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很多物理学家都要考哲学博士学位
欧洲大陆古典大学,尤其是以德国大学为代表的古典大学,例如海德堡大学,都是宗教性质的,由教会承认批准,君主颁发诏书,才可以成立并开学授课,传授知识。也就是说在欧洲,期初教育和知识的传递是由教会来承担的。
欧洲大陆古典大学成立的时候,一般是由四个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哲学院。哲学的希腊语原意就是热爱智慧,追求知识,并不特制现代狭义上的哲学。所以,所有不属于神学,法学,医学的学科,都是在哲学院下面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博士学位。前三个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地位是高于哲学院的。
这个时候,一所堪称世界大学之母的 洪堡大学 横空出世,古典大学时期正式结束,现代大学的时代正式开启,而开启的标志,就是 洪堡大学 开始授予博士学位。
Ⅱ 什么是物理学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简称 Ph.D. 或 D.Phil.,就是与“专业学位”博士相对的学术型博士,高级学衔之一,是全世界公认的学历架构中最高级的学衔。所谓的“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博士毕业后在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研究工作。
Ⅲ 东北师大物理学怎么样
东北师大物理学院现有物理学(师范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电路与系统、核技术及应用、课程与教学论和光学8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四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建)、吉林省先进能源开发与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理论物理研究所、辐射技术研究所、量子科学中心、静电技术研究所、计算智能研究所、物理学科教育研究所;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物理实验》杂志。同时学院也是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批准建立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专任教师69人,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学院在读本科生7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4.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4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31.3%。
物理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藏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4170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拥有包括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扫描电子显微电镜、X射线衍射仪、微区拉曼光谱仪等在内的一批先进实验设备。学院资料室藏书3万余册,拥有包括世界权威性杂志在内的中外文期刊500余种,供全院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使用。
Ⅳ 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怎么样
挺好的,而且比较好就业。 最重要的是河北师大学风特别好。而且从教师到学生都钻研知识,各类校内外活动丰富,有中科院院士,交通便利购物找工作都非常方便。给每个人很大的发挥空间。对我们学校物理学院的同学为大家免费修理各类小电器日用品、眼镜等等的义务活动致以诚挚感谢。大环境好!物理系的同学性格也都是淡泊明志那种,好脾气,稳重踏实。自己的上学经历和工作经历感受。
Ⅳ 哪些学校具有 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高校有:
070200 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北京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山东大学
山西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同济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厦门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山大学
Ⅵ 大学物理系排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是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基地。
目前物理系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凝聚态物理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生专业和凝聚态物理、光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4个博士点,其中凝聚态物理、光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工科大佬清华大学,排名第三。
清华的老物理基础1953年调整到北大,目前清华物理系的学科方向涉及物理学和天文学2个一级学科,涵盖教育部规定的物理学一级学科下除无线电物理外的全部7个二级学科(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声学、等离子体物理)以及天体物理1个二级学科,其中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为全国重点学科。清华物理系具有国家的物理学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还是天体物理二级学科的博士点。物理系设有1个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涵盖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复旦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由原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等校部分物理系教师学生合并而成。它的前身是1942年在重庆建立的数理系,迄今已有60余年历史。1993年成为国家理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首批设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学科点,3个博士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和博士后流动站。
复旦大学物理系现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3个本科专业,这3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并被评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于1978年重建。其中凝聚态物理是国家第一批博士点,又是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建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科专业设有应用物理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硕士点设有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光学、理论物理和光学工程,博士点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成立于1920年,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着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物理系之一。1984年,声学和无线电专业从物理系中调整出来,组建了信息物理系(现改名为电子科学与工程系),1994年,以物理系中一些研究组为基础,发展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5个博士生专业,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生物物理学6个硕士生专业,物理学、应用物理学2个本科生专业。
浙江大学物理系成立于1928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897年的求是书院。浙大物理系具有辉煌的历史,诸多着名物理学家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吴健雄、王淦昌、程开甲、吕敏、贺贤土等13位科学院院士先后在该系学习和任教。目前物理系设有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
物理系开设有物理学本科专业,每年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免试保送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前身物理系创建于1919年,是南开大学理科建立最早的系之一。着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曾在该系执教,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教授是该系的名誉教授。从这里已培养出5名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1998年物理系改建成物理科学学院,由理论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北来先生任第一任院长。物理科学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系、光电信息科学系、生物物理科学与技术系以及基础物理与实验教学部。
物理学院现设有物理学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物理学(生物医学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专业等本科专业。
物理系是中山大学30年代初就已成立的院系之一。物理系现有物理学和光学工程2个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
物理学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光学工程、光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5个博士点,光学工程、光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7个硕士点。此外物理系设有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微电子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首批名牌专业之一。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而来。老一辈着名物理学家查谦、潘祖武、江仁寿、桂质廷、张承修、马师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与工程4个学科门类,多个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班)4个本科专业(涉及11个专业方向),有理论物理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物理、无线电物理、光学、声学、等8个二级学科。
Ⅶ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介绍
大学物理教学部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系
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以来,理论物理学科连续被评为“九五”和“十五”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
2001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整体运行良好,全面完成了学科建设计划任务。在学位点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或突破,为江苏省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位点建设:2003年申请并获得了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予权。以理论物理学科为依托,培育新的学位点,在2003年申报并获得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005年申报并获得了物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学位点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2)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理论物理学科点已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 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科研实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2001年以来,有8位博士(后)成为学科新成员。现有23名学科成员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17位学科成员有博士学位。
理论物理学科承担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在本科生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新发展,扩大学生知识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能开出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和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专题讲座。通过导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科前沿。硕士生毕业时,大多数能在国际和国家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1年以来,毕业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600多名,毕业硕士生43名。在读硕士生63人,博士生9人。我们的毕业生80%以上都在江苏省的高校和中学工作,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实验室建设:2001年以来,对“科学计算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把微机集群由32个节点增加到64个节点(128个CPU),新建了二个140平方米的计算机房,增加70台P-IV微机和高速激光打印机等附属设备,使计算能力提高了2~3个数量级。学科还订购了20种原版英文杂志和80余种中文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全文下载6000多种英文期刊上的学术论文。理论物理学科已经拥有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
(4)科学研究:2001以来,完成国家攀登计划子课题、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部、省、厅级项目1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教育部项目3项,省、厅级研究项目16项。在研项目总经费338万元。2001年以来,出版学术专着4部,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A-E”等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11篇,其中“SCI”论文242篇,他人引用超过800次。
2001年以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a) 肖振军教授与合作者在标准模型、双 Higgs模型和最小超引力模型框架下, 对B介子两体非粲弱衰变过程和辐射衰变过程做了系统研究。计算了对115个B介子衰变道的分枝比和CP破坏等可观测物理量的新物理修正。在新物理模型下对B →Kη’大分支比反常给出了自洽的解释。他们还根据最新实验数据,对CKM相角α率先给出了限制。相关论文发表在“Phys. Rev. D”, “Eur.Phys.J.C” 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已被国内外同行引用80余次。
(b) 平加伦教授与合作者通过引入夸克蜕定域和色屏蔽来考虑各种色结构的混合。采用定量计算,得到了五夸克系统可以存在共振态的结论。对于NK系统,I=0道有等效吸引存在,I=1道有强排斥存在,原有的实验分析由于采用的近似和误差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不可靠:对于Diquark结构的θ^+,定量计算表明负宇称态的能量更低,不同于Jaffe-Wilczek的结论;在平加伦等人的模型中,金刚石结构的五夸克系统的能量最接近于实验给出的结果。学术论文发表在“Phys.Rev.C.”和“Nucl.Phys. A” 等重要“SCI” 学术刊物上。
(c) 童培庆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Tang Lei-Han教授等人合作,对强无序情况下的2维XY模型(即 GAUGE-GLASS模型)是否存在相变已及低温下的状态做了研究。这是一个科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他们通过将系统中的Vortex映射到库仑气体,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系统的低能激发态可以用无能隙的弱相互作用的Vortex和Antivortex对来描述。通过重正化群方法的线性介电屏蔽计算发现自旋波的Stiffness随距离幂次衰减。应用大标度多正则Monte-Carlo方法对系统的低温比热和自旋玻璃磁化率进行了大量计算,两者的结论相一致,从而认为该系统不存在有限温度热力学相变。解决了这个争论, 论文发表在“Phys.Rev.Lett.”上.。
(d) 陈凌孚教授与合作者对KMgF3材料中的自陷态空穴和自陷态激子的结构、扩散、衰变、吸收或发光谱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该研究对KMgF3材料在闪烁性能、辐射剂量、可调激光器等应用方面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陈凌孚教授、黄桂芹副教授与合作者还对三元硅化物超导材料的超导电性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材料中存在的软模对材料的超导电性起了重要作用,在考虑软模的非谐性后计算出的超导转变温度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他们完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材料的电子结构、声子结构及电-声子相互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方法先进、可靠。此外,对超导硅化物材料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金属化合物超导体的超导机制,而且为超导硅化物在今后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在“Phys.Rev. B.”等重要“SCI” 学术刊物上。
(e) 须重明教授和吴雪君教授在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微扰理论、高阶引力理论及相对论天体力学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他们与德国Dresden科技大学合作在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的弹性理论,建立了相对论的J—V方程(即相对论的弹性旋转天体的基本方程)及其连接条件,在牛顿近似和不旋转的情况与80年代有名的Wahr模型一致。研究论文发表在“Phys.Rev. D” 等重要“SCI” 学术刊物上。
(f) 袁启荣教授和国内外同行合作,利用我国国家天文台的60/90cm施密特望远镜对邻近的富星系团Abell 2255进行了多色测光观测(BATC),得到了7000多颗V<20等天体的光学波段(3000A-1000A)的能谱分布。他们运用孔径改正法将SDSS的测光数据和BATC数据匹配,得到了这些天体的18个波段的能谱分布(SEDs)信息。首先分析了254颗已知红移的星系的SEDs, 证明合并后的SEDs能使得测光红移的精度明显提高。对214颗已知成员星系的动力学(视向速度的双峰结构)分析表明,这个星系团是个未达到驰豫的动力学系统。他们运用测光红移技术挑选出313颗新的成员星系候选体,进一步的动力学分析发现存在动力学子结构,而且发现了这个星系团正在进行子团间的并和过程的直接证据。研究论文发表在“APJS” 等重要“SCI” 学术刊物上。
(g) 李晓卿教授与合作者基于波-波和波-粒非线性相互作用,建立了宇宙自生磁场的方程,在太阳物理、地球极光区和天体物理吸积盘的反常粘滞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得到了和实验一致的结果。在分析等离激元和宏观MHD的精细相互作用基础上,建立一组MHD和等离激元孤波相耦合的非线性方程,发展孤波驱动的新磁重联理论。李晓卿教授和张航副教授从理论上证明等离子体横场因调制不稳定而会导致自类似塌缩,并分别从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论两方面对磁场的这种演化进行了分析,从而解释了太阳磁场观测到的间歇性和天体吸积盘吸积所需的反常粘性。
(h) 卞维豪副教授与合作者利用SDSS数据,研究了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与其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弥散关系,发现NLS1s不遵循在正常邻近星系中发现的M-σ关系,为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弥散关系的确定,黑洞和星系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他们还利用日本硬X射线卫星ASCA数据,分析了一活动星系样本的X射线光变。发现光变大小与中心黑洞强相关,NLS1s也遵循这一相关性,为X射线光变起源给出了新的解释。研究论文发表在“MNRAS”等重要“SCI” 学术刊物上。
(5)学术交流与合作:2001年以来,学科成员参加了ATLAS国际合作组和BES国际合作组的工作,主办了2004年全国重味物理与CP破坏研讨会,先后邀请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J. Steinberg教授,中科院戴元本院士,北京大学赵光达院士等4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访问讲学。我学科也先后有30多人次赴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合作和交流。
通信工程系
应用物理系
物理教育所
电子信息工程系