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淦昌的精神是什么
王淦昌的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1)王什么昌是核物理学家怎么读扩展阅读:
2018年5月28日是王淦昌先生的诞辰111周年,是王淦昌故居启用一周年。王淦昌故居已日渐成为常仿饥熟市,乃至苏州市重要的宣传思想、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支塘镇在故居观影厅举行—《追寻大师的足迹》王淦昌故事系列微电影品鉴会。
支塘镇社会各界人士、青年代表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共同缅怀王淦昌先生,学习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
支塘青年们有感王淦昌爱国奉献的精神,自发组织拍摄了9部微电影,本次微电影制作大赛,是支塘镇“一村官宣讲一故事”系列活动的一次再度创新孝闷,该工作品备慎返牌是支塘镇宣传办、团委历时四年打造的青年宣讲工作品牌。
支塘优秀青年代表45人,组成9个小组,从王淦昌生平事迹中取材,经过大半年的创作、编剧、拍摄、制作,终于全部完稿,其中有讲述王淦昌随浙大西迁之时牧羊的故事,也有王淦昌不畏强权、为国呐喊的故事,还有王淦昌隐姓埋名、投身科研的故事等等。
⑵ 为什么叫王淦昌
因为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
“王淦昌”这个名字,曾在全球物理学界广受关注,又一度返棚凳神秘失踪。一直到1978年后,才重回公众视野。
上世纪50年代,王淦昌和一批中国物理学者受命前往苏联,参与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在此期间,身为副所长的王淦昌领导的团队,在同步稳相加速器上漏旅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马超负子。一经宣布,收到了世界上100多家物理实验室的贺电。
就在物理学界猜测王淦昌是否会因此获诺贝尔奖时,60年代初,这个名字忽然销声匿迹。17年后,人们才知道,那些年王淦昌化名“王京”,一直工作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第一线。
(2)王什么昌是核物理学家怎么读扩展阅读
王淦昌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淦昌和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⑶ 王淦昌怎么读
王淦昌:wáng gànchāng
王淦昌,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蚂局专家组领导成员之一。他搏卖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宇宙线、等离子体物理、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8年12月10日逝世,享年91岁。
王淦昌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此外,王淦昌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闷银让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
力求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间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创新,解决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由此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⑷ 王淦昌的详细资料
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着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苏常熟支塘镇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
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指游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
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唯尘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王淦昌非常关心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兄激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王淦昌于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⑸ “愿以身许国”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求新与创造,他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等等都是他职业生涯最好的见证。
1925年,王淦昌考进清华学校,在物理系学习。就读清华期间,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和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使这位热血青年逐渐成熟起来。当时任教老师启迪:“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国家太落后了,如果我们像历史上汉朝、唐朝那样先进、那样强大,谁敢欺侮我们呢?要想我们的国家强盛,必须发展科技教育,我们重任在肩啊!”师言有如醍醐灌顶,让这位热血青年坚定了自己的今后的目标。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研究生学习,师从着名核物理学家莱斯·梅特纳。他是这位女科学家唯一的中国学生。1934年春,在苦学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教授想挽留他说:“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是没有前途的。”他坚定地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出来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我的祖国,中国目前是落后,但它会强盛起来的。”
如果说,淡泊名利的王淦昌让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懂得勿忘初心,那他50多年前掷地有声的一句话 --“我愿以身许国”,足以气壮山河。
1961年4月1日,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擞地奉命来到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大楼,原来他接到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纸通知:刘杰部长约他即刻见面。在办公室,刘杰与钱三强向王淦昌传达了中央的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并要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的当时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最后问他是否愿意改名。王淦昌毫无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这句脱口而出的话,是从他心里迸发出来的,这句话,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确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交流学术成果,不能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摘取诺贝尔奖的梦想,但这些种种的理由都未能击败他一颗爱国的心。
从此以后,王淦昌毅然放弃了自己得心应手的物理学基础研究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秘密研制核武器,开始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在中国科学界隐姓埋名整整“失踪”了17年。 多年后,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铮铮爱国心,从王淦昌身上我们能学习的太多太多,就单单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都够我们铭记并以之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