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完成物理教学及重难点突破
用实验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可以使推导过程再现,而且实验比较直观,既生动又有趣.所以做实验会收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还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那么,做好实验,对学生突破难点、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实验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a、可以帮助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
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和认识上尚存在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取得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正确的概念的障碍,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例如,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有的同学认为重的物体就下沉,轻的物体就上浮.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1)将体积相同的木块A和铁块B浸没在水中,松开手,让学生观察出何种现象.实验结果:A上浮,B下沉.既然体积相同,那么浮力就相同,为什么会出现A上浮B下沉的结果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而了解真相.虽然实验非常简单,但可以形象直观的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并稿首且有助于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
b、实验帮助学生改抽象为直观
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这样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
c、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理解应用问题.
d、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重、难点的恐惧心理.
有些章节老师在讲课时就告诉学生是重点或是难点,有些学生就产生恐惧心理.现在的孩子一旦有了恐惧心理则就紧张,听课效率下降,从而无法去理解相关的概念、规律.但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这样的问题,就会活跃课堂气氛,孩子也就自然变的轻松,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2、
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因为太抽象,而又无法用实验完全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只凭教师的描述与讲解,往往花大气力效果还并不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键帆数念,抓住重点,突破轿姿难点.
在教学晶体熔化一课时,在实验经常不准确但效果并不明显,使学生对熔化的条件与特点,这一难点通常比较困难.我们利用flash或者
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学会为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3、
注重生活及实际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几点:a、
讲究方法、注意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物理知识的才能.老师讲课
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举例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速度这一章节时,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我们联系到体育课中的跑步,比较谁快谁慢就说谁的速度怎么样,那么很自然速度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怎样来定义速度呢!我们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来比较,那么速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这样例举学生身边接触过的例子,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什么难点也会迎刃而解.b、
㈡ 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有效地使用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只有那些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实际、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导与主体作用的教法,才称得上是好的教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对不同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因此物理教学应抓住这个兴趣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 培养 激发 巩固 深化
一、紧扣教材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1、发挥实验的独特魅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实验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⑴认真完成教材实验,辅助物理教学。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物理实验来实现的。实验教学具有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等几方面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要认真地完成,教学实践证明,认真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可以辅助物理的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⑵改进实验装置,自制物理教具,突破教学难点。物理教学中有一些难点知识,往往不能借助现成仪器进行直观演示,这时可以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自制物理教具或小实验加于配合,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用试电笔中的氖管代替小灯泡观察自感现象,避免了由于电流太弱而不易观察灯泡发光的弊端;用小孩子玩的泡泡水演示薄膜干涉,具有取材简单方便和可见度大的优点;用包有塑料薄膜的橡皮泥演示浸没于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形状无关的实验,化解了“物体形状不同所受浮力也不同”的错误认识等。
⑶尝试探索性实验,发展创造性思维。除了教材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以及教法的实际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探求物理规律,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如对平面镜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将原教材的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作图验证,经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的处理要比教师单一演示“讲出”结论的印象深得多!
⑷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由于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极大地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有效途径。比方,在学完长度的测量、光的反射、摩擦力和简单机械等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以“观察自行车的构造”为题的调查实践活动。利用刻度尺进行简单机械的测量,利用手电筒观察尾灯的反光作用,利用润滑油进行自行车的养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校情、班情及学生个性的不同,有选择地开展电工,无线电维修、航模制作等兴趣小组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
⑸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信息含量。由于教学手段的逐渐现代化,象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器件,已经开始进入课堂,辅助物理教学,可以达到声图并茂,能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时,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挖掘教材的兴趣点
现行的物理课本往往增加了很多图片、漫画,补充了不少的故事、事例,行文力求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避免学究气、成人化。正是这些增补的部分,蕴藏着极大的兴趣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以一战期间,一法国飞行员在二千米高空手抓德国子弹的故事指出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以阅读材料“阿基米德的故事”导入浮力概念; 以胖矮子和瘦个子利用定滑轮拉吊粮食的漫画讽刺不懂得滑轮知识的人在使用滑轮时闹的笑话等。教师通过巧妙地“借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好物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多变的教法,巩固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它包括教师所采用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是传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教师“教”的实际,更要考虑学生“学”的实际。当然,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而发展变化的随着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发展变化的;也随着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的不断加深认识而发展变化的。
1、讲课内容的生活化、故事化
物理课程相对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如果能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或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如举雷雨天总是先见闪电而后闻雷声为例,说明光速远远比声速大;以菜刀磨得薄而锋利,而在房屋建筑时墙基则做得宽而结实为例来讲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举电灯泡灯丝断了以后再搭接起来要比原来亮的例子,解释电功率公式的运用;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平面镜成虚像;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等。
2、精心设计导入语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情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
⑴趣味问题导入。在介绍杠杆的应用时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摇头晃脑地唱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学生便马上接下去:“三个和尚没水喝。”而教师的话锋立即一转:“但我说三个和尚也有水喝!”紧接下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在用扁担在抬水过程中其实就是杠杆的应用……这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⑵悬念式导入。在讲蒸发这一汽化方式的内容时,教师用醮了水的手指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过一段时间后便发现水“消失”了!这样引入新课,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对液体蒸发特点的理解也就透彻了。
⑶实验猜想导入。在介绍电磁感应知识时教师可事先用漆包线绕制一个大线圈,上课前将两块条形磁铁隐蔽地缚在手臂上。上课时教师则煞有其事地把手伸入跟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的线圈中,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了明显的偏转。
引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实用实例导入、物理学故事导入、趣味游戏导入等。
3、帮助学生识记
学习物理,理解和识记是关键的环节。要使识记有效果,就应多进行“意义识记”,即通过对概念、规律和结论等材料的理解而进行识记。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帮助学生理解识记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或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去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记得牢、学得活,达到巩固兴趣的目的。
⑴精练的语言。在用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后,用“静者能静,动者能动”八个字解释定律的含义;用“来之抗之,走之拉之”来描述感应电流的磁场跟原磁场的关系;用“物近像远像变大”去归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⑵师生齐编“顺口溜”。在介绍物体的受力分析时,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出对物体进行受力的一般方法后,师生一起编下列的“顺口溜”进行记忆:隔离先画重力线,弹力有无查周边,摩擦有无须判断,千万莫忘“磁浮电”;关于力臂的作图,有很多学生不甚了解。经过多次的作图训练后,师生共同编“顺口溜”:找支点,作用线;经过支点作垂线;垂线请你用虚线。直角符号需标记,垂足支点括号系,标出“ L ”莫忘记。关于“滑动变阻器”的接线,不少同学感到“棘手”。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记忆:一上配一下,下柱来当家;近时电阻小,远时电阻大等等。
4、为习题搭配实验
物理课中有不少的习题理论性较强,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解题思路没有及时跟上来,就容易形成教学的难点,严重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纵观茫茫题海,却有不少物理习题跟实验紧密相连。如果在习题的教学中搭配物理实验,用理论推导加实验验证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解题的“高原现象”,进而达到巩固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浮力一章的习题教学中,有关“液面的升降”问题一度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一块冰漂浮在一杯浓盐水中,当冰块熔化后,液面将 ________;浮在水面的一个木盒,里面放有一铁块,如果将铁块从木盒中取出投入水中,容器里水面将会 ________等。教师可根据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浮力跟重力平衡,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进行求解,同时如果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话,还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冰浮在水面上熔化后水面高度不变、浮在酒精等密度比水小的液面上熔化后液面将下降;含有木块(或气泡)的冰块浮在水面上熔化后水面高度不变,但含有铅等金属颗粒的冰块熔化后水面下降,含有油等杂质的冰熔化后水面上升;木盒中所放物体投入水中后或吊于盒底,若受容器底的支持力,液面下降,否则液面都不变。
5、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教师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可举例:当你的父母打你的时候,你父母的手痛不痛?学生会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回答说:父母的手也应该痛。教师可以幽默一下:你父母不但手痛,而且心更痛!这样的语言处理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学到了知识,也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6、定期开展学习方法的教育
“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无效的学习方法则是“事倍功半”。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同学,他(她)们成功的秘诀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科学有效!定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为同学互相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同学的“现身说法”,让成绩好的同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绩偏差的同学得到一次学习的好机会。总之,全体学生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下,经过学习方法的教育,定期检查学习的得失,交流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的信心,巩固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推行教学改革,深化学习兴趣
转变教育观念,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我国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其中既有一些结合中国实际从外国移植的实验,如掌握学习、程序教学、暗示教学、合作教学等,又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实验,如整体性的教学改革实验、综合性的教学改革实验、单科性的教学改革实验、课程与结构的改革实验等。教师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应及时了解国内外理科的发展趋势,将启发式物理教学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为最终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成绩,从而让绝大多数的同学喜欢学物理,学好物理。
㈢ 论如何突破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通常来说,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门是物理.因为,物理中有很多难以理源基启解的概念、公式、规律、物雹如理现象、物理锋纳过程等,这些难点和重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或理解,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教师应该充分研究高中物理的重难点知识形成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学习困难,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和疑点.
㈣ 如何突破物理学科重难点刍议
一、利用实验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综合、归纳得出概念,然后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极其重要。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所以说,做好实验,对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非常关键。
1.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尽管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和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常常会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错误的认识,对建立正确的概念造成障碍,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有的学生认为重的物体就下沉,轻的物体就上浮。其实,这是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进而真正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本质,从而了解真相。
2.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变抽象为直观。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这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的现象,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但“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比较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做这样的小实验:让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玻璃板上滑行,通过比较、分析小车在光滑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滑行距离的大小,推理得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况,此问题便迎刃而解。
3.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重、难点知识的畏惧心理。有些章节教师在讲课之初就告诉学生是重点或是难点,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一些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畏惧心理的影响,他们的听课效率会降低,从而无法理解相关的概念、规律。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类似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
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因为太抽象,而又无法用实验完全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只凭教师的描述与讲解,往往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设置一些教学悬念,能有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晶体熔化”的实验教学时,实验现象不明显且实验结果经常不准确,使学生对熔化的条件与特点这个难点理解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以利用flash动画或者播放录好的微课,使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用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例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密度、电阻等),其原因是学生只注意了数学形式,而忽视了物理意义,对此类问题应对症下药。
例如,“机械功”中的“功率”,它是用比值定义的,可用速度进行类比,以帮助其加深其理解。
又如,电磁学中不少学生左、右手定则分不清,记不牢,可采用“谐音法”,比如用“幼发拉底河”这河流名中的“幼”通右,“发”通“发电”,即为右手发电,这样左、右手定则很有趣地分清了,学生记得也会更加牢固。
四、用针对性的习题深化重难点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重要途径。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否则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鼓舞,对其培养兴趣、打好基础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从不同侧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教师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层次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㈤ 有效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教学难点的内涵二、明确产生教学难点的原因1、相关的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2、前概念的干扰造成难点3、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4、相近物理知识混淆造成难点5、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难点6、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而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难点:7、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要求过高造成难点三、寻找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1、针对因相关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2、针对因前概念的干扰和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3、针对因相近物理知识混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4、针对因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5、针对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差,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6、针对因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过高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7、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8、巧设实验突破难点
㈥ 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着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㈦ 如何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的几种方法
如何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的几种方法
一、明确教学难点的内涵
二、明确产生教学难点的原因
1、相关的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
2、前概念的干扰造成难点
3、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
4、相近物理知识混淆造成难点
5、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难点
6、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而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难点:
7、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要求过高造成难点
三、寻找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1、针对因相关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2、针对因前概念的干扰和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3、针对因相近物理知识混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4、针对因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5、针对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差,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6、针对因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过高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7、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8、巧设实验突破难点
㈧ 物理教学论怎样突破重难点 简单题
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发展,抽象的概念和规律不易理解和接受,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推导和理解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去启发去诱导,用准确有趣的实验去演示,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突破这些重、难点,他们就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授之以渔”,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觉得用下面的方法去突破,效果不错.
一、避轻就重巧抓重点去突破
重点知识与其它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点往往由重点知识派生而来,教学中应集中主要精力,去讲深进透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便迎刃而解了,若不深入挖掘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果.当然,忽视非重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学中应将重点、非重点知识结合起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时,只有使学生理顺第一章“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把第二章“直线运动”规律弄清楚,为传授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打下扎实的基础,就有利于突破牛顿运动定律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又如,电磁学单元中,理解了电场,才能较好地学习重点知识恒定电流,掌握好恒定电流,再学习电磁感应和交流电就顺理成章了.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力学部分中加速度这一物理量是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纽带;电磁学中电流强度这一物理量是电磁学部分中的生命线,掌握这点就能很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重点与难点的关系,有些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些知识虽是难点但不是重点,即重、难点不集中一块,前一种情况只要抓住了重点,难点就自然突破,后一种情况要设法实破难点,但又不能与重点等量齐观.
二、精讲善导启发智能去突破
启发教学是启发学生智能的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都明确了教学这一认识活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是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事实说明,只有把教学中的主体思维启发起来,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吸收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教学过程中,强化对重点知识的启发,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力学单元的教学,介绍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现学家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好学生实验,处理数据,启发他归纳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做好小实验,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激励他们刻苦钻研主动探索,不断探究.
三、综合分析总结方法去突破
在进行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对他们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强化系列训练,是巩固、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有不少学生沉迷于题海之中,遇到困难头皮发麻,束手无策,究其原因,除了概念不清、规律不明、能力薄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抓住本质去透彻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解题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复习摩擦力时,先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确定?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相当部分的同学都能总结出:按定义、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和物理的平衡条件这四个知识点去解决,方法比较灵活而全面.有关中学物理中求极值的方法,有不少同学能总结归纳出如下方法:①、若两个物理量之和或积为定值,可采用不等式法:x1+x2≥2■;②、若出现asin?夼+bcos?夼或sin?夼+cos?夼的形式,可采用三角函数求极值法:asin?夼+bcos?夼=■sin(?夼+φ);③、若遇到子弹打木块、求弹簧的最大压缩量或最大伸长量等问题时,可相应采用图示法、函数法或极限法等方法去解决.事实证明,学生不断积累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和谐统一,遵循规律去突破
“和谐即等于最高自然规律的绝对要求.”物理规律以它的和谐统一而产生美感,例如,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与电学中的库仑定律达到了形式上的和谐统一,光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与电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和谐统一为物质波,光电磁热的辐射由麦克斯韦的电磁物理论和谐地统一起来,将这些和谐的物理现象与规律应用于教学中,对于突破重点和难点起到事半倍功的效果.例如“竖直上抛运动”,新教材为了降低难点,将整个过程分解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进行讲授,而在学生掌握了同一直线上矢量的运算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基础上,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将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透彻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突破了竖直上抛运动这一难点.又如,电势能抽象而难以理解,若将它与重力势能和谐地统一起来,采用类比的方法就可化难为易了;还有分子势能与弹性势能也可用同样的方法统一理解.总之,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充分利用物理的和谐与统一,就可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同时,举一反三,自然而然地突破重点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