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单的高中物理题
1 输电线上消耗的庆桐滚电功率为
P=I^2*R P1:P2=I1^2:I2^2
I1^2:I2^2=U2^2:U1^2=22^2:2.2^2=100:1(根据P输=UI U为输出电压,I为输电线上的电流。前提是发电机原副线圈轮扒比不变)
2 U1:U2=N1:N2
所以副线圈匝誉余数应该是180*10=1800
㈡ 简单的高中物理题
1、设水速
v
道题
每
运
质点其实都具
水速
故水历晌速其实
忽略(例
船
则船
救
圈相
静止)所
船
掉
救
圈
捡起救
圈实际
用
2t
间
故2tv=s
v=s/带闹(2t)
2、A
设甲乙两
间
别
t1t2,故
t1v1/2+t1v2/2=s,t1=2s/(v1+v2)
s/(2v1)+s/(2v2)=t2,t2=s(v1+v2)/(2v1v2)
t2-t1=s((v1+v2)^2-4v1v2)/(2v1v2(v1+v2))
=s(v1-v2)^2/(2v1v2(v1+v2))
由题意v1
与v2相等(
相等
C
题目
没
意义
)
故(v1-v2)^2恒
于0
且v1v2都
于0
故蠢烂罩
母
恒
于0
所
t2-t1
于0
即t2
于t1
甲车先
㈢ 求10道题目简短的高一物理选择题及答案。急,求帮助!
一、选择题
1.有关惯性大小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跟接触面间的摩擦力越小,其惯性就越大
B.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C.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D.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解析:物体的惯性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和物体受力情况、速度大小无关,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2.
(2011•抚顺六校联考)如右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它们静止靠在墙边,然后释放,使它们同时沿竖直墙面下滑,已知mA>mB,则物体B()
A.只受一个重力
B.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
C.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一个
D.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弹力两个
解析:物体A、B将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A、B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物体B与墙面有接触而无挤压,所以与墙面无弹力,当然也没有摩擦力,所以物体B只受重力,选A.
答案: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 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 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由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可知,在加速度向下时处于失明灶碧重状态.在加速度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4.
(2011•广州联考)用一根轻质弹簧竖直悬挂一小球,小球和弹簧的 受力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的施力物体是弹簧
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 3的施力物体是小球
D.F4的反作用力是F1
解析:F1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所以A错误;激举F3的施力物体是小球,C正确;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2的反作用力是F3,B正确;F4的反作用力是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D错误.
答案:BC
5.如右
图所示,重10 N的物体以速度v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给物体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其大小为20 N,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加速度大小分别为(取g=10 m/s2)()
A.1 N,20 m/s2 B.0,21 m/s2
C.1 N,21 m/s2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解析: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f=μFN=μmg=0.1×10 N=1 N,水平方向上的合外力为F+Ff=ma,则a=F+Ffm=20+11 m/s2=21 m/s2.
答案:C
6.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斜面上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现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作用在物体上,则施加恒力F后物体的加速度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解析:施加力F前,mgsin θ-μmgcos θ=ma①
施加力F后,(mg+F)sin θ-μ(mg+F)cos θ=ma′②
①②得aa′=mgmg+F<1,故a′>a.
答案:A
7.如下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作用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F,此瞬时A和B的加速度为a1和a2,则()
A.a1=a2=0
B.a1=a,a2=0
C.a1=m1m1+m2a,a2=m2m1+m2a
D.a1=a,a2=-m1m2a
解析:两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起以加速度a向右匀加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F弹=m1a.在力F撤去的瞬间,弹簧的弹力来不及改变,大小仍为m1a,因此对A来讲,加速度此时仍为a;对B物体取向右为正方向,-m1a=m2a2,a2=-m1m2a,所以只有D项正确.
答案:D
8.
汶川大地震后,为解决灾区群众的生活问题,党和国家派出大量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有一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物资的箱子,如右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
B.箱子刚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
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辩雀起来”
解析:因为下落速度不断增大,而阻力Ff∝v2,所以阻力逐渐增大,当Ff=mg时,物体开始匀速下落.以箱和物体为整体:(M+m)g-Ff=(M+m)a,Ff增大则加速度a减小.对物体:Mg-FN=ma,加速度减小,则支持力FN增大.所以物体后来受到的支持力比开始时要增大,但不可能“飘起来”.
答案:C
9.质量为1 kg,初速度v0=10 m/s的物体,受到一个与初速度v0方向相反,大小为3 N的外力F的作用,沿粗糙的水平面滑动,物体与地
㈣ 跪求高一物理100道简单简短选择题(一定要附答案)
高一物理试题与答案 2008-10-09 23:12 在线测试2、将力F分解成F1,F2两个分力,如果已知F1的大小和F2与F之间的夹角θ,且θ为锐角,如图所示,则()
A、当F1>Fsinθ时一定有两解
B、当F>F1>Fsinθ时,有两解
C、当F1=Fsinθ时,才有唯一解
D、当银纯芦F1<Fsinθ时,无解 3、如图,一个物体由绕过定滑轮的绳拉着,分别用图中所示的三种情况拉住,在这三种情况下,若绳的张力分别为T1,T2,T3,轴心对定滑轮的支持力分别为N1,N2,N3。滑轮裤州的摩擦、质量均不计,则()
A、T1=T2=T3,N1>N2>N3。
B、T1>T2>T3,N1=N2=N3。
C、T1=T2=T3,N1=N2=N3。
D、T1<T2<T3,N1<N2<N3。 4、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4-1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A、必定是OA B、必定是OB
C、必定是OC 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 5、如图4-3所示,A、b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a=1×103N/m,kb=2×103N/m,原长分别为la=6cm,lb=4cm,在下端挂一物体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平衡时()
A、弹簧a下端受到的拉力为4N,b下端受的拉力为6N
B、弹簧a下端受的拉力为10N,b下端受的拉力为10N
C、弹簧a的长度为7cm,b的长度为4.5cm
D、弹簧a的长度为6.4cm,b的长度为4.3cm 6、如图4-4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桌面上共受三个水平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的合力为()
A、10N,方向水平向左
B、8N,方向水平向右
C、2N,方向水平向左
D、零 7、由轻杆组成的三角支架用绞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如右图所示,轻杆AC只能承受压力2000N,AB杆只能承受拉力1000N,要使支架不损坏,在A点悬挂的重物重量最多为 N 。(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8、一根长l为2cm,重为100N的均匀木杆斜靠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此时杆与水平地面夹角为53°,如图4-9所示,求均匀木杆所受地面对杆的支持力F1= N,摩擦力F2= N,光滑墙对杆的压力F3= N。
9、有一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锋带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4-10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的支持力F1和和细绳上的拉力F2的变化情况是()
A、F1不变,F2变大 B、F1不变,F2变小
C、F1变大,F2变大 D、F1变大,F2变小
10、如图4-12所示,木棒AB可绕B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A端被绕过定滑轮吊有重物的水平绳和绳AC拉住,使棒与地面垂直。棒和绳的质量及绳与滑轮的摩擦均可忽略,如果把C端拉至离B端的水平距离远一些的C'点,AB仍沿竖直方向,装置仍然平衡,那么绳受的张力F1和棒受的压力F2的变化是()
A、F1和F2均增大 B、F1增大,F2减小
C、F1减小,F2增大 D、F1和F2均减小
答案与解析答案:1、D2、BCD3、A4、A5、BC6、D7、1336.0N8、100N, 37.5 N,37.5N9、B10、D
解析:
1、D。由三角形法则可知:力F1和F2的合力为F3,与另一个力F3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所以力F1、F2、F3的合力为2F3,故选项D正确。此题如果将力F3改为反向,则F1、F2、F3的合力为零,表示三力的有向线段顺次首尾相接。2、由三角形法则可知,另一个分力F1的最小值为F1=F·sinθ时,F、F1、F2三矢量构不成一矢量三角形,故无解,当F>F1>Fsinθ时,可构成两个矢量三角形,有两解。所以选项B、C、D正确。3、由于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而不改变力的大小,所以T1=T2=T3,又轴心对定滑轮的支持力大小等于绳对定滑轮的合作用力。而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其合力两分力的夹角θ满足关系式:F=,θ越大,F越小,故N1>N2>N3,只有选项A正确。4、分析与解答:若三绳都不断,则根据三力平衡的条件,任意两绳拉力的合力必与另一绳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OB是水平的,则OB与OC垂直,此时取OA、OB两绳拉力F1、F2进行合成,如图4-2所示,由图可知F1是矢量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斜边大于任一条直角边,因此OA绳子承受的力最大,又因三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因此在逐渐增大OC绳子的拉力时OA绳最先断。说明:此题是98年高考题,是由97年高考第9题演变而来,也可将OA绳的拉力正交分解,以O为研究对象,受三个拉力F1,F2,F3的作用,根据力的正交分解法可以得出三个力的大小关系,进而可以判断哪条绳子先断。5、分析与解答:本题综合考查物体的平衡、牛顿第三定律与胡克定律、以物体G为研究对象,弹簧b下端对物体G的拉力与重力平衡,即为10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下端受的拉力为10N,以弹簧b和物体G作为整体为研究对象,因弹簧重力不计,同理可知a下端受的拉力亦为10N。据胡克定律:F=kx可得:
xa==0.01m=1cm
xb==0.005m=0.5cm
故l'a=la+xa=7cm
l'b=lb+xb=4.5cm说明:应理解“轻质弹簧”的含义即是不计弹簧所受的重力,理解弹簧弹力产生的原因,从而明确串联弹簧间以及同一弹簧各部分之间弹力的大小是相等的,防止得出两弹簧弹力之和等于10N的错误结论而导致错选A和D,该题是99年广东省的高考题。6、分析与解答:有些同学套用“三力平衡若去掉其中一个力,则剩余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去掉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结论,错误地选A。他们没有注意上述结论的适用条件是剩余的两个力不随去掉的力而变化,事实上,本题参与水平方向平衡的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它的取值可以从零到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内变化。开始时静摩擦力等于8N,方向向左,去掉F1=10N的力后,静摩擦力只需2N,方向向右,即可使物体仍静止,物体所受合力仍为零,故选D。讨论:(1)该木块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至少为多大?(8N)
(2)本题若撤去力F2,情况又怎样?(无法确定)说明: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大小方向都与物体受外力情况有关,故在受力分析中凡涉及静摩擦力时,应特别注意,切忌把静摩擦力当成恒力。该题是92年全国高考题。7、分析与解答:在支架的A端悬挂重物后,由于AB、AC都是轻杆,B、C又是绞链连接,因此作用在杆上的力应沿杆的方向,支架A端因挂重物产生的拉力F产生两个实际效果:拉AB杆,压AC杆,将F(F=G)沿这两个方向上分解,作出平行四边形如虚线所画,从图中可以看出,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和支架组成的三角形相似,即△ADE∽△ABC,根据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可得 。
若F2=2000N时
F2=×2000>1000(N)
杆AB会拉断。
若F1=1000N时,
F2=×1000<2000(N)
二杆都不会损坏,所以以F1=1000N进行运算。
得:F=500(+1)N=1366.0N因F=G,故在A点悬挂的重物重量最多不能超过1366.0N。说明:此题用力的分解的方法求解,也可把A点受力正交分解,用共点力平衡的方法求解,在解答过程中,可灵活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如三角形相似比例法、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8、分析与解答:对杆受力分析如图所示,重力G=100N,地面对杆的支持力F1和摩擦力F2,光滑墙对杆的压力F3。因重力G作用在杆的重心,也就是杆的中心处,其重力作用线和墙对杆的压力作用线交于一点O,把地面对杆的支持力F1和摩擦力F2的合力F也作为一个力考虑,则杆受三个力的作用,因杆平衡,故F的作用线也必定通过O点,根据正交分解法:
F3-Fsinα=0 Fcosα-G=0
又因为
cosα=cos∠BOC=
tanα==0.375
再依据力的分解得
F1=Fcosα=G=100N
F2=Fsinα=F3=37.5N说明:此题如果用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去求解,显得更为简便,因教材没有这样的内容,高考也不作要求,所以在这里并没有用这种方法,但若同学能自学进修,多掌握一些这样的知识,将会开阔视野,为解题增添一种更好的方法。9、分析与解答:以两环和细绳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竖直方向的平衡条件可得F1=2mg,不随环的移动而改变,所以F1不变。隔离圆环Q,受力分析如图4-11所示,得
F2cosα=mg
当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时α角减小,所以F2变小,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讨论:杆OA对环P的静摩擦力与杆OB对环Q的弹力如何变化?两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减小、相等)说明:合理选取研究对象是形成正确解题思路的第一步,如果研究对象选择不当,往往会使解题过程繁冗,甚至无法作出正确解答,如果研究对象选择恰当,则能事半功倍,在解答物体平衡问题时,若选取某个与所求力有关的物体为研究对象不能顺利解答,应该变换研究对象,选取与该物体相互作用的其它物体为研究对象,或者把该物体与周围的其它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解答一个问题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交叉应用灵活组合。(该题为98年上海市高考题)10、分析与解答:取杆的上端点A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4-13所示,AC绳的拉力F1,杆的支持力F2,水平绳的拉力F3=G。将F1与F3合成法合成如图所示,设AC线与AB夹角为α,则F1=F2=G·cotα
当绳子的C端移至C'点时,角α变大,sinα变大,cotα变小,由上两式可知,F1和F2均变小。 说明:本题除了用代数法求解外,还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解答动态平衡类问题方法或用更高级的矢量三角形分析解答动态平衡类的力的变化,如图4-14所示,F1,F2和F3组成了一个矢量直角三角形,当绳子的C端由C到C'时,就相当于F1变到图中的虚线F'1,则F2变到F'2,由图可知F1和F2都减小。
㈤ 高中物理简单题
答:
无论用手接触纳悉拦A端还是B端,金属导体和地球都会构成一个导电的整体。带正电的金属球P的电场,使金属导体上的一部分正电荷移送到地球上而使金属导体带上负电荷。所以选B。
在用手接触金属导体之前,整个金属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即电荷总量为零,所以,qA与qB是电荷量大小相等,电洞胡性相反的异种电荷。所以选D。陆吵
带正电的金属球P的电场方向呈辐射状向外指,沿电场方向电势越来越低,而无限远处电势为零,所以金属导体AB上电势大于零。静电平衡是指导体中的电荷重新分布后,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整体导体是一个等势体,而不是说电势不一定为零。
㈥ 高中物理题型及解题方法汇总
考生想要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得到高分,需要掌握各种题型及其相对应的解题 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题型及解题方法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题型及解题方法(一)
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
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 热点 ,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
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
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
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
(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高中物理题型及解题方法(二)
5、圆周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
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多为匀速圆周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为变速圆周运动.对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及临界问题,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则重在考查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思维模板:
(1)对圆周运动,应先分析物体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若是,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体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则应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物体在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
(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模型:①绳模型:只能对物体提供指向圆心的弹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为重力等于向心力;②杆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的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是速度为零;③外轨模型:只能提供背离圆心方向的力,物体在最高点时,若v<(gR)1/2,沿轨道做圆周运动,若v≥(gR)1/2,离开轨道做抛体运动.
6、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
思维模板: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
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GMm/r2=mv2/r=mrω2=mr4π2/T2
①。GMm/R2=mg
②.对于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包括双星、三星系统),可根据公式①分析;对于变轨类问题,则应根据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分析轨道的变化,再根据轨道的变化分析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
7、机车的启动问题
题型概述:
机车的启动方式常考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恒定功率启动,一种是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不管是哪一种启动方式,都是采用瞬时功率的公式P=Fv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f=ma来分析.
思维模板:
(1)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机车的启动过程如图所示,由于功率P=Fv恒定,由公式P=Fv和F-f=ma知,随着速度v的增大,牵引力F必将减小,因此加速度a也必将减小,机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速度v达到最大值vm=P额定/F=P额定/f.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过程实际包括两个过程.如图所示,“过程1”是匀加速过程,由于a恒定,所以F恒定,由公式P=Fv知,随着v的增大,P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达到额定功率P额定,功率不能再增大了;“过程2”就保持额定功率运动.过程1以“功率P达到最大,加速度开始变化”为结束标志.过程2以“速度最大”为结束标志.过程1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F·s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P为变功率).
8、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
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一般分四类.第一类为单体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二类为多体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三类为单体动能定理问题,第四类为多体系统功能关系(能量守恒)问题.多体系统的组成模式:两个或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用细线或轻杆等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的两个或多个物体.
思维模板:
能量问题的解题工具一般有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1)动能定理使用方法简单,只要选定物体和过程,直接列出方程即可,动能定理适用于所有过程;(2)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所有过程,分析时只要分析出哪些能量减少,哪些能量增加,根据减少的能量等于增加的能量列方程即可;(3)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力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求解,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选取.
高中物理题型及解题方法(三)
9、力学实验中速度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
速度的测量是很多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速度的测量可研究加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因此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实验中都要进行速度的测量.速度的测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等方式获得几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研究速度;另一种是通过光电门等工具来测量速度.
思维模板:
用第一种方法求速度和加速度通常要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推论:①vt/2=v平均=(v0+v)/2,②Δx=aT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求加速度时还要用到逐差法.用光电门测速度时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求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认为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即:v=d/Δt.
10、电容器问题
题型概述:
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历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三个方面.
思维模板:
(1)电容的概念:电容是用比值(C=Q/U)定义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多少,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也是确定的(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及几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多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两极板正对面积、两极板间距离、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满足C=εS/(4πkd)
(3)电容器的动态分析:关键在于弄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抓住三个公式[C=Q/U、C=εS/(4πkd)及E=U/d]并分析清楚两种情况:一是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保持不变(充电后断开电源),二是两极板间的电压U保持不变(始终与电源相连).
1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综合了电场力、电势能的力学问题,研究方法与质点动力学一样,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力学规律,高考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
思维模板:
(1)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从两种思路着手①动力学思路:重视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出位移、速度等物理量.②功能思路:根据电场力及其他作用力对带电粒子做功引起的能量变化或根据全过程的功能关系,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使用中优先选择).
(2)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
①质子、α粒子、电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一般不计重力;
②液滴、尘埃、小球等宏观带电粒子一般考虑重力;
③特殊情况要视具体情况,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判断.
(3)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画好粒子运动轨迹示意图,在画图的基础上运用几何知识寻找关系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1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考查较多,命题形式有较简单的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且难度较大,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三种:
(1)突出对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半径、速度、时间、周期等)的考查;(2)突出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及与力学问题综合方法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主;(3)突出本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为主.
思维模板:
在处理此类运动问题时,着重把握“一找圆心,二找半径(R=mv/Bq),三找周期(T=2πm/Bq)或时间”的分析方法.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沿两个洛伦兹力f作出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另外,圆心位置必定在圆中任一根弦的中垂线上(如图所示).
看大图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运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并注意利用一个重要的几何特点,即粒子速度的偏向角(φ)等于圆心角(α),并等于弦AB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如图所示),即?φ=α=2θ.
(3)运动时间的确定:t=φT/2π或t=s/v,其中φ为偏向角,T为周期,s为轨迹的弧长,v为线速度。
㈦ 简单的高中物理题
选A
B错,在地球上重力尘唯势能更大,所以落地时速度更大。
C错,在月樱枝球上落地时间长,所以水平飞派颂培得更远。
D错,在月球上飞行时间长。
㈧ 简单的高中物理题。
答:(1)F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F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减速运动:F与物体运动方向既祥陪早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解析:(1)本题中物体的摩乱粗擦力位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匀速时,由平衡条件知。
F-f=0,即F向前,且与f等大。谨雀
(2)匀加速直线运动:合外力必然向前,即F>f;
匀减速直线运动:合外力向后,这时F可以向前,但F<f;F也可以向后,大小无限制。
㈨ 简单的高中物理题
1.静止不动的物体也是速率不变的,一直为0。并没有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速度的方向在改变,但是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他拥有向心加速度。
3.很简单 原来匀速 合力为0,但是少了4千克,就拥有了不为0的合力,很容易得到,合力向上,大小为4千克。
4*10=(24-4)a
a=2m/s2
S=vt+1/2at2
=2*5+1/2*2*25
=35m
300+35=335m
现在研究小物体,他以2m/s的初速度,受到重力加速度。
离开气球后,皮缓冲他又上升了S1
v2=2gS1
4=2*10*S1
S1=0.2m
V=gt
2=10t
t=0.2s
同理之后的0.2s
运动哪戚的路程S2=S1=0.2m
位移为0
剩下的5-0.4=4.6s运动了S3
S3=vt+1/2gt2
=2*4.6+1/2*10*21.16
=115m
所以燃歼他距离地面只有300-115=185m
4.首先你要搞清楚 火车通过桥 位移是2L 而不是L
那么v=v初+at
S=vt+1/2at2
两个公式 你把t和a算出来
答案就对了
㈩ 简单的高中物理题
将速度分解成水平和竖直方向,分别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