好课标: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初中物理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每章节的知识,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3.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物理课堂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充满活力的孩子,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物理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和非智力背景,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二、课堂教学——是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物理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都在课堂。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
1.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关系上“教”要促进“学”,而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没有否定“教”,但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他的课上,知识点难一些的章节,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简单易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物理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物理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以往有些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教师急于求全、急燥的心理过于严重,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有效的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全体学生的兴趣。不管学生的物理基础怎么样,教师心中都要有一种“全人”发展的观念,努力促使自己的课堂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应有全面的了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都要作出一定的考虑。
其次学生的个性要得到张扬。一堂有效的课因为有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实在,也因为有学生个性的张扬而变得生动。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师的教法,而是一些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们在称赞别人孩子聪明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怎样为了成绩而把学生教成书呆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三、课后反思——是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优秀的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加强课堂教学反思。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
‘玖’ 怎样上好物理课
一。要上好物理课要有好的方法。好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二中物理组一直追求、探索将更好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我们最显着的特点是结合二中学生的情况,(当然其他学校有适合自身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弱,注重基础知识的引导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而对他们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在力求引导理解可是又理解不了时采取强行介绍;而对基础较好一些的同学,则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更好的提高能力。新课改形式下涉及教学方法的方面很多,什么知识教学课的教法,什么实验教学课的教法,什么习题教学课的教法等等,今天这里我结合事例来说说习题课的教法。在运动学这部分内容中,有一类典型的习题——追击和相遇问题。我们对我校基础弱的学生只是讲解常见的基本追击问题,如加速追匀速,匀速追减速等,但是相遇的条件必须交代清楚;对基础较好一点的校本部学生则此基础上尝试的提示学生是否还有其它类追击问题?解决追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我们的学生有的说的很简单,有的说的很复杂,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并不给出解决的方法;对基础知识不错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学校所谓的点班,我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比如说学生们要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象什么能否追上,找到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若能追上,何时何地追上;追击过程中何时相距最近或最远?最近或最远的条件是什么等等。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现场编题,现场解题。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此外,我们物理组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循环跟进式”教学,也就是把组内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先后跟进讲同一节课,然后共同研讨再上,再研讨再上,此方法及有效的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熟。 二。努力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每位教者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新课改更是要求我们牢牢的把握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我们物理教师时时刻刻都在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着自己的教学活动。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学习中应使学生抓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要敢于创新。有创新,就要有风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去创新,因此创新者要有胆有识,更要有缜密的心思,以保证少走或不走弯路。下面以我们学校一位年轻教师所提供的网上所宣传的导学探究法来阐述这个问题。导学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独立地探索(即教师只提供问题而没有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自行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导学探究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力。特点是非常规性,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教材内容的翻版,可以是教材内容有意义的延伸和超越,或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解答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导学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和评价规律,总结规律,从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方法,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当然这个方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突出的是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它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某些领域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将会给这些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此法对课堂教学的利弊比例我们仍在调查之中。同一堂课,一百个老师有一百个好的上课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是我们一中的老师在这半年的摸索中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所领悟到的怎样上好一节课的方法,其间必然存在着很多值得再次推敲之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不断的完善。
‘拾’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都有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更新观念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学效果要好,教学效率要高,且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合理。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实施有效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性。具体策略有:
一、导入精心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万事开头难”,“万事贵乎始”,“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它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使学生离开正在从事的活动,全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师生沟通感情的开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牵动着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开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随着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和班级班风的不同、教师自身素质和个性爱好的不同以及教师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不同,导入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我们常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⒈实验导入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的训练。实验导入法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
例如,导入“大气压强时”,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每人一只注射针管,让他们来回拉动针管里的活塞.然后请他们用橡皮套把针尖套住。再次让他们拉动活塞,问他们的感觉。有此引出大气压的课题,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就有了理解的基础。
又如,导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教师请两位大小不同同学上讲台,让他们各穿一双旱冰鞋面对面站着。然后教师让力气小的同学推力气大的同学一把,结果两人同时都向后退去,全班大笑。教师因势利导问学生:“如果让力气大的同学推力气小的同学会怎么样?”以学生为道具的实验,让学生们感到格外亲切有趣,课堂异常活跃,导入的效果颇佳。
不论用哪种方式的实验导入,其目的都是引起兴趣,引导思维,更好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利用实物、模型、教具、图表多媒体等手段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实物、模型、教具让学生亲临其景地感知物理的应用成果,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原理。多媒体是形声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感知和探究物理。
在进行“电动机”教学导入时,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电动机模型,立刻抓住全场的注意力。当通电后转子转动起来时,课堂顿时也轰动起来。接着学生开始纳闷:几匝线圈、一个司空见惯的蹄形磁铁,电动机原来这么简单?教师顺势在学生悬念中展开新课教学。
又如为了导入“声音”的教学,教师上课伊始播放“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视频。形声并茂的艺术享受刚开始时,教师突然关闭了音频通道。学生齐声叫道:没有声音了!这时教师故弄玄虚:哦,声音有这么重要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声音”的知识。
⒊生活情景导入法
一方面,采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导入新课,使学生会对暂时无法解决提出的问题,会更加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由沙滩上不同鞋印的深浅导入压强的教学,由生活中的热水器导入焦耳定律的教学。
⒋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例如,通过讲奥斯特的故事,导入磁场。
⒌诗词谚语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练,浅显易懂,合辙押韵,便于记忆和朗读。以诗词开讲,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还可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物体的运动;导入比热时,引用谚语“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沙。”
⒍对比导入法
物理学中有许多互为相异的内容,学习了一方面,再学习另一方面时,可以按在“对比中求不同”的思路成“逆向思考”方式导入新课。例如,由电生磁导入磁能否生电。
又如:由密度导入比热容。
师:我们知道物体或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为特性或属性。(幻灯片:铜、铁、铝)同学们我们根据物质的什么特性来区别他们?
生:密度
师:对,为了反映物质的疏密程度这种特性,我们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师:(幻灯片:海边沙滩)同学们,水和沙吸热升温的快慢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物质的什么属性?
师:物理学上用比热容反映物质的这种属性。,现在我们来学习有关比热容的知识。导入新课学习。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科学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⒈ 通过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探究液体沸腾时,教师可先问学生:把一杯冷水放在一锅烧开的水里,不让开水进入,也不让冷水杯触及锅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水能否沸腾?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可以沸腾的,教师再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结果出乎意料时,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⒉ 通过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大胆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师:今天我们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请大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后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做出猜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性质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物体所受压力有关。
同学们通过猜想进入了问题情境。
⒊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演示几个小实验:把充满空气的空牙膏皮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而把此牙膏皮的空气排除后再放入水中则会下沉;把鸡蛋放入纯净水中下沉,而放入盐水中却悬浮。此情此景,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同一物体为什么受到的浮力不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进入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诸如:通过生活实际、通过矛盾、通过例题或习题趣事、巧用多媒体,等等。
通过科学探究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及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能培养创新精神,为终生学习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