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在物理教学中上好物理概念课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概念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总结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下面就怎样上好概念课进行具体分析: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概念引入的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不同,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体位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体位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二)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 引入概念,不要千篇一律,只用同一种方法.引入概念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②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现在两条途径有机整合到一起,成了一条宽广大道,通向科学探究的宽广大道。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因此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是当前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改革教材,对原有教材重新进行调整和组合。这就使教材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知识结构。而要把知识的基本结构教给学生,关键在于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在教法改革中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时进行渗透,使前面的学习为顺利地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这里不是一般地教给学生一个个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基本结构。这种把教知识变为教知识结构,是教学中特别重视的环节。
首先,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基本概念、法则、原理的教学,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自己动手操作、练习;边观察、边说、边思考,做到眼、手、口、脑并用,使概念的形成经过形象化感知、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这样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推导,不急于求成,一节课不够用,就增加时间,直到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举一反三为止。例如,学生初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重点抓“和”的概念的教学。从实物和图画入手,让学生把手中的苹果和梨放在一起,数一数共有几个水果;把桌上的红粉笔和白粉笔放在一起,数一数有几支粉笔;把长方体的糖和球体的糖放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是多少,……然后又拿出色彩新颖的图片,如猴山上的大猴和小猴,草地上的山羊和绵羊,汽车场上的大汽车和小汽车,等等。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演示,学生对“和”的概念就理解和掌握了。学生掌握了“和”的概念,就为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则寓教学于日常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对教材有生动形象化的感知。例如,在讲解相遇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同时”、“不同地”、“相遇”、“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概念,让学生到亲自做一些活动。如把学生分为两队,分别站在操场两边。教师说“走”,两队同时相对行走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相对”的含义。当两队遇上时,教师叫“停”,告诉学生这是“相遇”,同时让学生观察这时各自走的路程的长是多少,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队各走的“距离”。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同坐两人那学具进行演示,这些知识都是相遇问题的难点。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回到课堂上讲相遇问题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其次,加强知识的训练,形成知识网络。科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不是说可以不去注意一般的知识,相反,而是要以最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联系紧密的知识,就为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进行“同样多”这个基本概念教学,可以在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中引出一系列有关新知识,得到新认识,使一个个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在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以它为中心,学习了“求两数相差”、“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这样一组应用题。接着把“同样多”概念纳入加减的计算中,在计算2+2+2,5+5等一类练习题中,引导学生观察加数都相同的特点,进而引出新的概念:“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为学习乘法意义打下基础。在学习除法意义时,还以“同样多”为主线,继续引申认识平均分的意义,从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这样,以“同样多”这个基本概念,使有关知识连成线,形成块,连成网,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结构。因此,使这部分知识学习起来变得容易些,理解也比较深刻。
第三,适时进行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前后联系不紧密,有些新知识跨越程度比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成为知识的难点。对于这些新知识,怎样使前面的学习能为后面学习作准备,怎样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迁移能顺利地进行呢?这就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这种在前面学习时为后面学习某些知识的“架桥”工作,也就是为学习某些新知识作了准备,就是渗透。渗透要注意时机,要结合学习前面的知识自然地进行;渗透的内容要适度,做到使学生通过迁移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即可。
③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的方法_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概念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物理概念教学引入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通过课件模拟物理情境引入
例如,“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制作的flash动画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来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二、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向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将更加明显。)
三、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物理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四、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五、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唤旦铅“看”外,还要通过让学生“听”“闻”等方式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角落,不要喷洒。)
六、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比如,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这些事物贴近生活,学迟茄生比较容易接受。
七、通过类比法引入
如“电压”是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概念,而水流与水压学生却很熟悉。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引入形象生动,学生易理解。
总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即用概念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好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要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掌握物理规律的探究方法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那些原先分散学习的有关物理概念综合起来,把研究它们的关系作为主题。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钻研志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柱。
中学生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简化了的探索和研究过程。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来,即实验归纳法;另一种途径则是利用已有的概念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得出新的规律,即理论分析法。实验归纳法是探索物理规律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总之,我们应当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物理规律的探究方法。
二、要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作为初中阶段的物理,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述,即用一段话把一个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结论。而且必须是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可仿照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
许多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即定律的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是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欧姆定律的表达公式:I=U/R,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如果对公式进行变形,则有R=U/I,即电阻的定义式。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类错误的结论来。
三、要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I=U/R,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四、要让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相互关联,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体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常发现中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成是“打破物体的惯性”,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是从静到动还是从动到静,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不能说“打破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和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于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初中阶段,虽不要求学生能解决某些复杂问题,但也应当要求学生会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综合运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率等概念和规律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用电中的简单问题,如常见家电的选择和使用、保险丝的选择等等。
⑤ 如何突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液穗,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枣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漏裂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返埋闭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⑥ 几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 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 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 随堂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 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 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 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 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
⑦ 怎样上好物理课
一。要上好物理课要有好的方法。好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二中物理组一直追求、探索将更好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我们最显着的特点是结合二中学生的情况,(当然其他学校有适合自身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弱,注重基础知识的引导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而对他们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在力求引导理解可是又理解不了时采取强行介绍;而对基础较好一些的同学,则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更好的提高能力。新课改形式下涉及教学方法的方面很多,什么知识教学课的教法,什么实验教学课的教法,什么习题教学课的教法等等,今天这里我结合事例来说说习题课的教法。在运动学这部分内容中,有一类典型的习题——追击和相遇问题。我们对我校基础弱的学生只是讲解常见的基本追击问题,如加速追匀速,匀速追减速等,但是相遇的条件必须交代清楚;对基础较好一点的校本部学生则此基础上尝试的提示学生是否还有其它类追击问题?解决追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我们的学生有的说的很简单,有的说的很复杂,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并不给出解决的方法;对基础知识不错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学校所谓的点班,我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比如说学生们要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象什么能否追上,找到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若能追上,何时何地追上;追击过程中何时相距最近或最远?最近或最远的条件是什么等等。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现场编题,现场解题。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此外,我们物理组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循环跟进式”教学,也就是把组内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先后跟进讲同一节课,然后共同研讨再上,再研讨再上,此方法及有效的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熟。 二。努力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每位教者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新课改更是要求我们牢牢的把握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我们物理教师时时刻刻都在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着自己的教学活动。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学习中应使学生抓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要敢于创新。有创新,就要有风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去创新,因此创新者要有胆有识,更要有缜密的心思,以保证少走或不走弯路。下面以我们学校一位年轻教师所提供的网上所宣传的导学探究法来阐述这个问题。导学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独立地探索(即教师只提供问题而没有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自行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导学探究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力。特点是非常规性,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教材内容的翻版,可以是教材内容有意义的延伸和超越,或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解答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导学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和评价规律,总结规律,从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方法,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当然这个方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突出的是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它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某些领域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将会给这些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此法对课堂教学的利弊比例我们仍在调查之中。同一堂课,一百个老师有一百个好的上课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是我们一中的老师在这半年的摸索中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所领悟到的怎样上好一节课的方法,其间必然存在着很多值得再次推敲之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不断的完善。
⑧ 从概念课教学的时间顺序来看,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四个环节每个环
通常情况下,在教授重要的物理概念时,贯穿教学过程中会经历四个主要环节,它们依次是引入概念、建立概念、应用概念和评估概念。
首先,引入概念环节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这个环节通常会以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故事或实验为起点,展示概念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链兄羡的动机。
其次,建立概念环节的重点在于说明并解释概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通常会介绍一系列的定义、公式或实例,以便学生开始理解新概念,或者帮助他棚拍们理解一些复杂的、抽象的物理现象。
第三个环节是应用概念,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向现实应用概念。老师会利用示例、应用案例或实验说明,如何将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使用概念来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并牢记所学的概念。
最后,评估概念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老师会使用不同的评估方式来测量学生理解概念的程度。这些评估工具可以是期末考试、作业、测试等,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
总之,这四个环节互相联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他们在物尘缺理学习中的学习效果。
⑨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几种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物理教学的基石,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正确、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有关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浅显的探讨.
1 概念引入的时机
在引入物理概念时不能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某个物理概念,然后逐一的解释其中的每一个物理量的含义,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减 ,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那我们什么时候引入物理概念呢?应该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如何来解决?假设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应该是引入物理概念时思维的最佳切入点.
例如在“机械功”概念的教学,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力与距离的乘积便是机械功.而是在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机械,要想最省距离我们又选择什么样的机械,在学生弄清楚其中隐含了一个规律:省力的时候费了距离,省距离的时候费了力,也就是我们在使用机械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不变的.水到渠成,我们将这一有价值的乘积就称之为机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学,同样是在学生完成活动:比较不同纸锥下落的快慢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即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时间.那如果遇到在现实生活中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的两个运动的物体,我们又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学生提出可以将路程化为相同,也可以将时间化为相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将时间化为多少更为简单呢?在一系列问题解决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显得很自然,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质.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从生活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来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从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初三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阶段,而且还开始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思维特点加强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概念教学的难点.例如“杠杆”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从许多具体工具在使用时的共同特征中抽象概括出来: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又例如在讲授“力”的概念时,先举出一些实例,如两个学生相距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计,拉弹簧测力计等,并从这些推、提、压、拉产生力的不同动作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来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须有两个物体(不一定是人),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类比,灵活迁移
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概念.例如:“电流、电压”概念的教学,电流、电压是初中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概念,而水流与水压学生却很熟悉,通过类比,将水流类比电流、水压类比电压,从而引入“电流、电压”概念,这种处理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学,将功率和速度类比.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同样的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同样的功率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这样引入“功率”概念,学生还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质的.
2.3 从学生生活体验引入
初中学生接触生活十几年,也积累了许多生活体验,这为我们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学生也乐于接受.例如“惯性”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再现自己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突然启动、刹车、加速、减速、拐弯等时刻的感觉,通过分析引入“惯性”的概念.又例如讲“摩擦力”概念时,直接让学生体验手紧贴在课桌上移动时的感觉,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操作演示的实验,是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在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同时学生会对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学生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接着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也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此时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快速地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静静地立在讲台上自然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带来震撼,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将易拉罐压瘪的?从而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
2.5 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甚至争论,在此基础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铁比棉花重”、“油比水轻”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难道一根小小的铁钉会比一床棉被还重,一桶油会比一滴水还轻?”.这时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新的求知欲望:既然用“重”、“轻”已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怎样来描述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验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总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视概念引入的时机.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概念用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⑩ 如何上好物理课
物理学本身是很抽象的,有时甚至很枯燥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单调、无味的课堂中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呢?所以会不会听课,怎样听好课,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个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的,才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快乐地学好物理。下面是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突破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兴趣。物理学科与别的学科不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看"和"做",它还得想--思考,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得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这些的问题:①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② 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我们的实验条件是让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各种物体表面滑行,实验现象是发现滑行的距离不等,而实验结论是通过抽象的理想化的思维得出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这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不一样。所以这仅*简单的"看"和"做"是不行的,还得仔细思考:物体已经在运动--有一个速度了,所受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得越远,要是没有阻力呢? ③ 在讲“光的反射”时,我们也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走进一间屋子里,里面的东西你是否能看到呢?”学生回答:“不能”。“那怎样才能看到它们呢?”学生回答:“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内东西”。“不错,很聪明!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打开了灯就能看屋内东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创设这样情境,就能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有趣的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愿学、乐学,而且还能学好,学活。二、注重探索,重视实验,掌握概念1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实验具有客观真实性,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为上升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还能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尽量做好所有演示实验,尽可能也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就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碗筷和硬币。让他们做了3个实验:① 往空碗里倒水,观察碗底倒水前与倒水后有什么不同?② 在盛满水的碗中,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筷子有什么变化?③ 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调整视线的位置,使眼睛刚刚好看不到硬币。这时,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让另一个同学再往碗里慢慢地倒水(不要让水冲动硬币的位置),随着水位的上升,观察者又会发现什么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学生们就能看见碗底“变浅”、筷子“折弯”和硬币“升高”了,这些都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折射现象。从而加深了对光折射的认识。实验后,组织各组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在做实验的同时,不仅要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还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设计实验等方面也要作必要的指导。课外时也可以增加一些辅助实验,然后再集中讨论,看谁制作产品最好,并且找出它们的优点。从而再去改进自己的设计。因此,实验对学生学好物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实验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决不能“用嘴做实验”。2 学习初中物理,掌握基本概念是关键。听课的时候要学会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① 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它是怎样提出来的。② 了解概念的表达方式。③ 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④ 弄懂概念应用的范围和条件。这样学习基本物理概念,就算抓住了要领。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听物理概念课。 (1) 将物理概念层次化 很多物理概念往往有多层含义,概念的层次化就是将其复杂的内涵分解为多个层次,让学生一层一层逐步认识,最后综合各个层次的内容,得到一个完整的定义。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层:物体是做直线运动(体现"直"字) 第二层: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体现"变"字) 第三层: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体现"匀"字) 得出定义: "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均相等,这样的速度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不管概念分几层,也不管各层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你听课的时候只要将各层的含义分开,将每一层含义弄清即可。 另外,概念的内容有轻有重,分层就应该有主有次。在听课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抓住重点的反应本质属性的内容,并加以强调,区别那些非本质、容易混淆的现象。 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一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举例汽车的各种运动情况:静止→运动;运动→静止;速度逐渐变小,速度逐渐变大等等)。 第二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举例汽车左转弯、右转弯;骑自行车转弯等等)。 第三层: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三、精讲精练,源以生活于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在学习物理学之前,学生已从那些肤浅、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中获得了不少的"日常经验"。这些日常经验先入为主,常常干扰科学概念的形成,成为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障碍。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指导学生探索、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讲授知识后得出的结论。课后练习题与作业题要精选,做到“双基”结合,螺旋式上升形式,同时多讲题型、思路、方法和规律。而不是搞题海战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