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教学如何渗透合作育人教育

物理教学如何渗透合作育人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01 23:05:55

A. 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探究”教学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探究”教学法

论文关键词:合作探究 创新精神 自主性 角色转换 点拨 主导性 创造性人才
论文摘要:物理课程新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提出来,因而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该明白“合作探究”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应用时注意的事项,它是实施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为前提,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教学活动,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论证、交流合作从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科学、人文等方面能力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包括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及师生合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等。它紧贴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种方法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它对我们大多数中学物理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那么,“合作探究”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意义何在?下面,我就自己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谈一下几点拙见。
一、以人为本,成功的实现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的,进行学习的心里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合作探究”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1、学生角色的转换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上课听讲,消化知识,学生积累储存知识以备将来之用,在教学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合作探究”教学中学生作为探究者,其活动基于小组的合作与分工,能应用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富有个性的解释、批判有关内容。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功的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教师角色返手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决定,操纵整个课堂,向学生“注入”知识,甚至把有些实验以及现象口头描述,不细化过程,只力求结果,是教学内容为客观,主载整个课堂,滔滔不绝,乏而无味。而在“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实质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再也不用滔滔不绝,而是点、拨、导,轻松的完成教学。
3、教材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材具有单一性,学习内容占主导,通常已有定论,信息提供给学生以备将来之用,知识作为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且文字性的东西过多,插图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少。而新教材具有版本多样化,教师根据实际来选择,“合作探漏拍嫌究”课程产生于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兴趣,学习过程占主导,问题是开放的,现实的,信息只在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时寻求,知识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工具。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增加了大量的图片。
二、使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贺闭以“合作探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不适应或出于不放心的心理,往往把本应让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动,学生只能充当配角。这种探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无疑是一种束缚,学生在探究中应有的自主性被教师过分的主导性代替了。
那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对新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学生自主性能得到发挥是评价合作探究成败的关键。“合作探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这个核心发挥作用。课堂的大量时间应该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以及原有知识的局限性,所以在他们探究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及时的引导、点拨、帮助,使课堂互动起来,使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导性得到完美地结合。
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中得到升华
干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就很难入门。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新奇感才会激起他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兴趣。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要注意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好奇心,由于中学生知识有限,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成熟的,教师言善于引导并加以启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兴趣。要及时的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评价标准科学化,成功地迈向素质教育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掌握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把握研究方法,熟悉探究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可现行的一些课程评价标准不太科学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合作探究”的课堂势必显得“有点乱”,在有的人看来,那还是一堂好课吗?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那么我们就要再一次询问教育的目的何在?为什么国际性的学科竞赛我们中国选手总是披金戴银,而近些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我们中国人却寥寥无几。说明我们在创新方面已经和别人产生了差距,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使其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对“合作探究”课堂的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地价值观基础之上,它不仅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所有这些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成功地转向素质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要意味着放弃原来比较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可能有些曾经是成功的做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不能紧把它看成一种教学形式,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是一种打破传统做法的理念。它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样才能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使教师的行为发生与之适应的变化,只要你能更新观念,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大胆尝试并坚持使用“合作探究”教学法,那么它的优势必定会在你的教学中日益显现出来的,让我们都大胆去尝试吧,它必定会推动物理新课程的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目的,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B.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本人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法大致如下: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着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C.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课堂上利用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三、结合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个性的培养的渗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

D.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现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几点我的做法.一、通过对我国古今物理成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再如,我国古代的《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等着作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能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显示了中国卫星发射技术的新成就,更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神七飞天”,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步入航天大国的行列,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老师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上《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老师可以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的过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欧姆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了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欧姆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我国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友爱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时代的需求.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记录.这些工作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积极倡导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学生实验中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实验中要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能主动配合别人完成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团结协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通过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比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原始数据一律用钢笔记录,避免学生故意凑数或毫无根据地修改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总而言之,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广大物理老师根据物理知识及物理教学的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E. 如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着,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理念强调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学生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取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趋于理性,富有成效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树立生生互动观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来看,合作学习还是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了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因为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实践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案例1:某位教师在上“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公开课时。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先一起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提供下列器材:2ml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塑料尺、一段铁丝,并提出问题“怎样测出菜籽直径,请提出多种方案”。同时说明以下几点:

(1)测量的方案可以是近似的。

(2)提供的器材供选用,可用可不用。

(3)每小组只研究讨论测量的方案,不必测出结果。

(4)每小组自定一个组长,将测量的方案列出。

(5)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方案既好又多。

上课的教师将全班54位学生按6人一组分成9个探究小组,每组男生和女生、物理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同时由于教师对每组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时非常热烈、认真,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大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形成了浓厚的积极探究的气氛,小组之间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氛围。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了成功的快乐,感受了合作的愉悦。

案例2:某位教师在上一节“楞次定律”公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书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随堂的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规律。由于上课的老师没有做好前期的引入教学和组织工作,结果虽然实验室里看似很热闹,但真正能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看着实验器材不知所措,有些小组甚至在互相嬉闹,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如果老师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不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科学家用了大量时间才探究得到的结果,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在一堂课就探究出来呢?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生生、师生之间互动合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因为如果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工作者的话,那么他就会把学生看作是工作的对象,予以机械刺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2应选取合适的物理内容,要避免只注重形式未注重实效的形式性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之一,并非适合所有的物理教学内容,并非所有的物理教学内容都需要用或都必须用合作学习来完成,要防止合作学习的泛化论。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学目标设计和内容均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内容形式的组织也是不同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如有的教师在上“电阻定律电阻率”、“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选择这些内容进行合作学习都是很恰当的。选取合适的内容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会想办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多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显然不够,这时如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案例3:在一节高三物理复习实验课“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中,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给每一实验小组提供了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测定E和r的方法。要求每组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想出了多种测定方法。每个小组结合桌上的实验器材,都想出多种实验方法。接下去的环节就是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测定。由于多种方法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我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其中的某两种方法,讲明20分钟后派出代表进行交流,于是各个小组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进行思维加工,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3合作学习小组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组内、组间要有一定的分工

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将合作学习的总目标分配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各个小组的成员间为了完成组内目标,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事实上,在合作学习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有没有进行合作学习,而对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没有充分的考虑,较少关心或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则更少过问,以致于合作学习的目标不能达成,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很差。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为学生增加了不少参与的机会,但在日常的操作中,往往发现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常常以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小组中,若长期让少数学生独霸讲坛,那么胆小的、内向的、表达不流畅的、思想较易开小差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听众”就会渐渐在集体中落伍。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案例4:某位教师在上一节“电阻定律”公开课时,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把书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它的横截面积S及导体的材料的关系。教师将实验器材发到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课本电路图连好电路后开始做实验。但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教师没有做好前期的组内分工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合作时都比较混乱。另一个是组间又没有分工,而实验需要测量的量较多,学生又不熟练。由于组内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又要独自完成整个实验,结果一节课的大半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小组完成所有实验,眼看要下课,上课的教师只得让所有学生停止实验,匆忙将结论告知学生,探究式合作学习的目标根本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如果改变一下方式,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9个小组,其中1~3小组研究导线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的关系,4~6小组研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S的关系,7~9小组研究导体的电阻R与不同材料的关系(如果学生基础较差,还可以将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得再少些)。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就不会出现前面的匆匆收场的尴尬局面。当全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组织、合作下得到电阻定律时,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体会到的合作的愉快、合作的成功,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4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建立物理合作学习小组时,一种是学生自愿组合,另一种是教师按照学生物理素质(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好、中、差比例分配、平衡。一般采用后者更合理,以利学生共同提高,达合作学习之目的,否则会形成两极分化严重,影响整体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合作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能获得认可(或奖励)从而使学习积极性越来越浓厚,这样可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每个合作小组的人数多少为宜,应根据课堂所讨论或探究的问题情况来定。例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6人组成。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1名是差生,2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典型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也有着重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小组(如兴趣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F. 物理教学中怎样进行学科渗透参考文献

“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如何将这些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收集必要的素材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前提条件

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科较多,各学科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学生要学习多门学科的角度,花一定的时间对中学各学科的教材作一番调查、研究。文科、理科、体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科目都要涉及到,根据学科的性质可确定重点要研究的学科,研究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其它学科如何为我这一学科服务,如何与我这一学科整合,本学科怎样去为其它学科服务。

比如:所教学科是初中物理,首先我们应研究一下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中与物理相关的内容有哪些?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样等;其次,要重点研究初中数学教材,特别是研究物理中用得较多的数学工具在数学教材中的进度安排是否与物理同步,如光学中用到的三角形知识,电学中用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是否与物理相应部分同步;再次,化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物理相交融的内容、有联系的部分也值得去重点研究;然后,还要研究生物、地理等理科教材中与物理相关的内容;最后,还需挖掘语文、英语、政治、美术、音乐、体育、安全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中能与物理相联系的内容。

只有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后,教师才有可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物理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去落实改变学科本位、注意学科渗透的新课程理念。

二、在备课环节上,应将学科渗透理念体现到教案中

新课程物理教材在编写上,很多章节内容就充分体现出了学科渗透思想。如:物理单位、公式中的字母等基本都是外语单词的缩写,在学生记忆时可从外语的角度来帮助理解记忆;光学中透镜部分学习后,安排了眼睛与视力矫正;分子动理论部分与化学相关内容在编写上有惊人的相似等等;在对这类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备课时,教师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不同学科间内容存在着联系,很多内容是相互交融的,原理上是相通或相同的,通过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到学科渗透对于学习相关的几门学科能起到互相促进、相互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备课时,除了重视教材上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外,还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不明显的、但能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内容。如:在学习“核能”部分内容时,核裂变的例子中一般都出现了铀235原子核,学生在理解时若提示结合化学中原子结构的知识来理解它,铀235核是铀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组成的,会使学生形成“理化是相通的”认识;而在核聚变例子中,用图给出了1个氘核与1个氚核结合成1个氦核,并释放1个中子的核反应过程。在解释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时,会举到氕原子核,它是只由1个质子组成的原子核,这种原子核里没有中子,这是物理、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核的组成的例子中唯一不符合“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结论的特例,在教学时若对此加以强调必然会深化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是实施学科渗透最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备课教案中有关学科渗透的内容展现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物理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地完成物理与政治课的融合、渗透;板书时,注重字体的美观、内容的布局、简笔画的规范等,这些又会给学生以艺术般美的熏陶;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口头语言的丰富、幽默、精炼,而且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情感表现力,做好这些方面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使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探究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的开展,也应注重学科渗透。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上安排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结合本地实际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还可以是师生自己从生活中选取的,所以科学探究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学科渗透的内容;课外实践活动亦是如此,在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渗透意识。比如:初中物理“眼睛与视力矫正”一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探究怎样去矫正它们,这一部分就要综合生物与物理两科的相关知识才能完成该探究活动;在课后的作业中,还安排了一个调查活动的内容“调查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画出全班学生视力情况分布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了解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注意的事项”,该活动中就会用到数学绘图、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等等。

加强学科渗透类题型的练习,是物理教学进行学科渗透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物理与其它学科渗透类题型出现较多,教师应重视对这类题型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加强此类题型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科渗透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挖掘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阅读全文

与物理教学如何渗透合作育人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