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发布时间:2022-03-06 23:27:01

Ⅰ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现某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认识问题,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者的确定均由学生自主解决。
研究性学习能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当前,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实施研究性的学习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研究课题的提出,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包括课题的提出,课题的选择,探索课题和教师原则指导四个环节。
一、 课题的提出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往往是首先寻找课题,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我认为,它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教材内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义是:研究的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初二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研究性课题:

类 别

页 面

课 题

实验

11

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

小实验

13

用自制的卷尺测量身高,要求比较起床后和临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

习题

14

怎样用刻度尺测乒乓球的直径

小实验

27

测自己的步行速度

小实验

42

用烧瓶和铃铛做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小实验

60

纸锅烧水

小实验

78

制作针孔像机和潜望镜

习题

79

用手电筒和平面镜白纸做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实验

小实验

97

自制平行光源和磨制冰透镜、研究物体的颜色

小实验

112

自制天平和量筒

小实验

129

橡皮筋测力计

小实验

142

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小实验

158

个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小实验

173

观察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

小实验

188

自制潜水艇模型和密度计

小实验

201

研究自行车的构造

小实验

218

比比谁的功率大

以上我列出了初二物理课本将近二十个实验,都是课本提出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2. 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初中学生适当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21世纪的交通、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从而写出这些方面的小论文和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3. 物理学科与新技术的交汇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总离不开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讲授第一章测量,讲到纳米这个单位,我们可以借机介绍一下纳米技术。并建议同学们努力学习本领,立志探究这一高科技领域。
4. 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
学生学习了第3章噪声之后,知道了人类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蓝天碧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课题:①研究我们家乡浏阳河的污染情况;②我们学校有哪些噪声;③我们平常有哪些对环境污染的不良习惯;④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的方式科学吗?等。
5. 物理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应成为联系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的纽带。如吹肥皂泡,细心的人便会观察:肥皂为什么是球形的,吹出后为什么总是先升后降,为什么有时无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与折射”后可让学生以肥皂泡为题,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物质间的三态变化后,学生就能解释露珠、霜、大雾、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到底是不是水蒸气,等形成的原因。
二、 课题的选择
我认为,初中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应遵守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题,确定行动方案,自主动手操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
2. 发展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可采用多种研究形式使其了解科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多种能力,因此确定的研究课题,应含更多的教育因素,能更好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3. 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般应能很好的体现物理与技术、社会关系、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问题,获得关于社会及科技进步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的同时真切的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 可行性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特长,学校及社区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及指导专家的指导水平,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能落到实处。
三、探索课题
在确定课题后,学生应该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首先,我们要求学生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或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为什么,或由学校组织教师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讨论,征集意见。提出方案后,还应送交物理教师进行相关的审核,以免提出违背科学规律的问题。
四、教师指导
在整个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与他们能力差距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主张学生去探究那些稍微高于他们课堂知识的课题,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增长了能力。以此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Ⅱ 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探究课的教学

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探究课的教学

物理实验,无论是中考实验操作和卷面实验题(各13分)对这一部分的体现,还是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等能力的要求,都使 “物理实验”的教学显得极为重要。新课改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探究去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理念: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情景性教学等等,从而在实验教学中呈现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定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从中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思维打好基础。为此,我认为物理实验探究课的教学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实验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物理实验充具的趣味性、刺激性是其他课型所不能比拟的,也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孩子们天生好奇、好动。新奇的、刺激的物理实验现象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兴趣盎然,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探究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每次实验课下来,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我让他们再操作一下,我会按惯例在办公室闲置的两张办公桌上放一套实验器材,以便让他们在课间或午休时进来实验。
(二)开放实验的多元化。
实验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1)实验器材选择的多样化。在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时应注意使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可选择性和多样化,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与实验器材结合,设计物理实验。不要让学生固守一种实验模式,让他们有思维和创新的空间。比如,在“求不规则固体的密度”实验中,我就准备了不规则铝块、木块、大头针、铁块、细线等,让学生自愿选择实验对象及相应方法(课本范例中的常规方法、针压法、助沉法等)
(2)实验探究方法的多样化。一个物理量的变化,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与多个因素有关系,因此,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研究最常用方法之一。但由于物理实验的丰富性和延展性等等使得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的探究方法或探究方法并不单一。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应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中学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运用最多的是以下几种:①控制变量法;②转换法;③类比法;④理想模型法;⑤归纳法等
(3)获取实验信息的多样化。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样的。观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与组内成员交流,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与教师交流等等。
(三) 交还实验的主动权。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应变以往的“口述式”、“板书绘图式”、“单纯表演式”、“忽悠式”等等方式为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性实验。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思考、提问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无法放手的学困生,可以把他们同优生编在一组,以优带差。随时指导合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间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
(四)落实实验的主与次。
物理实验虽有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之分,但我认为分组实验是主,演示实验为次。只有把分组实验提到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要求,也才能谈得上是把“实验的主动权给了学生”。
往往越新奇的实验,学生越想亲自尝试,由于演示实验学生无法直接参与,使实验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所以,要尽量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仪器、观察测量、取得数据、分析总结实验过程。 实验前,首先要让学生搞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作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以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糊里糊涂,甚至得不到正确结果。实验中要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主要数据,填好实验报告单。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太多的“旁观者”, 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情况下,每组人数尽可能少些;或者不能同时进行的实验可采用分工负责,轮流进行等方法,尽量要求学生都能参与操作。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固然,分组实验是主体,但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不可或缺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和示范,并启迪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教学活动。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而,有不少物理教师对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课堂内容多、时间紧,没有实验器材或器材不全,嫌麻烦等为借口,在课堂上以讲实验、画过程来代替做实验,这种做法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我认为:首先,要目的明确,实验需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其次,要作好充分准备,最好事先在下面做一次,以免课堂演示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或实验的失败,力求一次、顺利完成。比如,我讲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一节时,按常规为学生准备的器材有凸透镜、白纸(证明凸透镜在太阳光下会聚形成的亮斑能使纸片燃烧起来)。当我带领学生在教室阳台做实验时,由于当天阳光不是很强,十多分钟后仍不见白纸片燃起来,由于时间原因,只好放弃。可是课间时,我却听到办公室阳台上传来一群欢呼,走出门口,我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三(四)班的几个学生居然让纸片在凸透镜的亮斑下燃烧起来了。不同的是,他们用墨汁把白纸片涂黑了。(黑色比白色更容易吸热,作为教师,我当然知道,但在这个实验中我却没有从这方面去考虑,更不要说器材的准备了。)最后,还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如若不行,可以采取辅助手段帮助实现。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使我们教师有义务做好实验探究课的教学,在去年省督导评估大量实验器材配备的契机下,我们又何来实验器材匮乏之借口,面对学生对探究真理的渴求,我们更有责任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海洋遨游。虽然,我只是一个刚接触中学物理不到两年的教师,但我已深感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极大意义,我有信心:我将热情不退、初衷不改,在教学中把物理实验探究课上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探究过程,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准备必要条件,让他们终生受用,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Ⅲ 如何合理运用探究式模式进行物理教学

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探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正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课题。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研究者、科学家,而是培养一种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人通过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探讨,力图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师范树立一种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一、探究教学的理论问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探究的涵义
英文inquiry一词,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质询”、“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一般是指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
2、科学探究的定义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表现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居、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探究教学的含义
探究教学,就是以探索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计划,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释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我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应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探究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课堂。
(二)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l、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为自主地、能动性、创造性的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以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教学要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与自身不同观点的基础;重视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主张采用“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情境性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以“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
3、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就是贯穿于一个人生命进程的全部教育。它认为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不随着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该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新过程。终身教育强调个体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提出了自我教育、小组学习、创造性和非指导性等教育方法。因此,作为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在校期间就应加强各种学科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学习,掌握学科教学的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1、运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实施知识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类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教学中大多数是新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主要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新概念、新规律、新 模型。在这些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来实施知识创新教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所学普通物理新知识的特点,综合运用探究式教学理论、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现代教学手段,以知识创新教学模式的认知流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启发指导、提供信息(知识背景、方法背景)为导航,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体,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创设情绪性教学为方法,通过师生双方互动或交流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研究,获取新知识,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
教学案例1:运用“探究式”教学进行《刚体动力学》的创新教学。
2、运用“问题式”教学,设计实施知识创新教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弘场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教学的“传授—接受”过程为问题纽带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材料为依托,以背景为衬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启示性、扩展性、现实性,以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学、合作、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互相融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充分地发挥了激发、导向、调控、强化作用。
教学案例2: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创新意识。
《万有引力定律》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从人们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到牛顿绘制人造卫星原理图及卡文迪许纽秆实验。为了打破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旧传统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自我探究。
(l)牛顿从平抛的速度越大落点越远的规律出发,绘制出人造卫星图,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2)苹果受到地球的重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是同一性质的力?若是同一性质的,则它的大小与哪些因果有关?关系如何?
(3)试谈月球引力与海洋潮夕的关系?
(4)通过查找资料,请说明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应用,并谈谈我国在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
(5)请介绍什么叫行星、恒星、星系,宇宙和黑洞?现代宇宙学中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一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的过去、现在、将来是怎样的?
(6)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他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不?
(7)如何理解三种宇宙速度的含义?并能进行三种宇宙速度大小的推导?
(8)“月一地”、“天一地”检验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请独立查找有关数据,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
3、运用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实施实验方法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是:以“探究性”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验证性实验和实验技术创新为教学主线,以通过师生双方互动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研究,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启发学生思维,渗透实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识结构为教学目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主要探索者,积极的认知者,是建构设计方法的主体)。
教学案例3—运用“探究式”教学进行《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的创新教学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中的一个传统性实验。它在建立物理模型、分析动物物体的运动学特性、动力学特性和能量转化特性,利用误差原则,设计物理实验的最佳方案等方面都具有“探究式”价值取向。我们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对单摆理想化模型的认识和抽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单摆振动的特性,让学生亲自观察、测量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引发疑点,进而对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大胆地猜测,并设计验证性实验方案,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我们首先提出以下5点建议:(l)建立物理模型(研究实验方法);(2)根据“测量误差最小”原则,选择测重方法和实验条件;(3)根据“误差等量分配”原则,选择实验参数和实验仪器;(4)拟定实验步骤,制定实验方案;(5)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通过师生的交互式、合作式探究,共同探讨摆线的长短、粗细和伸缩性,摆球直径的大小、轻重和均匀性,摆球摆动的振幅(或摆角),摆线悬挂点的位置、打结方法,摆球的摆动方式、试验场地的空气静态程度,选择什么位置来计振动次数,如何测量单摆的摆长等都是影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因素。让学生得出了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让振动小球做简谐振动,准确测出摆长和周期。设计出了单线摆、双线摆实验方案来测量重力加速度;设计了圆锥摆、沙摆实验方案来研究单摆的周期变化;明白了生活中带摆的计时器和单摆碰球的物理原理一摆动等时性、摆球的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得到了在摆动的最低点作为计算振动次数的位置和利用二次测量法测量单摆的摆长为最佳实验测量法。
三、探究式教学的评价
探究式教学的评估应以形成性和描述性评估为主,应将传统的教学评价程序改为教学评估程序。探究式教学的评估旨在通过评估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估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索、素质往往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估,宜采用档案袋的方法,遵循探究教学评估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估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相结合的原则、评估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日常观察与系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从评估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索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实施探究教学,让广大青年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改革培养一大批的合格师资。“探究式”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物理教师不断研究、完善和提高,把普通物理教学课堂上升为科学探究主渠道。

Ⅳ 如何在高中物理课上实施探究性学习力

1 激发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要想使学生学好物理,必须是学生有兴趣学,最终在兴趣的驱动下提升物理学习能力,实现有能力学.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自觉地去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怎样才能做到激励、唤醒、鼓舞,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学习的兴趣.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首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可以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导入新课时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导入新课即将完成时,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另一个任务是让全体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样的课堂才能乐而不散.
1.2 注重情境的创设
以前的非生命化课堂教学以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为终极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形同虚设,试想:自我感觉皆已丧失,那么,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又从何谈起?这样的教学谈何价值?因此,当今的生命化课堂教学追求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通过课堂互动,师生双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正因为如此,精心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显得尤其重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
1.3 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大,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和推广,为中学物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变革提供了前所末有的机遇.多媒体计算机使图、文、声、像集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做好学法指导
有效的学习必须是有序的学习,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以及学习经验不如我们教师,我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助手,给予其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1 做好课前准备
除思想上和文具上的准备外,还有更重要的实质上的准备:课前预习.每一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准备不会千篇一律,但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二是预习熟悉新课内容.复习要抓重点,预习不是看小说,要注意新课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
2.2 上好每一节物理课
如何才叫上好每节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处理每个学习环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本节课想一想我学会了什么?我掌握了哪些知识?
(2)处理好听课和笔记的关系;听好课是主要环节,笔记是只需记下简单的关键词语和图形即可,抄黑板不是笔记的目的,而是为课后的复习提供依据.
(3)处理好听课和思考的关系;以听课为主,没有听懂的暂不要思考,课后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3 搞好复习
及时地复习有助于知识快速、稳固地纳入知识体系,首先明白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缺陷是什么,下功夫把最薄弱的部分补上,先重点再一般,及时复习,学会一单元,就系统复习,形成并构建知识网络,达到“熟能生巧”.
2.4 做好作业
(1)在复习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作业;
(2)规范解题步骤;
(3)对批改的作业要及时反思和纠正;
(4)通过总结和类比,巩固知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3 强化物理过程教育和思维方法渗透
物理学习过程应该从学科特点出发,我们的教学要强化过程教育,同时注重思维方法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将蕴含物理思维方法的教学过程分为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
3.1 从物理感觉过渡到物理知觉
高中物理知识源于人们对生活中和自然中现象的思考,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成,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分析大量的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的验证,才能使其感知主体,形成对物理过程的整体认识.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时,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就是观察后的一种感觉,继续观察,完全相同的2张纸,一个揉成团,一个平摊下落,结果下落时间不一样.那么,对物体下落有了新的认识,从感觉到知觉的过渡,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猜想.
思考:下落时间与质量似乎没有关系,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平摊着下落时间变长了呢?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很自然地理解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缘故.
猜想:如果不计一切阻力,物体自由下落,那么情况又该如何呢?
物体将只受重力,加速度相同,落地时间一样.
3.2 从物理知觉过渡到物理表象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物理知觉,则其大脑开始对客观事物或物理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这是学生开始用物理思维的一个重要一环.有了物理知觉由此出发,结合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物理概念和经验,通过抽象可以实现由物理知觉向物理表象的过渡,即用物理语言抽象地概括物理知觉,不过这一过程还属于感性认知阶段,仍属于人们对事物直观特征的一种心理反映,不过有了具体的表象,为接下来的思维的发展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搭建了平台. 3.3 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表象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抽象,但是对于物理概念而言属于非本质的东西,仅仅靠表象,我们很难发现最为本质的物理规律,即需要我们学生用理性思维,去思考表象背后最为本质的东西,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最终建立正确的概念,发现更为精确的规律.实践经验表明,只有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4 高度重视演示实验
4.1 借助演示实验丰富学生感性认知
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容易混淆,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课堂演示实验比生硬的讲解概念更能丰富课堂气氛,同时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更深.所以我在教学中,必须高度的重视演示实验.
例如“微小形变”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用玻璃水瓶进行演示时,可把硬玻璃瓶给学生挤压,让他们事先感觉在手压力的作用下,凭眼睛是无法察觉是否发生形变,顺势利导假想坚硬的玻璃换为软矿泉水瓶会有什么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争先恐后的思考容器的体积发生变化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提示体积变化不大该如何放大?指导学生在水瓶瓶塞中塞入一根内径约1 mm左右的玻璃管,再挤压玻璃瓶,演示台前面学生能较清楚的发现玻璃管水柱上升,但后排学生不易发现.进而再引导学生思考在瓶中滴些红色水,并在玻璃瓶后用白色纸屏衬托的方式明显的再现玻璃瓶在外力作用下容积的变化.
4.2 借助实验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
实验都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对待,特别是我们电学的一些实验,只有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我们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时,要在理解电路的基础上,考虑安全、操作和读数方便,先安排好仪器再接线路.接线时,先连主回路,再连其它部分,电源先不要接入,开关也要断开.电路连好后要仔细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接通电源,合开关时应采用跃接法(轻合开关立即断开),同时观察各仪表是否正常,一切正常时再紧合开关,开始实验.实验完毕后,将仪表调到安全位置,断开开关,拔下电源插头,拆线时先拆电源,将仪表导线整理好.

Ⅳ 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总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探究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是学生自行(或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掌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一般环节.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8—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探究分为七个环节,并对每一环节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同时,科学探究又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进行.教师善于激励学生提高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对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充分尊重.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和惧证据;5、分析和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二、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动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该如何创设情景呢?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多媒体展现动画、新奇的实验演示、或用教材中的“?”等,通过这些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新课上,可以通过蝙蝠在夜间如何飞行,猫头鹰在田间怎能样捉到田鼠等一系列与声音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完成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学习.还可以以“假如没有声音”为主题展开探究声音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注意思维的开放,体现“创新”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题、方法的选择上,给予引导、帮助,但不能过多“介入”,更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等创设情景,引发思维发散,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进行再“拓展”学生在进行研究性求异思维活动中,创新意识也日益得到培养.
例如: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时,学生归纳得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a、用天平测出空杯的质量;b、在空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和空杯的总质量;c、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方案二:a、在烧杯中倒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b、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都得利用到了天平和量筒,实验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实验的步骤不同.经过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得出:方案一存在的缺陷是杯中水不能完全倒出,会导致测出密度偏小;而方案二却解决了这个茅盾,会使得测量结果更具有可信性.
四、探究性实验要关爱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全体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活动不能认为只对学习好的学生适用,而对基础差的学生就不适用.其实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情感、品质各不相同,在探究的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不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从探究中或多或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使所有学生对物理学习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又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物理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实施探究性活动时,如果兼顾各层次的学生,让全班的学生都从中受益,整体进步,从而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五、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七个环节,是按探险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环节的排列顺序进行,可以交叉进行,灵活掌握.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3)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教师应该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学到和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论证、讨论和交流.
总之,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Ⅵ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实施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新课程把这一理念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新课程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构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实现物理学科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它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能行之有效的构建探究式的物理课堂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可从中获得物理探究教学必需的物理情景、探究器材和实践的机会,而且能更好地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使有限的物理课堂无限的延伸、拓展。在构建探究式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整合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和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大胆地丢弃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知识传授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将资源原有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化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2.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成功的物理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为学生创造能够自由讨论的空间,或是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勤于深思、勇于发言、大胆实践,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面对需要研究的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大胆的猜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猜想,而是要在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后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避开学生“误入歧途”。这个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倾听,从而把握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度”。因此,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交流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过程,收获探究的经历。探究式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获得信息、浅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实验、浅析、归纳、综合、类比、猜想等探索性思维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策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之初,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打心眼里想要进行探究活动。 3.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演示实验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环节是设置问题,设置问题要讲究针对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明确性。针对性是指在精选学习内容和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启发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个人经验,提出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问题;挑战性指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问题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趣味性是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新颖、奇特而有趣;明确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优化教学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 总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用长远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并能够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为构建新课程标准下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物理课堂而努力!

Ⅶ 如何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探究已被作为理科各科教学的核心并要求贯彻落实。作为自然学科之一的物理学科也不例外,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科学探究列入到了课程内容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品质和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所以科学探究已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而物理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方法和手段。基于物理实验教学本身的这些特点,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恰当的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科学探究内涵
科学探究的本意是指科学家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界的科学事物及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运用到教育中的科学探究的具体含义是:“学生在学习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寻求证据、材料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中的辛酸与喜悦,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2.物理实验教学对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
2.1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2]。 科学探究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探究的一种推动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实验可以直观的把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大量的教育事实表明学生对各种操作性实验和演示实验都感到新鲜而有趣,这也是中学生们愿意上物理实验课的一个心理原因,所以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充分利用好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2.2物理实验能够使学生学会并运用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比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提出理论或建立模型、进行评估与交流等” [3]。这些同样也是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只学习理论,而不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不是真正地学会了理论。通过物理实验学生们可以直接应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成为终身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是真正地实现了科学思维方法教育,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说物理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2.3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发现和证实都离不开物理学家们的坚持不懈、一往直前的科学探索精神。在这一点上物理实验教学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今天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在研究和体验物理学家们的“实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和创新物理学家们的“成果”,更要让学生们体验物理学家们在发现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上的酸甜苦辣,从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在物理概念教学还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同样也不能缺少问题情境的创设。因为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进一步地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推理,从而解决问题。一个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的一个实验问题情境:“从物理学角度看日常生活中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当然同学们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一样重了,因为都是一斤吗?”这时教师说: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时同学们会感到很迷惑,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教师: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学生:棉花的体积大。教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的问题,既然它们的体积不同那么它们在天平上的平衡状态会受什么影响?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会受到空气浮力的影响。教师: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番呢?于是同学们会积极地设计实验来探究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中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到底哪个重?学生:在空气中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分别放到天平的两盘内,这时天

Ⅷ 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文昌市田家炳中学 李传宝 研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计研究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师生、生生讨论,信息收集与处理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更容易激发,也能很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以下是本人在化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非是天生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了解些什么?我们想在哪些方面有所发现?透过实验现象怎样看待实验原理?只有知道自己了解了些什么,才能暴露出自己所不知道的,才能明确想在哪方面有所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想要学习的意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激发起思考意识,产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假设和预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 二、关注假设,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当学生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后,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大都会积极地就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假设。老师在这个时候,是不宜于对这些疑问进行评判的,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不做指导吗?假如我们教师什么也不做,只是在一旁聆听这些观点,并尊重学生的意见。那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教师还应充分关注学生假设背后的思想,"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做体现了什么?"这样在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进一步阐述自己是怎么想到要这样解决。这样,老师就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指导提供保证。 同上述实验,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观察实验现象:浸湿一端的红色纸条褪色,干燥一端无明显现象。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结论:氯水具有漂白性。师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再通过实验验证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 三、巡问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用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发现真相。我通常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但由于时间和班级人数等原因,教师不可能参与每一组的全部验证过程,故大都采用巡视的办法,在各个组间流动指导。在参与每个组活动的有限的时间里,想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每一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介入和指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在出现问题时,用提问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在发现有价值的思想时,用提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 在上述实验中,我在巡问实验过程和与学生交流基础上,学生们获得共识:1、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2、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HCl,无次氯酸存在,无漂白性。 四、提升讨论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意图传达给学生,而学生也会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反馈给教师,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这样比原先那种由师到生的单向交流要有效的多。在强调合作能力的今天,生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讨论过程中,特别是小组讨论中,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去分析自己与他人的认识,取长补短,分析问题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如在上述实验的讨论过程中,有一学生认为在验证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时,可扩展验证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面对这一备课时没注意到的问题,虽然答案了然于心,但我并没有匆忙地下结论,而是先肯定了他的想法,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不仅得出了满意的答案,同时使学生们对盐酸的认识更上了一层搂。 五、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记录,及时巩固知识点。 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记录与以上几个环节的介入指导有所不同,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更为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时时给予提醒,指导他们学会将最关键的东西记录下来。由于知识是由学生自己构建,学生们的收获不尽相同,所以,记录只有在交流的时候,其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通过交流这些记录,学习书面表达的技能,学习他人的成果,总结自己的收获。故此,教师需要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记录。就本次研究课我及时地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以有关氯气和氯水的练习加以巩固学生知识点。 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反馈。 学生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显示有几种不同的倾向:1、喜欢研究性学习,意识到这种学习过程有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2、喜欢研究性学习,是因为做实验好玩;3、不喜欢实验探究,因为浪费时间;4、无所谓。

Ⅸ 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1.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合理安排实验步骤,组装和调试实验设备,正确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排除简单的故障。
2.通过物理实验及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会设计实验,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懂得应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乐于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从各个方面收集信息,如何很好地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主动精神,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科研的情感体验,形成认真、踏实、多思、好问的学风,既能独立进行自主探究,具有较强的自信性和成就感,又善于与他人合作。

阅读全文

与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